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六全套课后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
- 文档编号:5685759
- 上传时间:2022-12-31
- 格式:DOCX
- 页数:110
- 大小:801.10KB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六全套课后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六全套课后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六全套课后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x(1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六全套课后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1.对危险化学药品要在包装标签上印有警示性标志。
氢氧化钠溶液应选用的标志是( )
【解析】 氢氧化钠溶液具有强腐蚀性。
【答案】 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氧化性:
亚甲基蓝>亚甲基白
②氧化性:
亚甲基白>亚甲基蓝
③还原性:
亚甲基白>亚甲基蓝
④还原性:
亚甲基蓝>亚甲基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 亚甲基蓝
亚甲基白。
【答案】 A
3.下列关于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A.燃着的酒精灯打翻失火,应立即用水浇灭
B.少量酸或碱滴到实验台上,立即用湿抹布擦净,再用水冲洗
C.金属镁着火时,可用干冰灭火器来扑灭
D.蒸发食盐溶液时,发生液滴飞溅现象,应立即加水冷却
【答案】 B
4.(2013·日照高二期末)下列选用的相关仪器符合实验要求的是( )
【解析】 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不能用橡胶塞,一般用玻璃塞且用细口瓶;水和乙酸乙酯互不相溶,用分液漏斗分离;用量筒量取液体只能精确到0.1mL;向试管中放块状固体时,应遵循“一平二放三滑入”的原则。
【答案】 B
5.以下各种尾气吸收装置中,适合于吸收易溶性气体,而且能防止倒吸的是( )
【解析】 A、B装置不能使气体流入;C装置极易发生倒吸;D能使气体溶解,且球形干燥管的“球形”部分能起到防止倒吸的作用。
【答案】 D
6.下列蓝瓶子实验,振荡周期最短的是( )
水
葡萄糖
0.1%亚甲基蓝
NaOH溶液
温度
A
50mL
1.5g
8滴
2mL
40℃
B
50mL
1.5g
10滴
2mL
40℃
C
50mL
1.5g
8滴
2mL
25℃
D
50mL
1.5g
10滴
2mL
25℃
【解析】 温度高,反应速率快,振荡周期短,C、D两项被排除;亚甲基蓝含量越少,越容易被还原,振荡周期越短,所以选A项。
【答案】 A
7.(2010·上海高考)下列实验操作或实验事故处理正确的是( )
A.实验室制溴苯时,将苯与液溴混合后加到有铁丝的反应容器中
B.实验室制硝基苯时,将硝酸与苯混合后再滴加浓硫酸
C.实验时手指不小心沾上苯酚,立即用70℃以上的热水清洗
D.实验室制乙酸丁酯时,用水浴加热
【解析】 B项,先将浓硫酸与硝酸混合;C项,手指沾上苯酚后,应先用乙醇洗涤,再用水冲洗;D项,实验室制乙酸丁酯时,应直接加热。
【答案】 A
8.(2013·中山高二检测)甲、乙两同学进行课外实验,各取250mL无色透明饮料瓶一个,依次加入4g氢氧化钠、4g葡萄糖、半瓶水、3滴0.2%的亚甲基蓝溶液旋上瓶塞振荡,溶液呈蓝色,静置后溶液变为无色。
甲再次振荡,又呈蓝色,静置后又变为无色,多次反复可重现上述现象。
而乙在蓝色消失后,向瓶内加满水旋上瓶塞,振荡却不再出现蓝色,乙认为是物质浓度不同引起的。
甲设计并完成了一个实验,否定了乙的说法。
你认为甲实验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振荡后出现的蓝色主要与________有关(填写化学式,下同);蓝色消失又与________有关。
