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线路基础作业指导书.docx
- 文档编号:5751534
- 上传时间:2022-12-31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133.54KB
输电线路基础作业指导书.docx
《输电线路基础作业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输电线路基础作业指导书.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输电线路基础作业指导书
基础作业指导书
一、线路交桩
1.1作业准备
线路接桩作业是设计单位把设计桩位在现场指认给施工单位的过程。
是线路工程的第一道工序,是主体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参与的人员不多,但是对后期的影响很大。
要达到的主要目的包括:
记清桩位、核查标桩数量、杆塔位实地考查、熟悉道路交通等。
1.1.1工具准备
自喷漆(红色),手斧,铁锹,记录本,小型车辆。
1.1.2人员分工
参加接桩工作的主要人员包括领队,测量工,通道人员,司机等。
1.2.1领队:
一般由据有丰富经验的专业工程师以上职务的人员担任。
职责是领导全体人员的工作,与设计单位沟通协商,对不合理的杆位提出疑问,对出现的问题难以当场决定时,应做好记录,留待图纸会审时确定。
1.2.2测量人员:
由据有实践经验的测工担任。
主要的职责是记录线路走径、桩位。
1.2.3通道人员:
配合其他人员做好工作,记录线路走径内的占地情况,沿途经过的村镇,及所属的行政区划,了解周边的风土人情、自然环境,为即将开展的工作打好基础。
1.2.4司乘人员:
配合其他人的工作,做好交通服务并记录通向各主要桩位的车辆通道。
1.2作业方法
1.2.1桩位标定
桩位标定是接桩工作的主要目的。
内容包括:
线路走径的标定、关键桩位的标定、道路的标定及标桩的精确定位等。
定位方法一般用相对定位,即选定桩位突出的事物做为参考点或参考线,记录桩位相对对于此参考点的距离及方位,也可用时钟时针位置方法加以记录。
1.2.2路径标定
由司机和施工人员合作,记录并在平面图上标识出主要的道路及车辆通行的路径。
1.2.3关键桩位标定
在线路中有许多的关键点,应进行特殊的标识保护。
如:
转角桩,跨河桩,不通视桩,离村镇较近的桩位等。
1.2.4补桩
补桩作业是接桩工作的一个重点项目,对于转角桩及其它易遭到破坏的关键桩,要在合适位置补出辅助桩,以便该标桩丢失或移动后进行恢复。
1.2.5桩位的调整
设计单位所定桩位有时会不很合理,此时应要求设计单位适当调整。
如:
地形不适合此种杆塔或施工的难度太大;车辆运输不便,特别是大件的运输;桩位周围有不便施工的物体(带电的线路、坟地及文物保护区等)。
1.3;GPS的应用给线路接桩带来的影响
在以往的工程中设计单位定位时使用的全站仪与我们用的经纬仪并没有本质的差别,都要求通视。
如今设计单位GPS系统的应用拉大了设计施工之间的差距。
GPS系统具有精度高、路径不要求通视、不能在树木及有上部遮挡物的地点定位等特点。
利用GPS系统定位时方向桩距离较远、路径不通视,给我们的施工带来诸多不便。
为此,在接桩时应尽可能的要求设计单位补钉方向桩,尤其是各个杆位一定到位,现场实地考查确认。
1.4注意事项
1.4.1所有方向桩、中心桩必须牢固可靠,桩上应有标钉,除钉面外的桩面应涂红漆。
1.4.2在桩附近的树木上或建筑物上用红漆标明桩的方位,字体要醒目好找,最好是朝向有路的方向。
1.4.3杆塔中心桩的位置必须适合相对杆塔形式的运输安装施工,运行维护的要求。
特别是山区地形复杂,杆塔位置必须多方面考虑,作出施工方必须考虑施工运行检修的方便。
1.4.4要求设计单位在交桩时尽可能的多补钉方向桩,每公里至少有三个,山区应在山头等地形高处补钉方向桩,以便复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1.4.5钉杆塔中心桩时,小组内全体人员都要到场,并做好记录。
注意周围的环境因素对施工的影响。
