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 文档编号:5705542
- 上传时间:2022-12-31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2.18KB
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洛阳市2020-2021学年高一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影视艺术的本土化创作是指在主题意蕴、叙事策略、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等方面,凸显民族文化特色和东方美学韵味,立足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打造具有本土化创作特点的民族影视工业和影视作品。
无论是1905年的《定军山》还是1980年的《敌营十八年》,影视艺术在中国的勃兴,从一开始就具有浓郁的本土化精神气质,这是中华文化旺盛生命力和强大融合力所决定的。
在学习西方创作经验的同时融会贯通,实现本土化的技术与艺术改造,需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在主题挖掘层面,创作者要立足于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完成关于国家命运、民族兴衰、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等方面的主题挖掘。
以《流浪地球》为例,电影当中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度思考和对中华农耕文明的隐性表达,都是明显区别于西方价值体系和思维逻辑的主题呈现,给故事注入了浓郁的本土化、民族化色彩,让观众在视觉奇观当中找到民族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
这是《流浪地球》在科幻外壳之下真正完成的主题呈现,也是打动观众的主要原因。
在叙事策略层面,与好莱坞电影奇观化的视听呈现和欧洲电影相对冷峻的气质相比,中国影视作品需要更加接地气和通俗易懂的讲述方式,且要符合中国观众的生活常识和观影经验。
须知,徒有好莱坞经典叙事的外壳,而缺失中国故事应有的精神内核与美学气质的作品很难叫得响、留得下。
电影《悬崖之上》的热映,除了谍战片剑拔弩张、命悬一线的戏剧张力之外,浓郁的东北地域文化,让作品有了逼仄的临场感和强劲的代入感,收获了观众的赞誉。
要坚持本土化的人物塑造。
中国人的民族根性和时代精神,决定了影视作品所塑造的角色,在骨子里不能脱离民族文化根脉和伦理道德,不能以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来解释中国人、塑造中国人。
无论是《觉醒年代》里的李大钊、陈独秀,《悬崖之上》里的周乙、张宪臣,《啊!
摇篮》里的丑子冈,还是《柳青》里的作家柳青,这些角色的生活背景虽然跨越数十年,但是其对信仰的坚守和赤诚的情感却一脉相承并持续激励着我们。
在情感表达上,创作者也要有自己的坚守与探索。
中国人的情感谱系当中,既有深沉内敛又有热情奔放。
在广博的华夏大地上,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不同民族又有着各自的性格与风情。
西北的粗犷糙砺在《山海情》里得以酣畅淋漓地释放,江南的钟灵毓秀在《大江大河》里得以润物无声地绽放。
还有《觉醒年代》里“南陈北李”的慷慨激昂,《在一起》里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真情流露……中国人的丰沛情感是叩问心门的钥匙。
在西方影视文本与后现代文化语境的潮涌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建构独具中华文化特色、中华视听美感的影视作品是影视创作者的重要命题。
只有坚守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坚持本土化的创作策略,才能够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典之作,自立于世界影视艺术之林。
(摘编自杨洪涛《本土化是影视创作的立足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化旺盛生命力和强大融合力决定了影视艺术在中国的勃兴及其浓郁的本土精神气质。
B.《流浪地球》打动观众的主要原因是让观众在视觉奇观当中找到了民族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
C.中国影视作品应该采用通俗易懂的讲述方式,这样才符合中国观众的生活常识和观影经验。
D.我国影视作品塑造的角色由民族文化根脉和伦理道德决定,不能脱离民族根性和时代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直接指出中国影视创作本土化的实质,以及具有本土化气质的原因。
B.文章从主题意蕴、叙事策略、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等方面阐明了本土化的做法。
C.文中以众多影视作品为例,说明了本土化技术与艺术改造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
D.全文运用对比论证来论述本土化创作,分别指出了中国和西方影视创作的优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土化风格的影视作品获得认可,说明本土化是达成观众共情的有效策略,也应该成为我国影视创作的立足点。
B.《悬崖之上》成功的原因是紧张的戏剧张力、浓郁的地域文化和典型的人物形象,给人很强的临场感和代入感。
