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学设计教学教案.docx
- 文档编号:5687327
- 上传时间:2022-12-31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45.96KB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学设计教学教案.docx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学设计教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学设计教学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
(3)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4)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
◇理解
(1)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2)矛盾普遍性原理
(3)矛盾特殊性是区别不同事物、区分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根据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5)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6)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7)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分析
(1)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
(2)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
(3)运用实例说明,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4)结合现实生活,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2、能力目标
(1)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含义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
(2)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提高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5)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培养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意识
(3)自觉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分析现实问题
(4)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
二、【重点、难点】:
1、茅盾的概念;
2、茅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3、主次茅盾与茅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整体感知】:
通过学习,同学们将明确矛盾即对立统一观点、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以及与之相应的方法论,从而学会全面的、辩证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方法点津】:
(1)可联系当地发展经济的实例,分析如何体现所学原理。
(2)结合当前我国经济、政治等领域的重要事例,运用本课原理分析说明。
五、【课文导语】: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供了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
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一框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课堂探究:
(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探究提示:
(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观点。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哲学上讲的“矛盾”含义,不是逻辑矛盾。
1、矛盾。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课堂探究:
漫画:
你敢吗?
(略)
◇探究提示:
教材中引用这幅漫画,形象、生动地说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
图中的两人分别悬挂在山崖两边,他们两人之间的平衡是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
一方面,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另一方面,双方又可以转化。
因此结论是“不敢”。
烧断绳子的后果是:
失去矛盾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
◇课堂练习:
下列包含矛盾观点的有()
①失败是成功之母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③刻舟求剑④居安思危⑤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
D解析:
该题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为主,一是要求正确理解矛盾的含义,二是正确理解题目所列成语的含义。
其解题思路应该是对题目所列的成语进行逐一分析。
在明确其本身含义的基础上抽象出哲学寓意,看是否完整地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由分析上题成语的哲学寓意不难看出,①②④都体现了矛盾的观点,③⑤没有体现矛盾的观点。
故该题应选D项。
◇课堂探究:
(1)善恶、有无、难易、高下等为什么可以相互依存?
(2)治乱、强弱、祸福、荣辱等为什么可以相互转化?
◇探究提示:
(1)中的相互依存和。
(2)中的相互转化是矛盾同一性的两方面的含义,在下面将学到,此处提出这一探究性问题也起到了引出下一问题的作用。
(2)矛盾同一性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提示:
矛盾双方依存的关系在教材漫画中体现出来,分析见前述(略)。
◇课堂练习:
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是指:
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
没有一定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说由“进步”转化为“落后”的条件就是“骄傲”;由“落后”转化为“进步”的条件就是“虚心”。
总之,矛盾双方是可以转化的,又是有条件的。
◇课堂练习: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学习了矛盾概念之后,你对这段话有哪些新的理解?
这段话意思是说:
世界上的事情有困难与容易之分吗?
只要认真去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就变得容易了;反之,不去做,则本来容易的事情也成为困难的了。
同样,人们求学、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的不同吗?
只要认真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变得容易了;相反,如果不肯学习,那么容易的也成为困难的了。
这段话说明了这样一个哲理:
凡是与人的行为紧密相关的矛盾,要使矛盾双方转化,必须通过人的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
例如,“为之”与“不为”,就是人们办事难易,矛盾双方能否相互转化的条件。
同样,“学之”与“不学”,也是学习过程中的难易矛盾相互转化的条件。
◇课堂练习:
1.矛盾着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这种转化是()
A.有条件的B.无条件的
C.多数情况下是有条件的D.多数情况下是无条件的
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了矛盾双方转化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转化,B、C、D项都是错误的表述。
2.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矛盾同一性的是()
A.量体裁衣B因材施教c.积劳成疾D_居安思危
答案:
D。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每一成语的意思。
唯物辩证法认为:
矛盾的同一性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题中只有D项中“安”与“危”是互相依赖的关系,属于矛盾同一性。
3.“我们嘲笑别人的缺陷,却不知道这些缺陷也在我们内心嘲笑着我们自己”。
这其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
B.矛盾双方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D.矛盾双方各具有不同的特点
答案:
B。
解析:
此题是引言式选择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引言的中心意思。
本题的引言带有较强的哲理性,比较难理解,从题目的字面意思看,前后经过了一个转变,那就是从“嘲笑别人”到“嘲笑自己”的转变,而这又深层次地表明了一个人从自认为的“优点”向“缺点”的转变,其中的条件是“嘲笑别人”。
因此,此题选B。
A项讲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C项讲的是矛盾的不平衡性,D项证明矛盾的特殊性,均不符合题意。
◇课堂探究:
(1)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
(2)你还能举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吗?