1.4.6在大路口、路边用红漆作好向导标记,以利于将来的施工工作。
1.4.7接桩人员要沿途调查道路,桥梁的情况,并做好记录,为施工做好第一手资料。
1.5安全注意事项:
1.5.1遵守交通法规,安全行车。
1.5.2行人在山区、河流等危险路段行进或作业时应注意安全,不可盲目行进。
1.5.3经过村庄时要注意牲畜伤人、注意防止车辆碰伤人畜。
1.5.4过茂密的树林、沼泽地时要防止虫、蛇伤人。
根据当地的情况做好防护措施。
1.5.5通过高压线路、变电站等的高压带电体时要注意防止触电。
二、线路复测
2.1作业任务
2.1.1为了防止原设计单位所钉的桩位受外力影响发生位移、偏差或丢失而造成错误,项目部施工前必须对全线路所有桩位进行复核,确认桩位无误后方可进行分坑作业。
2.1.2复测作业的主要人员为技术和测量人员。
2.1.3复测的主要内容包括:
桩位编号、距离、档距、转角角度、交叉跨越情况、重点地形的标高量等。
2.1.4复测时要恢复丢失标桩,增补必要的方向桩、增补转角桩的方向桩,对复测中发现超出误差允许范围的标柱要查找原因,必要时要请设计部门配合确定。
2.2作业过程
2.2.1准备工作
2.2.1.1测量用的仪器及量具在使用前必须进行检查,误差超过标准或超过检测期应及时送检。
2.2.1.2施工测量使用的经纬仪其最小读数不应大于1',一般使用2〞或6〞的经纬仪或全站仪。
2.2.1.3因测量工作为室外作业,为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如遇大雾、下雨、五级以上大风、等气候影响,不能进行测量工作。
2.2.1.4进行复测测量施工前,应认真熟悉施工图纸,主要有总说明书及附图、杆塔明细表、线路平断面图、走径图等资料。
2.2.1.5对新的工器具的性能及操作方法要了解熟悉并掌握。
2.2作业方法和工艺要求
2.2.1前视法复核直线桩
2.2.1.1如图1所示,复测时地形平坦通视,将经纬仪安置在A桩位,对中整平后前视对准B桩位,检查C桩位水平档距,横线路方向偏差。
2.2.1.2然后将仪器移至B桩位,对中整平后前视C桩位,检查D桩位水平档距、横线路方向偏差。
依此类推,测量时镜头一直保持前视。
2.2.1.3在测量的过程中相邻两方向桩间的横线路误差不得超过50mm。
由于设计单位应用了GPS系统,在提高了测量精度和速度的同时,往往具有路径不通视、方向桩的距离较长、不能在树木及有上部遮挡物的地点定位等缺点,给我们的施工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施工中应引起注意。
2.2.1.4在实际操作中,各直线桩完全在一条理想直线上的可能性极小。
如果设计原钉的桩位没有被碰动过,当时也没有发生过误操作,那么在检查中虽然发现前方桩稍有偏离,但数值不超标准,则一般都不去纠正移动。
以免移动后再往前检查会出现个个桩位都需要移动的情况,那时情况就会变得复杂起来。
2.2.2正倒镜分中法
2.2.2.1经纬仪安置于B桩,对中整平。
2.2.2.2以正镜(竖直度盘在仪器左侧,简称左盘)后视A点,检查A桩位档距。
2.2.2.3垂直转动望远镜头180°,前视C桩,定出C1点,钉桩并用小木钉精确标定中心。
2.2.2.4水平转动望远镜头180°,以倒镜(竖直度盘在仪器右侧简称右盘)后视A桩。
2.2.2.5垂直转动望远镜头180°,前视C桩,定出C2点,钉桩并用小木钉精确标定中心。
2.2.2.6量出C1、C2的中点。
如中点与C点重合,说明C桩正确,否则应量出偏移值,此值不应大于50mm。
2.2.2.7再后视,倒镜头定出C2桩并打钉连线的中点C,C点如与原桩重合,就证明C桩正确。
2.2.3不通视情况下的复测
当线路中间有不可移动的物体遮挡,无法通视时可用平行四边形法或三角形法。
2.2.3.1平行四边形法:
把经纬仪支在B桩对钉调平,对桩A找正线路方向,向线路一侧转任意一个角度,推荐选取取90°便于计算,取的距离不易过长,应在所使用的钢尺有效范围内,偏移合适的距离到C。
把经纬仪移到C桩对钉调平,对B桩钉,转90°,在视线方向上越过障碍物定出点D。
把经纬仪移到D桩对钉调平仪器,向C桩对方向,转90°,在此方向上量取DE=BC,确定E点,打桩定钉。