【解析】 甲既然否定了乙的说法(由物质浓度不同引起,即水量多少),再分析甲同学实验中饮料瓶未充满(有空气)而乙同学实验中饮料瓶充满(无空气),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将乙瓶中溶液倒掉一半(一部分)后,振荡即可出现蓝色。
也可向乙瓶中通入氧气或空气,即可出现蓝色。
【答案】 将乙瓶中溶液倒掉一半(一部分)后振荡即可出现蓝色;也可向乙瓶中通入氧气或空气,即可出现蓝色 O2 C6H12O6
9.根据下图所示装置和操作,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按图Ⅰ所示装置,用两种不同的操作分别进行实验,观察B管中的现象。
①操作1:
先夹紧止水夹a,再使A管开始反应,实验中观察到B管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操作2:
打开止水夹a,使A管反应一段时间后再夹紧止水夹a,实验中观察到B管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请说明造成两种操作现象不同的原因(如两种现象相同,此小题不用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装置实验结束后,取A管内反应所得的溶液,隔绝空气小心蒸干后,再高温煅烧(有关装置和操作均已略去),最后留下红色固体,将分解时产生的气体按图Ⅱ所示装置依次通过洗气装置,结果试管甲内出现白色沉淀,试管乙内品红溶液红色褪去,回答:
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试管甲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实验现象写出A管内溶液蒸干后,在高温煅烧分解时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图Ⅱ中丙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束时,在装置丙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当夹紧止水夹a使A试管进行反应时,产生的气体会将FeSO4压入B管内,与适量的NaOH反应生成白色Fe(OH)2沉淀,但由于系统中含有空气,生成的Fe(OH)2很快被氧化为Fe(OH)3,出现一系列的颜色变化。
当先使A管反应一段时间后再打开止水夹,由于产生的H2将系统中的空气赶尽,使生成的Fe(OH)2不再被氧化。
由于A管内H2SO4不过量,最后生成的溶质应为FeSO4,由信息知,FeSO4分解产物有SO3、SO2和Fe2O3。
【答案】
(1)①液面升高且生成白色沉淀,且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
②液面上升,有白色沉淀生成,且保持较长时间不变色
③产生的H2将系统内空气赶尽,避免了Fe(OH)2的氧化
(2)①SO3+H2O+BaCl2
BaSO4↓+2HCl
②2FeSO4
Fe2O3+SO3↑+SO2↑
③吸收剩余的SO2气体 导管内倒吸一段液柱
1.(2013·苏州高二检测)某地在整顿音像市场的活动中,查获了一大批盗版光盘,并进行了“绿色销毁”。
以下做法中,属于“绿色销毁”的是( )
A.泼上汽油焚烧
B.倾倒入江河中
C.深埋于土中
D.碾压粉碎后再回收利用
【解析】 A项中,泼上汽油焚烧,浪费能源,并产生污染大气的气体;B项中,倾倒入江河中,会造成水污染;C项中深埋于土中,会造成土壤污染;D项中,碾压粉碎后再回收利用可节约资源,实现循环利用,同时减少污染。
【答案】 D
2.在下列制备环氧乙烷的反应中,最符合“绿色化学”思想的是( )
【答案】 C
3.下图是SO2性质的微型实验,在注射器中加入少量Na2SO3晶体,并吸入少量的浓硫酸(以不接触纸条为准)。
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B.蘸有KMnO4溶液的滤纸褪色,证明了SO2的漂白性
C.品红试纸褪色,证明了SO2的漂白性
D.蘸有酚酞和NaOH溶液的滤纸褪色,证明了SO2的漂白性
【解析】 SO2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但不能漂白,A错;SO2使KMnO4溶液因氧化还原反应褪色,B错;蘸有酚酞和NaOH溶液的滤纸褪色,证明了SO2为酸性氧化物,D错。
【答案】 C
