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新丝路.docx
- 文档编号:5718206
- 上传时间:2022-12-31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26.70KB
能源新丝路.docx
《能源新丝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能源新丝路.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能源新丝路
能源新丝路·特刊合作共赢之路
中国石油海外业务开拓的探索与思考
20年前,按照国家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要求,中国石油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深入贯彻落实“走出去”方针,迈出海外创业的坚定步伐。
20年间,中国石油以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为己任,坚定“走出去”,积极“走进去”,努力“走上去”,国际化经营实现跨越式发展,海外油气业务步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目前,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业务扩展到全球31个国家,管理和运作着82个油气合作项目;物资装备产品出口扩大至78个国家和地区;走出去的工程技术服务作业队伍超过1000支,为60多个国家提供工程建设和工程技术服务;五大油气合作区、四大油气战略通道、三大国际油气运营中心战略布局基本完成,建立了集油气勘探开发、管道运营、炼油化工、油品销售于一体的上中下游一体化业务链。
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作业产量当量达1.0428亿吨,连续第二年突破1亿吨;权益产量当量达到5243万吨。
建成输油(气)管线总长度超过1.1万公里,年输送能力超过7000万吨当量。
国际贸易量突破3亿吨,贸易额达到2300多亿美元。
20年间,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国际贸易量和贸易额持续大幅增长,国际市场品牌效应日益显现,综合竞争能力和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实现了与合作伙伴、资源国的互利共赢,和谐发展。
20年间,具有中国石油特色的海外技术支持体系,为海外油气业务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伴随着海外业务发展成长的国际化人才队伍,成为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业务的中坚力量。
随着“十二五”宏伟蓝图的展开,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业务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朝着规模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快速前进,为进一步提升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书写新篇章。
20年弹指一挥间。
从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开始,尤其进入新世纪,中国石油屡掀波澜于国际石油市场,海外事业从零起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快滚动、规模化、跨越式发展。
目前,中国石油已在全球31个国家管理和运作着82个油气合作项目,国际工程技术服务有1000多支队伍奋战在60多个国家,国际贸易范围遍及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油气作业产量当量突破1亿吨,初步建成中亚—俄罗斯、中东、南美、非洲和亚太5个海外油气合作区,构建了四大油气战略通道,初步形成上中下一体化的海外油气业务规模,全球战略布局基本形成。
中亚油气合作区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石油20年来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海外创业的一个缩影。
16年前的6月,中国石油以收购阿克纠宾公司的股份为起点,拉开了与哈萨克斯坦和中亚地区国家油气合作的大幕。
一批又一批海外石油开拓者,历经16年艰苦创业和奋力拼搏,已经在中亚地区形成油气作业产量当量3500万吨、油气通道年输送能力3900万吨的生产经营规模。
其中在哈国油气作业产量当量,从1997年进入时的300万吨,跃升到最近连续3年保持的3000万吨以上。
2005年12月和2009年12月分别投产的中哈原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已累计向国内输送原油超过5700万吨,输送天然气超过600亿立方米,占国内天然气供应量近1/4,能源战略通道作用日趋凸显。
中亚油气合作始终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合作理念,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个项目被中国和驻在国元首誉为“合作典范”。
沉思既往,中国石油20年“走出去”走的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
合作共赢的轨迹:
从“小舢板”到跨国“舰队”
上世纪90年代,国际石油市场风起云涌。
跨国石油巨头掀起新一轮油气资源争夺,在全球抢滩占位。
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使曾经豪迈告别“洋油”时代的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
“走出去”,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成为历史必然。
