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复习学案第单元.docx
- 文档编号:5723860
- 上传时间:2022-12-31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45.45KB
生物必修三复习学案第单元.docx
《生物必修三复习学案第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必修三复习学案第单元.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必修三复习学案第单元
第一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
【基础知识】
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生长素的发现
1、达尔文实验:
证明胚芽鞘的向光性与有关。
2、遮光实验:
证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
3、詹森实验:
能产生影响胚芽鞘生长的物。
4、拜耳实验: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物质能影响下部生长。
5、温特实验:
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
6、郭葛实验:
从胚芽鞘尖端分离出,并命名为生长素。
7、胚芽鞘向光性产生的原因:
单侧光使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运输中,分布得多,分布得少,因此背光一侧,向光一侧,导致胚芽鞘的朝向光源弯曲生长。
二、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1、产生部位:
主要是植物的。
2、分布:
相对集中在生长的部位。
3、极性运输:
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是,只能从植物体的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4、横向运输:
生长素可以从向光一侧运输到背光一侧。
利用云母片等可以阻碍横向运输。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特点
1、生理作用:
⑴促进植物;⑵促进扦插的枝条;⑶促进果实;⑷防止;
2、作用特点——两重性
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的两重性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这与生长素的和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不同有关。
3、顶端优势:
(1)概念:
优先生长而受到抑制。
(2)原因: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从而生长受到抑制。
(3)解除及应用:
去掉,果树整枝,棉花增产等。
四、其他植物激素
1、细胞分裂素
(1)分布:
植物幼嫩的根尖、、正在发育的等的部位。
(2)生理作用:
促进和组织分化,延缓。
(3)实践应用:
蔬菜和水果的。
2、赤霉素
(1)分布:
植物的、、的种子等幼嫩组织和器官。
(2)生理作用:
促进,解除,促进花粉等。
(3)实践应用:
促进矮生植物的伸长,解除种子休眠,提早用来播种。
3、脱落酸:
(1)分布:
植物的叶子、芽、、种子和块茎中。
(2)生理作用:
抑制植物的和种子的,促进花、果实和叶的,
4、乙烯
(1)分布:
广泛存在于植物多样性组织和器官中,特别是中。
(2)生理作用:
促进果实的,刺激子叶脱落,抑制茎的伸长。
第二章动物稳态维持及其意义
一、内环境与稳态
1、细胞与内环境
(1)体液:
人体内的总称,分为和。
(2)内环境:
指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包括、、等。
(3)是内环境最为活跃的部分,可以沟通组织液、淋巴以及细胞内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中间环节。
2、内环境的稳态
(1)概念: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维持的状态。
(2)血液pH:
。
(3)稳态的意义:
维持细胞的和保证细胞行使正常的,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
二、血糖调节
1、血糖平衡:
(1)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
①的消化吸收而来;②分解;③的转化;
(2)人体血糖的四个去向:
①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形成CO2和H2O,同时释放能量。
②合成和;③转化成其他糖、、某些等。
④当血糖浓度大于时,以尿糖的形式排出体外。
2、血糖的体液调节
(1)胰岛素的生理作用———降低。
具体表现:
①促进血糖合成;②加速血糖的;③促使血糖转化为等非糖物质;④肝糖原分解;⑤抑制转化为葡萄糖。
(2)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血糖,具体表现:
①促进分解;②促进
和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3)调节过程
①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促进血糖降低。
②血糖降低→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血糖升高。
③正常机体的血糖含量主要是两种激素的作用下维持相对稳定。
3、血糖的神经调节
(1)血糖升高→相关区域→副交感神经→胰岛B细胞→胰岛素→促进血糖降低。
(2)血糖降低→下丘脑另一区域→交感神经→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促进血糖升高。
(3)神经系统还可以通过控制甲状腺和的分泌活动来调节血糖含量。
4、血糖平衡的意义
(1)血糖失衡的典例——糖尿病
①病因:
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分泌不足。
②症状:
“三多一少”,即、、多食,体重下降,身体。
(2)血糖含量相对稳定的意义:
保证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保持人体的健康。
三、水盐平衡的调节
1、水平衡的调节
(1)调节中枢:
。
(2)调节激素:
。
(3)参与调节的最重要的器官:
。
(4)调节过程:
①在的调节下,通过相关的器官的作用,使摄入量等于排出量。
②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抗利尿激素。
③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后叶释放,其作用是促进对水的重吸收。
