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7课答司马谏议书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5693062
- 上传时间:2022-12-31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412.40KB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7课答司马谏议书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7课答司马谏议书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7课答司马谏议书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7课答司马谏议书学案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7课-答司马谏议书-学案-Word版含答案
第17课 答司马谏议书
目标定位
1.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3.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1.作者
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宋神宗时任宰相。
他创新法,改革旧政,是一位进步的政治家。
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文方面。
虽然他的词作不多,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不受当时绮靡风气的影响,他的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传世。
2.背景探寻
这篇文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王安石答复司马光的信。
司马光,字君实,当时任谏议大夫,故称司马谏议。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实行新法。
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写信给王安石,要他停止变法。
王安石这封信,是针对司马光熙宁三年(1070)二月一封长达三千余字、全面攻击新法的来信的回复。
王安石先是简短地复了一信,对来信所责难的诸点不一一置辩,随后想到彼此交往多年,友谊深厚,信札来往不宜草率简慢,就又写了这封答书。
3.文学常识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
《答司马谏议书》文题意思是:
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强聒( ) ②卤莽( )
③壬人( )④怨谤( )
⑤胥怨者民也( )⑥会晤( )
答案 ①ɡuā ②lǔ ③rén ④bànɡ ⑤xū ⑥wù
2.一词多义
①某
②操
③厚
④壬
⑤胥
答案 ①作者名字的代字/不定的、不明说的人或事物 ②坚持/从事 ③优待,推崇/忠厚/与“薄”相对 ④巧言献媚/天干的第九位/盛大,庄严 ⑤相互/小官吏
3.词类活用
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答案 名词活用为动词,施加恩泽
4.古今异义
①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古义:
今义:
②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
今义:
答案 ①古义:
喧扰,大声吵闹。
今义:
气势猛。
②古义:
衷心,真诚。
今义:
很小或很少。
5.文言句式
①终必不蒙见察:
②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答案 ①被动句(“见”表被动) ②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
6.文学文化常识
王安石,字________,晚号________,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列宁称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在文学上也是革新派,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______________”。
答案 介甫 半山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务为有补于世
一、词句梳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私下、谦辞;交往
②冀君实或见恕也:
希望;原谅我
③辟邪说,难壬人:
批驳;拒斥
④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顾虑,忧虑
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抵御、抵抗
答案 ①私下、谦辞;交往 ②希望;原谅我 ③批驳;拒斥 ④顾虑,忧虑 ⑤抵御、抵抗
二、疑难突破
2.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答案 因为司马光给他写了一封信,对他的变法加以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3.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答案 人:
习于苟且。
士大夫:
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上:
欲变此。
4.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
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天下——怨谤,众——汹汹然。
(2)司马光认为,这种情形是王安石在变法中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5.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
哪些语句体现了这种态度?
答案 坚持变法,义无反顾。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一、文白对读
二、文本深读
全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四段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现在再就第二段驳斥的几个重点进行分析。
关于侵官。
依据名实相符的原则,王安石阐明制定和贯彻变法的规章制度,有皇帝的命令,有朝廷官员大臣讨论确定,有具体官吏执行,步步有据可查,不是侵官。
关于生事。
新法实行,影响一些大地主和大官的利益,引起他们不满,司马光把这说成扰民生事,王安石阐明变法是举先王之政,兴利除弊,可造福于人民大众,加强国家的统治,不是生事。
关于征利。
司马光等保守派攻击王安石变法是与民征利,王安石驳斥是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目的在于理通财政,有利整个国家,表现出政治家的宏伟韬略。
关于拒谏。
司马光等人认为王安石不理会保守派意见就是拒谏,王安石义正辞严,指出自己抨击不正之理,驳斥不怀好意的人,证实自己光明磊落,坚持自己变法应有的态度。
所谓天下怨诽的问题,王安石举出历史事实,并分析说明保守派这些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乃是他们因循守旧的腐败作风。
王安石坚持不能改变自己的态度,而且委婉地表示对司马光的说法“则非某之所敢知”。
1.结构图解
2.中心主旨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
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
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3.写作特色
(1)言简意赅,措辞委婉而坚决。
这篇文章语言柔中带刚,态度委婉而坚决,运用这样的外交辞令符合答复指责性书信的特点。
而驳斥司马光指责的语句言简意赅,不容置辩,干净利落。
(2)结构严谨,说理透彻,见解新颖,堪称古代政论文的典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游处:
交游相处,交往
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视遇:
看待
C.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强:
加强
D.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膏泽:
施加恩泽
答案 C
解析 强:
勉强。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
度义而后动
A.一夜飞度镜湖月
B.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C.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D.因自度其曲
答案 B
解析 B项与例句都是“估量、考虑”之义。
A项渡过。
C项量长短。
D项写。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故略上报
B.于反覆不宜卤莽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答案 D
解析 D项生事:
制造事端。
A项古义:
写回信。
B项古义:
书信往来。
C项古义:
不同寻常。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B.籍吏民,封府库