C.创作者在影视艺术本土化的情感表达方面,应结合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不同民族各自的性格与风情加以探索。
D.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典之作,必须坚守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坚持本土化的创作策略。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国人口增长放缓已是多年来的现实。
就全世界范围来看,人口增长放缓也是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大趋势。
前不久,美国公布了最新数据,人口增长速度在过去10年中下降到近100年来的最低水平;日本媒体也报道,日本儿童数量创70年来最低。
诚如有人口学家所言:
“所有这些国家的不同之处在于速度,而不是方向。
”
经过多年反思,人们已经认识到人口是经济发展、社会演进最有力的支撑之一。
适龄劳动人口不足,必然导致发展后劲不足,养老体系压力剧增。
此外,中国还面临一个特殊情况,就是从人均看中国还不够“富”,人均GDP刚刚突破1万美元,还有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待迈过,但人口增长已经开始减速,人口红利递减已是不争的事实。
(摘编自《为何举国围观人口数》)
材料二: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到2020年10年间,我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下降0.04个百分点。
从人口年龄构成看,15至59岁人口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0%。
与2010年相比,15至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7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压力。
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与2010年相比显著提升:
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达到2.18亿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
未来,合理利用和配置人力资本、营造良好的促进创新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对于进一步培育、发挥人才红利至关重要。
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2020年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约9亿人,占比63.89%,与2010年相比增加2.36亿人,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
参照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镇化率,未来我国还将有16%的人口进入城镇。
劳动力从农业转移至城市工业或服务业不仅本身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人口的空间集聚,带来了集聚效应。
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创新、促进知识传播和人力资本积累,还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提升整体工业制造的生产效率,更能够促进劳动力和厂商之间的匹配,充分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本。
此外,人口集聚能够刺激消费,并且通过本地市场效应及其乘数效应,创造更多需求。
(摘编自《在人口结构变化趋势中发掘人口集聚红利》)
材料三: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就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后仅半个多月,党中央就作出重大决策,放开生育“三孩”,这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与全体国民的期待一致,也是在人口问题带来的众多不确定因素下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
适当增加人口数量,对国家来说具有战略意义。
我国目前已提前进入老龄社会,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从2012年开始,我国劳动力规模已经连续6年下降。
当然,放开三孩,让育龄夫妇愿生、敢生,就必须为其创造条件,尽量满足这部分人在最需要扶持的教育、医疗、住房这三个方面的诉求。
同时,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在母婴健康、托幼便利、孩子教育等方面,与放开三孩政策配套。
(摘编自《“三孩”政策放开,重大利好消息》)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放缓是世界的大趋势,但各国具体人口增长情况有差异。
B.我国人均GDP还不够“富”,但现在人口却在减少,迈过“中等收入陷阱”难度加大。
C.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虽然成就很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发展空间还很大。
