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形象设计教案.docx
- 文档编号:5703595
- 上传时间:2022-12-31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57.48KB
企业形象设计教案.docx
《企业形象设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形象设计教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形象设计教案
《企业形象设计》教学教案
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企业形象设计
课程类别必修
授课班级广告042
任课教师刘强
所在院(系)艺术与设计系
2007年2月20日
第一章CI战略的概念与基本精神
一、CI战略的概念
CI,英语CorporateIdentity的缩写。
CIS,英语CorporateIdentitySystem的缩写。
前者意为企业识别,后者意为企业识别系统。
Corporate为企业,Identity这个词,在英语中至少包含有同一、一致,认出、识别、个性、特征等意思。
这里的识别,表达了一种自我同一性。
也就是说,自己认识自己和别人对自己的认识趋于一致,达成共识。
用在企业上,就可以理解为:
企业内部对企业的自我识别与来自企业外部对企业特性的识别认同一致、达成共识。
因而在国内,最初将CI翻译为企业识别。
然后,似乎这又不能完整地表达出CI的涵意。
确实,要将一组内涵丰富的外来名词滴水不漏地翻译过来也实在是勉为其难。
只是,识别这一提法,或多或少令设计师
和企业家茫然过一阵子。
后来又演进为“企业形象识别”。
增加了“形象”,倒使识别的范围得到了界定。
不过,我们对形象的理解会不会仅仅局限在视觉感知这一点上呢?
好像也反映不出CI的深刻内涵。
这期间,我们还可以在海内外见到“企业面貌”、“公司印象”、“整体识别”、“企业个性”,甚至“公司美容”等种种提法,丰富多彩。
再后来,渐渐用“企业形象”来表示CI。
尽管仍然有不同的看法,而且,如果将“企业形象”回译成英语的话,“CorporateImage”显然贴切得多。
好在两者之间不难达成同一,形象需要为人识别,识别需要个性鲜明的形象,有了可识别的形象,才能认同与传播。
“企业形象”由此而来。
什么是CI设计呢?
日本设计家中西元男认为:
CI设计是“将企业的理念、素质、经营方针、开发、生产、商品、流通等企业经营的所有因素,从信息这一观点出发,从文化、形象、传播的角度来进行筛选,找出企业所具有的潜在力,找出他的存在价值及美的价值,加以整合,使他在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中转换为有效的标识。
这种开发以及设计的行为就叫髓。
”
日本人常常把CI看作为是一种技法,而中国人觉得这应该是一种战略,西方人则统称之为系统(CIS)。
总之,CI不是独立的某—单项目的设计。
如广告、包装、商标,它是包括标明企业定位、梳理企业理念、确定行为规范一直到整个视觉系统一体化的设计行为。
它的产生、发展、形成并为大家所接受也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至于这样一个战略性的、具有数十年发展历史的、并被广为认可的事物,想要用几句话下一个定义,就能让人明白,显然是有点儿费劲的。
让我们先从它的产生和发展说起。
二、CI的由来与发展
一般认为,CI起源于本世纪初的欧洲,我们见到的最早的资料是德国AEG电气公司。
该公司在本世纪20年代,请著名设计师将“AEG”三个字母设计成标志。
并且将它统一用在信笺、信封以及部分产品上面,我们不知道这是不是同一化整体识别的最初尝试。
因为在这之前,我们还能在银行票据、军队服饰、宗教活动中找到类似的系列化、同一化的例子。
接着30年代,在英国伦敦的地铁建设中,为了让市民很快对这种新兴的城市交通系统留下深刻的印象,当局请了艾德瓦·琼斯顿等著名设计师进行设计。
设计师们决定尽可能以统一的形式规范各种独立的设计项目:
如车站站牌、车票、系列海报等。
统一的形式在不同的设计上一再出现,加深了市民的印象,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
50年代,经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的经济亟待复苏,美国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CI设计,正是从50年代到70年代,由于欧美各家人企业的介入而得到迅速发展。
存此期间,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BusinessMachine),简称IBM,一直被认为是在早期成功导人CI的典范。
有关IBM导人CI的情景曾有这么一个故事:
50年代中期时任IBM公司董事长的威特逊询问公司的设计顾问埃里奥特,“IBM公司的优点是具有开拓者的精神和创造忙。
那么公司怎样才能把这些特色有效地传达给世界人士呢?
