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历史纳西族服饰纳西族风俗纳西族特点.docx
- 文档编号:5765822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1.27KB
纳西族历史纳西族服饰纳西族风俗纳西族特点.docx
《纳西族历史纳西族服饰纳西族风俗纳西族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纳西族历史纳西族服饰纳西族风俗纳西族特点.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纳西族历史纳西族服饰纳西族风俗纳西族特点
纳西族历史,纳西族服饰,纳西族风俗,纳西族特点
纳西族的饮食习惯,纳西族的一日三餐作为一个正常人,一日三餐是必须的,在时间段积累之下,就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饮食习惯,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是纳西族的饮食习惯,从纳西族的一日三餐具体看看。
纳西族的饮食习惯:
每顿必有蔬菜早餐一般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中餐和晚餐较为丰富,一般都有一两样炒菜和咸菜、汤等,特别喜食当地的牛肉汤锅和干巴。
不论平坝或山区,蔬菜品种较多,四时应市,山区广种洋芋、蔓菁和瓜豆,并以当地的土特产做成各种风味名菜。
如:
清蒸虫草鸭、贝母鸡、天麻鸡等。
其中纳西族传统名菜“酿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酿入肉泥,蒸熟后做为祭祀、特别是祭祖的一道专用菜肴。
纳西族古代以牛肉、羊肉、牦牛肉、养麦、稗干、园根(蔓青)为主食。
纳西族的饮食习惯:
汉化影响后来,在汉、白族影响下,农业发展较快,生活习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丽江坝区以玉米、小麦、大米为主食。
泸沽湖。
中旬、盐源、木里等地的纳西族,以稗子、青稞、玉米为主食,辅以养子、大米、小麦和土豆。
丽江坝区的村民于房前房后种菜,自己食用。
大部分猪肉都做成腌肉,尤以丽江和永宁的琵琶猪最为有名,可以保存数年至十余年不变质。
外出劳动携带麦面粑粑或糌粑寺。
就餐时围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阳地方就餐。
纳西族的饮食习惯:
典型食品多火腿粑粑勤劳节俭的纳西人,喜欢喝酒、饮浓茶,爱吃酸、辣,甜味的食品。
泸沽湖摩梭人,男女均爱吸份未状的“兰花烟”,吃自制的带酸味的“棱里玛酒”。
主妇在每年杀年猪后,要赶做储存腌肉。
丽江的火腿粑粑、宁菠的琵琶肉,沪估湖地区的酸鱼和鱼干,都味美可口,是纳西人待客或馈赠亲友的佳品。
典型食品主要有:
丽江火腿粑粑、麻补、雪莲花拼盘、丽春铜火锅、丽江火烤粑粑等。
纳西族在结婚前后都有哪些习俗结婚前一天,新郎家也是一片忙碌,布置沿房堂屋,扎搭彩棚,到处张灯结彩,写贴婚联等,同时要杀猪宰羊,挂一红纸或纸绸裹扎的筛子,上插三枝柳箭,并写"麟麟在此"四字。
以阻白虎。
新床由媒人和新郎佼母安置,并请一祖父母、父母健在的小男孩当晚陪新郎睡在新床上压床。
第二天,新郎由媒人、亲友等陪同,前去女方家接亲,并备一空轿或马匹,在归来时让新娘乘、骑,同时带去酒席两桌和其他部份礼品。
到达女方有门口时,接亲的队伍高奏喜乐,连奏三次后,女方的大门敞开,接亲者才得以进入,随后受到热情的接待。
一般在午时前后,男方接亲的女伴把新娘抱入轿中。
这时,新娘使劲挣扎,一副不愿去的样子。
经安慰和劝说,才告别父母和亲友,由舅舅、叔叔、妹妹等陪同乘轿或骑马上路。
新娘来到男方家门口,可男方家的门是关闭的。
这时,送亲的人们在门口讥唱纳西调子,让男方家开门,金驼子来不来?
银驼子来不来?