背靠国家的政治外交优势,在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下,中国石油手擎先锋帅旗,担当了走向海外的“先行官”。
然而,与具有百年跨国历史的国际石油公司同台竞技,甚至虎口夺食,中国石油初出茅庐。
作为后来者,就要好好学,不仅学本领,还要学策略。
造船出海,务实之策。
20年间,中国石油打造了“三艘船”。
先造“小舢板”,投石问路,寻找立足之地,锻炼队伍,积累经验,后图发展。
“走出去”之初,中国石油先后在秘鲁、加拿大、泰国、巴布亚新几内亚、苏丹等国搞了几个小型项目。
小项目投资不多,风险不大,却是“瞭望塔”和“敲门砖”。
通过这些项目的运作,中国石油基本熟悉了国际环境和产品分成合同等国际惯例。
再造一支“国际船队”,组建合作项目的“国际联队”,优势互补,风险共担。
国际上大型投资项目都要搞“联合舰队”分散风险,中国石油既遵循国际大型投资的惯例,又不完全照搬西方油公司的模式。
如苏丹项目的合作,中国石油与资源国不是简单的石油开发关系,同时还要实现与资源国经济的互动和“双赢”,为发展合作双方良好的政治关系和两国人民友谊服务。
多方合作,中国石油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得到实质性锻炼和提高,为拓展国际事业积累了强大势能。
后造一艘跨国“巨舰”,以投资带动国内工程技术服务队伍走出国门。
发挥整体优势是我们与西方大承包商抗衡的重要战略选择,中国石油通过海外投资铸造了跨国舰队,为国内石油工程技术服务队伍和贸易业务走向国际提供了契机。
20年来,中国石油海外创业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项目由“小”到“大”,抗风险能力由“弱”到“强”,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石油市场,开拓出自己的生存空间,逐步走上自我积累、滚动发展之路,也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石油工业实际的海外发展之路。
合作共赢的基础:
成熟技术与整体优势赢得信任
哈萨克斯坦肯基亚克盐下油田,储量上亿吨,20多年前就被发现,却因世界级难题,被几家西方石油公司先后放弃。
中国石油接手后,采用石炭系先期裸眼完井和高压油气层欠平衡钻井技术,成功实践酸化技术,3年即建成200多万吨的产能。
哈国石油界为之轰动:
“中国人救活了我们的油田!
”
石油勘探开发是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产业,没有技术优势,何谈合作?
何来共赢?
国际大石油公司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原因有三:
一是有雄厚的资金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有技术,通过技术可以降低投资风险;三是有高素质的国际化管理人才。
中国石油成熟适用的技术当初虽分散在各个油田,但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准。
以市场换技术,以技术争市场,实现互利共赢,则是中国石油对外合作的一条发展路子。
从最初秘鲁小而年逾百岁的塔拉拉油田采收率的巨幅攀升,到苏丹迈卢特盆地发现法鲁济世界级大油田,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发现希望油田,20年来,中国石油把国内数十年形成的成熟配套技术与海外实际相结合,通过创新,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石油特色的海外先进适用十大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并获得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惊人成果,彰显了中国石油的技术实力,是经济效益,更是社会效益。
一个个成功的实例,为中国石油赢得了口碑。
资源国越来越坚定的信任目光投了过来。
中国石油给资源国带来了新油田,也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合作前景。
走过初期阶段的一路坎坷,中国石油开始真正参与产权投资、产权交易竞争,国际石油市场上的话语权越来越重。
实践证明,中国石油海外创业之初,选择技术作为突破口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
中国石油重组改制后形成的上下游综合一体化产业链优势,国家法定投资主体的资金优势,历经国内外双重市场洗礼的管理优势,油公司与工程技术服务双轮驱动的整体优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独特精神优势,逐步开始发挥威力。
上世纪80年代,石油公司和服务公司一体化的体制出现分离的潮流。
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中国石油企业也应走石油公司和服务公司分离,搞国际流行的“油公司”的思路。
但是,中国石油没有盲目跟风,最终保持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一体化体制。
回头看,海外业务的规模化发展,正是得益于中国石油的这种体制,是中国石油亮剑国际市场的法宝之一。
跨出国门,中国石油既有油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又有工程技术保驾护航,形成独具特色的国际竞争力。
耐人寻味的是,跨入新世纪,这种油公司和工程技术一体化又成为新的国际潮流和赞赏对象。
以壳牌为代表的跨国石油巨头,对中国石油的体制、架构大感兴趣。
事实证明,所谓国际流行的未必就是最好的,一时流行未必持久,关键要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模式。
正是靠着这种整体优势,投资、服务、贸易“三驾马车”并行,通过投资带动、项目滚动、整体协调发展方式,中国石油才能在一个最初贫穷落后、毫无依托的非洲国家苏丹,建立起现代化的石油工业体系,才能在全球形成上中下游三位一体的业务格局框架。
合作共赢的依托:
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茁壮成长
1995年,埃克森公司下属勘探公司的总经理,曾经非常迷惑地问中国石油一位领导,你们中国石油那么大的公司,怎么去搞秘鲁那个太小太小的项目?