4.某同学用下列装置制备并检验Cl2的性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Ⅰ图中:
如果MnO2过量,浓盐酸就可全部消耗
B.Ⅱ图中:
湿润的有色布条能褪色,将硫酸溶液滴入烧杯中,至溶液显酸性,结果有Cl2生成
C.Ⅲ图中:
生成蓝色的烟
D.Ⅳ图中,量筒中发生了加成反应
【解析】 稀盐酸不与二氧化锰反应,所以当二氧化锰过量时,浓盐酸变稀后不再继续反应,最后剩余盐酸,A错;氯气溶于水生成次氯酸具有漂白性,使有色布条褪色,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与次氯酸钠,加入酸后氯离子与次氯酸根离子发生反应生成氯气,B对;铜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棕色的烟,C错;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D错。
【答案】 B
5.(2013·揭阳高二检测)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接触氯气后,其颜色变化为( )
A.变红 B.先变红后变白
C.变白D.不变
【解析】 氯气溶于水生成HCl和HClO,其中HCl可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而HClO又具有漂白作用,故先变红后变白。
【答案】 B
6.(2011·北京高考)下列与处理方法对应的反应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
A.用Na2S去除废水中的Hg2+:
Hg2++S2-HgS↓
B.用催化法处理汽车尾气中的CO和NO:
CO+NO
C+NO2
C.向污水中投放明矾,生成能凝聚悬浮物的胶体:
Al3++3H2O
Al(OH)3(胶体)+3H+
D.用高温催化氧化法去除烃类废气(CxHy):
CxHy+(x+
)O2
xCO2+
H2O
【解析】 A项S2-可与Hg2+结合生成沉淀,从而除去Hg2+,故A正确;B项反应应为2CO+2NO催化剂,F2CO2+N2,故B错误;C项是铝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水解反应的方程式为Al3++3H2O
Al(OH)3(胶体)+3H+,故C正确;D项是烃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通式,故D正确。
【答案】 B
7.两位同学根据电解原理,利用塑料瓶、9V电池、大头针进行电解污水的实验。
实验装置如下图。
根据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电浮选凝聚法处理污水的净化原理写出阳极区和阴极区上各自的电极反应式:
阳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阴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不能参加反应的污物是如何沉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悬浮物为什么会形成浮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同学模拟该原理进行污水处理实验,在电压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发现产生气泡速度缓慢,无法使悬浮物形成浮渣。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同学为甲同学提出一种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是向污水中加入适量的__________溶液。
【解析】 其原理是与电源正极相连的大头针(Fe)失去电子生成Fe2+,进一步氧化,并生成Fe(OH)3胶体,Fe(OH)3有吸附性,可吸附污物而沉积下来,具有净化作用;与电源负极相连的阴极产生H2,气泡把污水中的悬浮物带到水面形成浮渣。
溶液导电性强弱与气泡产生的速度即电解的快慢有关,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差,电解速度慢,则产生气泡速度慢。