◇探究提示:
(1)猫和老鼠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共同发展,猫和老鼠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
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明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由此可见事例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
(2)生物界中类似的事例很多,只要我们留意便可搜集很多,如:
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许多鹿群和狼群。
人们为了保护鹿群,把狼全部打死了。
鹿群在尽享太平的十年里,由4000头猛增到4.2万头。
但舒适的生活使它们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尔后大量死亡剩下不足4000头。
最后只得请回“狼医生”。
狼又捕食鹿了,鹿群又恢复了生机。
此事例说明了鹿群和狼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3)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教材中“专家点评’说明了哲学上的说的“斗争性”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的关系。
◇课堂探究:
(1)以上说法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
◇探究提示:
(1)史伯和孔子的话语主要说明由于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才有事物的发展。
(2)可联系运用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l生关系来分析说明,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如何正是以下要学习的内容。
(4)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文科班补充: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发展,对于理解矛盾概念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为了更具体地进一步理解它,有必要从以下两方面理解和把握。
①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意思是说,没有斗争就没有同一,没有同一也就无所谓斗争,无论离开斗争或者离开同一,都不能成其为矛盾。
首先,同一离不开斗争。
具体地说,第一,依椭不开斗争。
“依存”中很重要的一点是:
一方的性质依赖于另一方来规定,这就是平时所言的“相比较而存在”。
例如,“上”与“下”的性质是相互规定的;“大”与“小”的性质也是相互规定的。
这是因为,“上”与“下”“大”与“小”是对立的。
而“上”不是由“大”或“小”来规定,因为二者并不对立。
可见,依存是对立中的依存。
第二,转化也离不开斗争性。
矛盾双方的转化足能是向对立面转化。
当我们说“上”转化了,那肯定是指“上”转化成“下”。
只有“上”与“下”之间的转化,绝无“上”与“大”或“小”之间的转化。
因为只有“上、下、之间是对立面,“上”与“大”或“小”不是对立面。
其次,斗争离不开同一。
什么样的东西才相互排斥呢?
必须具有某种共同的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同时呈现出排斥的倾向。
如果不是相互依存的东西,那就意味着“彻底分离”“毫不相干”,还谈什么相互排斥呢?
例如,正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共同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有了后者的剥削,才有了前者的被剥削,其利益要求是相互排斥的,而无产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没有依存关系,也就谈不上他们之间的排斥、斗争关系。
②矛盾双方同一性与斗争性,既是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
矛盾是一种联系,而联系既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因而,矛盾也就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
一句话,“一切事物”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68)《老子·二章》中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意思是说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的,丑就产生了;天下的人都知道善的东西是善的,恶就产生了。
这说明()
A.善和恶不是客观的,是人们头脑里主观自生的东西
B.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C.在美丑、善恶的矛盾中,美与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D.美与丑、善与恶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答案:
B。
解析:
题干引文旨在说明美与丑、善与恶作为事物矛盾的双方,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即对立统一的关系,故B项是符合题意的选项。
A项是否认矛盾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与题意不符;C、D项表述的道理亦非题意所包含,因为题干引文中根本没有涉及美与丑、善与恶作为矛盾的双方谁主要、谁次要或各有什么不同特点的问题,故与题意不符。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课堂探究:
(1)每一事物中都存在着矛盾,你能举出实例吗?
(2)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矛盾?