D.放开生育“三孩”是改善我国人口结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济发展、社会演进最有力的支撑是人口,现在我国劳动人口不足,必然导致发展后劲不足,养老体系压力剧增。
B.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有助于我国了解人口国情,调整完善人口政策、推动人口结构优化、促进人口素质提升。
C.城镇化有利于劳动力从农业转移至城市工业或服务业,带来本身生产效率的提高,更能带来人口的空间集聚效应。
D.顺利实施“三孩”政策,必须为育龄夫妇创造愿生、敢生的条件,还应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提供配套扶持措施。
6.面对人口红利正在消失的现状,我国应如何有效应对?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我从来没有这样疲乏过,他想,而现在刮起风来了。
但是正好靠它来把这鱼掩回去。
“我觉得好过多了。
再兜两三圈,我就能逮住它。
”他的草帽被推到后脑勺上去了,他感到鱼在转身,随着钓索一扯,他在船头上一屁股坐下了。
鱼兜到第三圈,他才第一次看见它。
他起先看见的是一个黑乎乎的影子,它需要那么长的时间从船底下经过,他简直不相信它有这么长。
“不能,”他说,“它哪能这么大啊。
”
但是它当真有这么大,这一圈兜到末了,它冒出水来,老人看见它的尾巴露出在水面上。
这尾巴比一把大镰刀的刀刃更高,是极淡的浅紫色,竖在深蓝色的海面上。
它朝后倾斜着,鱼在水面下游的时候,老人看得见它庞大的身躯和周身的紫色条纹。
它的脊鳍朝下耷拉着,巨大的胸鳍大张着。
老人这时在冒汗。
鱼每回拐回来时,他总收回一点钓索,所以他确信再兜上两个圈子,就能有机会把鱼叉扎进去了。
可是我必须把它拉得极近,极近,极近,他想。
我该扎进它的心脏。
“要沉着,要有力,老头儿。
”他说。
又兜了一圈,鱼的背脊露出来了,不过它离小船还是太远了一点。
再兜了一圈,还是太远,但是它露出在水面上比较高些了,老人深信,再收回一些钓索,就可以把它拉到船边来。
他早就把鱼叉准备停当,叉上的那卷细绳子给搁在一只圆筐内,一端紧系在船头的系缆柱上。
这时鱼正兜了一个圈子回来,只有它的大尾巴在动。
老人竭尽全力把它拉得近些。
“我把它拉动了,”老人说,“我刚才把它拉动了。
”
他又感到头晕,可是他竭尽全力拽住了那条大鱼。
我把它拉动了,他想。
也许这一回我能把它拉过来。
拉呀,手啊,他想。
站稳了,腿儿。
为了我熬下去吧,头。
你从没晕倒过。
这一回我要把它拉过来。
但是,等他把浑身的力气都使出来,拉着,那鱼却侧过一半身子,然后竖直了身子游开去。
照这样下去是会一事无成的,他想。
他嘴里干得说不出话来,但是此刻他不能伸手去拿水来喝。
我这一回必须把它拉到船边来,他想。
它再多兜几圈,我就不行了。
不,你是行的,他对自己说。
你永远行的。
在兜下一圈时,他差一点把它拉了过来。
可是这鱼又竖直了身子,慢慢地游走了。
你必须保持头脑清醒。
保持头脑清醒,要像个男子汉,懂得怎样忍受痛苦。
“清醒过来吧,头,”他用自己也简直听不见的声音说,“清醒过来吧。
”
鱼又兜了两圈,还是老样子。
我弄不懂,老人想。
每一回他都觉得自己快要垮了。
我弄不懂。
但我还要试一下。
他又试了一下,等他把鱼拉得转过来时,他感到自己要垮了。
那鱼竖直了身子,又慢慢地游开去,大尾巴在海面上摇摆着。
我还要试一下,老人对自己许愿,尽管他的双手这时已经软弱无力,眼睛也不好使。
他又试了一下,又是同样情形。
原来如此,他想,还没动手就感到要垮下来了,我还要再试一下。
他忍住了一切痛楚,拿出剩余的力气和丧失已久的自傲,用来对付这鱼的痛苦挣扎,于是它游到了他的身边,在他身边斯文地游着,它的嘴几乎碰着了小船的船壳板,它开始在船边游过去,身子又长,又高,又宽,银色底上有着紫色条纹,在水里看来长得无穷无尽。
老人放下钓索,一脚踩住了,把鱼叉举得尽可能地高,使出全身的力气,加上他刚才鼓起的力气,把它朝下直扎进鱼身的一边,就在大胸鳍后面一点儿的地方,这胸鳍高高地竖立着,并齐老人的胸膛。
他感到那铁叉扎了进去,就把身子倚在上面,把它扎得更深一点,再用全身的重量把它压下去。
于是那鱼闹腾起来,尽管死到临头了,它仍从水中高高跳起,把它那惊人的长度和宽度,它的力量和美,全都暴露无遗。
它仿佛悬在空中,就在小船中老人的头顶上空。
然后,它砰的一声掉在水里,浪花溅了老人一身,溅了一船。
老人感到头晕,恶心,看不大清楚东西。
然而他放松了鱼叉上的绳子,让它从他划破了皮的双手之间慢慢地溜出去,等他的眼睛好使了,他看见那鱼仰天躺着,银色的肚皮朝上。
鱼叉的柄从鱼的肩部斜截出来,海水被它心脏里流出的鲜血染红了。
起先,这摊血黑魆魆的,如同这一英里多深的蓝色海水中的一块礁石。
然后它像云彩般扩散开来。
那鱼是银色的,一动不动地随着波浪浮动着。
老人用他偶尔看得清的眼睛仔细望着。
接着他把鱼叉上的绳子在船头的系缆柱上绕了两圈,然后把脑袋搁在双手上。
“让我的头脑保持清醒吧,”他靠在船头的木板上说,“我是个疲乏的老头儿。
可是我杀死了这条鱼,现在我得去干辛苦的活儿了。
”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尾巴比一把大镰刀的刀刃更高”这句话内涵丰富,既通过比较表现鱼尾之大从而证实鱼很大,还暗示捕获这条鱼的挑战性、危险性。
B.文中老人反复说“试一下”,却不给人拖沓之感,因为作者真实地写出了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时,对成功的渴望以及坚韧顽强的意志。
C.小说中以“如同蓝色海水中的一块礁石”写出鱼的大,以“像云彩般扩散开来”说明血流得多,连用比喻,写得形象生动,而且色彩鲜明。
D.小说中写老人独自一人面对大海,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凭着勇气和毅力与大鱼周旋,最终捕获大鱼,展示了老人的“硬汉”精神。
8.小说在塑造老人形象上,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
