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第二课时 教师中心稿.docx
- 文档编号:5712907
- 上传时间:2022-12-31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8.42KB
《风筝》第二课时 教师中心稿.docx
《《风筝》第二课时 教师中心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筝》第二课时 教师中心稿.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风筝》第二课时教师中心稿
《风筝》第二课时(教师中心稿)
四川省双流县棠湖中学:
刘勇 黄明丽
学习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进行探究性学习,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充分利用CAI辅助教学。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重难点及策略:
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资源与教具:
CAI辅助教学,准备鲁迅的相关文学作品。
教学过程:
一、精彩瞬间、情节回顾
情境导入:
昨天我们初步疏通了《风筝》这篇散文诗的思路,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地学习和探讨,走进鲁迅,走进那个时代。
首先,请看精彩瞬间回眸。
(CAI画面展示)
二、表演导入、提纲挈领
1、好的文学作品能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启发人思索,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本文亦如此,简炼传神的语言将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是哪一件事深深地埋下了“我”二十年后忏悔的种子?
下面三位同学分别饰演叙述者、“我”、小弟。
2、(CAI问题展示)
1、风筝被毁坏了,小弟是什么心情?
2、“我”当年是什么心情?
现在是什么心情?
3、师明确后板书:
板书:
蛮横无理 悲伤绝望
4、“我”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地来这样管理教育小弟呢?
生讨论:
封建的长幼尊卑观念,以前长辈是这样教育我的,我同样以这种方式来教育弟弟,并不以为自己错了,这真可谓是一种清醒的糊涂。
看似关爱,实则是残酷的剥夺,是一种精神虐杀。
多年后,回忆起来,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后悔和自责。
5、指导朗读。
生齐读本段。
三、自主合作、深入探究
1、导入:
“我”是否能够一直以这样的胜利心态坦然自居,是哪一件事让我有了重新的认识?
在这一环节的自主性学习中,我们提到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CAI问题展示事先搜集的问题)
1、 为什么说我是“不幸”地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
2、 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
“有过这样的事吗?
”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从中你又感悟到什么?
2、分成两个大组讨论,每一个学生充分发言。
再抽生回答。
3、师:
自己一向认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一接触科学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了良心的谴责,并不以年代久远而宽恕自己。
板书:
反省剖析
4、小时候,我对小弟管教粗暴,多年后,我向他道歉时,他却已经忘却,我的过失无法弥补,无从弥补,在当年,这是一种爱,但现在想想: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
但当年虐杀者和被虐杀者都被愚昧的观念支配,彼此都不认为有什么错。
虐杀者横行无忌,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
板书:
全然忘却 麻木不悟
5、小结:
这是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体弱多病的孩子,天真聪明的孩子,你看,别人做的是蟹风筝、蜈蚣风筝,他却能做蝴蝶风筝,多美的蝴蝶风筝,可是却由于我的和弟弟的麻木不悟,这只蝴蝶风筝最终还是未能如愿以偿地飞翔于蓝天上,这正是当时儿童的悲哀,正因为这层层思想的阻碍,这只风筝才难释重负,不能展翅飞翔。
师完善板书,成展翅飞翔的蝴蝶状。
四、深情朗读、感悟全文
CAI配乐,学生分小组朗读。
五、出示书籍、延伸课外
中篇小说《阿Q正传》; 散文集《朝花夕拾》
小说集《呐喊》 散文诗集《野草》
小说集《呐喊》14篇,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作为代表作,深刻地勾画了一个贫苦农民阿Q典型形象,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欺欺人、自我安慰,苟且偷生,内心麻木不仁,用幻想来战胜困难。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散文集《朝花夕拾》10篇是回忆性的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出了私塾生活的乏味与压抑,那时候,老师只让学生终日读书、习字、对课,连发问也不允许,让他非常怀念百草园。
这怎么能适应儿童活泼的天性呢?