2、无机盐的调节
(1)调节方式:
激素调节;
(2)调节激素:
。
(3)调节过程:
血钾升高或者血钠降低→分泌→醛固酮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的重吸收并促进→血钾或血钠稳定。
四、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1、体温:
人体的温度。
2、人体热量的来源:
(1)产热;
(2)寒颤;
3、人体热量的散失途径
(1)主要部位:
。
(2)方式:
散热、散热。
4、人体主要产热器官是、和脑等。
5、体温的恒定:
是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的结果。
五、体温调节的机制
1、体温调节的结构基础
(1)温度感受器:
①分布:
体表、体内各个部位;②种类:
感受器和感受器。
2、体温调节方式:
。
3、调节过程
(1)寒冷→皮肤兴奋→下丘脑中枢→
(2)炎热→皮肤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分泌加强。
第三章动物稳态维持的生理基础
一、膜电位的产生
1、产生原因
(1)细胞膜内外的;
(2)。
2、离子分布特点:
通常情况下,细胞外液中远高于细胞内液,细胞内液中
的浓度远高于细胞外液。
3、静息电位的产生:
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开放(关闭),这时K+从浓度高的膜内向运动,使膜外带,膜内带,膜外正电的产生阻止了的继续外流,使膜电位不再发生变化,产生静息电位。
4、动作电位的产生:
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立即开放,Na+大量涌入,使细胞处于膜内、膜外相对的兴奋状态,此时的电位称为动作电位。
二、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膜内,兴奋区的向邻近的流动;膜外,电流流动与膜内相反。
两者共同作用,使邻近的膜电位上升而产生。
三、突触
1、突触小体:
由神经元的的分支末端膨大形成,常呈。
内含有和大量的突触小泡(其内含有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2、突触的构成:
一个突触含有、和,其中突触间隙中充满了。
3、形式:
⑴轴突——;⑵轴突——;⑶轴突——肌肉细胞;
四、突触的兴奋传递过程
1、传导与释放:
当神经冲动沿着轴突传导至时,突触前膜对增加,大量的Ca2+进入内,使向突触前膜靠近,并以的方式将释放到中。
2、结合与作用:
神经递质通过扩散到达,与突触后膜上的相结合,形成递质—受体复合物,从而改变了突触后膜对,使突触后膜发生。
五、人脑高级功能的皮层定位
1、概念:
人脑的高级部位是大脑的,其中的功能最为强大,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都分别由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完成。
2、语言中枢的皮层定位
⑴中枢(说话中枢):
额下回后部(S区)。
⑵听觉语言中枢:
(H区)。
⑶视觉语言中枢(中枢):
顶下叶的角回(V区)。
⑷:
额中回后部(区)。
六、内分泌腺和激素
1、体液调节:
指某些化学物质(如等)通过途径到达全身或局部的器官组织,引起器官组织产生相应的反应。
2、体液调节的最重要物质:
。
3、激素的概念:
激素是由或细胞分泌的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作用于某些特定的细胞即。
4、下丘脑着中各种促激素的释放。
5、甲状腺释放激素,能促进机体,增强神经系统的,促进骨骼形成,降低血钙含量等。
七、激素分泌的调节
1、调节途径:
激素分泌的调节,最普遍的是。
途径有两条:
(1)神经系统直接作用于;
(2)通过系统,间接地调节内分泌腺的活动。
2、调节方式:
激素分泌后,可通过调节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其中作用比较突出。
3、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的调节:
甲状旁腺细胞直接感受含量的变化,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第四章人体免疫系统与稳态
一、免疫的概念及类型
1、概念:
人体抵御侵害和清除体内的特殊防御机制。
2、分类
(1)非特异性免疫:
①来源:
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的防御功能。
②特点:
没有性。
⑵对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二、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1、第一道防线:
、粘膜及其等。
2、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溶菌酶)和细胞等。
3、第三道防线:
(1)免疫器官:
①中枢免疫器官:
骨髓、。
②外周免疫器官:
、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
(T细胞、B细胞等)、吞噬细胞等。
(3)免疫物质:
体液中的和淋巴因子等。
三、抗原的概念及特点
1、概念:
引起人体内的特殊外来物质。
2、抗原决定簇:
抗原物质表面具有的,决定抗原的。
3、一种抗原只能与或淋巴细胞发生结合。
4、外源细胞、组织或器官、自身的细胞和、死亡、的细胞也能引起免疫反应。
四、免疫细胞
1、主要免疫细胞的种类:
在特异性免疫细胞主要有三种:
、和。
2、免疫细胞的作用
(1)吞噬细胞能、处理和抗原。
(2)B淋巴细胞主要与的分泌有关,参与免疫。
(3)T淋巴细胞参与免疫。
五、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分为三个阶段
1、感应阶段:
T细胞识别抗原有两条途径
(1)极少数抗原直接作用于。
(2)绝大多数抗原经吞噬、加工、处理后呈递给T细胞。
2、增殖分化阶段:
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和少量的。
3、效应阶段:
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有两条途径。
(1)效应T细胞分泌作用于,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大,利于杀伤性物质进入靶细胞,并最终使靶细胞裂解或凋亡。
(2)效应T细胞可分泌免疫活性物质(白细胞介素、),以增强有关细胞的免疫功能。
六、体液免疫——体液免疫分为三个阶段
1、阶段:
B细胞识别抗原有两条途径。
(1)少数抗原可直接刺激B细胞。
(2)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加工、处理、呈递给进而呈递给。
2、增殖分化阶段:
(1)B细胞接受刺激后成为。
(2)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和少量的记忆性B细胞,寿命长,也能分泌抗体。