女方家的人在门外唱道:
“金驼子来了,银驼子来了,快快开门。
”一番对唱后,大门开了,新娘新郎要双双从红纸糊的马鞍上跨过去,才能进入大门。
这时,东巴要念经,同时在新娘的脑门上点几滴酥油或泼点清水,表示新娘已是男方家的人了。
新娘进屋后,要送公婆各一双鞋。
这时,送亲者故意把新娘送给新郎的鞋丢到新床底下的深处,让新郎弯腰将芏捡出穿上,这种习俗称为换脚鞋。
接着举行拜堂仪式。
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祖先和公婆,再拜见家族中的长辈,接着夫妻互拜。
拜堂时,新娘手握盐巴,新郎手持一个茶水罐。
拜毕,新娘要象征性地看一下陪嫁的红柜,锁上后把钥匙随便在红柜一丢,孩子们顿时争抢起来,因为夜班抢到角匙,谁就可以向新娘赎喜糖。
傍晚晚时分,在新房里摆上由女方家带来的酒席,新娘新郎由几个孩子陪同共进晚餐,其余宾客则由男方家盛情宴请。
晚上,青年男女可以去闹房,可以欢聚在一起跳纳西舞,纳西东巴们则一刻不停地唱(结婚调),充满了热烈、欢腾的气氛。
这一天,女方家也同时宴请亲友,请东巴唱(嫁女调)。
第二天,婆婆要亲自端来并喂新媳妇一碗莲子粥,一碗面条,以示对新娘的关心。
这一天,还要举行认亲仪式,即把男主家族中的人全部请来,按长幼顺序,让新娘一拜见。
长辈们也向新娘致以祝福,并送新娘见面礼物。
第三天为回门。
新郎新娘要带礼物回到女方家。
一一拜见女方的父母、舅舅、叔叔、伯伯等长辈,并同他们共同进餐。
按习俗,不管路途多远,新婚夫妇要当天返回男方家。
第四天,新娘由小姑等陪同,上街买鱼、葱和松明等东西,分别表未鱼水之情、照亮前程和孩子聪明等含义。
婚礼结束后,还要举行送喜神的仪式。
纳西族在结婚时都有哪些习俗泸沽湖的纳西族(摩梭)主要实行阿注(意为朋友)婚姻,在本世纪上半叶,建立阿注婚姻的成年男女占当地人口的百分之七十,阿注婚姻的主要特点是男不娶妻,女不嫁夫:
成年男子在夜间到相好的女子家以过偶居生活,次日黎明即返回自己的母亲家里。
凡过这种偶居生活的男女,彼此不称夫妻,而以“阿注”相称。
男女阿注之间不组织共同的家庭,婚姻关系很不稳定,时间长的数年、短的只有一、二夜。
多数男女终生有阿注六、七人至十余人,个别多至百人以上。
一般说来,中年以后,阿注关系便渐趋稳定。
女子到十五、六岁、男子到十七八岁时,开始结交阿注。
他们主要是通过劳动生活,节日或庙会等社交活动,来建立阿注关系的。
常见的结交方式为一对成年男女相遇,若一方对另一方有好感时,可按传统习惯,拿走对方一件东西,假如对方含笑相待,是表示同意交阿注;如果态度严肃,并要求归还抢走的东西,就意味着拒绝。
活泼的青年男女,往往喜欢通过对歌的形式,用含蓄的语言试探对方的态度。
如男子唱:
“前世姻缘,过河一船”。
女子答:
“今世相遇,鸳鸯一对”。
男唱:
“金色的花,银色的花,一起盛开吧!
",女子对:
"金色的鸟儿,银色的鸟儿,我们一起跑到河边去喝水吧!