还有杂文、文学批评等体裁。
我们知道,鲁迅之所以弃医从文,就是因为当时有感于中国民众的普遍的麻木不仁的心态。
鲁迅决心寻求救国真理,唤醒民众。
他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文学斗士,小说集《彷徨》题诗中写道: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这正是他在那个时期作为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真实写照。
我们下去之后可以多接触鲁迅,多了解他那颗忧国忧民的至今还在不停跳动的火热的心。
附:
《风筝》教学后记
《风筝》是初中生所接触的第一篇鲁迅的文章,又是一篇散文诗,由于时代和观念等因素差异的影响,学习本文难点较多,特别是要指导学生从作者精巧的选材和高超的语言运用艺术上来领略其思想的深邃和内涵的深刻,以达到使学生深受感染的目的。
在备课时,我进行了认真思索,怎样来引领学生登堂入室呢?
其实方法有很多,我决定在本课的课堂教学中发挥板画的积极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作为研究和探讨本文蕴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契入点之一。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在实际教学中,随着教学的深入,板书在不断完善,小结时便将板书整理成展翅飞翔的蝴蝶状,当板画完成的一刹那,学生们唏嘘赞叹,情不自禁地沉浸于其中,加上教师的点拨,学生豁然开朗,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试想,白色粉笔勾画的风筝呈现于黑板上,这大块的黑底犹如当时的背景,无形之中给风筝造成了多大的压力啊!
风筝翅膀上的“蛮横无理、悲伤绝望、反省剖析、全然忘却”更似压在风筝上的枷锁,鲜红的“麻木不悟”,色彩多么眩目,这承载着童年梦幻的风筝怎堪重负,怎能自由地展翅飞翔。
这是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这是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这是一个天真聪明的孩子,你看,别人做的是蟹风筝、蜈蚣风筝,他却能做蝴蝶风筝,多美的蝴蝶风筝,对于一个如此挚爱着风筝的小孩来说,风筝就是他童年的梦想和追求啊,就这样被扼杀了吗?
怎能不让人思索,怎能不让人痛心疾首,怎能不让人愤怒疾呼!
《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课堂教学设计Ⅰ
一、教学目标
1.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突出中心的写法。
3.学习抓住特点,具体而有序地描绘景物的写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以空间顺序的变换为序进行记叙,其用意是什么?
分析:
从标题即可看出,本文写了两个地方:
即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作者在头绪纷繁的儿童生活中撷取了这样两个生活片断,其用意是以百草园中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与三味书屋枯燥、呆板、压抑的书塾生活进行比照,既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的天性,也表达了对封建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的不满。
这种安排结构的方式,正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
2.本文哪里运用了插叙手法?
分析:
作者在记叙百草园的景物时,插叙了一段有关美女蛇的传说,使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色彩。
这段传说引起了作者的担忧、幻想,也使作者.总结人生的经验、教训。
这些心理完全符合儿童的特点,因此使人感觉到百草园更是一个充满无限情趣的乐园。
3.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分析:
在作者幼小的心灵中,百草园是一个有着无限乐趣的自由天地,因此作者对笔下的百草园进行了尽善尽美的描绘。
虽然在成人眼中,百草园其实只是一个荒草园,而在儿童的心目中却有无限趣味。
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互相关联的语句,介绍了百草园中十五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多姿多彩、情趣盎然的美丽图画。
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不惜重彩重墨,作者笔下的百草园是一个色彩明丽的世界。
例如“碧绿”、“紫红”、“长吟”、“低唱”、“弹琴”等词语的运用,表达了从儿童角度观察的,都是一个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乐园,极符合儿童心理。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关于本文的主题,历来是专家们探讨的课题。
有人认为作者是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摧残,有人认为本文只是作者对儿童生活的回忆,并无批判之意。
我们认为:
作者确定是在回忆儿时生活,包括三味书屋的生活片断。
尽管它完全不同于百草园的生活情趣,但作者也描述了三味书屋的一些有趣的生活及对先生的怀念。
从客观上也流露出一些对封建教育内容及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
5.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在此文中写出了几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
分析:
写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
问“怪哉”虫——这是不可以的;单调的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去被先生批评;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课上的意外收获——画的成绩却不少了。
6.在这五个方面中使作者最反感的是什么?