电解质溶液导电性与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浓度有关,离子浓度低,导电性差,电解时产生的气泡慢。
所以应增加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如加Na2SO4。
【答案】
(1)阳极:
Fe-2e-
Fe2+、2H2O-4e-
4H++O2↑、4Fe2++10H2O+O2
4Fe(OH)3↓+8H+ 阴极:
2H++2e-
H2↑
(2)与电源正极相连的大头针(Fe)作为阳极,电解时生成Fe2+,Fe2+再被氧化生成Fe3+,Fe3+水解生成Fe(OH)3胶体,Fe(OH)3具有吸附性,可将污染物吸附而沉淀下来
(3)阴极产生H2气泡,气泡把污水中的悬浮物带到水面形成浮渣层
(4)污水中离子浓度较小,导电能力较差 Na2SO4
8.斯坦福大学B.M.Trost教授提出了绿色化学的核心概念——原子经济性。
我们常用原子利用率来衡量化学反应过程的原子经济性,其计算公式为:
原子利用率=
×100%
下面是新型自来水消毒剂ClO2的四种生产方法,请填空:
(1)氯酸钠和盐酸法:
本方法的方程式为2NaClO3+4HCl
2NaCl+2ClO2↑+Cl2↑+2H2O,此方法的原子利用率为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下同)。
(2)电解亚氯酸钠法:
本方法是用惰性电极电解亚氯酸钠溶液,原子利用率为62.2%,其阳极电极反应式为:
ClO
-e-
ClO2,阴极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
(3)亚氯酸钠和氯气法:
本方法的原子利用率为53.6%,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合工艺法:
本方法的反应原理由三步组成:
①电解氯化钠溶液NaCl+3H2O
NaClO3+3H2↑
②氢气和氯气合成氯化氢
③生成二氧化氯2NaClO3+4HCl
2NaCl+2ClO2↑+Cl2↑+2H2O此方法的原子利用率最大为________%。
【解析】
(1)根据题意,原子利用率为2×67.5÷(2×106.5+36.5×4)×100%=37.6%。
(3)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可写出2NaClO2+Cl2
2NaCl+2ClO2,然后用原子利用率检验化学方程式。
(4)由该过程三个化学方程式可整理出总化学方程式:
Cl2+4H2O
2ClO2+4H2,原子利用率最大可为2×67.5÷(71+72)×100%=94.4%。
【答案】
(1)37.6
(2)2H++2e-
H2↑(或2H2O+2e-
H2↑+2OH-)
(3)2NaClO2+Cl2
2NaCl+2ClO2 (4)94.4
1.下列关于纸色谱法分离Fe3+和Cu2+操作正确的是( )
A.裁滤纸应垂直纤维方向裁开
B.点样时,斑点尽量小,且再点时必须在同一位置
C.展开时,用流动相溶剂刚好淹过色斑进行展开
D.当流动相溶剂上升至滤纸上沿时,取出晾干观察
【解析】 裁纸时注意使滤纸纤维为竖直走向,流动相溶剂的液面低于色斑,当流动相溶剂上升至滤纸条的上端(距滤纸上沿约1cm处)时,取出滤纸,用铅笔在流动相溶剂前沿处画一条线,再晾干。
【答案】 B
2.(2013·镇江高二检测)以下除杂方法(括号内为少量杂质)中,错误的是( )
A.Fe(OH)3胶体(FeCl3溶液):
蒸馏水,渗析
B.KCl(I2)固体:
加热,升华
C.NaCl(KNO3):
蒸发结晶
D.CO2(SO2):
通过饱和NaHCO3溶液、浓硫酸
【解析】 选项C,NaCl和KNO3在蒸发溶剂过程中都有晶体析出,无法分离。
【答案】 C
3.在进行Fe3+和Cu2+分离实验时,不能让流动相溶剂没及试样斑点的原因是( )
A.Fe3+和Cu2+会溶解在层析液中,使实验结果不明显
B.滤纸上Fe3+和Cu2+会扩散不均匀影响实验效果
C.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会变粗而使Fe3+和Cu2+太分散
D.滤纸上的Fe3+和Cu2+会混合起来不分散
【解析】 试样点若触及流动相溶剂,Fe3+和Cu2+会溶解在流动相溶剂中,使实验结果不明显。
因此,滤纸条下端浸入流动相溶剂中0.5cm,勿使试样斑点浸入溶液中。
【答案】 A
4.(2013·南京高二检测)下列实验方法:
①用渗析法分离蛋白质和葡萄糖的混合液;②用盐析法分离油脂皂化反应的产物;③用升华法分离碘单质和沙子的混合物;④用重结晶法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物;⑤用分液法分离水和溴乙烷的混合物;⑥用蒸馏法分离酒精与苯酚(沸点为182℃)的混合物
你认为这些方法( )
A.只有①不正确 B.②⑤⑥不正确
C.只有③④⑥正确D.全部正确
【解析】 葡萄糖分子可通过半透膜,蛋白质是高分子化合物,不能通过半透膜,①正确;油脂皂化反应后的产物加食盐可析出高级脂肪酸钠,②正确;碘受热易升华,可知③正确;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很小,而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故可通过重结晶法分离KNO3和NaCl的混合物,④正确;水和溴乙烷互不相溶,可用分液法分离,⑤正确;酒精和苯酚的沸点(分别为78.5℃和182℃)差别较大,可用蒸馏法分离,⑥正确。
【答案】 D
5.(2013·金华高二检测)医疗上的血液透析原理同胶体的渗析类似。
透析时,病人的血液通过浸在透析液中的透析膜进行循环和透析。
血液中,蛋白质和血细胞不能通过透析膜,血液中的毒性物质可以透过,由此可以判断( )
A.蛋白质、血细胞的粒子直径大于毒性物质的直径
B.蛋白质以分子形式存在,毒性物质以离子形式存在
C.蛋白质、血细胞不溶于水,毒性物质可溶于水
D.蛋白质、血细胞不能透过滤纸,毒性物质可以透过滤纸
【解析】 医学上治疗由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时,最常用的血液净化手段是血液透析。
透析时,病人的血液通过浸在透析液中的透析膜进行循环和透析。
透析原理和胶体的渗析类似,透析膜同半透膜类似,透析膜的孔径应大于血液病毒性物质粒子直径,毒性物质才可能扩散到透析液中而被除去。
蛋白质、血细胞的粒子不能透过透析膜,说明其直径大于透析膜的孔径,不难看出,A是正确的。
【答案】 A
6.(2013·茂名高二检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层析法是分离、提纯和鉴定物质的一种方法
B.层析法可以分为纸上层析、柱层析和薄层层析
C.纸上层析要求被分离物质在流动相溶剂中的溶解度越大越好
D.纸上层析要求被分离物质在流动相溶剂中的溶解度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解析】 纸上层析要求对分离物质有适当的溶解度,太大,待分离物质会随流动相跑到前沿;太小,则会留在固定相附近,分离效果不好。
【答案】 C
7.有人用氯化铁、硫酸铜混合溶液进行纸上层析分离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中所加展开剂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
(2)点层析试样是实验的关键操作,进行这一操作时应注意________。
(3)层析操作结束后应进行显色反应,若实验用氨水作为显色试剂,写出本实验中进行显色反应的操作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显色反应后,可观察到________。
写出显色反应时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要检验新鲜鸡血中是否含有铁元素,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①取2mL新鲜鸡血,将其放入洁净的蒸发皿中,加入2mL2mol·L-1HNO3溶液,加热并不断搅拌。
②将所得溶液蒸干,得到固体粉末。
③取少量固体粉末,将其溶于稀硫酸中,加试剂A,观察现象,判断有无铁元素存在。
操作①的化学原理是________。
请列举一种可用于操作③中试剂A的物质________。
【解析】 新鲜鸡血中的铁元素主要以亚铁盐形式存在,加入稀硝酸并加热时,硝酸可将亚铁盐氧化成铁盐。
可用于检验铁离子的试剂有很多,常见的有硫氰化钾溶液、苯酚溶液等。
【答案】
(1)丙酮、盐酸
(2)用毛细管蘸取试样在滤纸上点样,斑点直径控制在0.5cm以内,使试样比较集中
(3)用镊子取下滤纸条,放在盛有浓氨水的试剂瓶瓶口上方,由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进行氨熏,使Fe3+、Cu2+与氨气发生反应
