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的学理基础.docx
- 文档编号:5773559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1.04KB
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的学理基础.docx
《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的学理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的学理基础.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的学理基础
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的学理基础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是指除学校专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其它社会力量所参与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总称,重点是强调广泛倡导社会性力量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接与反哺,彻底改变学校(培育人)与社会(影响人)两个环境系统之间的相对非连贯性。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的提出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认识的深化,不仅有现实基础,亦有深刻的学理基础。
体现在:
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统一性是本质基础;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的辨证统一性是根本基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性是价值基础,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统一性;学理基础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194(2007)06―0136―04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是指除学校专门性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其它社会力量所参与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总称,其重点是强调各种社会力量、多条途径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彻底改变学校(培育人)与社会(影响人)两个环境系统之间“我教我的”、“你做你的”的相对非连贯性,广泛倡导社会性力量对主体性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承接与反哺,改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只身效力的有限性。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发展和成效诉求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其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观和生活观,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与渗透化趋势。
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的提出,是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的深化,其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本身的内生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本质需要,有着深刻的学理基础作为理论支撑。
一、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统一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的本质基础
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统一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的本质基础,理由在于马克思主义从人的社会性本质出发,科学分析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并由此推导出思想政治教育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性。
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出发点和本质归宿点,也是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重要基础,为我们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的理论原则奠定了本质基础。
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统一性根源于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人的本质问题始终是社会历史观的一个重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从总体上看,对人类自身本质的探索仍没有达到真理性的认识高度。
而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特性。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不在于人的自然性,也不在于人的意识或思维,而在于人本身所特有的活动方式。
人的现实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是生产,并在生产中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而人们也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生产。
马克思指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社会性本质决定了人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社会。
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劳动,个人、小团体的存在与发展与整个社会的事业是相通的,受制于社会主义物质生产方式。
个人、小团体的存在和发展实的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起点、核心和目的。
马克思主义首先肯定个人与社会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个体有自己对社会的期望,社会也对个体的行为角色充满期待。
同时始终坚持认为历史的进步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对统一的过程,社会的发展本质上还是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的发展根本上是由人来决定的,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每个人的发展最终也会内在地蕴涵和促进着社会的整体发展。
马克思曾指出:
“现实的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因此,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而“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在国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发挥着“生命线”的作用,它充分调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将松散的个人意志整合为整体国家意志,形成热爱祖国-追求发展、渴望进取的国民精神风貌。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在社会中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化育人的实践工作,是一项社会性极强、需要参与程度较高的工作。
个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性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全面发展的促进性,而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剥离的内在统一性。
个人的发展需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的发展需要通过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广泛参与来促进个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同步。
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统一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的本质基础,还在于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目的所具有的一致性。
