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论范文.docx
- 文档编号:5702573
- 上传时间:2022-12-31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2.88KB
政论范文.docx
《政论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论范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论范文
政论范文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
当下的中国,正顶风破浪砥砺前行。
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在接续,传统因素消退与新兴力量成长在并行。
走向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对持续加大的下行压力,还当做好应对更大困难挑战的准备。
形势逼人,考问基层干部:
应当具有怎样的精神面貌、从政心态和工作作为?
基层干部肩挑重担,特别能吃苦,特别讲奉献。
"五加二,白加黑"是他们的工作常态。
随着从严治党理念的践行和反腐倡廉斗争的深入,队伍在进一步净化,状态在进一步提升。
同时,为官不为、懒政怠政之风也在滋生蔓延。
如何治理?
召回?
军训?
各地新招迭出,也有立竿见影成效。
我以为,还当找准病灶,辨证施治。
尤其要深入基层干部之中,倾听心声,排忧解难,激励他们放下包袱,放开手脚,放胆作为。
改革在全面深化。
顶层设计已经出台,规划蓝图日益清晰。
难点在于,再完美的设计,再精彩的蓝图,也难以涵盖改革运行的每一个操作步骤,也不能替代不同地方的每一步实践创新。
目标正前方,愿景在彼岸,中间有难关重重,险滩处处,改革当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路"这"桥"如何开通?
面对改革争议中的热点难点和误区盲区,缺少相关部门的答疑释惑,没有试点地区的经验借鉴,又当如何作为?
新一轮改革特别强调于法有据,这是改革阶段的跨越,也是改革理念的进步。
但是,改革的探索性与法治的稳定性如何兼容?
例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原有的不少法律法规滞后,已经成为改革的束缚。
这当如何化解?
另外,改革的每一步都牵动着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
政府改革要简政放权,减肥瘦身,刚性的利益如何调整?
富余的人员何处安置?
公车改革要取消特权,发放补贴,统一的标准与各异的乡情、多样的需求如何契合?
定向化的使用与福利化的补贴、层级化的待遇如何区隔?
改革还须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但是,其中创新、突破的风险怎么化解?
权力清单制度的推行,是政府的一场自我革命。
实践中的最大难题,是权力界定中的标准不统一、理解有差异、操作难把握。
既要防止越权滥用,又要避免缺位失职。
权力在哪些领域应该放,哪些领域应该收,在哪一个点上再平衡,问题敏感又影响重大。
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市场发育的不同状况,行业区域呈现的不同特点,政府官员具备的不同素养,都影响着、决定着政府行使权力的方式、范围和力度。
权力清单的实施也当有所选择,适时更新。
还要看到,民生问题无小事。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民生的内涵在不断丰富,民生的领域在不断拓展,民生的层面在不断升级,政府自应努力跟进,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保障民众日益彰显的权利。
政府不应当只是停留于充当一个裁判员,只是满足于做好一个守夜人。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
在权力清单制度改革中,政府既不能阳奉阴违,明放暗收,也不能随意弃权,推卸责任。
实施权力清单,权力的边界在哪里?
反腐进入深水区,暴露出的太多的官商勾结区域坍塌乱象,令官员们心惊,让全社会警醒。
同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各地官员还得千方百计努力招商引商选商,亲商安商富商。
这一点无可回避,也是责任所在。
由此,政商应该是什么关系?
官员与老板应该怎么交往?
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当是新型政商关系的指导思想。
当然,政府的手中,依然掌握巨大的行政资源,依然负有调控经济的重大责任,依然拥有推动发展的强大能量。
这一只有形的手,还当握紧那只无形的手。
坚持法治对权力运行的规范性界定,当是新型政商关系的总体框架。
政府是公共部门,企业是市场主体,两者之间应是一种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关系。
坚持政府对企业服务的公共性取向,当是新型政商关系的基本主题。
促进企业发展,创造社会财富,增进公共福利,本是政府的行政职责。
从协调征地拆迁到便捷行政审批,从配套服务体系到创造营商环境,从保护知识产权到协调劳资矛盾,都大有政府的用武之地。
基层干部长期奋斗在工作一线,难免也遇有政策界限模糊不清的灰色地带,怕踩到红线、触犯规则,怕触及利益、得罪别人,怕外界曲解、遭受抹黑。
怕字不除,敢往何方?
治理为官不为,专题教育在层层递进,法纪惩戒在加大力度,民主监督在逐步提速。
我以为,还得在价值引领、制度激励和社会评价方面加油使劲。
为人民服务,就要为人民担当,就要扛得起责任,担得起风险,舍得出奉献。
干部制度改革也得为之助力。
考察考核方式要科学,为敢于担当负责勇于攻坚克难的干部主持公道、鼓劲撑腰。
选人用人导向更重要。
若苦干的不如看的唱的,清廉的不如跑的送的,创新的不如泼墨的捣乱的,他们的精气神从哪里来?