经纬仪移到E桩,复合到桩F的误差,看是否在规定的范围。
如果超差,可重新测量。
2.2.3.2三角形法
当AB间不能通视有较大的物体时也可采用三角形法。
把仪器在A桩对钉调平,对AC小号侧方向,然后向线路一侧转角度,在合适的位置定桩B,定钉并记录∠CAB的度数。
移到B桩对钉调平,对C桩钉。
测量BC间的距离,和∠CBA
的度数。
根据正、余弦定理计算出∠ACB的度数和AC的距离。
2.2.4角度的测量
2.2.4.1水平角的测量
如图3所示为送电线路转角点的水平角。
用方向法测角度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
将仪器安置在O点,对中整平后,以正镜对准A点,水平度盘调整为0°;
第二步:
松开制动旋钮,顺时针方向转动照准部,对准B点,得读数α1,即为上半测回的角度值;
第三步:
倒转镜头,以倒镜照准B点,得读数β1,逆时针方向转动照准部,再照准A点,得读数β2,下半测回的角度值为α2=β1-β2;
第四步:
上、下半测回为一测回,上、下值的平均值即为方向法测得的水平α:
α=(α1+α2)/2。
2.2.4.2竖直角度测量
竖直角度观测和水平观测一样,也要以正镜、倒镜观测两次,取平均值作为观测结果。
镜头在水平位置时,竖直读数正镜为90°,倒镜为270°。
视线在水平角上方称为仰角,符号为正(+),视线在水平角下方称为俯角,符号为负(-)。
2.2.5转角桩的补测
如图4所示,将经纬仪安置于C1点,用正倒镜分中法定出A、B两
点,再将仪器安置于C2点,用同样方法定出C、D两点,AB、CD两线之交点即为转角点E。
2.2.6施工基面的测量
在地形变化比较复杂的地区,某些杆塔位基面,因起伏较大,往往造成施工困难或者使杆塔基础的边坡距离不够等不利情况,必须先降平基面才能进行分坑及挖坑的工作。
线路设计时根据现场的情况,已计算出相应桩位的基面降数据(一般列入杆塔明细表)。
降基面测量的基本工作,是将原桩位移出基面以外,待基面按设计数据降平后,再恢复原桩位。
如图5所示,直线杆塔与转角杆塔的基面降平测量相同,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步:
在原杆塔位中心桩设测站安置仪器,前、后视相邻杆塔位中心桩,应前视法在基面以前、后视方向各订一辅桩,量出距离及相对中心桩的高度并作记录。
第二步:
根据设计给定的基面降平数据以及基础的大小,订出基面降位置和开挖的范围桩,以避免降的不够或降的过多,并控制开挖基面,防止不够或过大而造成返工浪费。
第三步:
基面降平工作结束后用经纬仪按前视法或分中法恢复原桩位,并作档距检查和转角桩的校核。
2.3注意事项
2.3.1进入施工现场如工程处没有特殊安排,从小号终端向大号进行复测。
2.3.2线路复测应按设计单位交桩订立的方向桩为测量基点,对照线路平断面图进行校核。
2.3.3杆塔位中心桩丢失时,应按设计数据进行补钉,补桩时必须复查前后的桩距、高差、转角值及危险点,并作测量记录。
2.3.4在复测施工时,仪器必须对中整平。
为保证精度,花杆或测钎的尖端须立在木桩的小钉上,同时双手扶或测钎,弯曲的花杆或测钎,不得使用。
2.3.5复测过程中若发现线路下方或附近有新建线路、公路、建筑物视应测量并做好记录及时汇报。
2.3.6当复测过程中遇到平顶的建筑物时,最好在房顶定出观测点。
三、线路分坑
3.1作业内容
分坑就是根据设计图纸及分坑技术资料的要求,现场标注铁塔基础坑的位置。
量出挖坑位置、标出坑口印记、打好辅助检查桩,做为下盘及基础浇筑操平找正的依据。
3.2施工准备
3.2.1熟悉设计图纸并做好分坑施工手册。
3.2.2分坑测量为野外作业,大雾、雨、五级以上大风应停止作业。
3.2.3分坑测量前必须对参加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无措施、未交底严禁作业。
3.3分坑图制作
矩形(正方形)铁塔基础坑分坑示意图。
3.4分坑方法:
3.4.1矩形直线塔的分坑
如下图所示,无论是正方形或矩形铁塔都可用辅助正方形分坑法,由图上公式可分别算出相应尺寸。
第一步:
仪器对中整平后前视或后视相邻杆塔中心桩,复测中心桩的位置,确认无误后,钉出中心桩O的分坑辅助桩A、B(OA=OB=(a+b)/2;a=横线路根开;b=顺线路根开)并分别在桩钉钉,标定精确的方向和距离。
