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docx
- 文档编号:5774587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97
- 大小:43.97KB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docx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
内容
1、小苗的诞生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 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 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 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
4、 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教学手段
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
教学环节
学情预设
补给内容
修改补充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
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
(一) 导入:
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
(二) 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三) 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
1、 让学生展开讨论。
2、 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3、 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
4、 学生进行猜想。
5、 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 学生制订实验方案。
(2) 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
(3) 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4) 归纳小结。
6、 让学生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7、 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教学
内容
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 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 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 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物体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
4、 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能力。
难点:
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教学手段
配套实验材料、烧杯等。
教学环节
学情预设
补给内容
修改补充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活动2。
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及拓展部分。
(一) 导入:
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二) 指导学生探究认识不同的土壤。
(二)指导学生进行渗水比赛。
1、提出问题,交代活动的任务。
2、让学生猜想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强。
3、让学生把自己的猜想填在课文给出的横线上。
4、让学生按照课文给出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三) 指导学生探究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1、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活动经验进行推测,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2、 让学生把推测的结果和理由填在课文给出的横线上
(四) 指导学生调查适合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植物。
1、 提出调查的要求。
2、 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1、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三种土壤的照片。
2、 让学生观察三种土壤,比较它们的颗粒大小、颜色和黏性。
3、 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小结。
学生按照课文的提示进行实验。
归纳小结。
教学
内容
3、怎样让植物长得更好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 能用对比实验法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条件。
2、 能联想出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 能对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进行假设。
4、 能客观地评价本组和其他组的研究成果。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对比实验及规范操作的能力。
难点:
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时如何控制实验变量。
教学手段
植物、黑色的纸袋、豆苗等。
教学环节
学情预设
补给内容
修改补充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设计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条件对比实验部分。
第二课时,完成活动1的交流部分及活动2。
(一) 导入:
植物的小苗钻出土壤后,怎样才能让它长得更好呢?
(二) 指导学生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1、 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因素影响植物的生长。
2、 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题目。
3、 提示学生和可以用对比实验法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条件。
(三) 指导学生研究怎样才能使植物长得更好。
学生设计自己的研究方案。
学生互相交流。
1、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2、 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让学生把结论落实到实践中。
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教学
内容
4、根和茎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 能通过植物器官的特点及生活环境推测出这些器官的功能。
2、 能根据植物器官的特点进行分类。
3、 能独立地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4、 能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归纳出结论。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各种各样植物的根,并探究根和茎的主要作用。
教学手段
各种各样的根、各种各样的茎。
教学环节
学情预设
补给内容
修改补充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活动2。
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及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一) 导入:
植物通常用什么来吸收营养物质的?
(二) 指导学生认识植物的根。
1、 让学生把植物拿到桌面上。
2、 让学生把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 根据植物根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三) 指导学生研究根的作用。
1、 让学生观看课文的几幅图。
(四) 指导学生研究茎的作用。
1、 让学生猜想植物的茎的作用。
学生互相交流。
归纳概括出根的共同特点。
学生讨论根的作用。
学生从自己的假设中选择1至2个,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学生实验探究。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交流研究结果。
2、 学生汇报各自的猜想。
3、 学生从自己的假设中选择1至2个,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4、 与其它小组的同学交流研究结果。
5、 归纳概括出茎的作用。
让学生把自己的认为记录在表格中。
6、 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部分的内容。
教学
内容
5、动物的食物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 能根据动物的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
2、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某些动物齿和爪的特点。
3、 能推断出不同种类的齿和爪对它们的捕食有什么好处。
4、 能设法弄清一种陌生动物的食性。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研究不同动物需要不同的食物,并按食物给动物分类。
教学手段
动物标本。
教学环节
学情预设
补给内容
修改补充
教
学
过
程
(一) 导入:
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的食物一样吗?
(二) 指导学生认识动物的食性。
1、 让学生观看课文的插图。
2、 图中的动物分别吃什么?
3、 我们还认识哪些动物,它们分别吃什么?
