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5775625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491.86KB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大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除草剂的敏感型的大豆经辐射获得抗性突变体,且敏感基因与抗性基因是1对等位基因。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突变体若为基因突变所致,则再经诱变不可能恢复为敏感型
B.突变体若为1条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为隐性基因
C.抗性基因若为敏感基因中的单个碱基对替换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不能编码肽链
D.突变体若为1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片段缺失所致,则再经诱变可恢复为敏感型
【答案】C
【解析】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敏感基因可以突变成为抗性基因,抗性基因也可以突变为敏感基因,A错误;除草剂敏感型的大豆经辐射获得抗性突变体,突变体若为一条染色体片段缺失所致,则缺失片段中含有敏感基因,敏感基因为显性基因,说明该抗性基因一定为隐性基因,B正确;抗性基因若为敏感基因中的单个碱基对替换所致,根据密码子的简并性,则该抗性基因可能编码肽链,C错误;突变体若为1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片段缺失所致,即该部位的基因已经缺失,则再经诱变也不可恢复为敏感型,D错误。
2.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有些人工诱发突变和自发突变既无害也无益
B.亲代的突变基因一定能传递给子代
C.环境因素可诱发的基因突变具有一定的方向
D.基因突变的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
【答案】A
【解析】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但有些人工诱发突变和自发突变为中性突变,既无害也无益,A正确;基因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中,能遗传给后代;基因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遗传给后代,B错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CD错误。
3.下列有关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观察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
B.基因突变、基因重组都能够改变基因的结构
C.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改变就是基因突变
D.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非同源染色体的片段互换也是基因重组
【答案】C
【解析】基因突变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A错误;基因突变能够改变基因的结构,但基因重组不能改变基因的结构,B错误;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改变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所以就是基因突变,C正确;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非同源染色体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D错误。
【点睛】解答D选项,关键能理清交叉互换和易位的区别,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参与互换的基因为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参与互换的基因为非等位基因。
4.下列有关变异和育种说法正确的是
A.培育青霉素高产菌株时利用了基因工程技术
B.多倍体在植物中比在动物中更为常见
C.二倍体水稻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水稻、稻穗、米粒变小
D.经人工诱导得到的四倍体西瓜植株与普通西瓜植株是同一物种
【答案】B
【解析】培育青霉素高产菌株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A错误;多倍体植物常见,自然界中几乎没有多倍体动物,B正确;二倍体水稻的花粉经离体培养,理论上可得到单倍体水稻,但单倍体水稻高度不育,不会产生稻穗米粒,C错误;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的后代三倍体不育,故四倍体西瓜植株与二倍体西瓜植株存在生殖隔离,不是同一物种,D错误。
【点睛】解答D选项,要知道“新物种”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1)与原物种间已形成生殖隔离(不能杂交或能杂交但后代不育)。
(2)物种必须是可育的。
如三倍体无子西瓜、骡均不可称为“物种”,因为它们均是“不育”的,而四倍体西瓜相对于二倍体西瓜则是“新物种”,因它与二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子代(三倍体西瓜)不育,意味着二者间已产生生殖隔离,故已成为另类物种。
5.已知某种小麦的基因型是AaBb,且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利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N株小麦,其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约有株。
A.N/4B.N/8C.N/16D.0
【答案】D
【解析】据题意可知,小麦的基因型是AaBb,即为二倍体植株,通过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的是单倍体植株,则单倍体中应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单倍体植株的基因型有AB、Ab、aB和ab,因此获得的小麦植株中不含该植株,故选D。
6.下图是果蝇染色体组成示意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果蝇的染色体Ⅱ与Ⅲ之间的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B.测定果蝇的一个基因组应该测定5条染色体上的DNA的碱基序列
C.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是Ⅱ、Ⅲ、Ⅳ、X或Ⅱ、Ⅲ、Ⅳ、Y
D.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伴X隐性遗传
【答案】A
【解析】染色体Ⅱ与Ⅲ属于非同源染色体,它们之间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A错误;果蝇性染色体组成为XX或XY,由于X和Y上的基因组成有所不同,因此果蝇基因组应该测定3条常染色体(Ⅱ、Ⅲ、Ⅳ)+X+Y染色体上的DNA序列,即5条染色体上的DNA的碱基序列,B正确;一个染色体组不能有同源染色体,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同时还必须含有本物种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所需要的全套遗传信息,因此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是Ⅱ、Ⅲ、Ⅳ、X或Ⅱ、Ⅲ、Ⅳ、Y,C正确;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该基因为隐性基因,由于X染色体是性染色体,与性别有关,因此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伴X隐性遗传,D正确。
7.以下有关单倍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蜜蜂群体中,雄峰是单倍体且不育
B.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都只含有一组非同源染色体
C.用秋水仙素处理的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一定是二倍体
D.体细胞含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也可能是单倍体
【答案】D
【解析】蜜蜂中的雄峰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成,所以属于单倍体,能产生精子,可育,A错误;单倍体可以含有1个或几个染色体组,因此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可能含有同源染色体,B错误;单倍体可以含有1个或几个染色体组,故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不一定是二倍体,还可以是多倍体,C错误;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可为单倍体或二倍体,如由配子发育而来就是单倍体,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区别,判断方法如下:
8.依据基因重组的概念,下列生物技术或生理过程没有发生基因重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A选项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S型细菌的DNA能与R细菌的DNA重组,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因此发生了基因重组,A错误;B选项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其原理是基因重组,B错误;C选项的过程为减数第一分裂,该过程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C错误;D选项的过程为减数第二次分裂,该过程不会发生基因重组,D正确。
9.在培育三倍体无籽西瓜过程中,收获三倍体种子是在
A.第一年、二倍体母本上B.第一年、四倍体母本上
C.第二年、三倍体母本上D.第二年、二倍体母本上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在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形成过程中,第一年用秋水仙素处理西瓜幼苗,使之形成四倍体西瓜,当年,四倍体植株开花后产生的卵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当其接受二倍体西瓜的花粉后,受精卵就含有3个染色体组发育成的三倍体种子。
所以三倍体种子是在第一年、四倍体母本上。
考点:
本题考查多倍育种及无子西瓜培育的知识。
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0.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不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患遗传病
B.冠心病、哮喘、原发性高血压和苯丙酮尿症属于多基因遗传病
C.人类遗传病调查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D.遗传病再发风险率的估算需要确定遗传病类型
【答案】B
【解析】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患遗传病,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A正确;苯丙酮尿症是单基因遗传病,B错误;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C正确;遗传病再发风险率估算需要确定遗传病类型,D正确。
1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环境条件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共同进化
【答案】A
【解析】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是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等,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没有自然选择,但是其他因素也会引起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变化,A错误;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仍属于同一个物种,B正确;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1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02、尿素、纤维蛋白原等
C.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正常情况下不会使血浆pH发生太大变化
D.只要血浆的组成成分稳定,内环境就可以达到稳态
【答案】D
【解析】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中,因此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A正确;C02、尿素、纤维蛋白原都可以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因此正常情况下不会使血浆pH发生太大变化,C正确;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因此血浆的组成成分稳定,内环境不一定达到稳态,D错误。
【点睛】“三看法”判断内环境的成分:
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
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载体蛋白等)。
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
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13.关于激素、抗体、酶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或靶细胞
B.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能产生酶的细胞一定能产生激素
C.激素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一经靶细胞接受即被灭活
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个神经元
【答案】D
【解析】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但抗体是和抗原结合的,抗原不一定是细胞,A错误;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激素是由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因此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B错误;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并发挥作用后才被灭活,而不是一经靶细胞接受即被灭活,C错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D正确。
【点睛】理清酶、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的比较:
1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
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C.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
D.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
【答案】B
【解析】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饥饿时,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形成血糖,因此血液流经肝脏时血糖浓度会升高,B正确;寒冷环境下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产热量和散热量都增加,故寒冷环境中产热量高于炎热环境中的产热量,C错误;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则其上含有抗利尿激素受体,即其细胞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不能受其调控,则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中不能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D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稳态。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和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免疫调节过程中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理解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理解体温调节的相关过程。
15.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新陈代谢主要发生在1中
B.某人由于花粉过敏,会引起A液减少,C液增多
C.2处细胞的内环境为血浆,3处细胞的内环境为淋巴
D.A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中被利用至少要通过5层生物膜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液是血浆,B液是淋巴,C液是组织液;1是组织细胞,2是毛细血管,3是毛细淋巴管。