(4)滤纸上分别出现红棕色、蓝色斑点,红棕色斑点出现在滤纸上方,蓝色斑点出现在红棕色的下方 Fe3++3NH3·H2O
Fe(OH)3↓+3NH
Cu2++4NH3·H2O
[Cu(NH3)4]2++4H2O
(5)血液中的铁元素以亚铁盐形式存在,加热条件下硝酸将亚铁盐氧化成铁盐 KSCN溶液
8.(2013·济南高二检测)用一种只有水分子能自由通过而直径较大的溶质分子不能通过的隔膜把水槽隔离成大小完全相同的甲、乙两室,甲室中装入淀粉溶液,乙室中装入蒸馏水(如图)。
此时甲、乙两室中的水分子均可自由地通过隔膜而相互扩散,已知这种扩散速度与单位体积内溶质的微粒数成反比,而与液体的压强成正比。
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甲、乙两室中装入液体的体积相同,对于实验开始阶段的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_。
A.水分子从甲室向乙室的扩散速度大于乙室向甲室的扩散速度
B.水分子从乙室向甲室的扩散速度大于甲室向乙室的扩散速度
C.两室中水分子的相互扩散速度相等
D.两室中水分子的扩散速度将越来越小
(2)相同温度下,甲室装入质量分数为1%的尿素[CO(NH2)2]水溶液,乙室装入等体积的质量分数为a%的葡萄糖(C6H12O6)溶液,若两溶液的密度近似看成1g·cm-3,且水分子相互扩散的速度也相等,则a的近似值是________。
A.1B.2
C.3D.4
【解析】
(1)开始时,甲室为淀粉溶液,溶质的浓度大,乙室为水,溶质的浓度小,所以甲室的扩散速度慢。
由于更多的水进入甲室后,甲室中液面上升,溶质的浓度下降,扩散速度加快,乙室由于液面下降,扩散速度减慢,某一时刻后可能达到平衡状态。
故答案为B。
(2)甲、乙两室等体积,排除了压强的影响,扩散速度只与浓度有关。
由于水分子的扩散速度相等,说明相同体积的溶液中含有相同的分子数,100g葡萄糖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180=3(g),所以选C。
【答案】
(1)B
(2)C
1.下列各组混合物能用分液漏斗直接分离的是( )
A.柴油与汽油 B.汽油与水
C.溴与水D.水与乙醇
【解析】 本题考查分液法分离物质的适用范围,此法适用于互不相溶的有明显分界面的两种液体。
柴油与汽油都是有机物,能互溶不分层,因此不能用分液法;汽油与水互不相溶,汽油在水的上层,可直接用分液漏斗分离;溴在水中也是可以溶解而形成溴水的,乙醇与水可以互溶,都不能用分液的方法分离。
【答案】 B
2.(2013·郑州高二检测)在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滴入适量氯水充分反应后,再加四氯化碳振荡,静置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
A.上层紫红色,下层接近无色
B.均匀、透明,紫红色
C.均匀、透明,无色
D.上层接近无色,下层紫红色
【解析】 利用氧化剂将I-转化为I2,然后利用有机溶剂进行萃取。
因四氯化碳的密度大于水,故在下层,且该层颜色为紫红色。
上层中的I2被萃取出因而接近无色。
【答案】 D
3.过氧化氢的沸点比水高,但受热容易分解。
某试剂厂先制得7~8%的过氧化氢溶液,再浓缩成30%的溶液时,可采用的适宜方法是( )
A.常压蒸馏B.减压蒸馏
C.加生石灰常压蒸馏D.加压蒸馏
【解析】 要浓缩过氧化氢溶液就必须减小溶剂水的量,但温度高过氧化氢易分解,为防止其分解,可降低水的沸点,故采用减压蒸馏。
【答案】 B
4.取碘水四份于试管中,编号为Ⅰ、Ⅱ、Ⅲ、Ⅳ,分别加入汽油、CCl4、酒精、NaCl溶液,振荡后静置,现象正确的是( )
A.Ⅰ中溶液分层,下层呈紫红色
B.Ⅱ中溶液分层,下层呈紫红色
C.Ⅲ中溶液分层,下层呈棕黄色
D.Ⅳ中溶液不分层,溶液由棕黄色变成黄绿色
【答案】 B
5.某实验室仅有如下仪器或用品:
烧杯、铁架台、铁圈、三脚架、漏斗、分液漏斗、石棉网、酒精灯、玻璃棒、量筒、蒸发皿、圆底烧瓶、火柴。
从缺乏仪器或用品的角度看,不能进行的实验项目是( )
A.蒸发B.萃取
C.液体过滤D.升华
【解析】 蒸发液体,需使用蒸发皿、酒精灯、火柴、玻璃棒、铁架台、铁圈或三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高中化学 选修 全套 课后 练习题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