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拾趣清河县农村迎神供神送神等春节民俗大观doc.docx
- 文档编号:5690249
- 上传时间:2022-12-31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1.30MB
民俗拾趣清河县农村迎神供神送神等春节民俗大观doc.docx
《民俗拾趣清河县农村迎神供神送神等春节民俗大观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俗拾趣清河县农村迎神供神送神等春节民俗大观doc.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俗拾趣清河县农村迎神供神送神等春节民俗大观doc
清河县农村迎神、供神、送神等春节民俗大观
清河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地处黑龙港流域,东靠卫运河与山东夏津县交界。
清河属冲击平原,系古黄河、海河等水系冲积而成,地面开阔,地势较为平坦;方言属冀鲁官话区石济片聊泰小片。
笔者通过详细记录清河县谢炉镇谢葫芦营村村民春节期间迎神、供神、送神等民俗,让读者管窥冀东南区域的风俗民情。
一、上供
上供是农村家家户户开启春节民俗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迎神的准备。
上供一般分为家堂供(家堂,清河俗称拄(音)子,是写有列祖列宗的布画,上面用脉络形式详细记录上几代先人的姓名,是供奉专用的,比家谱收录的信息量少)
上供有牛头供、猪头供和鸡鱼供,但以猪头供和鸡鱼供较为普遍。
家境比较殷实的家庭供牛头供、猪头供,又称大供,普通人家都供鸡鱼肉。
旧时条件较差,物质匮乏,没有鸡鱼肉可供,人们就用面粉蒸制的鱼型(俗称面鱼)、涂上颜料用来上供。
如今村民春节上供必用馍馍桃(用白面蒸制,桃型,涂有颜料)也是从那个年代传下来的。
上大供时无论是供奉牛头还是猪头,都供奉在天帝供前,却不供在家堂前,而鸡、鱼、肉块则分别供在家堂和天帝供上,这一点说明人们对天帝的敬畏高于祖上。
(一)家堂供俗称爷爷奶奶供。
家堂供在正屋正堂对着屋门的方桌上,方桌后面有条几,条几后面的墙上则挂着家堂。
条几和方桌上放着供品。
供品的位置很有讲究,自里向外依次分为几排,下面一一列述:
第一排供品有:
成盘的水果(一般二至四种,苹果、桔子、香蕉等每样一盘。
)水果盘的中间放着两只泡着茶的水杯、两只倒着酒的酒杯。
水果盘的两旁分别放着两双筷子。
筷子的两旁是用白面蒸制的枣山。
枣山旁是离世较近的先人的放大镜框照片。
第二排放着下酒菜,一般分别是猪肝、猪头肉、豆腐盒、藕盒等,上面分别放着葱花和香菜。
第三排放着四个蒸制的馍馍桃。
第四排放着糖块、糕点、饼干等小食品。
第五排放着盘鸡、整鱼、成方的猪肉等。
鸡、鱼上面分别抹上酱,放上香菜。
第六排则是放着焚香的香炉,家堂前烧四柱香。
家堂供的方桌前用一块布围在前面。
这是一般家庭家堂供常设的供品,供品的数量也根据自身条件丰简不一。
值得注意的是:
家堂供是根据平时待客习惯而设的。
家堂供也不是每家都要供奉的,家中有父母的在父母家供奉;父母双亡后兄弟几人则分别供奉。
(二)天帝供俗称老天爷爷供。
天帝供在家常供的左侧。
供品有盘鸡(或牛头、猪头)、整条鱼、成块的方肉(猪肉)、两个馍馍桃,放三双筷子,烧三柱香。
为什么老天爷爷供前要放三双筷子、烧三柱香呢?