然后把仪器转90度分别钉出另外的辅桩C、D。
要求钢尺量距准确并在木桩上钉小木钉。
第二步:
用钢尺根据施工图纸计算尺寸A、B桩上对好尺寸,测量AC、BC、AD、BD复合辅桩的位置,如果四个边相等说明辅桩位正确。
并在AC、BC、AD、BD尺段上根据计算尺寸,用测钎插出对角坑口桩的位置。
量2X勾出坑口另外两个桩的位置,皮尺折向另一侧,插桩位置可按以上方法,划出坑口位置,然后用铁锹清晰明确的勾画出坑口。
矩形基础一定要分清大小根开,不能分错90度。
3.4.2转角塔分坑
转角塔分坑可参照上述辅助正方形法进行,如坑口较大,辅桩有可能塌落坑内时需使用对角线法。
3.4.2.1将仪器对中整平在转角桩上,测出角度值,计算出内角平分线的值。
3.4.2.2从转角桩钉上O量起,在平分线上内角侧量取OA-X,定出桩位A,在另一侧量取OA+X,定出桩B。
3.4.2.3下面坑口操作同矩形直线塔。
3.4.2.4中心桩需要位移时,将仪器安置在A(或B)上,从转角桩钉上O′量取,在AD′连线上量取X,钉出位移桩O′,即为铁塔中心桩或位移桩。
3.4.3对角线分坑法操作步骤:
3.4.3.1在中心桩位置架好仪器,测出角度值。
3.4.3.2在内角平分线上拉尺钉出位移桩和辅助桩。
3.4.3.3将仪器移到位移桩上架好,对准辅助桩后度盘归零,然后旋转45度在基础对角线上定出辅助桩A,同时定出A腿坑角桩。
3.4.3.4倒转仪器定出辅助桩C,同时定出C腿坑角桩。
3.4.3.5然后旋转仪器90度,在另一条对角线上定出辅助桩D和D腿坑角桩。
3.4.3.6倒转仪器定出辅助桩B和B腿坑角桩。
3.4.3.7用尺子拉2X坑口尺寸画出坑口。
3.4.3.8所有辅助桩要保留好。
今后施工要用。
3.4.4终端塔分坑:
应根据设计要求正确区分受压腿和受拉腿,其他同一般转角塔分坑。
四、线路土方开挖
4.1土方作业工艺流程
根据分坑所画出的坑口印记,按基础设计图纸要求挖好杆塔基础坑,待基础施工完成后回填。
土石方工程是分坑工作后送电线路工程第一项工作量及劳动强度大的作业项目。
土石方工程包括:
土坑的开挖、流砂坑、水坑的开挖及岩石爆破。
开挖的方法根据工程条件一般采用人工开挖,大型基础可用机械开挖。
4.1.2准备工作
4.1.2.1观察地形、地貌,分析所开挖处土质,选择合适施工方法,并在开挖过程中根据土质不同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和安全措施。
4.1.2.2选择施工基准,一般基础的坑深是以设计图纸的施工基面为准,注意设计图纸中的特殊要求:
拉线坑坑深,以拉线坑中心的地面标高为基准;降基面的基础,以降低基面后的地面标高为基准。
4.1.2.3开挖作业应尽可能的保留各种桩,以方便下道工序检查。
4.1.3一般土坑的开挖
4.1.3.1挖掘前将基面及其附近的浮石杂物清理干净。
挖掘土方应自上而下进行,为环保的要求表层熟土与下层的生土分开堆放。
如没有特殊的要求不得采用掏挖方式施工,掏挖施工的基坑不适用此措施。
4.1.3.2土坑的开挖可不使用挡土板,但坑壁应留有适当坡度。
开挖前对设计说明认真分析,对土壤进行多方面了解,边坡应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加长或缩短确保不发生坑壁坍塌现象,在分坑时可给出建议值。
4.1.3.3坡度和土质特性、地下水位、挖掘深度有关,可参考下表:
土质分类
砂土、淤泥、砾土
砂质粘土
粘土
黄土
坚土
坡度(深:
宽)
1:
0.75
1:
0.5
1:
0.3
1:
0.15
4.1.3.4开挖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土壤的情况,发现土壤湿度大,或者土质松散时,要立即采取措施,可以将边坡坡度加大,或是对坑壁加以支护。
4.1.3.5基坑坑底必须整平,中间不得有凹凸不平现象,坑的四角应在一个水平面上。
4.1.4基坑中渗水的处理
地下水的处理方法,主要视基坑的渗水量而定。
4.1.4.1如基坑渗水速度比较缓慢,可采用人工掏水的方法,边挖边淘水。
挖到有效深度后应立即进行基础施工,以防长时间渗水造成坑壁坍塌。