这种一致性是现实的一致性而不是抽象的一致性,它科学地反映个人的存在与发展同国家、社会的发展具有的高度一致性。
对此,马克思积极强调人的发展首先表现为人的活动和能力的发展,人是社会生产力当中最为积极和最为活跃的因素,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本身。
进一步说,是由人的实践力量,即人的最重要的实践动力――生产力来决定的,而人的精神思想或精神动力决定和影响着人的现实实践力量的大小和强度。
由此,某种程度上社会的发展进步力量必不可少地可以推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力量,即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整合每一位社会成员个体自由性意志形成社会共同性意志,进而不间断地彰显自身特有价值。
‘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本身也在通过人,继而通过社会促成了社会结构的有序化、现代化,促成了社会多元力量的同向化,最终促成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另一方面,从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广泛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和群众性。
人民群众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是客体,体现为主客体二者的统一。
于是,理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发挥各自不同的价值。
不同地方在于:
每个人都必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每―个人都有可能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每一个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必定都是影响其他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毫无疑问。
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力承担者,或者说是个体承担者,都有义务和责任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密切相关。
社会发展及社会结构的稳定客观地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而思想政治教育的_发展也客观地需要来自社会系统力量或资源的积极支持。
二、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的辩证统一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的根本基础
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的辩证统一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的根本基础,理由在于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之间所必然存在的联系性,尤其是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性。
这种辩证统一性客观地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理,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的内在逻辑。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认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是按照社会意识主体区分社会意识的基本结构。
个体意识是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地位、社会经历和个人实践的产物,因此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人意识都各有各自的特点。
群体意识作为人群共同体所具有的共同意识。
是个人意识错综复合后的结果,是一定的人群所结成的社会共同体(如小的家庭、行业,大的阶层、阶级、民族等)的共同意识,群体意识是“群体中个人意识相互作用和相对集中的表现,是对群体共同的社会经历、社会地位和社会条件的反映,并且是适应一定群体的实践需要:
为维护群体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利益服务的。
”从相互关系的原理上看,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相互转化。
相互联系体现为两者之间是个别与一般、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相互作用体现为个人赏识是在个人的社会实践中和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周围的人和不同的社会共同体的意识及其历史传统的影响而使个人意识打上时代和民族文化传统的烙印在阶级社会中又会打上阶级的烙印。
同时,群体意识形成和发展所依托的群体实践总有个人的参与,它使群体意识在实践中通过个人的选择、修正或创新而现实地存在着。
相互转化体现在群体意识通过宣传、教育使之为个人所接受,进而转化办个人意识,而某种个人意识由于体现了一定社会群体的利益,为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集团所接受成为。
社会群体意识。
同时;群体意识的正确性或全面性通常要高于个人意识,这就构成和保证了社会群体意识在对个体意识的渗透过程中的合理性、合目的性和科学性。
可以说,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相互影响转化的辨证关系原理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的提出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一方面,群体意识对个人意识的影响反映在现实社会生活当中就是个人与这些群体,如政党组织、企业组织、政治团体、民间组织、舆论宣传出版部门等之间的交往行为活动。
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践当中就是这些群体性组织和人员特有的价值观念思想作风、理想信念等对个人意识的感染和渗透。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正是要充分组织和调动群体意识对个体意识施加影响,以群体意识的正确性挤压个人意识的非正确性空间。
以群体意识影响个人意识:
促成个人意识向合乎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群体意识转化,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点,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根本价值取向。
由于在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地位、社会经历和个人实践的差异必然导致与他人不同的个人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在承认和尊重个体正确的、个性的个人意识的同时。
另一方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个人意识,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促成错误个人意识向正确群体意识的转化。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的过程就是通过特定的组织规劝使群体意识对个体意识施加一定的正面影响的过程。
二者的差异在于因群体的结构性性质、意图差异而在对个人意识的影响力的角度,方向、程度上有所差异,而且群体意识对个体意识的影响在方式上通常体为隐性式或渗透式。
当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成为现实后,这种影响方式就会显现化,产生出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本身所不能抵及的效果。
总体而言,处于社会生活中的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意识思想层面的交流碰撞的客观存在,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的提出提供了现实依据,也使得社会多方力量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接与反哺成为可能。
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各个阶级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和阶级利益的差异,以及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其要求和思想观念都各不相同,因而决定了各阶级的意识具有特定性,也决定了一定群体意识的阶级性。
为此,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的辨证统一性在阶级社会当中还内在地蕴涵和体现了个人意识对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群体意识所应有的认同性与必要的接受性,这种认同和接受的过程就是作为社会公民个体的个人意识向占主导地位的群体意识转化的过程。
在现代文明社会的政治生活中,这种相互转化过程都具有必需性和合理性。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
“个人隶属于一定阶级这一现象,在那个除了反对统治阶级以外不需要维护任何特殊的阶级利益的阶级形成之前,是不可能消灭的。