这是因为天帝供前实际是供奉着主管天、地和人间三界的神仙,由于天帝最大也最有权威,所以简称为天帝供。
(三)财神供俗称财神爷爷供,是家中常设供。
财神供在家常供的右侧,供一碗肉片,一个馍馍桃,立一双筷子,烧一柱香。
做生意的人家一般都供着财神,而普通的村民家里供着“上官下神”,供品同财神。
(四)观音供俗称菩萨奶奶供,是家中常设供。
观音供在财神供的右侧,供一碗豆腐,一个馍馍桃,立一双筷子,烧一柱香。
(五)灶王供俗称灶王爷爷供。
灶王供在厨房灶台一侧上方,供一碗豆腐盒(干豆腐加上肉沫蒸制)、一个馍馍桃,立一双筷子,烧一柱香。
(六)关公供俗称关二爷供,是家中常设供。
在大门底下的关帝像前,供品同财神。
上供前要先馏供,也就是要将鸡、鱼、肉,馒馒桃等供品在锅里热一热。
供品在上供后,涂抹黑酱(或甜面酱),放葱花或香菜,然后按上述分别排列放好,这一项工作算是结束了。
上供期间有许多忌讳:
供品在上供期间一般不能随便吃;上供前打扫卫生后,上供期间有供奉的屋内不能打扫;已出嫁的闺女是不能看娘家的家堂;不要随意去他人家看家堂;夜间不能关灯;不能在供家哭泣等等。
二、请“爷爷奶奶”
上好供后,家里的男主人要领着家中男丁去请“爷爷奶奶”(本文中的“爷爷奶奶”全部指已过世的先人)。
人们把已过世的先作为神明供奉,这不仅是对先人的敬重和思念,也是佛家轮回、报应等思想和儒家孝为大等伦理观念在民间的影响。
请“爷爷奶奶”一般要在大年三十太阳升起之前,大约在清晨五点至七点之间。
这一天,农村人都起比较早,早早地上好供,把房门、大门口敞开,就去请“爷爷奶奶”,以示对过世老人的尊敬和思念。
请“爷爷奶奶”时要拿着几柱甚至一把燃着的香,还要拿着烧纸和鞭炮。
男主人一行朝着坟地的方向走去,走到离坟地较近的路旁,把几柱香插在路边,剩下的拿回家,然后跪在地上,焚烧火纸,并燃放鞭炮,意为让“爷爷奶奶”知晓并请他们回家。
放完鞭炮后,就领着“爷爷奶奶”回家,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在大门前放一根挡门棍,意为不能让“爷爷奶奶”走了。
进屋门后,要把拿回的香,按要求分别插在香炉,然后烧纸钱、放鞭炮。
三、吃团圆饭
旧时,物资匮乏,农村的生活水平比较低,孩子们都盼望着过年。
无非是想吃点肉食,饱享口福,那时的团圆饭非常简单,大年三十吃顿肉菜,大年初一吃顿饺子。
如今社会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吃团圆饭也很讲究,吃的东西也五花八门。
吃团圆饭要在正常前家常供吃,意为一家人团团圆圆,请先人们放心。
请来“爷爷奶奶”后,家人才能吃早饭。
早饭吃炒干豆腐、青菜,喝面条、吃馒头,但不能喝白粥(玉米粥,意为一年糊涂),也不能喝稀饭(意为一年日子过得穷)。
吃了早饭后,一家人开始拾掇午饭,午饭很丰盛,鸡、鸭、鱼、肉应有尽有。
早些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一年不吃肉,过年吃个够”,所以年节由于吃食过度,得病的人较多。
这几年,村中又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每天都吃肉,见肉就说够(意思是不想吃肉)”,年三十这顿团圆饭,一家人推杯换盏,其乐融融。
午饭后,女主人开始带着家人剁肉、整馅子、包饺子,另外还要要擀些面条。
晚饭较为简单,无非把中午吃不了的菜品再回回锅,爱喝酒的又拿起酒杯。
不喝酒的则吃饺子、喝面条。
饺子煮熟后全家人都不能动筷,就算孩子馋着想吃也得先忍着。
第一碗饺子必须先敬“爷爷奶奶”和诸鬼神,即把饺子放到供桌上,然后焚香、烧纸、放鞭炮。