”这表尔女子同意交阿注。
男子唱,“你是水,我是桥,桥和水要在一起。
”女子答,“你是桥,我是水,水低桥高怎能在一起。
"这意味女子拒绝对方。
在结交阿注过程中,男女都有平等的主动权与拒绝权。
人们对于阿注的选择,男子选择女阿注时,首先重视貌美、年轻,其次考虑是否勤快,对自己是否有热情。
女子选择男阿注时,则优先考虑对方的经济是否富裕,其次再考虑人品与才貌。
因此,聪明美貌的女子,男子往访者很多。
而容貌欠佳,有病或体残的妇女,只得终生过独身生活。
男女缔结阿注关系,必须遵守传统的通婚习惯,凡属不同母系血统的成年男女,均可自由建立阿注关系,凡属于同一母系血统的后裔,只要相隔三至五代之后,就被认为血缘关系已经疏远,也可通婚。
总之,建立阿注关系除遵守母系血缘近来不婚的原则外,一般不受年龄、辈分、等级和民族的限制。
解除阿注关系的方式非常简单,只要女子闭门不纳,男子不再登门访宿,或者托人捎个口信给对方,阿注关系就结束了。
由于阿注婚姻的特点是易合易离,所以,他们对解除婚姻关系多持无所谓的态度。
不少人在阿注关系解除后,仍保持正常的往来,见面时互相问候,以礼相侍。
因此,解除阿注关系的刀女,很容易离而复合,这种合后分,分而合的现象,比较普遍。
由于阿注关系的男子和子女不在同一个家庭中生活,致使子女很难知道确实的父亲。
因而子女只能属于母亲,血统也依母系计算。
这样,不少男子就根本不关心谁是自己亲生的子女。
阿注同居婚
沪沾湖第二种婚姻形式是‘阿注同居”。
凡过阿注婚姻生活的男女,一旦双方有共同生活的愿望时,便可组成同居家庭,不必邀媒撮合,不举行结婚仪式和宴请宾客,也不受等级的限制。
沪纳北岸的沪纳两族,多数人在同居时要请达巴念经,祭祀祖先。
阿注同居有下列几种情况:
有女子到男子家同居的,有男子到女家同居的,也有双方都脱离原来的家庭,单独居住的。
同居阿注在家庭中的地位比较平等,关系也较融洽,双人都比较注意维持已经建立起来的同居关系。
同居的男女很少或者不再结交阿注。
阿注同居比阿注异居的婚姻稳定得多,但到女阿注家同居的男子,大多保持了原来的家名,其子女从属于女方,血统按母系计算。
同居男阿注一般不能做女方的家长,死后不能葬入女家的公共墓地,而由其甥领回,葬到母亲家族的公共墓地上。
而且现在这个规矩逐渐改变,少数男子的骨灰,已由子女葬入女阿注家族的公共墓地上。
女居男方的阿注同居,与男居女方的阿注同居大不相同。
根据习惯,女入男家所生子女属于男方,为父系血统的成员。
正式结婚
泸沽湖第三种婚姻形式是正式结婚。
正式结婚须请媒人说合,重礼聘娶,长辈主婚,举行正式婚礼,盛宴亲朋。
这种婚姻受社会习惯的保护,解除关系必须得到双方家庭的同意和社会认可。
正式结婚的配偶,夫称为“哈楚巴”、女称为刷楚米”。
那些只有独女、或虽有几个姑娘但缺乏劳力的家庭,多采取招赘办法为女儿完婚。
招赘婚一般是女子相中某男子后,长辈出面托人到男家探询,男子长辈如果同意,即转告儿子,如儿子不同意,亲事作罢;如男方同意,女方便正式邀媒提亲。
媒人到男家时,带一坛酒、一筒茶、一盒粑粑、一只猪腿作见面礼。
男家长辈将礼物放在锅庄上祭祖先后,亲事就算定妥,往后择个吉日举行婚礼。
结婚时,女家送些酒、肉、米粑粑给男家宴待宾客,男家则为出赘儿子做一、二套新衣服。
成亲的当天早晨,女家的几个人到男家迎接新郎,新郎的兄弟姐妹及伙伴前往陪送;到达女家后,由巫师达巴给新郎、新娘额上抹酥油,祝新婚夫妇长命百岁,白头偕老;新郎新娘拜祭天地、祖宗及长辈,并接受长辈们的祝福。
晚上,女方简单宴请亲戚好友。
入赘男子一般不能与妻处于平等地位,本人要改原来的家庭名为妻方的家名。
因而只有穷汉或孤儿才到女家入赘,富裕人家的儿子很少出赞的。
也有少数能干的赘婿,取代妻子成为家长,担负起处理家务的重任。
正式结婚的妇女,在社会和家里的地位,普遍比过阿注同居婚的女子低一些。
当地的习惯,当男子提出离婚,无权索回结婚时送的彩礼,如果女子要求离异,则必须退赔全部彩礼。
因此,不少妇女是很难实现离婚愿望的。