请简要分析。
(6分)
9.小说中对老人有“他”“我”“你”三种称呼,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乐毅贤,好兵。
去赵适魏。
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去先礼郭隗以招贤者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
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
当是时,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里。
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
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
湣王自矜,百姓弗堪。
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
乐毅对曰:
“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
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
”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啖说秦以伐齐之利。
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
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
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
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
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
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
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榆之燕。
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
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
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
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
“齐城不下者两城耳。
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南面而王齐。
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
”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
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
卒于赵。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
B.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
C.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
D.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亚卿即下卿。
卿是周朝始设的官职,周代对高级官员的称呼分上、中、下三级。
B.三晋,一是指战国时的赵国、魏国、韩国,二是指今山西一带,文中指前者。
C.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受封各国国君的统称,按礼要服从天下共主的命令。
D.合从,多指战国时东方六国联合来抗拒秦国,文中指诸侯与燕国联合攻打齐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A.乐毅才华出众,受到燕王重用。
燕王重视贤才,乐毅替魏国出使燕国时,受到宾客之礼招待,后成为燕国的亚卿。
B.乐毅洞察时局,为燕谋划攻齐。
燕昭王询问攻打齐国的事情,乐毅分析时局,提出联合其他国家共伐齐国的策略。
C.乐毅战功显赫,联军大败齐国。
乐毅率领多国联军攻打齐国,接连攻破济西、临菑,后又率联军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
D.乐毅受到猜疑,惧祸出走赵国。
乐毅与燕惠王有矛盾,齐国借机使用反间计;乐毅因为害怕被杀,就投降了赵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
(5分)
(2)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南面而王齐。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陈季陵太守【注】
辛弃疾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
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
倦客不知身近远,佳人已卜归消息。
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
知有恨,休重忆。
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