烧纸时,家中主妇在跪在地上祈祷,祈祷语是“爷爷奶奶、众神仙都来这里请钱吧,保佑全家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等等。
家中如有专事需要祈求,祈祷语则因事而发,比如“保佑儿子娶一房好儿媳妇、求女儿考上大学、求婆婆早日康复”等等。
在整个春节烧纸时,一般都重复同样的祈祷语。
大年初一是新年的开始,这天凌晨在拜年之前,都要煮饺子先让“爷爷奶奶”和众神灵享用,然后焚香、放炮。
初一中午的饭菜又有些分化,有的单纯煮饺子,有的还和年三十中午一样享用鸡鸭鱼肉,然后再煮饺子。
但是供奉“爷爷奶奶”和诸神灵还是必须的,又要放炮、焚香、烧纸。
关于上供后为何放炮、焚香、烧纸的传统有来已久了,问老人这是怎么回事,都说不清楚。
有人猜测,上供后放炮、焚香、烧纸是为了提醒“爷爷奶奶”和诸神灵都来享用供奉。
初一的晚饭和年三十的晚饭一样,不再赘述。
四、守岁
守岁其时就是守神。
旧时,农村娱乐项目较少,过年较为普遍的娱乐项目就是听戏、拉呱(聊天)、打牌等等,都在单调的活动中守岁。
电气化时代进入乡村后,人们娱乐项目逐渐多了起来,除传统的守岁项目之外,看春晚、上网等新兴娱乐项目较为普遍。
2016年猴年大部分年轻人都在抢红包中守岁。
说起守岁,想起一个真实的笑话。
小时候,家里没电,人们点着油灯守岁,本家一个小叔都十五岁了,有一个毛病就是爱尿坑,每晚必尿。
大年三十这天晚上,父母叮嘱他,让他不睡觉坚持守岁,省得尿坑,要不初一没法晒被子。
小叔“嗯”了一声就坐在杌子上听大人们胡侃八拉,终于过了12点,大人们都去放炮,却发现他在墙角睡着了,新穿上的大棉裤尿湿了还不算,地下还见了水洼……
原先,农村的日子都很单调,没有副业,生活过得很穷,时间却很富裕,过年的兴致也很浓,每一道程序都做得有板有眼,守岁也是一件大事,都生怕自己的不恭会得罪神明而受到惩罚。
如今,人们对守岁这道程式越来越随意,春晚节目好看、抢红包的机率大、聊友话题广,就多待一会儿,以此来消磨时间。
反之,愿睡就睡,少了守岁的内涵和意义。
就算守岁,新年钟声一响,就开始放鞭炮,然后洗洗就进了被窝,不再有整夜无眠的亢奋了。
五、拜年
有句俗话叫“吃了饺子不拜年装混蛋”。
看来吃了饺子又长了一岁就要相互拜年。
这个地方把拜年诠释为“一年到头了,乡里乡亲的要互相串串门、认认辈儿!
”
一个村庄的组成,最初是由一家人或者关系较近的几家人组建的,村民间有难以割舍的千丝万缕的关系,村庄的发展过程中,村民间又有联姻、相交、投亲等变化过程,所以说一个村落就是一个大家庭。
旧时,拜年是个辛苦活。
对同姓间辈份大、年龄长的一律行跪拜大礼,对异姓人家中的街坊、关系较为密切的辈份大、年龄长的也要磕头。
那时拜年开始时间也较早,有甚者从新年钟声敲响后就开始行动,足足要转几个小时,串上上百户人家,磕几百个头才结束。
磕头久了自然膝盖要疼,聪明的村民想出了在膝盖处垫个棉垫子的办法,尽管如此,一圈下来,年龄大的身体也吃不消。
拜年是个非常传统的文化,也有一套程式。
拜年分为内拜和外拜。
内拜就是一家人之间小辈向长辈、年幼的向年长的双膝跪拜。
家中的男丁和结婚的妇女都要如此,拜完年后,长辈要视情况给晚辈发压岁钱,数目视情况而定。
外拜就是一家人(家中男子及结婚的妇女)向其他村民拜年。
拜年时年长者在最前面带队,到每一户人家走到家堂前,先给“爷爷奶奶”拜年,然后按辈份、年龄逐一磕头,磕头时要喊着对长者的尊称。
被跪拜者也要客气般地说道“别磕了,来了就算”,边说边要拉拜年者。
拜年者则边磕头边答道:
“一年一个,不能少。
”当然被跪拜者也要给前来拜年的人递烟、给孩子送糖果等。
村民间拜年如此,串亲戚拜年也要磕头行大礼。
近年来,拜年的风俗越来越弱化,经倡导,拜年的范围也越来越小。
拜年不仅是村民间融合关系的一种方式,也是互相对已过世的先人一种敬仰。
