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岳麓版历史必修3第04课 宋明理学.docx
- 文档编号:5732763
- 上传时间:2022-12-31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68.52KB
学案岳麓版历史必修3第04课 宋明理学.docx
《学案岳麓版历史必修3第04课 宋明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案岳麓版历史必修3第04课 宋明理学.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案岳麓版历史必修3第04课宋明理学
第四课宋明理学
编制:
宋绪波
【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理学与心学的历史地位并批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知识点一:
三教合一
【学前预习】
[思考探究]宋明理学相对汉代儒学有何继承发展?
★知识点二:
程朱理学
【学前预习】
★知识点三:
陆王心学
【学前预习】
【合作探究】和之前的儒学比较,宋明理学有哪些新特点?
【难点突破】我们应如何评价宋明理学?
(见课本)
【合作探究】试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见优化方案p17要点三)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相同点
学派
内容
实质
影响
不同点
对理的具体认识
哲学范畴
认识方法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必修Ⅲ)
1·3宋明理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
1.(2010高考广东文综15题)“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了()
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2.(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4题)“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3.(2008年上海高考B11题)“父前行,子踵后。
路遇长者,敛足拱手。
尊长在前,不可口唾。
”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4.(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7题)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
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5.(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4题)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
这一现象表明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6.(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9题)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
7.(2011年海南高考6题)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
“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
”“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
A.延续元朝典章B.继承华夏传统C.复兴汉唐制度D.回归周朝典制
8.(2009年江苏高考3题)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
9.(2009年高考广东理基62题)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仁”B.“心外无物”C.“理”D.“格物致知”
10.(2008年广东高考5题)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
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B.程颢C.朱熹D.王阳明
11.(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6题)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
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12.(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6题)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A.道教思想融人儒学
B.佛教思想融人儒学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的新发展,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必修Ⅲ)1·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1.(2008年上海高考16题)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问题:
(8分)
(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
(3分)
(2)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
(2分)
(3)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
(3分)
12.(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38题)(26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寓封建(注:
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三……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
……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着重号为本试卷所加)——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8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
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
(9分
(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
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
(9分)
13.(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38题)(37分)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之是非,初无定质。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
若失却童真,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
见识)有男女;岂可乎?
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见尽长,女子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
材料二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几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思想由此广泛传播。
与此同时,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批,以“敢倡乱德,或世诬陷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
不愿屈服的李贽在狱中赋诗: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
”随后自杀身亡。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布鲁诺指出宇宙是无限的,地球仅仅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微尘。
地球绕太阳转,而太阳也不是静止不懂的。
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并不像教会所说的服从上帝的意志。
这就彻底否定了教会的宇宙观。
天主教会宣布他为“异教徒”,开除教籍,布鲁诺被迫长期离开祖国。
1592年,他一回到意大利,即陷入宗教裁判所的毒手,监禁达七年之久,但他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学说。
当宣布要处死他是,他说:
“你们宣布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到判决更感到害怕。
”
——摘编自刘明翰主编《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12分)