C.范增数目项王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答案 D
解析 A、B、C三项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D项名词作状语。
5.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举先王之政
答案 D
解析 A、B、C三项为介宾后置句。
D项为陈述句。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答司马谏议书
某启:
昨日蒙教。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6.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故:
原因
B.以致天下怨谤也谤:
诽谤
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恤:
顾虑,忧虑
D.度义而后动度:
估量,考虑
答案 B
解析 谤:
指责。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A项①连词,表转折,但;②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地”。
B项①代词,法度;②结构助词,不译。
C项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却、竟然。
D项“则”均为连词,那么。
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王安石用来反驳司马光的一组是( )
①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③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④为天下理财
⑤辟邪说,难壬人
⑥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②⑥D.③④⑤
答案 D
解析 ①是分析两人的交往情况,⑥是分析社会现状。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给司马光的这封回信中,王安石主要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
B.本文对当时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了不满。
C.本文引用了上古时期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
D.本文作者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但又注意分寸,既表明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答案 C
解析 引用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作类比,表明作者推行新法的决心。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译文:
(2)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译文:
(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译文:
答案
(1)所以今天我详细地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2)施行前代贤君的治国原则,以便兴利除弊,不能算是惹是生非。
(3)但如果说今天应当什么事也不必做,只要墨守前人的成规旧法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三、课堂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答段缝书
王安石
段君足下:
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
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
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纤完,其居家,亲友惴畏焉,怪某无文字规巩,见谓有党。
果哉,足下之言也?
巩固不然。
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
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
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
父亦爱之甚,尝曰:
“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
”此某之所见也。
若足下所闻,非某之所见也。
巩在京师,避兄而舍,此虽某亦罪之也,宜足下之深攻之也。
于罪之中有足矜者,顾不可以书传也。
事固有迹然而情不至是者,如不循其情而诛焉,则谁不可诛邪?
巩之迹固然邪?
然巩为人弟,于此不得无过。
但在京师时,未深接之,还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尝以此规之也。
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
巩闻之,辄瞿然。
凡巩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
岂不得为贤者哉?
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
挟忌怨之心,则无之焉而不谤,君子之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
势不足以动俗,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
凡道巩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也。
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
孔子曰:
“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
”孟子曰:
“国人皆曰可杀,未可也,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孔、孟所以为孔、孟者,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
如惑于众人,亦众人耳,乌在其为孔、孟也?
足下姑自重,毋轻议巩。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 敌:
对等,相当
B.巩在京师,避兄而舍舍:
舍弃
C.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赖:
依靠
D.县断贤者之是非县:
通“悬”,凭空
答案 B
解析 舍:
居住。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项两个“以”均为介词,用。
B项前一个“则”,连词,那么;后一个“则”,连词,却。
C项前一个“者”,代词,“……的人”;后一个“者”,助词,引出判断。
D项前一个“其”,代词,那些;后一个“其”,语气词,表委婉语气,可译为“还是”。
1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曾巩有德行的一组是( )
①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 ②左右就养无亏行 ③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 ④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 ⑤巩在京师,避兄而舍 ⑥巩果于从事
A.①②③B.②③⑥
C.②③④D.③⑤⑥
答案 A
解析 ④句是曾巩父亲对他的评价,属于间接描写;⑤句是曾巩的不足之处;⑥句是说曾巩做事果断,与德行无关。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钦佩和敬重曾巩的才学,与他结交做了朋友,但他也承认曾巩有不足之处,认为曾巩过于苛严,以致在家里,亲友都害怕他。
B.王安石认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曾巩作为兄弟不可能没有一点儿过失,但瑕不掩瑜,曾巩仍然可称是贤明之人。
C.贤明的人多被攻击,因为愚昧的人嫉妒甚至仇视贤明的人,贤明的人又不和愚昧的人同流合污,这样愚昧之人就带着妒忌和怨恨之心造谣,攻击贤明的人。
D.王安石以先贤孔子和孟子不轻信他人的评价为例,说明考察真伪再做论断的重要性,并且以此来告诫段缝不要随便议论曾巩,也借给段缝的这封书信表达了对嫉妒贤者,诽谤贤者的不良风气的不满。
答案 A
解析 “曾巩过于苛严,以致在家里,亲友都害怕他”,这是段缝给王安石的信中的内容,王安石并不这么认为。
1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
译文:
(2)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
译文:
(3)孔、孟所以为孔、孟者,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
译文:
答案
(1)(我)回到江南之后,才和他相熟并且敬佩他,和他做了朋友,又写文章粗略地说了他行事的方式。
(关键词:
“始”、“友”、“道”)
(2)他内心勇敢并合乎道德,这不是能用刑罚和利益改变的。
(关键词:
“适”、“可以”、“动”)
(3)孔子、孟子之所以成为孔子、孟子,是由于他们善于自守节操,不被一般人引诱。
(关键词:
“所以”、“自守”、“于”、“众人”)
参考译文
段君:
我在京师的时候,曾经对你说过曾巩擅长写文章,而没有说过他的为人。
(我)回到江南之后,才和他相熟并且敬佩他,和他做了朋友,又写文章粗略地说了他行事的方式。
你来信用你听到的来批评曾巩的行为没有一点好的地方,说他在家里,亲友都害怕他,你怪我没有写信规劝曾巩,认为我们结党。
你的话是真的吗?