分析:
第一是问“怪哉”是怎么回事。
先生说“不知道”,而且脸上有些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他)决不至于不知道……及是不愿意说。
”——这是对压制学生求知欲的不满。
进了三味书屋就要非礼勿言、非礼勿视,一心只读圣贤书。
可是少年鲁迅却问了读经以外的“怪哉”虫,这在老师的眼里简直是左道旁门,所以不予回答,而且有怒色了。
第二是读书的内容和形式。
老师“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这书读得多没劲呀,是在老师的压力或命令下读的。
读的又是什么内容呢?
有的宣传“仁”这个虚伪的封建道德;有的低级趣味地取笑别人;有的宣传迷信风水;有的拼凑起讲古代税法的话。
这些令人难懂而又无用的书,读不成句,读错了也没有人纠正,只有死记硬背。
学生怎能感兴趣呢?
这和百草园中的生动活泼的生活真是大相径庭!
7.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
分析:
当鲁迅提出“怪哉”虫的问题时,老先生有些“怒色”了,答以“不知道”!
当孩子们到三味书屋后的小园中去玩而被老先生发现时,只不过是“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当学生惹他生气时,他有戒尺,但不常用;他可以让学生罚跪,但他也不常用。
当他自己读书读到得意处时,他就微笑起来,将头仰起,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这些都可以看出来,寿镜吾老先生秉性慈祥,酷爱读书,鲁迅先生是尊敬的。
可是他不自觉地为旧制度效劳,是旧教育制度的忠实执行者。
他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他没有像长妈妈那样能够抓住儿童的心,他也没有像闰土的父亲那样耐心诚恳地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而是不看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拒绝学生的提问,泯灭他们的求知欲,这些都是错误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
尽管如此,他在塾师中是比较好的,对学生还“和蔼”,不常用戒尺与罚规。
他尚且如此严格遵守封建教育制度,更何况其他人了!
所以鲁迅先生在“恭敬”他的同时,也给予了恰如其分的批判与否定,以此来否定三味书屋的生活,否定旧教育制度,寓意是十分深刻的。
8.三味书屋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
分析:
结论很明显,三味书屋的教育是失败的。
首先学生不喜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再有“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从自己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
还有“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自己也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地位了”——从同学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它培养出来的人,正是这种逐利趋势之徒,旧制度的维护者与社会基础。
这样的批判是很深刻有力的。
9.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什么特点?
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枯燥无味,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了解作者生平以及作者选编《(朝zhāo)花夕拾》时的思想感情。
鲁迅,本名周树人,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
他6岁时入私塾,12岁进三味书屋读书。
21岁去日本学医,寻求救国之路,后为拯救国民的精神,毅然弃医从文。
他以犀(xī)利的笔,战斗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列,成为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于1936年在上海病逝。
他给我们留下了八百多万字的文学巨著,成为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是作者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楼上写的。
鲁迅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回忆起童年的往事来了呢?
又为什么要回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呢?
原来,“三·一八”惨案以后,北洋军阀政府通缉鲁迅,他被迫离开北京到厦大任教。
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
“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
”然而鲁迅一贯主张的却是:
“……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因此,即使困守在厦门大学,也总要“做一点事”。
做些什么呢?
他针对着当时文化教育在全国泛滥的封建复古的逆流,如:
“尊孔读经”,小学生必须读“四书五经”等,以追怀往昔来予以回击。
鲁迅曾说:
“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虽然他也许不过是一条虫)下。
”鲁迅先生在“只剩了回忆”的困境下,仍在自觉地战斗着。
(二)朗读课文,导入新课。
1.提问:
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味书屋的生活则是枯燥乏味的。
文章先后写了两种生活,第一部分(1至9段)写的是“我”在百草园中获得的无穷乐趣。
第二部分(10至24段)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中枯燥的读书生活。
这就是本文的大体结构。
2.集体朗读课文第1段。
提问:
文章一开头介绍了什么情况?