3、效应阶段:
与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七、过敏反应
1、概念:
已免疫的机体在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物质称为。
2、特点:
发作、反应强烈;有明显的和。
3、机理:
过敏原首次进入人体,刺激增殖分化为和记忆细胞,进而产生抗体,抗体吸附在靶细胞的使其呈致敏状态。
当过敏原进入人体时,刺激致敏把细胞释放等,导致扩张,血管壁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物增多,从而引起过敏反应。
八、自身免疫疾病
1、含义: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对的发生免疫反应,造成损伤并出现炎症。
2、举例:
心脏病、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溶血性贫血、重症肌无力。
3、风湿性心脏病发病机理:
酿脓链球菌的表面有一种,与心脏瓣膜上的一种物质的表面结构十分相似,当人体感染了这种病菌后,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不仅向病菌发起进攻,而且也向发起进攻,结果,在消灭病菌的同时,也受到了损伤,使人得了风湿性心脏病。
九、免疫缺陷疾病
1、概念:
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或而引起的疾病。
2、种类:
(1)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
由于或引起的生来就有的免疫缺陷。
(2)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
①概念:
由于(如病毒感染、、药物等)引起的免疫缺陷,大多数免疫缺陷疾病都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
②典型实例:
艾滋病
a、原因:
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异性地侵犯,使其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b、主要传播途径:
、公用污染的注射器、输入含有HIV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妊娠、分娩、等途径。
c、预防:
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严禁的生活态度、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不接受被污染血液和血液制品、不接受不洁针头的注射和皮下穿刺等。
【重点、难点、疑点、考点解释】
一、生长素的探究实验
1、探究原理:
单侧光等因素引起植物体内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植物体不均衡舌根生长。
2、探究目的: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以及运输方向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年代
科学家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1
1880
达尔文
将草的胚芽鞘分别放在暗箱中和留小孔的暗箱中
暗箱中的胚芽鞘直立生长,留有小孔的暗箱中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胚芽鞘的向光性与单侧光有关。
2
1880
达尔文
将燕麦胚芽鞘分别放入带小孔的暗箱中,一个用锡箔罩住尖端,一个用锡箔罩住尖端下面一段
锡箔罩住尖端的胚芽鞘直立生长,罩住下面一段的弯向光源生长。
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在单侧光照射下影响下面的生长。
3
1910
詹森
将胚芽鞘分别放入留有小孔的暗箱中,都切去尖端,其中一个在切面上放一明胶薄片,在放上切下的尖端。
不放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有尖端的弯向光源生长。
胚芽鞘尖端能产生影响胚芽鞘生长的物质。
4
1914
拜耳
切下尖端,放回胚芽鞘切面的一侧,无单侧光照射
胚芽鞘向放置尖端相对的一侧弯曲生长。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物质向下运输,影响下部的生长。
5
1928
温特
将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快上一段时间,然后将一块琼脂快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
胚芽鞘向另一侧弯曲生长。
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
6
1934
郭葛
将吲哚乙酸混在琼脂中,切一下快琼脂放在胚芽鞘切面的一侧。
胚芽鞘向另一侧弯曲生长
促进胚芽鞘生长的物质是吲哚乙酸
二、四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激素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生理功能
赤霉素
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1、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杆伸长和植株增高。
2、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
细胞分裂素
根尖、茎尖
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部位
1、促进细胞分裂。
2、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的衰老。
脱落酸
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
1、是最重要的生长抑制剂,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
2、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体的各个部位
广泛存在植物体内,成熟的果实含量最多。
1、促进果实成熟。
2、促使器官脱落,抑制茎的生长。
三、影响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因素
1、生长素浓度;2、植物器官的种类:
如最适浓度:
茎〉芽〉根;3、典型实例——顶端优势。
四、探究动物激素作用的实验方法
1、注射法及饲喂法:
通过注射或饲喂某种激素使受试动物发生异常生理变化,从而验证某些激素的生理功能。
①过程:
给正常的蝌蚪喂食含甲状腺制剂的饲料。
②结果:
蝌蚪短时间内变成了一个小型青蛙。