”不同阶级的社会意识代表着不同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并为不同的阶级服务,马克思、恩格斯很早便指出: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
”作为统治阶级和执政党意志体现的重要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显然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特定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目标,服从和服务于本统治阶级或党派治理下的特定阶段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阶级统治的对象是社会主义敌对分子,人民当家作主决定了在政治权力及其社会生活领域人民是第一位的,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政治意识是我国最大的群体政治意识,其反映和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与指向。
它从根本上要求我们服从和维系这种群体政治意识,进而维系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和地位。
因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性质上具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接受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在程度上具有广泛性。
理论上,社会各个成员、各个组织之间,都能够自然地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性,并形成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
我们党和广大人民整体意识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决定了党和政府的意识在群众之间、个人之间也具有了广泛的感召力、影响力。
个人意识向社会最广泛群体意识的转化相应具有必然性和自觉性,而各种社会力量也都相应地具有促进个人意识’向社会最广泛群体意识转化的责任和义务。
三、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的价值基础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的价值基础,理由在于处于社会组织形态当中的个人能够在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由外而内”的满足,即在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的过程中获得自身认同,实现个人价值。
人的自然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价值的自我性与社会性,人的价值也由此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两种属性。
一个人价值是社会对个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满足程度。
社会价值是对满足社会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所做的贡献。
个人既有自身的需要,又有以自己创造活动的成果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
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构成人的价值的同时,也构成了人的价值对立统一的矛盾组合。
尽管相当多的人总是最先看到个人价值,但事实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而绝不是纯粹的对立性,两者的实际关系实质是社会价值决定个人价值:
个人价值反作用于社会价值,个人价值通过社会价值来实现。
体现在:
首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性体现在价值主体上。
个人价值是将个人作为价值主体,从具体个人的需要出发来考察价值,而社会价值是将社会作为价值主体,从整个社会的需要出发来考察价值。
由于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所以无论是个人价值还是社会价值,它们的价值主体都是实际从事社会活动的具有社会性的人。
其次,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性还体现在个人价值总是要在个人与社会(集体、他人)的关系中表现出来。
人的个人价值是在社会中实现的。
个人价值在未实现之前是潜在的。
内在的东西。
社会发展要求每个人充分发挥其内在价值,个人价值越是发挥得好,社会的发展水平就越高。
如果离开社会的发展、离开集体片面地去追求个人价值,那么在损及社会价值的同时也会挫伤个人价值。
对此,马克思曾指出:
“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在真实集体的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体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但无论是个人价值,还是社会价值,都是以人为对象,以实践为载体,通过个人与社会的互动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关键问题它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个人为本位还是以社会为本位。
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满足个人的自我价值发展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人的社会价值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整个社会价值的发展需要。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人们在充分发挥个人的社会价值中实现和找回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也注重在高尚的社会价值当中积极的回应和肯定个体价值,满足个体的心理和精神的需要。
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某个人以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同时,实际上他/她个人也在别人视他/她为榜样的过程当中找到了个人的价值。
这种价值以成就感、自豪感、光荣感,使命感成功而深刻地激励着个人的人生旅程。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就是要形成一种能够激发公众正确进行价值判断的社会氛围,并在这种正确的、合乎社会主义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弘扬的氛围中,激励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树立起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自觉意识:
使之在社会各个领域洋溢起拼搏进取、同心协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饱满热情。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以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性为价值基础,充分彰显了社会力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
总之,正如马克思指出的:
“生产劳动与智育、体育生产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
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社会性参与极大地扩展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空间。
而且,事实上,“一切国家和一切时代的教育都是社会的,不管它的意识形态是怎样反社会的。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培育人、规约人的社会系统活动,它在社会中不能也不可能孤立发展,必须与社会的其他系统相适应地协调发展。
这种协调发展,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层面中所蕴涵的不同价值与功能的体现,如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管理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发展价值等等,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其他系统影响、承接和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现。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寻求社会力量的参与。
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的提出不是毫无根据的,它既是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的本质需要=,也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特性所决定的,有着重要的学理基础。
责任编辑:
金华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性 参与 学理 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