”这位顾问回答:
“应该透过一切设计来传达IBM的优点和特点,并使公司的设计统一化”。
埃里奥特将著名设计师保罗·兰多介绍给公司,接下来他们俩人为此绞尽脑汁,因为围绕IBM所开发的设计和一般商业设计完全不同。
新的设计不是将各种细节、各种要素加工刻划使之美化,而是将它们整合、归纳、构筑成一个完整的视觉系统。
他们以“IBM”三字母构
成新的标志,以快捷、流畅而又极富行业特征的新标志作为统帅来统一所有的设计,令人耳目一新。
在业绩大幅上升的同时,“IBM”这三个连成一体的字母被誉为“兰色巨人”。
IBM的成功,激发了许多美国的先进企业着手导人CI,如Mobile(美孚)石油公司,Westinghanse(西屋电器)等,1970年,可口可乐公司革新了世界各地的可口可胃乐标志后,著名的3M公司,各大航空公司、银行、连锁店、克莱斯勒等著名汽车公司……众多的企业纷纷加入导人CI的行列。
70年代前后,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迎来了它们经济腾飞的好时光。
日本、香港、韩国、新加坡等发展迅速。
日本向来以学习、吸收、照搬西方成功的经验见长。
在亚洲国家中日本顺理成章地率先将CI概念引进自己的国家。
70年代初,日本的TDK、伊藤荣堂、MAZDA等企业导人CI,日本人将它视作瓤开始在日本起步。
日本的设计师认为日本CI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在TDK、MAZDA等刚刚开始引进髓的时候,他们所做的只是将企业的标识给予标准、规范,使之能在大到高楼大厦,小到名片、信封都遵循一种规范,起到统一视觉效果的作用。
实际上,这只是视觉识别系统设计——VIS设计。
与此同时,这种全面的标准化操作却意想不到地带来了管理效率的提高,挖掘了潜力,增强了凝聚力,降低了成本。
其中MAZDA和大荣百货至今仍然被认为是在CI登陆日本后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
第二阶段是指70年代后牛期。
日本的经济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
企业家和经济学家有了足够的
空间来思考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经营哲学、价值法则、行为模式这一类在商品经济中显得有点儿书卷气的问题也不时袭扰着在商海中沉浮的人们。
这时,对企业经营理念的探讨成了CI最关心的内容了。
企业需要在新时期摸索新的价值观,明确企业独一无二的存在价值。
需要迅速提高自己的经营素质。
同时,要求企业形象的视觉系统能够从属于企业理念,最大限度地反映出企业的自身价值。
在这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便有[银座松屋]、[小岩井乳业]等以及稍后的、几乎路人皆知的健伍[KENWOOD]。
第三个阶段,日本人称之为观念改革和素质改良阶段;进入了80年代,整个西方社会已经充分展现了后工业社会的种种特征:
物质丰富、信息泛滥……,日本的企业对于这些变化是非常敏锐的。
企业必须应答这种挑战,必须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完善企业方方面面的组织结构,提升员工的观念意识,改善企业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的形势,这些成了导人CI的主要
目的。
[麒麟啤酒]、[东京保险公司]、[布林斯顿轮胎]等应运而生。
到了80年代后半期。
CI
在日本成功的例证比比皆是,促使日本越来越多的企业思考如何通过导入CI来发掘企业的经营资源、开发企业的软价值。
在这个阶段,导人CI的目的侧重于以新的形象向新的事业领域进军。
典型的例子当数[伊奈制陶公司],以全新的[1NAX]名称和设计来取代旧名称、旧形象。
并将企业理念定位为“创造环境美”。
把生活日用制陶和建筑制陶的事业上升到了哲学理念的高度。
国内很少见到介绍当今欧洲的、特别是欧共体国家的市场策略和企业形象策划、CI导入的有关资料。
这个地区拥有全世界最为稳定的市场,有着最为成熟的消费者,遵循着最为严密的市场规则,预备着最为完善的预防市场动荡的措施以及还有其它种种稳定因素。
因而,与其它任何国家和地区相比,欧洲的市场总是那么温文尔雅。
欧洲人最怕喧闹,大张旗鼓的广告促销不可能打动他们。
欧洲人反感做作,他们分得清发自肺腑的箴言和花言巧语式的哄骗。
欧洲人注重传统,新奇的促销手段可能会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这与引发他们的消费欲望可不是一回事。