4、 指导学生根据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
(三) 指导学生认识捕食帮手。
1、 让学生观看课文的插图中的动物的牙齿和爪的不同特点。
(四) 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
1、 让学生说出各类动物多在什么环境中取食。
2、 根据动物的食性,推断并制订出保护动物的措施。
(五) 让学生选择一种动物,研究它对不同食物的选择情况。
(1) 学生分组讨论。
(2)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 归纳小结。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学生互相交流
让学生在课文的表格中记录三类动物的牙齿和爪的不同特点。
让学生说说这些不同特点对动物的捕食有什么好处。
教学
内容
6、葵花向阳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 能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出向日葵花盘的朝向与太阳位置的关系。
2、 能通过观或实验,归纳出向光性的现象在植物中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假设。
3、 能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4、 能使用归纳的方法验证植物其他几种向性运动
教学
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去探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教学手段
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环节
学情预设
补给内容
修改补充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拓展活动。
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及拓展活动。
(一) 导入:
光对我们周围的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二) 指导学生探究向日葵与阳光的关系。
1、 用课件显示向日葵在阳光下所发生的变化情况。
2、 让学生结合经验讨论分析向日葵与阳光的关系。
(三) 指导学生探究植物的向光性。
(四) 指导学生探究植物的“定向运动”。
1、 让学生观看课文的插图。
2、 让学生说说图中的植物的根的共同特点。
(五) 指导学生探究光对动物的影响。
1、 让学生说说哪些动物喜欢光,哪些动物不喜欢光?
2、 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动物和光的特性的?
3、 让学生利用动物趋光性的特点,设计一个捕捉害虫的装置。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1、 让学生提出假设。
2、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3、 学生互相交流实验方案。
学生互相交流。
归纳小结什么是向光性。
布置学生回去要做好实验。
教学
内容
7、燕子南飞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 能通过头脑风暴说出人们抵抗严寒的各种办法。
2、 能提出与鸟类迁徙相关的问题。
3、 能对鸟类进行迁徙的原因提出自己的假设。
4、 能对搜集到的各种关于动物迁徙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妥善保存。
5、 能解释动植物变化与环境的变化的关系。
教学
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动物各种迁徙方式的研究,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及生活习性方面的影响以及生物是如何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教学手段
有关动物迁徙的资料片或自制的课件。
教学环节
学情预设
补给内容
修改补充
教
学
过
程
(一) 导入:
冬天的时候,人们是怎样过冬的?
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二) 指导学生认识鸟类的迁徙。
1、我们这里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燕子吗?
(三)指导学生认识动物的冬眠。
1、让学生观看课文的插图。
2、哪些动物有冬眠的习性?
3、当地有哪些动物用冬眠的办法过冬的?
(三) 指导学生认识动物过冬的其他办法。
1、 与夏天相比,一些动物的外部形态或生活习惯在冬天会发生哪些变化?
让学生展开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讨论:
为什么许多鸟类都具有迁徙的习性。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展开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当地的哪些鸟有迁徙的习性。
教学
内容
8仙人掌的刺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 能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说明植物某些器官的结构是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的。
2、 能根据观察结果或查阅资料,推测出动物某种形态结构与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或生活方式相适应,并能为自己的推测说明理由。
3、 能从其他同学的发言中发现比自己更好的解释。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教学手段
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环节
学情预设
补给内容
修改补充
教
学
过
程
(一) 导入:
你们知道仙人掌为什么长着这么多的刺?
(二) 指导学生认识仙人掌与莲的外部形态特征。
1、 仙人掌与莲分别长在什么地方?
2、 让学生仔细观察仙人掌与莲,比较这两种植物在形态上的区别。
(三)指导学生认识身体结构的适应性。
1、让学生把自己的右手大拇指与手掌紧贴在一起,试着做些简单的事。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3、让学生说说身体的其他结构是怎样适应生活需要的。
4、让学生讨论:
其他动物适应生活环境的形态结构有哪些特点?