在得到答案之前,美国人实在想不通。
而在中国石油的高层决策者脑海里,这个答案再明显不过了:
积累经验,培养人才。
对比国际石油公司的三条成功经验,中国石油最缺的就是人才,缺一批具有海外作业经验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尤其法律、财务类人才更严重缺乏。
国际石油合同谈判,最终结果直接关系经济效益。
谈得好,就可以赚钱,谈不好,纵有天大本事也很难赚钱。
一个国际项目,如何做好投资分析,这是当初中国石油最缺乏的,根源就是缺少这类人才。
“企业的第一资源是人才资源,第一资本是人才资本”。
企业间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和人才管理机制的竞争。
没有人才战略作保证,企业发展的蓝图难以实现。
放眼国际,中国石油把人才作为一种资本提到战略高度上。
先是在人员管理体制、选拔任用方式、考核与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改革举措重拳频频;再是下大力气加强各类人才的培养、培训。
于是,一批批新入学的大学生选拔出来,一批批大有潜力的年轻后备干部派往国外学习,一批批优秀技术人才充实到海外项目一线边学边干,既练技术,又学管理。
秘鲁项目虽小,但通过项目运作,中国石油学会了如何与资源国打交道,如何与本土员工合作共事。
20年来,依靠这种项目合作上的摸爬滚打,中国石油培养了一批既懂管理又懂技术,既有经验又有熟练外语交流能力,既有很高文化水平又有高度敬业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当年为哈萨克斯坦的合作项目而到处搜罗俄语人才的窘迫状况已成为历史,2005年成功收购PK项目后,懂得俄语、英语、哈语的管理团队在最短时间内组建完毕,实现了PK的顺利交接。
为大力实施本地化战略,为当地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中国石油除了“派出去”,更加注重“选进来”。
各项目挑选所在国的优秀员工,送到国内各石油院校、科研机构学习培训,既培养了外籍员工的技能,又加强了与资源国的文化交流、融合,有助于共建多民族、多肤色、多语言的和谐大家庭。
以发展眼光看,中国石油走出去,最重要的不仅是拿到了多少油气资源,还培养历练了一支熟悉国际规则、国际惯例的高素质管理队伍。
这是人才战略的最大收获,是建设世界水平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重要依托。
合作共赢的支柱:
大庆精神异域放光彩
2009年12月12日,中哈天然气管道竣工庆典时,中国石油参建将士被党和国家领导人赞誉为“英雄的建设者”。
“英雄”称号的背后,离不开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支撑。
也正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擦亮了中国石油的国际招牌,为开拓合作共赢之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成为海外事业的思想支柱。
精神的接力棒在走出国门的员工、队伍中得到了传承。
看看一个个闪光的名字:
“石油报国英模”孙波、“大庆新铁人”李新民、“大写的石油管道人”张立福、“中国石油科技楷模”苏永地、海外“小铁人”王贵海、“中国石油好榜样”徐志强、“中国石油十大杰出青年”朱爱军、“中国石油光荣团队”大庆1205钻井队……每个名字后面都凝聚着大庆精神之魂,闪耀着石油报国的光芒,传承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中国石油海外项目所处国家相对落后,自然环境差,工作条件艰苦,远非国内所能想象。
但是,无论非洲沙漠还是中亚戈壁,老一辈石油人艰苦创业、战天斗地、创造人间奇迹的精神,依然如穿透异域他乡的隆隆钻机声,激荡着海外创业者的灵魂。
有人说,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国外。
海外石油人用行动为这句话做了最好的注解,并赋予了大庆精神新的内涵。
烈火炼真金。
面对迥异于国内的社会政治环境,面对政局动荡、地区战争、地方流行病以及抢劫绑架等突发事件,海外石油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身,以爱国主义为轴心的核心价值体系越发凸显。
有此认识,我们不难理解孙波“头拱地也要完成任务”的铿锵誓言,不难理解苏永地“多找储量就是报效祖国”的动情语言,不难理解张立福“为了中国管道走向世界,豁出命也要干”的豪迈壮言;更不难理解,当14发炮弹在苏丹油田中心处理站周边炸响时,来自中国的石油人按操作程序安全关闭设备后,才有序撤离,并在局势缓和后首先走上工作岗位。
中国石油的合作共赢之路,是用汗水、心血甚至生命浇筑的。
仅在苏丹,就有37位创业者长眠在异国他乡。
难道中国人不怕死吗?