回答,文章一开始就扣住题意,介绍了百草园的位置
7小橘灯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简介作者,疏通字词,指导诵读,理清思路。
2、认识革命的艰难,学习小姑娘在艰难处境中表现出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当代作家。
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小说集《超人民往事》和通讯集《寄小读者》等。
冰心早期作品的三大主题是”爱母亲、爱儿童、爱自然”。
这就是冰心所坚持和提倡的”爱的哲学”。
写于解放后(1957年)的《小橘灯》一文,既承继了早期作品的特点,又表现了冰心对旧中国的控诉,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这使她的作品注入了新的、充满活力的精神力量。
三、学生通过查字典,掌握重点词语。
仄仄光景无聊打量朦胧
掌握这些词语,除了正音明义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练习造句,学会使用这几个常用的词汇。
四、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要求学生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尽量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开头要读出沉闷与无聊,中间要读出同情和赞赏,结尾要读出昂扬与希望。
教师也可以范读一段,也可以请读得好的同学读。
形式可以多样,目的只有一个:
初步体会情感。
五、理清思路。
问题一:
课文写”我”访友未遇而碰到小姑娘的故事。
请同学们以”我”的行动为线索,理清文章的思路。
(交流解答)
明确:
1、”我”去看朋友--故事的起因。
2、”等着”朋友①看见小姑娘--故事的发生。
②探望小姑娘生病的妈妈--故事的发展。
③辞别小姑娘--故事的高潮。
3、见到朋友,补叙小姑娘一家的情况--故事的结束。
4、怀念小姑娘--故事的尾声。
提出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清事情的起因、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的要素,使他们懂得,记叙文必须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楚。
表述能力的培养必须从清楚开始,表述若不清楚,思路混乱,那就更不用谈什么了。
这里强调的是叙事的思路。
(交流解答)
问题二:
请同学们按照”小姑娘做什么”的问题,整理文章写人的思路。
1、(小姑娘)打电话请大夫--一写其外貌神态。
2、谈家境,掏橘瓤,制橘灯--写其言谈举止。
3、赠橘灯,送客人,做手势--写其动作表情。
问题三:
请同学们按”小橘灯怎么样”的问题,整理文章写物的思路。
1、小姑娘制作、赠送小橘灯--小橘灯的来历(动作描写)。
2、”我”提着小橘灯--小橘灯的作用、意义,”我”的感受。
3、朋友见到小橘灯--小橘灯引起的疑问和联想。
4、”我”想起小橘灯--小橘灯给”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
六、小结
文章记叙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我们看出了小姑娘在艰难的处境中表现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七、布置课外作业。
A、用”仄仄光景无聊打量朦胧”等词造句。
B、试用自己的语言发复述课文。
C、完成练习四。
(理解句子)
八、说课精要:
安排诵读环节或范读,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理清思路。
九、教学结构:
简介作者--掌握词语--诵读文章--理清思路--提问--学生交流解答--小结
十、教学后记:
小橘灯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语言、动作两方面入手,分析小姑娘的人物形象。
2、简单分析”小橘灯”的象征意义。
3、学习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工具
课体制作
教学过程及其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
1、抽一学生简述《小橘灯》的故事情节。
2、教师以此导入新课。
二、小姑娘的形象分析20`
1、请一学生配乐朗读第8自然段(即小姑娘制作小橘灯的过程),请一学生制作小橘灯,其他同学边看边感受这个制作过程。
2、指名学生谈谈制作的感受。
3、教师顺势提出一问题:
”刚才从同学的表演中,我们看到了小姑娘的心灵手巧,现在,请同学们紧扣文章,从她的语言来分析小姑娘的性格特征。
”
4、学生边读边划出语句,并归纳出她的性格特征。
5、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回答时边读边分析。
6、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适当补充,并进行思想教育,(学习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
三、分析”小橘灯”的象征意义。
15`
1、放一段小姑娘送我上路时一段录像。
2、教师出示问题:
”为什么作者在提着小橘灯上路时想得那么多?