4.1.4.2如渗水速度较快,必须配合坑内机械抽水。
在每层开挖时应先在基坑的一侧或坑角开挖汇流坑,汇流坑内放入潜水泵抽水。
使用潜水泵时不得使水泵空转或不浸水工作。
这种方法实质是边抽水边开挖,使抽水速度快于渗水速度,即可保持作业面无水。
对于深于1.5m的基坑,一般需要打入板桩支档坑壁,以防坑壁坍塌。
有时若遇到水位较高的厚淤泥层,在施工时应也需要采用合适的支护挡住淤泥不使下塌。
4.1.4.3坑壁常用的支护方法有:
1)桩填充支撑法,在基坑挖至0.5m深左右,装好第一层支撑木(水平设置)把杂木桩由撑木及坑壁间插下,在坑壁与杂木桩中填草袋,边塞草袋边将杂木桩向下打,一直打到土中100至200mm左右,再继续挖土。
同时再将杂木桩打下去,并继续填草袋。
当挖到距第一层横支撑木约0.8~1m时,再加第二层横支撑木。
2)板桩支档法:
板桩支档坑壁,板桩的尺寸一般厚为50mm,宽度在150~200mm。
横支撑木距离不大于1m。
4.1.4.4当基坑的水位较高时,一般采用定点抽排或井点降水。
推荐采用井点降水,该方法且有设备较少、成本底、降水快捷等优点。
井点是降水一般在基坑的对角或对边各打一口井,井深根据水位的高低可作适当的调整,最小不小于坑深的2.5倍。
如不能满足需要可适当增加井点的个数。
4.2施工质量要求
基础坑尺寸应按图纸设计尺寸施工。
其尺寸误差值及超差范围按《110~500kv架空电力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规程规定施工。
4.3安全措施
4.3.1进入现场施工人员必须正确佩带劳动防护用品。
4.3.2基坑人工开挖时,坑底面积小于2m2时不得由二人同时作业;超过2m2,二名作业人员不得面对面或相互靠近工作,向外抛土时,应防止土石块回落伤人。
4.3.3严禁在坑内睡觉、休息、打闹。
4.3.4挖掘应自上而下进行,不得采用掏洞法挖坑。
五、混凝土钢筋施工
5.1施工准备
5.1.1材料及主要机具
5.1.1.1钢筋
施工中所用钢筋应有出厂合格证并按规定进行力学性能复检。
当加工过程中发生脆断等特殊情况时,需作化学成分检验。
钢筋表面应无老锈及油污。
5.1.1.2成型钢筋
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的规格、尺寸、形状、数量,并应有加工出厂合格证,材质证明及力学性能复检报告。
5.1.1.3绑扎铁丝
可采用20~22号铁丝(火烧丝),铁丝切断长度要满足使用要求。
5.1.1.4主要机具
电焊机、发电机、钢筋钩子、撬棍、扳子、绑扎架、钢丝刷子、手推车、粉笔、尺子等。
5.2作业条件:
5.2.1钢筋进场后应检查是否有出厂证明、复试报告,并按施工平面图中指定的位置,按规格、使用部位、编号分别加垫木堆放。
5.2.2钢筋绑扎前,应检查有无锈蚀,除锈之后再运至绑扎部位。
5.2.3熟悉图纸、按设计要求检查已加工好的钢筋规格、形状、数量是否正确。
5.2.4做好抄平放线工作,弹好水平标高线,柱、墙外皮尺寸线。
5.2.5根据弹好的外皮尺寸线,检查下层预留搭接钢筋的位置、数量、长度,如不符合要求时,应进行处理。
绑扎前先整理调直下层伸出的搭接筋,并将锈蚀、水泥砂浆等污垢清除干净。
5.2.6根据标高检查下层伸出搭接筋处的混凝土表面标高(柱顶、墙顶)是否符合图纸要求,如有松散不实之处,要剔除并清理干净。
5.2.7模板安装完并办理预检,将模板内杂物清理干净。
5.2.8按要求搭好脚手架。
5.2.9根据设计图纸及工艺标准要求,向班组进行技术交底。
5.3操作工艺
5.3.1绑柱子钢筋:
5.3.1.1工艺流程:
套柱箍筋→搭接绑扎竖向受力筋→画箍筋间距线→绑箍筋
5.3.1.2套柱箍筋:
按图纸要求间距,计算好每根柱箍筋数量,先将箍筋套在下层伸出的搭接筋上,然后立柱子钢筋,在搭接长度内,绑扣不少于3个,绑扣要向柱中心。
如果柱子主筋采用光圆钢筋搭接时,角部弯钩应与模板成45°,中间钢筋的弯钩应与模板成90°角。
5.3.1.3搭接绑扎竖向受力筋:
柱子主筋立起之后,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任何情况下搭接长度均不小于300mm。