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
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注】这首词是作者写给被罢职的陈季陵。
陈季陵即陈天麟,字季陵,宣城人,绍兴年间进士,曾知赣州。
14.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中以眼波和眉峰喻“水光山色”,以过往美景衬哀情,通过写美好的山水突出离别之愁。
B.上片写“倦客”陈季陵官职被罢,佳人又离去,接连遭受打击,词人理解陈季陵的痛苦。
C.词中写落日、暮云,点明离别的时间,而苍茫、凝碧的暮色又加重罢职离别的感伤色彩。
D.下片词人感慨人生失意事多,表达了对朋友遭罢的不满和自己年老却壮志难酬的悲愤。
15.辛弃疾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句“江州司马青衫湿”,二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荀子《劝学》中说,“”,虽然自己走得不快,“”,这是因为他们善于借助外物。
(2)古人常写酒与夜月来表情达意,如柳永《雨霖铃》中“”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刘裕的典故,写出他当年住过的地方,现在已变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莎士比亚说:
世界只是一座舞台,生命只是一个可怜的戏角。
简单说,就是。
其实,悲剧和人生之间自有一种不可跨越的距离。
你走进舞台,你便须暂时丢开世界。
悲剧和平凡是不的,所谓“主角”同时都有几分“英雄气”。
普罗米修斯、哈姆雷特都不是你我凡人所能的,()。
许多悲剧情境移到我们日常世界中来,都会被妥协酿成一个平凡收场,不至于引起。
如果你我是俄狄浦斯,要逃弑父娶母的预言,索性不杀人,独身到老,便什么祸事也没有。
如果你我是哈姆雷特,逞英雄义气,就痛痛快快把仇人杀死;不逞英雄义气,便俯首帖耳称他做父亲,多么干脆,由于悲剧的产生是睁着大眼睛的不平常人向我们平常人所避免的灾祸里闯。
悲剧的世界和我们是隔着一层的。
悲剧把生活的苦恼和死的幻灭通过放大镜,射到某种距离以外去看。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生如戏相容望其项背轩然大波
B.戏如人生相融望其项背流言蜚语
C.戏如人生相融同日而语轩然大波
D.人生如戏相容同日而语流言蜚语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你我凡人没有他们那股傻劲儿,也没有他们的伟大魄力
B.你我凡人没有他们的伟大魄力,也没有他们那股傻劲儿
C.你我凡人有他们那股傻劲儿,也没有他们的伟大魄力
D.你我凡人没有他们的伟大魄力,却有他们那股傻劲儿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悲剧的产生是由于睁着大眼睛的不平常人向我们平常人所避免的灾祸里闯。
B.由于悲剧的产生是不平常人睁着大眼睛向我们平常人所避免的灾祸里闯。
C.悲剧的产生是由于不平常人睁着大眼睛向我们平常人所避免的灾祸里闯。
D.悲剧是由于不平常人睁着大眼睛向我们平常人所避免的灾祸里闯造成的。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随着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人类何时能登上火星甚至在火星上生存成为热点话题。
①,而火星上能够大量产生水的途径有两个:
一个是通过分解水合矿物质,②。
直觉上看,开凿冰层似乎更加容易,然而,火星上的冰层一般存在于寒冷的极区,那里的低温不仅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威胁,③,因为飞船在极区无法获得火星自转带来的起飞助力。
21.仿照下面的句子,以“人工智能”为话题,再写一个句子,要求内容贴切,与例句句式相同,修辞一致。
(5分)
人工智能就像天上下的雨,既可以给人们带来甘霖,也可能带来洪灾,但不能因为可能带来洪灾就拒绝下雨。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父母对孩子说: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长辈丰富的经验会让你们在人生路上避免跌倒。
”
孩子对父母说:
“成长的经验要靠我们自己获得,如果我们不去实践,早晚有一天还会跌倒。
”
班级决定举办座谈会,就父母和孩子有关成长的经验的说法展开讨论,你认可哪一方?
请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
选好角度,明确立场,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洛阳市2020-2021学年高一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参考答案:
B
详细解析:
A项“决定了影视艺术在中国的勃兴”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影视艺术在中国的勃兴,从一开始就具有浓郁的本土化精神气质,这是中华文化旺盛生命力和强大融合力所决定的”。
C项“采用通俗易懂的讲述方式,这样才符合中国观众的生活常识和观影经验”说法错误,原文是针对叙事策略层面强调“中国影视作品需要更加接地气和通俗易懂的讲述方式,且要符合中国观众的生活常识和观影经验”前后是并列关系,而非条件关系。
D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河南省 洛阳市 一下 学期 期末 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