六、拜庙祈福
大年初一,县内各个庙宇香火最旺,新年钟声敲响后,人们就开始涌向附近庙宇祈福,据说这个时候祈福最为灵验。
清河县内最大的庙宇就是隆兴寺。
据史料记载,隆兴寺位于清河古贝城西南,建于隋朝。
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未发迹时,曾在舍利塔下困卧,太祖即位后,建隆二年(962年)赦令重修隆兴寺,并赐御匾。
后几经战乱寺庙损毁无存。
2009年,在各方居士和功德主的捐助下重新修建隆兴寺,修建总投资达1亿元人民币。
目前,寺庙已建成天王殿、大雄宝殿、普贤殿、文殊殿、观音殿、地藏殿及念佛堂。
新建的隆兴寺,气势恢宏、古朴清幽,念佛堂面积达4900平方米,寺院内丛林掩映、石径苔合,殿宝楼阁密疏有间,红墙赭瓦相映成辉。
里面有僧众几十人,在当地颇有影响。
另外还有元侯祠、冢子古庙等。
元侯祠在清河县油坊镇滕蒿林村。
据史料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清河县出了一位传奇少年滕小圣,他从小聪颖过人,记忆超凡,双手能书,过目不忘,出口成章,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人物,至今在运河两岸流传着许多关于滕小圣的故事。
清河旧县志记载:
“滕小圣自幼聪颖,十二岁补弟子员,号称神童。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4年)去顺天府应试,因科考失意,返程中在天津附近投运河身亡,享年23岁。
其亡后,明朝嘉靖皇帝追封其为“北河平浪小圣”,清朝康熙皇帝追封其为“护国镇海显佑济运平浪元侯灵应尊神。
”后人为了纪念他建成了元侯祠。
大年初一拜庙时,要带上纸钱、香和供品,在神像前跪拜祈祷,祈求一年平安顺利。
有的庙宇还指定专门燃放烟花炮竹的地方,香客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捐助香火钱。
当地还有大年初一爬冢子的习俗。
冢子在坝营镇冢子村西有一座大圆形土丘,俗名冢子。
冢子周围原有8座小冢子,并称清河九冢。
8座小冢子已毁坏。
现存冢底部直径60米,高15米,方圆十里之内均可看见。
据说,东汉章帝之清河孝王刘庆的生母宋贵人之墓。
因宋贵人在宫中失宠,来清河(当时刘庆的封地)居住,死后葬于此。
根据已被毁坏的8座小冢子的出土文物断定,此冢子为汉代冢。
198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说,初一爬冢子祛病健康,十里八乡的人们都涌向这里,爬了冢子顶祈求一年的健康。
还有传说,用冢子上的枯草烧火,一年不腿痛、不腰痛。
有不少人都拔上面覆盖的枯草,后来,为了保护古迹生态,这种行为慢慢被阻止。
此外,县内还有不少村庄都建有小庙宇,村民都前往祈福求愿。
大年初一还有占卜一年兴衰的习俗。
据传,大年初一各家都供奉了神灵,神明会毫不隐瞒地将新一年的兴衰告诉你。
当然这是“天机”,只是知晓“天机”的人才知道,也就是占卜者。
大年初一这天,县内“能掐会算”的占卜者异常忙碌,从早到晚叨叨不停,也会捞取新年第一桶金。
烧井
清河县地处平原地区,村民们用上自来水的时间约莫十年左右,之前饮用水全部来自自打的浅井。
因此,水井与村民们的联系较为广泛。
当地有“初一不打水、正月不涮缸”的习俗。
“初一不打水”,就是为了敬重井神,井神一年到头为村民们提供水源,到大年初一也该休息了。
大年初一由于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用水量要比平时要多,而又不能去井里打水这可怎么办?