(四)指导学生对狐狸进行研究。
1、让学生观看课文的三种狐狸头部特写的插图。
2、让学生推测它们适合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并用连线的方式表示出来。
学生互相交流。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推测。
让学生把比较的结果记录在课文的表格中。
让学生试分析仙人掌和莲的形态是如何适应各自的生存环境的。
让学生展开讨论。
让学生观看课文的插图。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让学生选择一种旱生或水生植物,分析它在形态上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总结全文。
教学
内容
9奇妙的护身术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能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各种动物是通过什么方式隐藏自己的。
2.能举例说明保护色和拟态的概念。
3.能将搜集到的生物实例按不同的保护方式分类并记录。
4.能通过观察发现人们足如何利用动物拟态或保护色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
教学
重难点
教学手段
教学环节
学情预设
补给内容
修改补充
教
学
过
程
活动1:
它们在哪里
1、从学生熟知的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导入。
请一名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讲座一下壁虎容易掉尾巴对壁虎有什么好处。
将教学内容扩展到仿生技术的运用,试着分析迷彩服的作用,学生一般不会感到太困难。
在此,可要求学生课后多观察,人们还在哪些地方利用动物保护色或拟态原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密切联系。
活动2:
特殊的防护
1. 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还有很多,图中的几种动物,指导学生分析不同保护方法的例子。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研究案例”确信专题研究并不神秘,别人能做到的,自己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
适当的选题是专题研究能否成功的基础。
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一定要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客观条件、学生自身的实际水平进行,太难或太易的选题都无益于专题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特殊的防护,请学生描述自己知道的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
观察教材的插图,图的左侧有一只蝴蝶,旁边有猫头鹰;鹿和猫身上的花纹有保护作用,图中过于突出;左下角的蝗虫及右侧的竹节虫分别利用保护色和拟态的方式保护自己。
左上图为臭鼬用排放臭气的力‘法保护白己;右图为海龟,用硬壳(盔甲)保护白己;左下为响尾蛇,用声音通知其他动物危险来临并警告敌人;右下图为避役(变色龙),通过变色保护白己。
组织交流分析结果时,不必一定用最科学的说法,学生能说出大致意思即可。
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立了自己的选题后,可模仿“研究案例”制订自己的研究方案,通过方案的组间交流和质疑活动逐渐明确研究的目的、基本过程、研究结果的呈现方式等一系列具体问题。
要求学生在2~3周的时间内完成,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研究情况,在学生确实需要时,为他们提供一些具体的帮助。
提醒学生在专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
对所研究的生物及其周围的环境要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
到野外考察动植物的生活环境时要注意安全和卫生,将自己的去向告诉老师或家长,遇到危险及时求助,不要单独行动。
要珍爱生命,不随意攀折植物,不乱捕小动物。
实事求是、持之以恒地记录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发现。
另外搜集一些实际效果较理想的图片给学生观察。
组织学生讨论“找到了几种动物,容易发现它们吗?
为什么?
”论时,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2页倒数第二段,初步了解“保护色”和“拟态”的概念。
紧接着用这些概念去判断插图中的动物哪些用保护色保护自己,哪些用拟态保护自己。
继而再举出更多的例子。
要求学生将列举到的动物按不同的保护方式进行分类。
将收集到的动物实例,按防御方式进行分类,除教材中的项目外,学生可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情况尽可能多地补充,每类的动物也尽可能多一些。
从而引导学生感受到生物的多样性。
学生的研究活动结束后,组织好学生的交流活动。
如果有些学生的研究不成功,可以告诉他们这非常正常,关键是经历一次真正的研究过程。
教学
内容
10人对环境的影响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能尽可能多地想出人类的生活与某种动植物有什么关系。
2.能通过讨论归纳出“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结论。
3.能有条理地向大家介绍人类饮食、学习、保健、休闲、居住等与动植物的关系。
教学
重难点
教学手段
教学环节
学情预设
补给内容
修改补充
教
学
过
程
活动1:
我需要它们
1.本活动是一个发挥群体智慧的游戏,可说可写,重在让每个人都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只能从别人的想法中得到启发,暂时不要评价别人的想法。
2.教材中列举的5个项目可以增减,也可以根据当地人民的生活实际重新进行分类,只要能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动植物即可。
活动2:
家庭调查
活动3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1.环境是一个大概念,社会环境也是其中一个方面。
对于10岁左右的孩子,如何适应社会环境这一问题似乎太大了一点。
教师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启发他们谈出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和真实感受,旨在联系社会发展,开拓学生思路
3.为了保障学生思维活动的顺畅,允许学生用拼音、简笔画表达自己的想法。
4.进行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时,可让各组分别展示各项目的内容。
此时,可鼓励学生就不同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1.学生生活的地区不同,每个家庭的生活状况也有很大差异。
通过家庭调查活动收集上来的资料会进一步强化学生“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意识。
6.活动最后,可让学生谈谈参加活动后的感受。
希望学生能表达出类似“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想法。
2.小鼠标的建议不能忽视,这既有安全方面的考虑,也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尊重家长意见。
3.本活动的组织方式可以是在课堂上请学生就本活动提出自己不太清楚的地方,预想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然后通过学生的讨论使活动的思路更清晰,方法更明确。
4.学生完成实际的调查记录任务后,可组织学生的交流及讨论活动。
活动前注意提醒学生,从杂志上剪图片时要征得杂志主人的同意。
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表格对找到的物品进行分类,并统计各类的数量。
在拓展活动中,如何适应社会环境的途径中可能涉及到:
形成并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
教学
内容
12和谐相处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积极参加辩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归纳出辩论双方的观点。
教学
重难点
3.在辩论中能运用批判性思维。
4.能为自己的观点找到充足论据,
教学手段
教学环节
学情预设
补给内容
修改补充
教
学
过
程
1.在概括了前两课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命题,这是本活动的起点。
3.“为了一棵树,花费那么多的钱值得吗?