生命宝贵,我们奉行以人为本,也有严格健全的HSE管理体系,但对祖国的承诺、对事业的执著,远重于呼啸而来的炮弹。
美国人内森·黑尔有句掷地有声的名言:
“我唯一的遗憾,就是只有一次生命可以献给祖国。
”但是中国石油人的牺牲与奉献精神远远超越了西方的英雄。
精神力量,中国石油走向海外的独门法宝。
坚定“走出去”,努力“走上去”,这是一笔无形的宝贵财富。
合作共赢的航向:
迈向世界水平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随着物质成果的不断丰富和国际合作经验的不断积累,中国石油海外创业的战略理念也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完善。
跨入新世纪后,前期苏丹、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3大项目的带动,使中国石油海外业务领域扩大到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管道建设运营一体化运作,为中亚、非洲、南美3大油气合作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量的积累酝酿着质的飞跃。
经过前期10年的海外创业,中国石油合作共赢的目标越来越清晰,海外业务战略逐渐浮出水面。
2003年,中国石油提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
这一年,中国石油进入海外风险勘探和海上油气业务领域,坚持油气并举,发展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大步挺进海外,大力拓展全球油气资源领域。
2005年,中国石油大举进行海外公司与资产兼并收购,先后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PK公司、ENCANA厄瓜多尔安第斯公司等,并建成我国陆上第一条长距离跨国能源战略通道中哈原油管道。
步幅越来越大,步伐越来越快,跨国经营的目标、规划、思路越来越成熟。
仅仅4年,又一次质的突破来临。
2008年,全面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成为百万石油人新的奋斗目标。
为这个目标做铺垫的是,中亚天然气合作取得重大突破,启动了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大规模开发和中亚天然气管道建设项目。
其后两年内,中东项目实现重大突破,中俄油气合作获得新进展,海外油气业务进入了“规模、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石油提出未来五年海外业务要实现“半壁江山”的目标。
2013年年初,集团公司针对中国石油国内外发展大势,明确到2020年全面建成世界水平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海外油气作业产量占据中国石油产量的60%。
新目标,新征程,新使命。
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
这是中国石油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20年的合作共赢历程,物质与精神相得益彰,奠定了中国石油宏伟战略蓝图的坚实基础。
伴随着实现“中国梦”的波澜壮阔进程,建设世界水平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目标,将指引合作共赢之路向前延伸。
前路漫漫,任重道远。
合作共赢之路,有起点,没有终点。
三大油气运营中心
亚洲油气运营中心
2012年,亚洲油气运营中心逐步完善,较好地发挥与贸易的协同作用,贸易量跨上1.23亿吨新水平,比上年增长7%。
在新加坡市场,公司航空加油销售位居榜首,汽柴油商业销售居第二位,加油站销售量居第三位,获得普氏能源机构颁发的最佳销售价格奖、最低价格采购奖等五项嘉奖。
欧洲油气运营中心
2012年,欧洲油气运营中心的业务整合继续推进,实现贸易量4602万吨,比上年增长54%;推进英法炼厂降本增效,平均加工成本降幅达9%;内陆销售量和客户数量快速增长,苏格兰市场份额已提升至85%,北爱尔兰市场份额达到25%;成为法国南部最重要的航煤供应商,占当地市场份额超过60%。
美洲油气运营中心
2012年,美洲油气运营中心实现贸易量4114万吨,比上年增长7%;中标美国原油管道项目5年期份额,获得管输能力年250万吨;与亚洲、欧洲运营中心协作,实现美洲至欧洲、美洲至新加坡的成品油跨市运作。
四大油气战略通道
西北 中哈原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 中哈原油管道设计年输油2000万吨,2005年12月15日建成投产。
投产以来,累计向国内输油5700万吨以上;中亚天然气管道A/B线全面建成,已累计输送天然气超过600亿立方米,C线全面建设,预计2013年年底完成干线贯通。
东北 中俄油气管道 2010年9月27日,中俄原油管道全线竣工,2011年1月1日正式投产运营,按照协议俄罗斯每年向中国供应1500万吨原油。
2012年,中俄管道平稳运行,两年内累计输送原油3000万吨。