究竟”小橘灯”象征什么?
它和小姑娘之间有何关系?
你自己如何理解?
3、小组交流,抽查2、3名学生回答。
4、教师.总结式归纳。
(”小橘灯”使人联想到一线光明,联想到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性格的可贵,从而给人鼓舞。
用”小橘灯”作标题深化文章的主题,把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刻画得更加可爱、可贵。
)
四、口头说话训练5`
教师指出写文章时要明确主题该是什么,如何揭示主题,指导学生刻画人物时要注意从语言、动作两方向入手,即时抽1-2名学生口头作文。
(描写同桌)
五、.总结扩展。
1`
学了《小橘灯》以后你能联想到其他什么呢?
六、布置作业1`
A、描写班里的一个同学,写300字左右的文字。
B、写学习《小橘灯》后的体会,字数不限。
C、根据《小橘灯》的故事情节,排演一个课剧本。
七、说课精要: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时,教师不必拘泥于正确答案,让他们有一个发挥的时候。
八、教学结构:
导入--配乐朗诵--谈感受--分析形象--交流--口头说话--小结
九、教学后记:
7小橘灯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目的:
1、读准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确读音。
.
2、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哲学、教育思想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哲学、教育思想
教学时间: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了解孔子及《论语》 学习《论语》前两则
教学步骤:
一、简介孔子及著作《论语》:
1、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邹邑人。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
孔子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其核心思想是“仁”。
2、《论语》简介:
《论语》是先秦诸子散文之一,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和后学者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是《四书》之一。
3、课题简介:
课文中的七则《论语》,选自《论语》的不同的篇目,意义不相连属。
二、教者范读课文,正音正字:
三、学习第一、二则:
第一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子贡问:
“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
”孔子说:
“那就是推己及人吧!
自己不愿意要的事物,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文中两个“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前一个相当于现汉“吗”,表疑问语气,后一个相当于现汉“吧”,句末语气助词。
(2)文中的“其”,是“那”的意思,指示代词。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包含了孔子的“克己复礼”的思想,这样做才能实现“爱人”,达到“仁”的境界。
第二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
“统治者自身行为端正,不发布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统治者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是三令五声,百姓也不会听从。
”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文中的“其”,指“统治者”。
(2)文中的“正”,“端正”的意思,包括思想的纯正、行为的中正。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体现了孔子对统治者如何施行政治,管理国家和人民的思想,要靠道德教化。
三、作业:
1、背诵第一、二则《论语》2、预习第三、四、五则《论语》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三、四、五则《论语》
教学步骤:
一、检查第一、二则的背诵情况
二、学习第三、四、五则《论语》
第三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
“贤德啊,颜回!
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居室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贤哉,回也!
”倒装句,主语后置。
(2)“巷”是“居室”的意思,与现汉不同。
(3)文中的“堪”,是“忍受”的意思。
(4)文中的两个“其”,第一个是指示代词“那”的意思,第二个是指示代词“他的”的意思。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是孔子赞赏颜回的话语,同时也体现了孔子的“安贫乐道”的思想
第四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
“看见贤人就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在内心反省自己,看自己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文中的“贤”是“贤人”的意思。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2)文中的“内”,是“在内心”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体现了孔子在修身养性方面的思想,人要注重向古代圣贤的书本学习,还要注重向周围的人学习、对照、反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
第五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颜源、季路陪侍(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
“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
”季路说:
“我愿意将自己的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破了也不后悔。
”颜源说:
“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季路说:
“希望听听先生的志愿。
”孔子说:
“我的志向是使老年人得到安逸,使朋友得到信任,使青年人得到关怀。
”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文中的“伐”“施”是“夸耀、表白”的意思,与现汉不同。
(2)文中的“善”,是“长处”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3)文中的“安”“信”“怀”是使动用法。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反映孔子的“仁者爱人”,提倡“仁”思想。
三、作业:
背诵第三、四、五则《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风筝 风筝第二课时 教师中心稿 第二 课时 教师 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