但是,只要妇女能退还男方的聘礼,即可随时离开男家。
贫家女子无钱退聘金,常常采取逃婚的方法,达到恢复阿注婚的目的。
公众对于女子逃婚并无责难,并给与某种形式的同情。
56个民族民俗1.汉族历史,汉族服饰,汉族风俗,汉族特点
2.壮族历史,壮族服饰,壮族风俗,壮族特点
3.满族历史,满族服饰,满族风俗,满族特点
4.回族历史,回族服饰,回族风俗,回族特点
5.苗族历史,苗族服饰,苗族风俗,苗族特点
6.维吾尔族历史,维吾尔族服饰,维吾尔族风俗特点
7.土家族历史,土家族服饰,土家族风俗,土家族特点
8.彝族历史,彝族服饰,彝族风俗,彝族特点
9.蒙古族历史,蒙古族服饰,蒙古族风俗,蒙古族特点
10.藏族历史,藏族服饰,藏族风俗,藏族特点
11.布依族历史,布依族服饰,布依族风俗,布依族特点
12.侗族历史,侗族服饰,侗族风俗,侗族特点
13.瑶族历史,瑶族服饰,瑶族风俗,瑶族特点
14.朝鲜族历史,朝鲜族服饰,朝鲜族风俗,朝鲜族特点
15.白族历史,白族服饰,白族风俗,白族特点
16.哈尼族历史,哈尼族服饰,哈尼族风俗,哈尼族特点
17.哈萨克族历史,哈萨克族服饰,哈萨克族风俗,哈萨克族特点
18.黎族历史,黎族服饰,黎族风俗,黎族特点
19.傣族历史,傣族服饰,傣族风俗,傣族特点
20.畲族历史,畲族服饰,畲族风俗,畲族特点
21.傈僳族历史,傈僳族服饰,傈僳族风俗,傈僳族特点
22.仡佬族历史,仡佬族服饰,仡佬族风俗,仡佬族特点
23.东乡族历史,东乡族服饰,东乡族风俗,东乡族特点
24.高山族历史,高山族服饰,高山族风俗,高山族特点
25.拉祜族历史,拉祜族服饰,拉祜族风俗,拉祜族特点
26.水族历史,水族服饰,水族风俗,水族特点
27.佤族历史,佤族服饰,佤族风俗,佤族特点
28.纳西族历史,纳西族服饰,纳西族风俗,纳西族特点
29.羌族历史,羌族服饰,羌族风俗,羌族特点
30.土族历史,土族服饰,土族风俗,土族特点
31.仫佬族历史,仫佬族服饰,仫佬族风俗,仫佬族特点
32.锡伯族历史,锡伯族服饰,锡伯族风俗,锡伯族特点
33.柯尔克孜族历史,柯尔克孜族服饰,柯尔克孜族风俗,柯尔克孜族特点
34.达斡尔族历史,达斡尔族服饰,达斡尔族风俗,达斡尔族特点
35.景颇族历史,景颇族服饰,景颇族风俗,景颇族特点
36.毛南族历史,毛南族服饰,毛南族风俗,毛南族特点
37.撒拉族历史,撒拉族服饰,撒拉族风俗,撒拉族特点
38.塔吉克族历史,塔吉克族服饰,塔吉克族风俗,塔吉克族特点
39.阿昌族历史,阿昌族服饰,阿昌族风俗,阿昌族特点
40.普米族历史,普米族服饰,普米族风俗,普米族特点
41.鄂温克族历史,鄂温克族服饰,鄂温克族风俗,鄂温克族特点
42.怒族历史,怒族服饰,怒族风俗,怒族特点
43.京族历史,京族服饰,京族风俗,京族特点
44.基诺族历史,基诺族服饰,基诺族风俗,基诺族特点
45.德昂族历史,德昂族服饰,德昂族风俗,德昂族特点
46.保安族历史,保安族服饰,保安族风俗,保安族特点
47.俄罗斯族历史,俄罗斯族服饰,俄罗斯族风俗,俄罗斯族特点
48.裕固族历史,裕固族服饰,裕固族风俗,裕固族特点
49.乌孜别克族历史,乌孜别克族服饰,乌孜别克族风俗,乌孜别克族特点
50.门巴族历史,门巴族服饰,门巴族风俗,门巴族特点
51.鄂伦春族历史,鄂伦春族服饰,鄂伦春族风俗,鄂伦春族特点
52.独龙族历史,独龙族服饰,独龙族风俗,独龙族特点
53.塔塔尔族历史,塔塔尔族服饰,塔塔尔族风俗,塔塔尔族特点
54.赫哲族历史,赫哲族服饰,赫哲族风俗,赫哲族特点
55.珞巴族历史,珞巴族服饰,珞巴族风俗,珞巴族特点
56.布朗族历史,布朗族服饰,布朗族风俗,布朗族特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纳西族 历史 服饰 风俗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