欧洲的企业,或者拥有欧洲市场的企业大多具有几十上百年,甚至更长一点的历史,企业形象、晶牌形象、服务风格都同欧洲人一样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考验,也经历过30年代全球经济危机和种种风浪的考验,是重友情的欧洲人的老朋友。
因而同新兴的日本、韩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相比,他们如果要采取像[日本航空]、[伊奈制陶]这种多少带有点革命性的导人方式,来更新自己的企业形象时会非常地小心谨慎。
但是,这并不等于欧洲人、欧洲的企业对企业形象、对产品形象无动于衷。
相反,无论是顾客还是业主都反映出
一种对整体的企业形象的平利心态和持重态度。
在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的开发设计方面,他们更注重实际,没有条条框框,不需要空洞的理论依据,像中国国内经常听到的CIS究竟先有理念还是先有标志等一类的争论,在他们看来很可笑。
直到现在,形象设计师所开发设计的许多作品,有些作品或许在前卫的中国设计师眼中根本算不上是CI,充其量只能是VI,甚至于仅仅是过了时的BI(BrandIdentity),这同行为识别BI(BehavoreIdentity)是两个概念。
这里的BI主要是指设计一种统一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标识,而使所有的产品纳入其中,在视觉上形成一个整体。
近似于在中国风光过一时的系列包装。
但在那里仍然具有生命力。
欧洲设计界相比之下也比较宁静,起伏波动不大,没有今天流行这个明天流行那个,也没有像日本那样把CI的发展看作为好几个有代表性的阶段。
好像日本的设计界步调非常一致,当然,一旦企业形象非改不可的时候,也会毫不犹豫地采取措施,如英国航空公司。
总之,从CI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在根本上是适应了工业社会转入后工业社会,工业社会转入信息社会的需要。
三、CI战略的基本精神
80年代中后期,在日本的企业界已经听不到“为什么要搞CI了”。
CI,作为经营战略的有效手段,已经为许多企业家所理解接受,并且以积极的态度导人CI。
改变自己的经营观念以适应新变化,改善企业的资源结构以发挥更大的效益,强化形象的信息价值以提升企业的知识含量。
业主们和消费者都有意无意地感受到世纪更迭、社会进步的那种强有力的节拍。
对于这些,我们是否已经有足够的认识了呢?
如果从全球范围内看一看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或许有助于我们对CI战略基本精神的理解。
从50年代到60年代,作为战后的经济复苏时期,那时的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品种不多,选择余地不大,商品的内在质量是人们选择购买的主要因素。
进入70年代,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迅速,物质愈益丰富,产品品种多样,质量稳定,随着购买方式向自选化过渡,市场竞争趋于激烈。
70年代后期,一些大型、特大型超市问世,其展现在人们面前供消费者选择的商品大到汽车,小到日常生活用品,无所不有。
一个商场拥有5万—10万种商品是极为平常的事。
物质极大的丰富使消费者购物时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过去,产品质量是人们选购、购买的唯一依据。
现在,质量已经不成问题。
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作为满足心理需要的牌子理所当然地进入了人们选购的参照系。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
移,这一“软价值”的比重越来越大。
形象、品牌需要付钱购买,越来越多的人们在购买它。
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刚刚越过温饱线的人们的注意,在国内,许多有责任感的市场学家,设计师一直不厌其烦地揭示这种现象,告诫这些头脑还留在农业文明、温饱阶段的企业家,希望他们把塑造企业形象、晶牌形象的问题当作一种投入产出来考虑。
面对麦当劳等快餐文化的侵入,他们急切地提出,饮食大国的人们在吃什么?
面对可乐饮料的挑战,他们提出茶文化的后裔们在喝些什么?
服装、烟、酒、电器、日用品能挡得洋品牌的冲击吗?