新陈代谢主要发生在细胞内液中,即发生在1中,A正确;某人由于花粉过敏,会引起2毛细血管壁细胞的通透性增加,会引起A血浆减少,C组织液的量会增加,B正确;2处细胞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3处细胞的内环境为淋巴和组织液,C错误;A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中被利用至少要通过5层生物膜(单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单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进单层组织细胞膜+双层线粒体膜),D正确。
16.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10.0
3.1—6.8
pmol/L
胰岛素
1.7
5.0——20.0
mIU/L
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B.血糖含量低于正常
C.若垂体正常,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D.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
【答案】C
【解析】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而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故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A错误;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而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故血糖含量高于正常,B错误;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甲状腺激素会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故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C正确;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减慢,D错误。
17.如图一为坐骨神经腓肠肌实验,其中电流计放在传出神经纤维的表面,图二是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分别刺激图一中的①、②,都能引起肌肉收缩
B.刺激图一中②能检测到电流计指针有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刺激图二中c点,电流计①指针偏转一次,电流计②指针偏转两次
D.刺激图二中c点,如果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原因是突触前膜释放了抑制性递质
【答案】A
18.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唾液腺
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D.该反射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单向的
【答案】C
【解析】人看到酸梅引起唾液分泌是条件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A正确;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因此这一反射过程中,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唾液腺,B正确;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的是感受器,经过神经调节引起唾液的分泌,C错误;在缩手反射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这是由突触结构决定的,D正确。
19.下列是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相关的示意图或曲线,其中表示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在抗原的刺激下,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A项错误;垂体分泌的相应激素不能作用于胰岛细胞,B项错误;突触小体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每个分支末端膨大而成,内含突触小泡,突触是指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的部位,其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C项正确;饭后因食物的消化吸收导致血糖浓度增加,促使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减少,D项错误。
【考点定位】体液免疫过程、体液调节、神经调节。
20.如图是免疫细胞识别抗原的过程。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吞噬细胞具有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的作用
B.吞噬细胞中的酶能将抗原分解成碎片
C.T细胞的抗原受体能识别抗原碎片,并与之结合
D.经吞噬细胞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
【答案】D
【解析】图示是免疫细胞识别抗原的过程,①表示T细胞识别抗原;②③④表示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⑤表示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由图可知,吞噬细胞具有摄取、处理和暴露抗原的作用,A正确;由图可知,吞噬细胞中的酶能将抗原分解成碎片,B正确;由图可知,T细胞抗原受体能识别抗原碎片,并与之结合,C正确;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21.下列关于哺乳动物胰脏(腺)的叙述,错误的是
A.既有内分泌作用也有外分泌作用
B.可以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C.促胰液素是由胰腺分泌的可以入血液循环
D.胰岛素不能从新鲜的胰腺研磨液中获得
【答案】C
【解析】胰脏既有内分泌作用(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也有外分泌作用(分泌消化酶),A正确;胰脏内分泌腺能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B正确;促胰液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C错误;从新鲜的动物胰腺研磨液中无法获得胰岛素,因为胰岛素的成分为蛋白质,会被胰蛋白酶水解,D错误。
22.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内电位由负变正
C.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胞吐释放至突触间隙
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答案】A
【解析】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①是线粒体,②突触小泡,③是突触前膜,④是突触后膜。
结构①位于突触小体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突触后膜上,且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消耗能量,所以结构①不能为其提供能量,A错误;当兴奋传导到③突触前膜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B正确;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胞吐作用释放至突触间隙,C正确;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是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说明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D正确。
23.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于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A.a和b处B.a,b和c处C.b、c、d和e处D.a、b、c、d和e处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图中兴奋向右传递.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同一个神经元的b、c处能测到电位变化,下一个神经元的d和e处也能测到电位变化,但上一个神经元的a处不能测到电位变化.所以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是b、c、d和e处.