◇探究提示:
(1)举例如下:
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包含着矛盾。
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这个地方又不在这个地方,是机械运动的矛盾;在物理运动中,有吸引和排斥、正电和负电、吸热和辐射热等矛盾;在化学运动中,有化合与分解、阳离子和阴离子等矛盾;在生命运动中存在着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等矛盾。
社会运动中更充满着复杂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剥削阶级内部乃至被剥削阶级的不同阶层之间,都充满着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也都存在着矛盾。
例如,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建设,就存在着速度和效益,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等种种矛盾。
在政治生活中,存在着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法制等矛盾。
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等矛盾。
(2)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会存在许许多多的矛盾,学生各举身边事例说明存在的矛盾。
(略)
1.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原理)。
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
就是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包含着矛盾。
对机械运动的矛盾“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这个地方又不在这个地方”较难理解。
物体在同一瞬间“在这个地方”反映了物体运动中相对静止的一面;“又不在这个地方”则反映了物体
的绝对运动的一面。
这是物质的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这对普遍的矛盾在机械运动中的特殊表现,体现了物体机械运动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
社会运动中充满着复杂的矛盾。
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速度和效益、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等种种矛盾。
人的思维领域充满了矛盾。
在音乐、艺术、文学艺术作品中存在着矛盾,如格调高雅与低级庸俗的矛盾。
思想健康、格调高雅的艺术,可以振奋人的精神,造就高尚的人格;而那些格调低下的作品,则会使人消极、悲观、颓废甚至堕落。
②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就是说,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矛盾。
具体地说:
矛盾贯穿于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在这一过程中只存在矛盾的差别问题,不存在矛盾的有无问题。
新旧矛盾之间绝不存在哪怕是一刹那的无矛盾的状态。
◇课堂练习: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
A.事物有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B.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C.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内部
D.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矛盾普遍性含义的理解,A、B、C项说法都是片面的,只有D项符合题意,故选D。
2.毛泽东指出:
“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wc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现象。
”毛泽东上述论断的含义是()
①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维中,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②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点,即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③复杂的事物包含着许多矛盾,其中有一个矛盾处于支配地位④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过程中,并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毛泽东的论断主要体现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观点。
①④都是矛盾普遍性原理的体现。
②没有揭示矛盾普遍性的内涵,把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简单地等同于两点论是不对的。
③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学习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正确对待矛盾。
关于正确对待矛盾,教材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分析的。
①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
所以,人们必须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文科班补充:
但在实际学习中,有的同学曾提出“人们能不能有意识地制造矛盾的问题。
对此,我们可作如下分析:
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矛盾,不是人们制造出来的。
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有意识地制造出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事物,而这一事物中也包含着矛盾,那是不是意味着人们可以有意识地“制造’’矛盾呢?
不是。
例如,人们为了解决水旱灾害与农田水利灌溉需要水的矛盾而修筑拦河坝,旧的矛盾解决了,而新的矛盾又产生了,库水对河坝的压力同河坝对库水的支持力就是一对矛盾。
压力同支持力之间的矛盾在自然界中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修建水库只是改变了矛盾的具体形式,并没有制造出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的新矛盾。
社会矛盾同样也不是由人们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
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既不是无产阶级也不是资产阶级制造出来的,而是社会自身运动的结果。
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不是人们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
本来“没有”矛盾,有人挖空心思“制造”出了矛盾。
对此我们应当这样来分析:
本来不是没有矛盾,而是矛盾处于非常缓和的状态;后来出现了某些条件,矛盾激化了,于是似乎制造出了矛盾,至于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生拉硬扯,为所欲为地“制造”出来的根本就不存在的“矛盾”,已经不是辩证法所讲的矛盾了。
总之,矛盾的产生和消灭是客观事物自身运动的结果,不是人能够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
因而,决定了我们只能承认矛盾,并敢于揭露矛盾。
教材中毛泽东的名言强调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整个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
②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教材在分析了矛盾客观性的基础上,要求我们必须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而进一步深入地揭露矛盾、分析矛盾,必须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两分法是最基本的矛盾分析方法,是矛盾分析的起点。
其他分析方法如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把握重点和主流等,都是两分法的继续和深化。
◇课堂探究:
(1)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都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办法,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成语?