时代早已不允许我们抵制洋货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这种现象呢?
这种现象的背后,还有着更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社会学家们在谈到近十几年的经济发展时,几乎毫无例外地将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列为左右经济发爬的第—·大因素。
早在美国里根政府时期,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利斯顿说:
“我们正处在信息革命的高潮之中。
这次革命使制造财富的方式产生变化,知识资本将成为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
”如果说,利斯顿的这番话是代表了美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化并将此列为制定政策的依据,那么学术界却早在50年代末就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
首先提出这一要领的就是十几年以后出版《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的作者丹尼尔·贝尔。
此书在1973年出版后在西方引起轰动,影响广泛。
他认为:
前工业社会依靠原始的劳动力并从自然界提取初级资源;工业社会是以生产和机器为轴心,为了制造商品而组织起来的;后工业社会是围绕着知识组织起来的,其目的在于进行社会管理和指导革新与变革,由此产生新的社会关系和新的社会结构。
书中系统论述了后工业社会的特征:
在经济上,由制造业经济转向服务性经济;在职业上,专业人员与科技人员逐步取代企业主而居于社会主导地位;在中轴原理上,理论知识居于中心,是社会革新和制定政策的源泉,商品生产社会将转变为信息或知识社会,后来,贝尔认为“信息社会”的概念比“后工业社会”更加科学。
无独有偶,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的西奥多·W·舒尔茨经过对农村经济的长期研究,发现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这半个世纪中,促使美国农业生产迅速增长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已经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或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他说,生产的决定因素已不是空间、能源和
耕地,决定因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
可见,如果说在农业社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数量的投入,而在工业社会中资本几乎是左右经济发展的唯一战略资源,那么,在信息社会中,增长的真正动力是知识,以及知识推动下的发明创造。
而且,就像农业社会让位于工业社会——样,工业社会电必将被信息社会所取代。
无沦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不论是工业化程度、发展程度如何,向信息化转变是“切实可行而又刻不容缓的。
”(《世纪挑战》)未来学家托大勒将此称之为“权力的转移”(见其著第三次浪潮的思考《权力的转移》一书),即“知识的权力正在代替财富的权力成为主宰世界的力量。
”同时,体力劳动减少,脑力劳动增多,制造业劳工减少,服务业分工增多;费力的、有危险的、单调重复的劳动,正在消失或被机器人取代:
“干”得少些,“想”得多些,知识型劳动,如公关、推销、企划、软仆编制以及承担决策风险和责任的工作比重增加。
《大趋势》的作者在谈到美国正在蜕变为“信息社会”时指出:
在1956年—1957年美国:
1:
业的鼎盛年代,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从事技术、管理和事务工作的白领工人数量超过蓝领工人。
“在这样的社会里,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人多数人的工作是处理信息,而不是生产产品。
”
在信息社会中,就财富的构成而言,以知识为代表的无形资产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大。
就商品价值而言,以形象和信息为代表的无形资产同样是价值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形象的商品、形象模糊的商品,难以在信息社会中立足。
无形资产这一概念,在信息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将空前地引入注目。
以形象为代表的晶牌信息在某种意义上将在企业的经营中起决定性作用。
耐人寻味的是在许多生产厂家为自己产品的销路到处奔波的时候,世界驰名的耐克公司,本身却没有一家生产工厂。
生产厂家都是以许可证方式在耐克公司的授权下生产“耐克”牌的产品。
由“耐克”公司给这些厂家“下单”。
“耐克”公司的所有财产就是“耐克”品牌商标,以及市场销售能力和设计开发能力。
耐克公司就是凭借着晶牌这一无形资产称霸于全球的运动鞋市场。
这种现象在农业经济时代也许是不可思议的:
衣服只要能保暖,食物只要能果腹,手表只要走得准,冰箱只要能制冷,“价廉物美”不是很好吗?