(2)据材料指出布鲁诺和李贽被视为“异端”的相同原因及他们临终表现的相似之处。
(5分)
(3)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
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
(9分)
(4)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布鲁诺“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这句话的理解。
(11分)
14.(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27题)(25分)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
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史论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三史观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
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8分)
(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
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8分)
(3)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
(9分)
第三节宋明理学学案练习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和之前的儒学比较,宋明理学有哪些新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3)吸收了更多的佛、道思想,进一步佛学化。
一、选择题
1.C解析:
题眼:
“万化根源总在心。
”考点:
“心学”解析:
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在于自己的心。
反映了“心学”的理论观点。
2.A解析:
本题以“虎溪三笑”这一典故作为命题的角度切入,通过唐宋儒家思想的发展——“三教合一”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材料、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属于容易题。
扣住题干中心词“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即可知对应反映的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局面,A项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符合题意;B项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是在两汉之际,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与题意无关;而D项绘画风格的写实更是无法体现,只是说明说明“三教合一”趋势。
故选A项。
3.D解析:
材料中的话大体意思是“孩子同父亲一同外出,要让父亲走到前面,孩子在后边跟着。
路上遇见长辈,要懂礼数。
”反映了注重儒家的伦理道德,象孝道,尊敬长辈等。
答案D
4.B解析:
抓住关键词“理学”、“支离”。
人民版必修三教材“宋明理学”一课中,讲述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
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
由此可见,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陆九渊,乙方代表人物为朱熹。
“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这是二程的思想,排除A、C、D三项。
5.A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政治与思想的关系和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的主要思想支柱。
通过官方建立文庙强化孔子在封建专制统治中的地位,以此强化对人民的统治。
从材料中分析,文庙从唐代以后逐渐扩展至全国各地,很明显是统治者利用孔子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项说法错误,汉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项从材料中难以得出。
D项文庙的修建与城市经济发展无关。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儒学独尊以后,孔子逐渐成为儒学的象征。
唐代以来在各地修建文庙,实际是宣扬儒家伦理道德,维护专制统治。
符合此意的为A项,B、C、D项都不符合史实。
6.C解析:
测量目标:
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
考试内容:
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分析: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知道程朱理学的这一核心主张,此题应该不难选择。
宋明理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从哲学本体论高度来论证儒家伦理纲常的合理性,使得这一时期儒家义理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和严密的系统性。
此题考察第7分册第2课宋明理学的知识。
课文如下描述:
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
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7.B解析:
对于朱元璋来说,他认为元朝破坏了汉族的礼仪文化,即“圣道”,所以建国之初要恢复儒家文化,因此,朱元璋所说的“先王”不是建立元朝的蒙古人,而应该是与他一样的汉族皇帝,是在明之前的汉族政权,因此,选项A可以排除;题干表明在明朝实行的是郡县制,“令郡县皆立学”,因此选项D的周朝典制也可排除;题干要求选从实质上来理解,C项是具体朝代制度,排除C,华夏传统指汉族的农耕文明、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等,所以实质是继承华夏传统,故本题选B。
8.D解析:
此题考查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王阳明主张“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人生而俱来的、先验的、普遍的“知”,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本然,故判断为王阳明。
9.A解析:
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都是儒学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10.D解析:
本题最好使用排除法,孔子倡导儒学,朱程倡导理学,而王阳明提倡的是心学,强调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故选D符合题意。
11.A解析:
此题考查解读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王安石认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
形体是“有生之本”。
这种从“人是一个感觉体”出发的人性论,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体现了对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考查。
测量目标:
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
考试内容:
宋明理学。
分析:
此题必须克服对陌生材料的恐惧心理。
首先注意题干和选项材料中的“形”、“本”、“心”、“物(或万物)”、“天地”、“道”这些古代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孰先孰后);运用从哲学常识,看出题目涉及的是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中国古代哲学观点;再以自己熟悉的“心外无物”为突破口(这是典型的唯心论哲学(本体论)观点,其它为唯物论哲学观点),解答此题。
题中陌生材料出处:
“形者,有生之本。
故养生在于保形,充形在于育气,养气在于宁心,宁心在于致诚,养诚在于尽性,不尽性不足以养生。
”(北宋王安石《临川集·礼乐论》)/“道为天地之本,天地为万物之本。
”(北宋邵雍《观物内篇》)/“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南宋叶适《水心别集·进卷·诗》)/“舍天地则无以为道,天地常运而人道不息”。
(南宋陈亮《与徐彦才大谏》)
12.D解析:
儒学在魏晋时期受到佛、道的冲击,出现三教并存局面,在宋代儒学家们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重新阐释儒学,形成理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案岳麓版历史必修3第04课 宋明理学 学案岳麓版 历史 必修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