③分析:
蝌蚪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
④结论: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幼小动物发育。
2、切除法:
切除动物的某种内分泌腺,通过观察该动物的异常反应来验证该腺体所分泌激素的功能。
①过程:
手术摘除小狗的甲状腺。
②结果:
小狗出现身体臃肿、行动呆笨迟缓、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身体发育停止等症状。
③分析:
甲状腺激素在体内含量减少。
④结论: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动物发育。
3、移植法:
将一种内分泌腺从一动物移植到没有该内分泌腺的另一动物体内,观察其生理变化,以验证该腺体所分泌的激素的功能。
(1)过程:
①把公鸡和母鸡阉割。
现象:
都逐渐丧失各自的第二特征。
②把公鸡的睾丸、母鸡的卵巢分别移植到阉割过的母鸡和公鸡体内。
现象:
丧失第二性征的母鸡、公鸡分别出现了公鸡、母鸡的第二性征。
③结论:
性腺(睾丸和卵巢)分泌的性激素能激发并维持动物的第二性征。
五、各种激素的作用:
自己查阅课本。
六、水平衡调节过程
七、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神经细胞的状态
静息状态
受到足够强度刺激
主要离子分布
膜外
Na+、Cl0-
Na+、Cl-
膜内
K+、A-(有机负离子)
Na+、K+、A-
K+通道
开放,K+从膜内流向膜外,直至膜外正电荷阻止K+继续外流
关闭
Na+通道
关闭
开放,Na+从膜外快速流向膜内
Na+—K+泵
工作方式:
主动运输,向细胞内运输K+,向细胞外运输Na+。
电荷分布
外正内负
外负内正
八、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区别
对所有病原体都起作用
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无专一性
具有专一性
生来就有的
后天逐渐形成的
作用强度弱
作用强度强
作用时间短、应答迅速
持续时间长、应答约4-5天
联系
①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例如:
进入机体的抗原,如果不经过吞噬细胞的加工处理,多数抗原将无法对免疫系统起到刺激作用,相应的特异性免疫也就不会发生。
②特异性免疫的形成过程,又反过来增强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
例如:
人体接种卡介苗以后,除了增强人体对结核杆菌的免疫力以外,还增强了吞噬细胞对布氏杆菌和肿瘤细胞的吞噬、消化能力,以及增加干扰素的含量等,说明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九、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及特点
1、抗原:
凡是能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并且能够和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物质。
性质:
①异物性(一般);②大分子性;③特异性——抗原决定簇,一种抗原可含有多个抗原决定簇。
2、抗体:
是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一种效应B淋巴细胞只能分泌一种抗体,一种抗体只能作用于一种抗原。
分布:
主要分布在血浆、淋巴中,少量分布在组织液及外分泌物如乳之中。
十、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概念
抗原被体液中的相应的抗体消灭的过程
抗原被免疫细胞消灭的过程
作用对象
游离于体液中的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作用方式
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促进特异性免疫作用。
参与免疫过程的细胞
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B细胞、记忆性B细胞
吞噬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性T细胞
参与免疫反应的物质
抗体
淋巴因子、穿孔素
过程
都分为三个阶段:
感应阶段是抗原处理、呈递和识别阶段;增殖分化阶段是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以及记忆细胞形成的阶段;效应阶段是效应T细胞、抗体、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和干扰素)发挥免疫效应的阶段。
关系
各自有独特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反应。
(1)细胞外液中的抗原微生物及其释放的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并阻止抗原微生物的散播感染。
(2)进入细胞内的抗原:
细胞免疫发挥作用,将抗原从靶细胞中释放出来,再由体液免疫使其失去致病能力,最后由吞噬细胞通过吞噬消化彻底清除。
(3)若细胞免疫不存在时,体液免疫也基本丧失。
十一、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区别
地位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包括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其中以神经调节为主
结构或物质基础
反射弧
主要是激素
调节方式
反射
通过体液完成
反应速度
准确、迅速
比较缓慢
作用范围
有局限性
比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时间比较长
联系
①大多数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②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十二、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比较项目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区别
形成过程
先天具有的
后天形成的
刺激
非条件刺激
条件刺激(信号刺激)
神经联系
永久性的
暂时性的(可变的)
神经中枢
大脑皮层以下中枢
大脑皮层
联系
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没有非条件反射就没有条件反射,条件刺激
条件反射
【高考预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 必修 复习 学案第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