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docx
- 文档编号:5719702
- 上传时间:2022-12-31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52.96KB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docx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
《回延安》教学设计
贺敬之
学习目标
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法的表现力量,学习运用比兴方法和修辞方法。
2、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难点:
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PPT)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PPT)
诗人说:
“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
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
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
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
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
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
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
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6、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讨论探究本课的重要内容。
(PPT)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
(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
拟人化的环境描写)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
诗歌是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么写?
(诗不宜直说。
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所以,作者运用诗歌传统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
3、读了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
(环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张、比喻)
4、“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
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
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拟人;排比、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一个“新”字,跃然眼前)
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
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
(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
6、诗歌结尾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
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
(紧扣开头和题目;富有浪漫色彩;延安必飞速发展,大步前进;言简意深,情深)
7、探究体会诗中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
(激动、喜悦——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
8、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采用“信天游”格式
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
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
夸张手法的运用
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四、再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请同学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
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五、归纳总结
这首信天游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谊。
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源泉,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露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六、巩固拓展
1、“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刚回延安怎样的心情?
2、诗歌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放”“抱”“拥”好不好?
请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3、“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你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熟读《再别康桥》
板书设计
回延安
贺敬之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写作特点:
1、“信天游”
2、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
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
3、夸张手法的运用
4、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教学反思
2 回延安
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
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
老一辈的革命家呀,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教学新课
1.作者及作品背景。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2.民俗文化知识简介。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奔放热烈。
1.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
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
第一层:
激动、跳跃;第二层:
深厚;第三层:
真挚、亲切;第四层:
热情、明快;第五层:
激越、昂扬。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明确:
第一层:
抒写回延安的激动心情及与亲人相会的场景;第二层:
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第三层:
描绘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盛况;第四层:
喜看延安新风貌;第五层:
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探究:
这首诗生动形象,热情奔放,意蕴深刻。
作者通过高超的写作技巧表现出自身对延安最浓烈的深情,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说说作者通过哪些写作技法表现了哪些情感。
2.善用修辞表达情感。
如第二节中,“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是绝好的比喻,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
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
诗句活脱脱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正为能投身于其中倍感自豪。
第三节中,综合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
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越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
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第四节中,主要运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纸上。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诸句,综合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表达自己游览延安新城的兴奋和喜悦。
延安焕然一新,诗人无限感慨,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3.选取延安独有的风俗民情表达情感。
在第三节中,诗人通过描写延安乡亲对诗人盛情接待的情景来表达炽热的感情。
写亲人欢聚的场面时,突出描写了烧热的炕、地上生起的木炭火,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诗人的情景。
其次,诗歌描写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突出了亲人欢聚的情景。