故选:
C.
考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24.下图为神经调节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模式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图乙中的X所示为传入神经
B.图甲为图乙中结构e的局部放大图
C.图乙中b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仍有感觉,但肌肉不能收缩
D.甲图中③内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其释放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答案】C
....................................
25.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C.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D.某人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答案】D
【解析】胰岛素的成分蛋白质,不能口服,采用皮下注射法,该方法比皮内注射吸收快),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因此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A正确;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B正确;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由于促胰液素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因此胰腺也受促胰液素调节,C正确;感觉是由大脑皮层产生的,由于脊髓从胸部折断,针刺足部,兴奋不能传到大脑皮层,因此无感觉,但膝跳反射受脊髓控制,一般情况下,膝跳反射存在,D错误。
26.免疫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功能,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属于过敏反应
B.吞噬细菌、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均能识别抗原
C.对癌变细胞的监控和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D.过敏反应和艾滋病都是由机体免疫功能缺陷造成的
【答案】A
【解析】过敏性鼻炎、荨麻疹都属于过敏反应,A正确;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吞噬细菌、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均能识别抗原,B错误;对癌变细胞的监控和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功能,C错误;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的,艾滋病是免疫功能缺陷造成的,D错误。
27.下列有关排尿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成人排尿的低级中枢在脊髓
B.婴儿尿床与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有关
C.高位截瘫患者不能产生尿意也不能排尿
D.一般成年人可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即可以“憋尿”,说明高级中枢可控制低级中枢
【答案】C
【解析】成人排尿的低级中枢在脊髓,同时还受到大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控制,A正确;排尿中枢位于脊髓,而脊髓受到大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控制,因此婴儿尿床与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有关,B正确;高位截瘫患者不能产生尿意但能排尿,C错误;一般成年人可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即可以“憋尿”,说明高级中枢可控制低级中枢,D正确。
28.下列有关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大脑皮层S区发生障碍的患者能听懂别人谈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B.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
C.“植物人”的脑干、脊髓的中枢仍能发挥调控作用
D.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如生物节律的控制
【答案】D
【解析】S区是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A正确;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属于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在脊髓,因此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B正确;“植物人”具有呼吸和心跳,也能排尿、排便,呼吸中枢在脑干,排尿和排便反射中枢在脊髓,因此“植物人”的脑干、脊髓的中枢仍能发挥调控作用,C正确;下丘脑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如生物节律的控制,D错误。
29.下图表示人体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
Ⅰ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会产生针对胰岛B细胞的抗体,阻止①过程进行;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会产生针对靶细胞的抗体,阻止②过程进行。
下列关于这两种糖尿病的相关分析合理的是
A.两种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含量都会减少B.两种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C.胰岛B细胞对血糖的敏感度均降低D.两种糖尿病都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
【答案】B
【解析】Ⅰ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会产生针对胰岛B细胞的抗体,导致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含量会减少,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会产生针对靶细胞的抗体,导致胰岛素不能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但胰岛素含量不变,A错误;两种糖尿病都是自身的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细胞发起的攻击,都属于自身免疫病,B正确;只有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对血糖的敏感度降低,C错误;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受体遭到破坏,影响了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从而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通过注射胰岛素也不能治疗,D错误。
30.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30℃降至5℃,人体内酶的活性、甲状腺激素和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学年 辽宁省 大连市 上学 期中考试 生物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