这种没有形象结构、没有精神内涵的单一物化的价值观念随着商品多元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难以被市场接受,人们只要在物质生存的基本条件得到满足之后,就一定会追求精神内涵和文化品味。
同样保暖的衣服,会因为样式不当而遭冷落,同样样式的衣服会因为色彩搭配不当而无人间津,在现实生活中完全同样的两件衣服,会因为牌子不同而获得全然相反的结果。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高中羽教授在他的《形象与经营》一书中有一段精采的话描述这种购买行为中的精神追求:
“人们……掏钱并不为或决不仅为买温饱。
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买‘软价值’,买潇洒、买面子、买社交、买友情,买化妆品是为了买青春、买自信、买朝气,买保健补晶、买礼品送老人是在买孝心、买长辈的高兴,买礼物送给晚辈是在买爱心、买晚辈的欢喜……所谓‘男人买牌子,女人买样子,’都是在买文化,买形象。
”
同时。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给我们带来机遇和繁荣的同时、又成为一大社会问题;信息泛滥,也司·能构成污染,这被科学家视为人类拯救自身所必须认真对待的新问题。
是的,当“麦当劳”这一类具有鲜明的形象特色的经营方式——汉堡包、土豆条伴随着富有亲切感的“M”标志和暖融融的色调,远涉重洋先后在深圳、北京。
广州登陆并很快在国人心目中独树一帜的时候,人们尽可以对此不屑一顾:
难道单凭这几种不登大雅之堂的“小吃”就能动摇我们这个“以食为大”的东方古国的饮食文明吗?
然而,“麦当劳’的名字风靡世界又足以让我们深思:
究竟是什么力量在统帅着这—庞大的连锁店系统呢?
难道丰;丰盛奢华的满汉全席,精致考究的宫庭宝膳,粗犷豪迈的全羊席,还有四大名菜以及数不胜数的各种地方风味的名餐佳肴就不足以与之匹敌吗?
一个企业,某种晶牌能否在信息社会中占有
和扩大一席之地,这是企业家最为关心的问题。
而CI的导人,正是启用符号形象来对复杂多元的信息进行归纳、提炼,使之以简洁明了的符号形式同大家见面,从而解决这个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一枚小小的标志,一帧看似简单的企业纹样,却可以载负着一个企业、所有员工的全部寄托:
他的经营理念,他的服务宗旨,他的晶牌品种,他贡献给社会的全部物质和精神财富。
这种浓缩了的信息元,就好比所有的力都集中到了一个点上,因而可以锐利有力地楔人信息世界。
无论标志还是企业纹样,当他们以逗人喜爱的一体化的面貌,在包装、宣传广告、字体、建筑环境、销售点等各种载体上反复出现时,它的信息功效是语言宣传和文字说教所不可企及的。
这里,CI所创导的一体化的符号形象能保证商品晶牌的信息化;能保证企业在宏观总揽中去把握信息输出的整体效果。
简约明确的个性形象往往反倒能呼唤出被繁杂的现实生活所掩盖的主观体验和潜在需求。
在减少人们视觉污染的同时,也在拥挤的信息世界和人们拥挤的头脑中获得一席之地。
使企业在向社会推出优质产品的同时,也减轻社会的信息负担。
这种形象化的信息一旦在人们的头脑中扎根,它应该是一种承诺,一种永远提供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的承诺。
这种承诺不应该无视社会公德,只顾推销自己而不顾信息泛滥,视觉污染。
它应该是消费者可以信赖的朋友,在人们高兴时,在人们烦闷时,在人们举棋不定时,总之,在人们需要时悄悄地出现在他们的脑际。
——这便是CIS的最终愿望。
第二章CI战略的价值与意义
一、企业形象价值
经济学家对“形象”这种似乎难以用确切的数据来描述,却又常常暗中操纵着市场销售的因素深感头痛。
有人认为,在购买行为中,对商品形象的好感起决定作用。
绝大多数的购买冲动,主要来自于被商品形象的吸引,然后才考虑价格、品质、功效等其他因素。
如果这些因素都能被冲动驱使下的理智接受,那么这种一时兴起的购买欲望就会变为购买行为。
这是商家最愿意见到的结果。
在这里,形象与价格、品质、功效等比较容易物化的因素相比,相对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它似乎只是一种印象,有时候还难以捉摸。
而大多数的购买行为就是如此,就是被这类难以捉摸的因素驱使,或许当你将一切都看得明明白白的时候,购买的热情也会随之消失。
一个良好的企业或者品牌形象,一旦在消费者头脑中扎下了根,这种难以量化的因素所发挥的能量简直无法估量:
良好的企业形象在博得大家好感的同时,就容易顺利地开展工作,推出新的产品也容易为大家接受,一旦工作有了成效,更容易获得较高的评价。