西南 中缅油气管道 2010年6月3日,中缅油气管道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原油管道设计能力为年2200万吨,天然气管道输气能力为年120亿立方米。
2013年7月,中缅天然气管道开始正式向国内输送天然气。
海上 油气通道 东部构建海上通道,建立石油和LNG海上船运供应。
其中,中国石油大连LNG项目整体2011年建成投产;江苏LNG项目一期工程接卸能力年350万吨,年供气48亿立方米;二期工程计划2013年年底投产,接卸能力增至年650万吨,年供气87亿立方米。
海外重点油气项目
1 苏丹及南苏丹项目
1997年,中国石油进入苏丹市场,目前在苏丹、南苏丹拥有1/2/4区块北、南项目,3/7区块北、南项目,6区块等上游投资项目,投资建设了喀土穆炼油厂、喀土穆石油化工厂、石化贸易公司等下游项目。
截至2012年年底,苏丹及南苏丹项目已累计生产原油2.35亿吨。
2 委内瑞拉项目
1997年,中国石油在国际招标中中标卡拉高莱斯和英特甘博两个油田,开始进入委内瑞拉石油市场。
目前在委内瑞拉拥有陆湖、苏马诺、MPE3及胡宁4等项目。
截至2012年年底,委内瑞拉项目已累计生产原油4266万吨。
3 哈萨克斯坦项目
1997年,中国石油进入哈萨克斯坦。
中国石油在哈萨克斯坦油气投资业务主要包括阿克纠宾油气项目、北布扎奇油田项目、PK石油公司项目、KAM、ADM、曼格什套6个上游项目及中哈原油管道等4个管道项目。
2005年,中哈原油管道建成投运,这是我国第一条长距离跨国原油输送管道。
截至2012年年底,哈萨克斯坦项目已累计生产原油1.89亿吨。
4 土库曼斯坦项目
2007年7月,签署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天然气产品分成合同和中土天然气购销协议。
2009年12月14日,中、土、乌、哈四国元首在土库曼斯坦共同见证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投产。
2013年,土库曼斯坦阿姆河两气源累计向国内供气突破600亿立方米。
5 俄罗斯项目
2003年,中国石油进入俄罗斯市场。
2006年,中国石油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合资成立东方能源公司,中方拥有49%权益。
2010年9月27日,中俄原油管道工程全线竣工,2011年1月1日正式投产运营。
截至2012年年底,累计输送原油约3000万吨。
6 乍得项目
中国石油2007年1月12日正式接管H区块并担任独资作业者。
2007年突破工业油流关,2008年打出高产稀油井,2009年发现高产富集块,2010年发现高产高丰度整装大油田,为乍得项目一期百万吨产能建设和二期上产到年400万吨提供了可靠储量基础。
2011年6月乍得百万吨一体化项目全面投产。
7 伊拉克项目
2008年,中国石油与伊拉克签署合同,开发伊南部的艾哈代布油田。
2009年6月30日,中国石油与BP公司携手中标伊拉克鲁迈拉油田项目。
2010年1月27日,中国石油股份公司与合作伙伴法国道达尔公司、马来西亚石油公司同伊拉克南方石油公司组成联合体,与伊拉克米桑石油公司签署哈法亚油田开发生产服务合同。
2012年,中国石油伊拉克项目原油作业产量达到3500万吨。
数说海外业务
31个
经过20年不懈努力,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业务从无到有、由弱变强。
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业务遍及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管理和运作着82个油气合作项目,初步形成了上中下游一体化的海外油气业务规模化发展格局。
1.0428亿吨
随着海外油气勘探取得一系列重大发现,先进开发技术的成功应用和新业务开发获得突破,中国石油海外油气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2012年年底,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业务年作业产量当量达1.0428亿吨。
1000支
国际工程技术服务在确保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截至2012年年底,“走出去”的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作业队伍超过1000支,为60多个国家提供工程建设和工程技术服务。
1.1万公里
随着中哈原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中缅油气管道等跨国油气战略管廊建成并投运,海外油气田运输管道和跨国管道运营总长度突破1.1万公里,年输送能力超过7000万吨当量,有力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
2300亿美元
中国石油国际油气贸易实现快速发展,2012年国际油气贸易规模显著扩大。
国际贸易量首次突破3亿吨,贸易额达到2300多亿美元。
(撰文:
范存强刘宁洁资料整理:
刘宁洁原竟格)
资料来源:
《中国石油2012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能源 新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