4.运用带有鲜明地方色彩的语言表达情感。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地方色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是陕北的一种民歌形式;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
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同时也借此看出了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目标导学三:
理解“信天游”在文中的体现
1.请同学们结合以前学习诗歌的经验,说说本文在形式上与以前学过的现代诗相比有何特点。
明确:
(1)格式上每两句一节,有时一节就表现一个意思,有时多节共同表示一意。
(2)节内押韵,未必全然押韵,也可能存在隔句押韵的情况。
(3)两句一节的事中,善用比兴手法,通常为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
2.试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比兴”这一特点。
明确:
(1)“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
(2)“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以“羊羔吃奶”起兴,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
备课笔记
(3)“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上句起兴,又兼有描写环境的作用。
小结:
《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
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
目标导学四:
拓展延伸,深刻体会文本感情
材料一:
从1935年到1948年,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
材料二:
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七大”工作方针》中指出:
“陕北是两点:
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
”延安,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
材料三: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们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一首《南泥湾》早已家喻户晓,人人都会哼唱上两句。
而作为中共中央在陕北的重要活动之一,正是因为有了南泥湾的大生产,才有了革命军民的情谊。
材料四:
正在抗战时期,贺敬之到了延安,抗战的残酷教育了他,并使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在延安,贺敬之进入鲁艺,与丁毅执笔创作了《白毛女》,也创作了《南泥湾》等经典歌曲的歌词。
在延安,贺敬之还主动请求到前线去,但没有被批准。
朱德总司令听说后,亲自接见他们,鼓励他们说:
“你们的思想是很好的,但是延安后方也需要人。
”1945年日本投降,实践毛主席《讲话》和讲演精神的鲁艺大批师生,走向了新的“大鲁艺”。
就在此时,贺敬之参加了以艾青为团长的华北文工团,东渡黄河,走向了广大的华北解放区……70年后,再次回顾往事,贺敬之说,最使他心潮难平和深思无已的不是平凡的个人经历,而是身心所系的伟大时代,那个时代的当时、后来和未来。
结合上述材料,并结合诗歌内容,以“贺敬之与延安”为话题,尝试写一篇小文章。
三、板书设计
内容 诗人情感
回延安
可取之处
在诗歌分析的过程中,对延安的历史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要详加介绍,让学生通过了解历史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全诗的主题。
不足之处
由于这是一首距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所采用的形式又不是学生所常见的,因此应以“信天游”的歌曲艺术导入,对信天游的形式加以介绍,使学生在对信天游的感受之中走入诗歌。
课题
回延安
课时
2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比、兴的方法和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重点难点】
1、信天游的艺术特征(比、兴)。
2、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3、朗读与背诵。
教学策略与方法
朗读法、讨论启发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回延安》朗读录音
教学环节
师生双边活动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导入: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指名)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三、朗读感知诗歌
自由读,体会诗歌的感情,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第一部分:
激动、跳跃;
第二部分:
深厚
第三部分:
真挚、亲切;
第四部分:
热情、明快;
第五部分:
激越昂扬。
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齐读全诗。
四、介绍信天游的知识。
大家都读了两遍,我们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格式上每两句一节,押一韵,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一般一节表达一个意思,也有几节组成一个部分,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这种形式叫做“信天游”,广泛流行于陕北一带,有强烈的民歌色彩。
五、讨论。
1、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抱里,显得无比的亲切,“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去”、“到”没有这种效果。
2、说一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
⑴写诗人离别延安十年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的喜悦之情。
⑵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生活,抒发诗人和延安的血肉关系、母子深情。
⑶描写亲人欢聚一堂,亲切叙旧的热烈场面。
⑷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表现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
⑸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锦绣前程,表达作者的惜别之意。
六、朗读全诗。
学生交流所收集的背景资料
学生简介作者
自由读,体会诗歌的感情,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齐读全诗
学生学习小组进行合作讨论
学习小组代表进行展学,其它成员或者小组补充或者评价
学生学习小组进行合作讨论
朗读全诗。
教
学
反思
回延安集体备课
主备人
刘坤华
参加
人员
语文组全体教师
个人修改意见
课题
回延安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教学
重点
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教学
难点
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感受背景。
写作背景:
“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
二、美读课文,体悟品味。
(一)、听朗读之后,初读诗文:
感知内容。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二)、学生自己再读课文,理解思路结构。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3)会亲人,欢聚话今昔
(4)逛新城,旧貌换新颜
(5)赞延安,圣地大贡献
(三)、读课文第一部分。
学习如下内容。
无法控制内心的激动
对母亲延安的眷念
夙愿已偿
宝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
登山凭眺,可纵观圣地全貌。
“只有登上宝塔山,才算真正到了延安”。
拟人
欢迎场面的热烈
第一部分、回延安:
阔别10年后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的兴奋和喜悦
(四)、读课文第二部分。
学习如下内容。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
兴——先从别的事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
委婉含蓄,寓意深远,文已尽而意有余。
比兴手法
养育之恩
火热的战斗和学习的生活
党的培育之恩
对母亲延安的怀念和感激
第二部分、忆延安:
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五)、读课文第三部分。
学习如下内容。
选择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事物,渲染气氛
亲人欢聚的热烈场面
欢聚一堂,共叙新旧岁月
比喻、夸张
滔滔不绝、唾沫横飞的热烈
第三部分、话延安:
描绘与亲人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六)、读课文第四部分。
学习如下内容。
延安旧貌换新颜
第四部分、看延安:
描绘了延安新貌,赞美10年来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
(七)、读课文第五部分。
学习如下内容。
从延安向全国扩展的大好的革命形势
回顾延安历史,延安人民前赴后继,似滚滚延河水不断向前
夸张的手法,再次抒发了对延安母亲的眷念之情
第五部分、颂延安:
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美好的明天
三.写法。
信天游
采用多种修辞手法
夸张手法的运用
鲜明的地方色彩
六、作业:
附:
板书设计
回—忆—话—看—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回延安 延安 公开 优秀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