绑扎接头的位置应相互错开。
从任一绑扎接头中心到搭接长度的1.3倍区段范围内,有绑扎接头的受力钢筋截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百分率:
受拉区不得超过25%;受压区不得超过50%。
当采用焊接接头时,从任一焊接接头中心至长度为钢筋直径35倍且不小于500mm的区段内,有接头钢筋面积占钢筋总面积百分率:
受拉区不宜超过50%;受压区不限制。
5.3.3.4画箍筋间距线:
在立好的柱子竖向钢筋上,按图纸要求用粉笔划箍筋间距线。
5.3.3.5柱箍筋绑扎
1)按已划好的箍筋位置线,将已套好的箍筋往上移动,由上往下绑扎,宜采用缠扣绑扎。
2)箍筋与主筋要垂直,箍筋转角处与主筋交点均要绑扎,主筋与箍筋非转角部分的相交点成梅花交错绑扎。
3)箍筋的弯钩叠合处应沿柱子竖筋交错布置,并绑扎牢固.
4)有抗震要求的地区,柱箍筋端头应弯成135°,平直部分长度不小于10d(d为箍筋直径),如箍筋采用90°搭接,搭接处应焊接,焊缝长度单面焊缝不小于5d。
5)柱上下两端箍筋应加密,加密区长度及加密区内箍筋间距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如设计要求箍筋设拉筋时,拉筋应钩住箍筋。
6)柱筋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规范、设计要求。
5.4质量标准
5.4.1保证项目:
5.4.1.1钢筋的品种和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的规定。
5.4.1.2钢筋的表面必须清洁。
带有颗粒状或片状老锈,经除锈后仍留有麻点的钢筋,严禁按原规格使用。
钢筋表面应保持清洁。
5.4.1.3钢筋规格、形状、尺寸、数量、锚固长度、接头位置,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5.4.2基本项目:
5.4.2.1缺扣、松扣的数量不超过绑扣数的10%,且不应集户。
5.4.2.2弯钩的朝向应正确,绑扎接头应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搭接长度不小于规定值。
5.4.2.3箍筋的间距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有抗震要求时,弯钩角度为135°,弯钩平直长度为10d。
六、混凝土制作
6.1工艺流程
6.1.1工艺准备
6.1.1.1原材料要求
1)水泥性能指标必须符合国家技术规定,其品种与标号应符合施工技术要求,作抗压、抗折强度复查试验,并按其试验结果使用。
2)施工用水应符合技术要求,水量应充足。
一般混凝土用水可采用饮用水,使用池塘水时水质应经过鉴定。
不得使用泥水、污水或酸碱度超标的水源。
如果在施工现场没有合格的水源,要使用蓄水罐用于存放合格用水。
3)混凝土的粗骨料一般采用碎石,在使用前应抽取样品送有检验资质的试验单位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4)基础使用的钢筋,在施工前必须按施工图纸资料加工好并核对其品种规格、数量,凡有弯曲、变形的钢筋在施工前要校正。
6.1.2场地布置
6.1.2.1混凝土搅拌场一般靠近浇制场地设置,布置发电机、搅拌机、蓄水设施、材料堆场等,面积应满足施工要求,地面应平坦、坚实。
6.1.2.2搅拌场附近布置砂、石和水泥堆放场,并备足施工用水。
堆放场地面铺设草席或彩条布等,砂、石堆于其上,以免混入泥土等杂物。
6.1.2.3水泥在运输和堆放时,应有防雨、防潮措施。
堆放水泥的地方,在下面要加防水垫以防潮湿变质,上面要覆盖以防雨水。
对受潮结块的水泥,禁止使用。
6.1.2.4模板、钢筋等堆放于浇制场地,以方便施工、满足安全规定为原则。
6.1.3配料要求
配料比例以由试验室提供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输电 线路 基础 作业 指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