工作着是美丽的,为人民服务是光荣的。
还要鼓励基层干部从污名化的社会舆论扭曲中解放出来,从良性化的___建设中挺立起来,重塑职业形象,重建工作尊严。
放下包袱,准备战斗。
经济增长挑战严峻,全面小康任务艰巨,共产党人使命神圣,我们还是要像当年领袖号召的那样: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
文/苏北
劳动,曾是一个闪亮的词汇。
它谱写出多少雄壮的故事,创造出多少辉煌的业绩。
如今,这闪亮在岁月的流逝中已不再那么耀眼。
劳动,当是令人体面的事情。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用自己的诚实劳动创造财富,正当而又光荣。
如今,这体面在贫富的区隔和社会的分化中,也已添加了沉重的问号。
还原劳动价值,还原劳动者本色,是经济社会转型期一道紧迫的课题。
劳动必须得到尊重,这本应是起码的社会认知。
劳动不仅滋养着我们的生活,而且锻铸着我们的魂魄,不仅创造着社会的财富,而且积淀着人类的文明。
如今,在不少人的解读中,这些表述都已成了虚无缥缈的宏大叙事。
在发展主义的汹涌潮动中,地方政府往往将"资本"置于特别优先的位置。
亲商、安商、富商,在劳动关系的协调和劳资矛盾的处置中,权力的天平很自然地向着资本倾斜。
在优胜劣汰的过度竞争中,社会大众大都将"成功"视为脱离底层生活的标识。
孩子们从小到大接受的熏染,就是"望子成龙""出人头地"的文化,就是"不能输在人生起跑线上"的告诫。
更让人无语的是,劳动的贬值,已经逐步内化为劳动者的生活理念和文化认同。
在社会的歧视和生活的挤压中,他们别无选择地将"报酬"作为单一的取向。
劳动,在劳动者的心目中,更多的只是一种交换的方式,一种雇用的关系。
从前的"以厂为荣""爱厂如家",已是天边一抹遥远的乡愁。
原子化的劳动者,就像一粒粒风中的流沙,哪里待遇好就飘落哪里。
每一种职业,本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每一家企业,都应同舟共济,是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每一个劳动者,都当保有自觉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工匠意识,都应拥有一份从容的神情、阳光的心态和自信的生活。
但是,这一切,都得从全社会对劳动的尊重奠基。
同时,劳动还应当是文明的,这是一种普世的觉悟。
文明传递的,是一种温暖,一种人道,一种和谐。
然而,我们不会忘却,当年在"大潮涌珠江"的重重热浪中,一座座封闭的厂房里,栖息着一个个从事超时、超量、超强度劳动的率先南下的庞大群体。
在他们刻骨铭心的经历中,打工,"是一个沧桑的词".打工女孩郑小琼自述:
"在这个词里/我不止一次/看到/受伤的手指/流血的躯体/失重的生命/卑微的灵魂/还有白眼".打工的疼痛感让她写诗。
"我不断地试图用文字把打工生活的感受写出来/它的尖锐总是那样的明亮/像烧灼着的铁一样/不断地烧烤着肉体与灵魂。
"后来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又看到了富士康集团接连发生员工坠楼的事件。
年轻的生命猝然消失,全社会惶然,愤然,开始拷问类似企业高压式的管理制度。
"如果企业的业绩始终建立在员工超负荷且丧失尊严的劳动上,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将贬损殆尽!
"
历史这悲痛的一章必将翻过。
构建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已是当务之急。
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维护劳动者的人格尊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是其重中之重。
社会呼唤体面劳动,它的道德内涵就在于让劳动者在劳动中确证自己的自由和尊严,感知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还要看到,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是发展的大道。
这是每一个劳动者的生活信念。
家喻户晓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我们听到了孙少平从心底发出的声声呐喊:
"活着不是就为了活着,我不甘心!
"活着的意义,不在劳动之外,正在劳动之中。
劳动中应有我们不断成长的广大空间,应有我们安顿梦想的坚实平台,应有我们实现价值的多种机会。
今天,已经登上历史舞台的新生代农民工,不想再重复他们父辈的故事。
他们日益强烈地追求平等,崇尚个性,寻求发展,希望通过劳动获得更多报酬,尽快立足城市,缔造新的生活。
这是社会进步的大势,也是中国制造的挑战。
越来越多的企业顺应大势,在挑战中转型,在转型中升级。
"员工的幸福感是企业生命的源泉","和谐的劳资关系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新的企业文化和竞争理念的引领中,越来越多的员工从企业提供的各种培训平台和"选、育、用、留"人才建设体系中,从社会职业技术教育创造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找到了向"技术型工人"跨越的台阶,打开了发挥潜能、提高素质、自我解放的通道。
我们不必奢求。
成功的路有千万条,要紧的是去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劳动的全部意义,就是给予每一个人改变生活、改变命运、改变自己的力量和机会;我们也不必悲情。
生命中的哪一个青春不是摔打和抗争砥砺过来的?
田野上的哪一粒收获不是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
我们更不必灰心。
事在人为,路在脚下,所有的光景和前程,都可以靠我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来。
劳动是有色彩的。
有人说:
劳动是血色的。
也有人说:
劳动是灰色的。
我则坚信:
劳动是金色的!