反之,形象不好的企业和品牌,那怕做出了改进或者做出了成绩,也会在相当时间内遭致怀疑的目光。
良好的企业形象在遭遇困难、工作失误的时候,容易得到大家的谅解和帮助。
在时间上会产生一个缓冲带,在空间上会减少损失范围和波及程度。
良好的企业形象,当他们与同类企业或者同类产品相处的时候,就会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面临相同的机会,他们会获得别人的优先考虑;面临相同的价格,他们会赢得别人的优先选择;面临相同的环境,他们会得到别人的格外注目……
80年代以后,日本的企业界对企业形象空前重视。
他们认为形象就是“潜在销售额”,就是储存在市场上的“潜在资产”,就是企业业绩的先行指标。
他们再也不希望形象只是一种模糊的、印象的、情感的,……一句话——一种难以捉摸的因素。
他们希望形象应该是可以分解、可以细化,而几是可以具休操作的。
一些设计师因此提出了“形象工程学”的概念,提出了一些形象调查和形象测定的具体操作办法。
如对于企业形象的正面印象一般包括下列方面:
●经营情况良好,经济实力雄厚,高效益。
●企业发展稳定,基础扎实,有安全感。
●企业发展合乎时代潮流,前景看好,并具有国际性。
●产品及服务质量一流,信赖度高,产品具有文化特色,并在稳定中不断求新求变。
●技术含量高,技术开发能力强。
●经营者素质高,具有知名度,有魅力。
●企业有一批高素质的各种人才,并有人才发挥的用武之地。
●企业有良心,对社会有责任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回报给社会。
●企业有活力、有朝气、有热情、反应灵敏,行动迅速。
●企业有信誉,守诺言。
●企业有现代感,新鲜感
●企业有趣味性,娱乐性,体现在各种公关社交活动中。
●企业有文化感,贯穿在从广告宣传到各种行为模式。
●企业有信息感,注意与信息社会协调同步。
●企业内有良好的民主风气,尊重个性,又有群体合作的氛围。
●企业形象的宣传实事求是,得体到位。
另外对于想要到企业去就职的人,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学生,他们除了对企业的上述各方面关注外,还会关注:
●工作有没有趣,或者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工作领域,有没有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部
门。
●工作有没有价值,对社会和人类贡献的大小。
●工作中有没有浪漫情调,还是始终刻板机械。
也有的设计师在进行形象调查时,将上述项目归纳为企业的技术形象、市场形象、未来形象、外观形象、经营者形象、公司风气形象以及综合形象。
同时,塑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需要做方方面面的工作。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仅将它归纳为两个方面:
对内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对外博得大众的好感。
然而,一个企业在实际的经营操作过程中,需要与上下左右各行各业打交道,都有一个形象展示的问题,要让方方面面都对自己的形象达成共识。
我们至少要对企业形象展示的主要领域有所了解:
(1)消费者:
企业服务的主要对象。
企业赖以生存的上帝。
(2)股东:
让企业投资者树立信心,企业就有原动力。
(3)企业员工:
凝聚力、归属感、荣誉感、自豪感才能保证企业机体的健康运转。
(4)金融界:
资本运作与资金周转的坚强后盾。
(5)竞争对手:
以和平竞赛、协作发展取代你死我活。
(6)行会、行业:
协调一致,共谋发展。
(7)工商、税务、政府机构:
遵纪守法,可信可靠的企业才能获得政府部门的必要支持。
(8)新闻、广播、电视、舆论界:
企业素质的综合展示。
可见,企业形象在这里已经开始逐渐摆脱了笼统、模糊的概念,可以细分,也可以综合。
企业形象的受众,也不是听凭片面感觉,也可以细分为各个领域、各个阶层。
形象的概念得到深化,这就为导人CI时的各项调查提供了基础。
二、导入CI的时机和动机
总体上,企业导入CI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来临,然而就具体企业的实际情况而言,导入的目的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企业形象设计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