”这是辩论的主题。
4.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尽可能多地为己方观点寻找理由。
告诉学生在辩论中与主题无关的话题要控制,防止跑题。
5.活动的记录分两步完成,首先是在准备阶段将支持己方观点的理由记录下来,然后是在辩论过程中记录支持对方观点的理由,补充己方的新理由。
6.小鼠标的话“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能使我们的认识更全面”点明了本次辩论活动的真正意义。
活动2:
它们需要我们
1.有了活动1中双方辩论的基础,小鼠标的话自然地将学生的话题扩展为列举更多的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
2.教材的几幅插图意在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学中一定不要局限于图中的内容。
3.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例子很多,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多关注一些当地的人们是如何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的。
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方案
畅想未来城市
1.续写对未来城市畅想的散文,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
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不可能要求太高。
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来要求,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
2.在学生动手写作前,可先进行一些讨论。
通过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明确可以写哪些方面的内容。
3.设计未来的城市部分,更要放开学生手脚。
学生设计出的图稿会很乱,只要能据此说明自己的想法即可。
鼓励学生在设计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像力,通过评比选出优秀的散文和设计图,可以寄给当地政府或环保部门,鼓励学生从小树立参与决策的意识。
教材中的提示也是对此课的总结。
4.鼓励学生将自己完成的散文和设计图展示给大家,在展示过程中可发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逻辑能力和创造力。
2.活动提供的资料来源于网络。
教材仅是将其作为两个人与自然关系的特例来供学生研究讨论。
正式辩论前可对学生的实际观点进行初步调查,如果两种观点的支持率差不多,就让学生自动分为两方;如果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可用随机方式产生两组。
经过辩论,学生可能会改变最初的想法,观点越辩越明,将新的想法写下来。
当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有些损失或影响是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帮助学生意识到人与环境要和谐相处。
1.能通过搜集资料,发现当地环境被人类活动破坏的情况。
2.能和其他同学共同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保护环境宣传方案法表现出来。
实施建议并想办
1.生活中随处可发现与保护环境不和谐的现象,针对这些多数人不以为然的现象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方案,首先是对学生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因此,教师要切实掌握一些当地的环境问题,以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活动前,可以让学生亲自调查搜集当地破坏环境的情况和材料。
2.教材中提供的三组资料有较强的代表性。
如果学生收集资料确有困难,可以让学生直接利用这些资料进行宣传。
3.设计宣传方案时,可鼓励各小组选择不同的宣传主题。
方案的设计方式要求不要太高,也不要搞统一的模式,最好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采取生动形象的宣传方式,力求宣传效果达到最佳。
4.方案的设计只要能回答以下这几个问题即可:
宣传的主题是什么?
准备用什么方式去宣传?
准备到什么地方去宣传?
5.活动最后,切实使学生认识到要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努力做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教学
内容
13冷水和热水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能用手指感觉冷和热。
2.能体会到凭手指感觉无法知道冷热的准确程度。
3.愿意细心观察物体的冷热程度。
教学
重难点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感觉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教学手段
此活动以2人小组形式进行,
教学引入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中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语言描述什么是冷与热。
教学环节
学情预设
补给内容
修改补充
教
学
过
程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问:
手指能准确地感知水的冷热吗?
并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猜想,
2.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教师先对活动的内容、方法、过程及注意事项提出具体的要求。
特别要强调热水的温度不要过高,实验中先用指尖感受一下水的温度,让学生按教材要求分步进行实验,用手指分别感受冷水和热水,并用恰当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手指对冷水和热水的不同感觉,
3.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并试着分析其原因。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师生可能共同得出:
有时用手指是不能准确地感觉到水的冷热,需要用工具进行更为科学的测量。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从资料中知道了什么,关于温度和温度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冀教版 小学 科学 年级 上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