当劳动中倾注着敬业、奋斗和创造的激情,流淌着尊严、和谐和自由的血液,这劳动,就会放射出金色的光芒,它就将焕发我们的形象,照亮我们的灵魂,彰显我们的文明。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创新的口号,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响亮。
创新的脚步,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急促。
创新驱动发展,文化驱动创新。
谈及加快创新的话题,自然离不开投入的增加、科技的突破和政策的跟进、制度的变革。
我以为,不可疏忽的还有文化的进步。
创新的根基,还在全社会的创新观念、创新心态和创新素养。
创新的本质是自由,思想自由。
让人们的想象力、创意力、思想力,从传统的框框束缚中从权威的遮蔽垄断中从权力的随意干预中,勇敢地解放出来,在相互激荡中多元碰撞中问题挑战中,自由地迸发自由地生长自由地实践,全社会的创新激情和智慧,就会喷薄而出,尽情涌流。
如何培育社会的创造力?
还得从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
毋庸置疑,应试教育的路已越走越窄,格式化的讲授,标准化的答案,空洞化的说教,有意无意地在压抑着孩子们的天性。
教育的使命,既是传承知识,更在培养新人。
天空多么辽阔,大地多么丰饶,儿童的天真烂漫、憧憬梦想,是多么阳光!
独立的人格力量,创新的人生志业,正是要在这一片广阔和丰饶中发育、生长、成熟。
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在同一个模式中的温驯听话,在同一种取向中的蹑手蹑脚。
有专家直陈其弊:
教育先是把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扼杀掉,再要求他们把创新能力开发出来。
所幸的是,在社会舆论的呼唤中,在用脚投票的倒逼中,中国教育开始了痛切的反思。
新一轮教育改革,既要从教育公平正义切入,更要向自由全面发展着力。
社会是校园的镜像。
万众创新,需要不拘一格的包容,让各种类型的人才脱颖而出;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各种新奇的探索互相砥砺;需要体制变革的激励,让全社会每一个细胞的生命活力充分释放。
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颠覆性创新已形成科技新潮,新生代创客已登上创业舞台,自由创造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能量必将进一步彰显。
创新,还应当涵养一种定力,发展定力。
几十年高速增长形成的发展定势,当下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的严峻挑战,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呈现的难得机遇,形塑着地方的发展意识。
GDP崇拜,数字化考核,行政性干预,也在扭曲着企业的创新心态。
于是,我们看到了跨越发展、弯道超车的不少成功经验,也看到了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种种短期行为。
或是专走捷径,沉湎于拷贝他人版本,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山寨现象四处泛滥。
新技术新产品刚一露头,就有仿冒者接踵而来,给研发者带来累累损失,使创新者心生重重顾虑,"不创新等死,要创新找死".或是不惜代价,一再以市场换技术,引进再引进,心安理得地满足于暂时分享外国先进技术带来的短期红利,自我标榜的国产化,也只是一个堂皇的装潢而已,几十年过去,市场让出去了,真正的核心技术还是一片空白。
中国制造要走向中国智造,我们首先要跳出的___的创新陷阱。
科技有其运行发展的规律,创新有其积累突破的过程。
无视这一规律,逾越这一过程,只会欲速不达,这样的教训已经够多的了。
立足自主创新,我们既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又要着力核心技术突破,既要加快实用技术进步,又要潜心基础研究创新。
否则,很可能赢得一时,输掉长远。
看一看智能化装备制造业的先行企业大连光洋集团,代表着世界顶尖技术的机床,都源自集团的自主创新。
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的启示是:
"创新驱动不仅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更要对这种长期研发有足够的容忍度。
"光洋的每一项技术成功,都经过了几十次、上百次的失败,是用大量人力、资金"堆积"出来的。
"十年磨一剑",贵在坚守,耐得住寂寞,贵在经得起眼前利益的诱惑,引得正大干快上的冲动,顶得住业绩考核的压力,扛得起失败风险的考验。
这不仅是科技人员的担当,实体企业的惕厉,而且是各级政府的警戒。
创新的根本和底蕴,还是全社会的素养,不仅指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人文素养。
在发展和就业的倒逼中,我们习惯以实用主义衡量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由此倾斜于专业才干的培养。
这也无可厚非。
而改革和创新的导向,则另有更高的要求,着眼于每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不可或缺人文精神的熏染和终极关怀的启迪。
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更宝贵的是素养。
知识结构和学术视野的开拓,为科技创新打开更广阔的天地。
不断出现的交叉学科,已经引发人类对世界认知在观念和实践中的深刻变化。
审美意识和形象思维的提升,为科技创新插上更有力的翅膀。
"科学和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审美素养的积淀,当会大大增益于激发蓬勃的创新思维。
价值理性和道德情操的陶冶,为科技创新生发更人性的光辉。
对生活真谛的叩问,对存在意义的追寻,无疑是科学工作者强大的精神支持和正确的研究导向。
创新驱动发展,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大势所趋。
只争朝夕,快马加鞭,还当登高望远,固本培元。
创新所向,不仅是科技进步,也不仅是经济增长,它的深层价值,更在于发展方式的变革、民族精神的高扬和文化力量的崛起。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政论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