曾巩当然不是那样。
他的文学和议论的水平在我相识的人中没有谁能超得过。
他内心勇敢并合乎道德,这不是能用刑罚和利益改变的。
他父亲在贫穷之中,他在父亲身边侍奉没有不周之处,家里的事即使再小也要亲自去做。
他父亲也非常爱他,他父亲曾经说过:
“我这一家人丁不旺,能依靠的,只有这一个儿子。
”这是我所看到的。
像你所听说的那些,我没见到。
曾巩在京师,回避兄长而居住,这就是我也要责备的地方,你应当严厉地指责他。
我身处于罪责之中有些事要小心,因而不可以用信来告诉你。
事情虽然表面是这样然而动机不是这样的,如果不按照心理动机来评价,那么谁不可以被判罪呢?
曾巩做事是这样的吗?
然而曾巩作为兄弟不可能没有过失。
只是在京师时,我和
他并没有深入交往,回到江南之后又不再说以往的事,不再理睬,没有用这些道德来规劝他。
曾巩做事很果断,很少多想,时常走中道而不极端,这些我已经在回江南后劝说过他了。
他听说了之后,就大彻大悟。
所有曾巩的行为,像前面所说的,他过去的错误,也像前面说过的那些罢了。
他难道不能成为贤明的人吗?
天下的人愚昧的多,贤明的少,愚昧的人当然嫉妒贤明的人,贤明的人又自己限制自己,不和愚昧的人同流合污,愚昧的人就更加仇视他们了。
带着妒忌和怨恨的心理那么就没什么不可以造谣的,君子的过失有人听说了,又传布使人们都知道,因而贤明的人多被攻击,而那些穷苦居下位的贤者更是如此。
他们的势力不足以改变流俗,他们的声名并未为人们所接纳,这是愚昧的人容易攻击贤人而攻击的言辞又容易传播的缘故呀。
凡是说曾巩不好的那些言语,当然是妒忌他、怨恨他、过失被人听到了而产生的。
你仍要借用妒忌他、怨恨他、过失被人听到后产生的言辞,无凭据来评价贤者的是非,这是很不对的。
孔子说:
“众人喜欢的,一定要去考察明白;众人攻击的,也一定要去考察明白。
”孟子说:
“国人都说可以杀了的不一定可以,看到可以杀,然后才杀了他。
”孔子、孟子之所以成为孔子、孟子,是由于他们善于自守节操,不被一般人引诱。
如果被一般人迷惑也就只能是一般人了,怎么能说他们是孔子、孟子呢?