村民们就在年三十抢水。
这天,打水的人非常多,人们都担着筲(水桶)担子叮叮当当地把水抢回家里,不但水缸里满满的,家里的盆里、瓮里也全是水。
由于水井“超负荷”的工作,最后抢水的人往往担回家是黑黑的泥水。
这种抢水活动直到临近新年钟声敲响,村民们才不敢造次。
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我尚在高中就读,每年家中抢水的活儿都是由我去干,可是有一年三十这天抢水时不小心把水桶掉到井里去了,用了好长时间才打捞上来,自己不仅费了功夫还影响了其他村民打水。
到了第二年抢水时节,母亲特意取消我的抢水权利,说大年三十井里掉水桶不吉利。
大年初一,人们拜完年就开始烧井,也就是敬井神。
旧时,敬井神时有供品,后来都简化了,无非是在水井口旁烧纸、焚香、放鞭炮,祈求一年风调水顺。
这项工作一般由家中男主人完成。
大年初二,“休息”了一天的井神又开始紧张的工作,当地有抢福之说,意思是谁在大年初二较早到抢到井水谁在一年中福份就越多。
因此刚刚过了大年初一的点儿,村民们又开始抢水,抢得晚了只能担回家泥白粥。
近些年来,浅水井基本都枯竭了,人们的饮用水都是几百米以下的深井水,浅水井基本都被掩坉,取而代之的是自来水,然而人们敬井神的习俗还保留着,每年此时,人们或在原井址或在原井的方向烧几张纸钱,或者在村头小庙让井神来请钱。
送“爷爷奶奶”
送“爷爷奶奶”又叫上坟,在大年初二的早上进行。
这道程序和请“爷爷奶奶”相反又不太一样。
初二一大早,村民们在家堂和众神灵前焚上最后一次香火,然后男主人和家中男丁带上纸钱、鞭炮等,先是把房门打开,把年三十横在大门洞前的挡门棍拿开,敞开大门,就去坟地方向走去。
走到坟地,开始挨个在每个坟头烧纸、磕头,并燃放烟花炮竹。
这一天,已出嫁的女子也要给去世不久的父母上坟,时间在本天上午或者下午,也可以此后的几天内,不过惟一不一样的是,已婚女子上坟时除烧纸、磕头、放炮之外,都要带着水果、糕点等供品,有的随烧纸烧一些纸衣、纸鞋等冥界用品,烧纸时要将部分水果、糕点投放火中,以供先人享用。
上坟还是一件集体祭奠活动,或是一个大家族男丁一起去上坟,或者是一个家庭的男丁一起去上坟。
上坟的先要烧老坟,所谓老坟就是祖先的坟地,有的老坟在外村也要去那里上坟,然后按已故先人的辈份由长到幼的顺序再烧其他的坟。
上坟时不仅要给自家先人的坟头烧纸,也要给血缘关系较近的先人烧纸。
上完坟之后,回后撤掉供品,摘掉家堂,送“爷爷奶奶”这项活动算是结束了。
旧时迷信,村民担心“爷爷奶奶”把家里吃穷,大年初一就早早地撤掉供品。
“爷爷奶奶”有迎来送往,家中的供奉的神明也有迎来送往的程式。
大家都知道,民间统一的传统就是“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西天”,到年三十,灶王爷和老天爷爷又被请回来了,灶王爷的神像在家里要待到次年的腊月二十三才烧掉,即上天。
而老天爷爷的神像却要等到正月十五看完焰火后再烧掉。
财神爷、观世音、关二爷的神像都是烧制或者塑制,保存的时候较长,要在家里继续保佑一家人的平安、富贵。
过年,村民除请来这些知道名字的神明之外,为了不让其他不知名的神明怪罪,还要请一张“全神”像,“全神”上面印着起名为“大王、二王”之类的许多头像,全神不供奉,到大年初二送“爷爷奶奶”之时烧掉。
这就是清河县农村春节期间迎神、供神、送神等民俗。
俗话说“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但县内大致的风俗也差不了多少,然而这些风俗无论怎么变,都有一个主旨,那就是对神明的敬、对长辈的孝、对先人的思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俗 拾趣 清河县 农村 迎神供神送神 春节 大观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