◇探究提示:
(1)上述材料说明了矛盾特殊性原理,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原理的三个方面(略)。
(2)“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等。
◇课堂练习:
在现实工作和学习中,不敢正视矛盾和揭露矛盾,而是回避矛盾和掩盖矛盾,这些表现实际上是()
A.否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B.否认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否认意识具有能动性D.否认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理解,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故A项是正确的,B、C、D项不符合题意。
2.矛盾特殊性原理。
教材中毛泽东的名言主要说明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必要性,由此引出我们所要学的相关内容。
我们学习了矛盾普遍性原理,它为我们正确分析事物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但仅仅承认矛盾普遍性是不够的。
因为物质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种矛盾是千差万别的。
本部分介绍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及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1)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课堂练习:
下列表述中,能够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是()
①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②欲擒故纵、声东击西③因地制宜、因时制宜④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答案:
D。
解析:
这道题主要考查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理解,如果直接以文字陈述来解释矛盾的特殊性并以此来设置相应的选项,那么,这道题就能力考核的要求来说,并不是考查理解能力,而是考查再认或再现能力。
而各选项以中国成语典故的形式出现,使得学生所熟悉的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的内容表述发生了转换,这就需要学生仔细审题、认真分析。
(2)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这就是说,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自身的特殊的矛盾。
也正是这种特殊矛盾,才构成了事物之间相互区别的特殊本质。
因而,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
无机自然界、生物界和社会,它们的矛盾都各不相同,正是由于这些领域各自的特殊矛盾,才构成了无机自然界、生物界和社会三者的区别。
正是由于矛盾的特殊性才把社会的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每个人区别开来。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由于各自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才使我们学习的各门功课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从而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科学。
◇课堂练习:
据专家分析,人类基因用于医学之后,病人到医院就诊,同样的病情医生根据;各人不同的基因可以采用不同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这是因为()
A.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不同的特点
B.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
C.不同事物的矛盾没有共同之处
D.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答案:
D。
解析:
题干中“根据各人不同的基因可以采用不同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其原因正是因为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故选D。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就是说,一个比较复杂的事物,其发展总要经历若干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之间,都存在着差别。
各自都包含着特殊的矛盾。
当前我国正在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具有显着的特殊性。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矛盾,而构成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各有其特点。
◇课堂练习:
“写景状物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人物描写要抓住外貌特征、个性语言和行动特点。
”你能用学过的哲学道理加以解释吗?
答案:
这些关于写作要领和方法的语言,主要体现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这可从两方面来理解。
第一,文学艺术的特殊矛盾,规定并表现在写作方法上有自身的特点。
文学艺术作品的主题,主要通过写景物的特点和写人物的活动及其外貌、个性特征来表现的。
体现了矛盾的各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第二,体现出被写;对象的特殊矛盾。
写景物和写人物强调突出其特点,表现出艺术的真实性。
因此,这种写作方法必然体现被描述对象自身矛盾的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矛盾特殊性的有关知识。
※文科班补充:
我们在学习矛盾的特殊性时,要与矛盾的普遍性联系起来分析。
①从空间矛盾的普遍性说“事事有矛盾”。
那么,各个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是否一样呢?
是由矛盾特殊性来回答的问题: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有不同的特点;二是同一矛,的两个方面也各有其特点,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②从时间上看,矛盾普自洼说“时时有矛盾”。
那么,每一事物的矛盾自始至终都一样吗?
这又需要矛盾自特殊性来做出回答: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也必须进i具体分析。
这三个“不同”,就构成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也可以说,“事事”“目时”都要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这样分析,不仅有助于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和比较中更准确地把握矛盾特殊性的含义,而且也为学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材“相关链接”介绍了在我国的历代文学宝库中,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作品浩如烟海,但读者完全可以凭借人物各自的特殊性,把它们区别开来,此材料主要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原理,即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课堂练习:
1、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这个事物而不是他事物,就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
这个“特点”主要是指()
A.事物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第九 唯物辩证法 实质 核心 教学 设计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