你应当自重,不要随便议论曾巩。
四、随堂练笔
16.以“我心中的王安石”为题,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答案 略。
忘了那条钢丝
杂技团来了个新弟子,教练从走钢丝开始手把手地教他。
这个弟子在练习的时候,总是没走几步就掉下来,反复练习还是如此,最后他沮丧地坐在地上,感到灰心丧气。
教练走了过来,拍拍他的肩膀说:
“掉落,是走稳的先决条件。
”弟子闻言,又重新爬上去练习。
教练在旁叮嘱着:
“走,不停地走,直到你忘了那条钢丝的存在,忘了掉落这件事,你就算真正学会了。
”
感悟
人生处处充满意外,我们必须像练习走钢丝一样,带着微笑,抬头挺胸,若是不慎掉落,就重新站起来。
当我们不再在意“意外”,不再在意“掉落”,我们就可以走得比别人更稳。
适用范围
1.不必刻意担心失败。
2.走好眼前的路,不要瞻前顾后,顾虑重重。
替拿破仑兑现诺言
1797年3月,拿破仑在卢森堡第一国立小学演讲时承诺,以后每年送给该校一束价值3个路易的玫瑰花。
但是不久,拿破仑就穷于应付战争和政治事件,无暇顾及许下的诺言。
1984年底,卢森堡向法国政府提出违背“赠送玫瑰花”诺言的索赔,要求:
要么用3个路易作为一束玫瑰花的本金,以5厘复利(即利滚利)计息,全部清偿玫瑰欠款;要么法国政府在报刊上公开承认拿破仑言而无信。
法国政府算出,该许诺的本息竟高达1375596法郎,最后只好谨慎地作出回答:
“以后,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法国将始终不渝地对待卢森堡,来兑现拿破仑将军那一诺千金的玫瑰花信誓。
”这一措辞最终使法国政府得到了卢森堡人民的谅解。
感悟
不能做到的事,切勿轻易答应别人;既然允诺,就必须实现自己的诺言,这是一种品质。
法国政府做出的行动得到了卢森堡人民的谅解。
这种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面对诺言,我们切不可抵赖、回避,而是要勇于面对并负责。
适用范围
诚信、承担、谅解、责任
出世与入世浅谈
在哲学中,把那种认为要得到最高的成就,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脱离社会,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的哲学称为“出世的哲学”;而注重人伦世务,只讲道德价值不讲超道德价值的哲学称为“入世的哲学”。
简单来讲,所谓“出世”,即看破红尘,脱离苦海;所谓“入世”,即为世上做些有意义的事。
所以,从入世的哲学观点看,出世的哲学是理想主义的、无实用的、消极的;而从出世的哲学观点看,入世的哲学或许是积极的,但太现实了,太肤浅了,就像走错了路的人,跑得越快,错得越远。
然而生活在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看破尘土里的云烟,也不是谁都可以带着一份虔诚的心态去感悟禅,去修身养性,潜移默化的指引着自己前行的路程,其间的得失与辛酸,不是谁说放弃,说忘记就可以成为一道拂弦,而后划破长空,去宁静地感受自然的芬芳,去体会淡泊的从容。
“入世”需要的是资格,“出世”需要的是勇气。
哲人云:
君子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入世同样要恪守这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入世的人不担心没有地位,担心的是你凭什么入世?
武人入世前要饱受筋骨之痛,文人入世前要历经寒窗之苦,就连混迹江湖的浪子也要修得一团和气,两句歪诗,三斤黄酒(量),四季衣裳。
据说李白能让杨贵妃替他捧砚研墨,高力士替他捧腿脱靴,都是因为番国渤海寄予唐皇一书信,但其中文字无人能识,后贺知章向朝廷推荐了李白,才回复了渤海国的信。
李白之所以能恃才傲物,是因为他有这个资本。
然而陶渊明何尝没有八年寒窗之苦,何尝没有想过“大济苍生”,可最后还是选择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
这又需要多大的勇气!
陶渊明走上辞官归田的道路,从根本原因来看是因为他酷爱自由,不愿受官场的羁勒。
他也知道,恬静的田园生活固然悠闲,但是很有可能要忍饥挨饿,即便是这样,他也不愿意混迹于令人窒息的官场,让自己高洁的人格受到玷污。
另外,陶渊明“逃禄归耕”也是受到了一些传统文化的影响。
儒家讲“达则兼济
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在政治抱负不能施展的情况下,退隐山林,保持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的气节恐怕是陶渊明最好的选择了。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人们往往会从这一面走到那一面。
但我觉得只有将这两个方面都体验过了,参透了,然后做出的选择和判断才是正确而能够成功的。
一个人要想入世为官,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最好是先要有出世的思想和体验。
范蠡就能够将这个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轻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
最后功成身退又因经商而富甲天下。
世人誉之:
“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试想,古今中外,有几人能够达到这一层次?
北宋时代,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位让世人瞩目的人物,他就是北宋宰相王安石。
这位宰相才华横溢却又一生坎坷,但他一生追求合乎中道,不走极端,不任性,不偏激,在对待出世与入世的问题上同样如此。
他一方面不主张完全放弃世俗生活,像出家人一样弃绝夫妇父子,过一种离群索居的生活;另一方面又不赞同完全入世,过一种庸俗的生活。
王安石主张有所作为,有兼济天下之志,他并不想只是独善其身,因而反对传统的重隐逸而轻仕进的做法。
王安石大胆推翻了孔子、孟子、杨子等先代圣贤的观点,他认为入仕是为了有所作为,而不是为了谋取富贵,因此即使是他身居相位时亦有山林之思。
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使王安石始终不乐富贵,他屡屡力辞相位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期望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恐怕也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如果没有最后十年的退休生涯,王安石的一生就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语文 语文版 选修 唐宋八大家 散文 鉴赏 17 司马 谏议书学案 Word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