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现代文阅读练习苏教版.docx
- 文档编号:5671689
- 上传时间:2022-12-31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58.29KB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现代文阅读练习苏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现代文阅读练习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现代文阅读练习苏教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现代文阅读练习苏教版
《现代文阅读》
(一)
蚕豆
毕飞宇
蚕豆主要种植在南方,它不是主食。
因为这个缘故,它被种在田埂或河岸一类“边角料”的地方。
蚕豆最好的吃法是炒。
香极了,嘎嘣脆。
唯一的缺点是太硬。
可是,孩子们的牙更硬——有了金刚钻就不怕瓷器活。
不过,我小时候吃炒蚕豆的机会并不多,只是过年的时候操练操练。
我要写下我和蚕豆的故事,这是我终身不能忘怀的。
我出生那一年,父母在杨家庄小学做代课教师。
他们决定请个人帮着烧午饭,附带着带孩子。
奶奶就这样成了我的奶奶。
我和她在一起的时间比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还多。
我五岁,父母工作调动。
奶奶没有和我们一起走。
我十一岁,父母要调到很远的地方工作。
临行前,我去了一趟奶奶家。
奶奶格外高兴,她的孙子来了,都“这么高了”。
那时,奶奶守寡不久,爷爷的遗像挂在墙上,奶奶高高兴兴地对着遗像说了一大通的话。
可无论奶奶怎样高兴,我始终能感觉到她身上的重。
她的笑容很重,很吃力。
奶奶和我谈起了爷爷,她很内疚。
她对死亡似乎并不在意:
“哪个不死呢?
”但奶奶不能原谅自己,她没让爷爷在最后的日子“吃好”。
奶奶说:
“家里头没得唉。
”奶奶让我到锅里铲了一些锅巴,放在了爷爷遗像前——这是让我尽孝,我得给爷爷“上饭”。
奶奶望着锅巴,笑了,说:
“死鬼嚼不动咯。
”
傍晚,奶奶决定让我早点回家。
她在犹豫,想。
她在想让我带点什么东西走。
现在回想起来,她当时真是太难了,穷啊。
真的是家徒四壁。
奶奶拿过来一根丫杈,从屋梁上取下一个竹篮,里头是蚕豆。
奶奶最后的决定是炒蚕豆让我带走。
多年后,我知道了那些蚕豆是奶奶预备着第二年做种用的。
蚕豆炒好了,她把滚烫的蚕豆盛在簸箕里,簸了好长时间,给蚕豆降温。
然后,奶奶高兴地让我把褂子脱下来,把两只袖口给缝上了——袖管就成了两个大口袋。
奶奶把褂子绕在我的脖子上,口袋像两根柱子,立在了胸前。
奶奶的手在我的头发窝里摸了老半天,说:
“你走吧乖乖。
”
我第一次拥有这么多的炒蚕豆。
你可以想象我这一路走得有多欢——我丝毫没有意识到奶奶当时有多艰难!
一路走,一路吃,路的一侧是河流,我还可以一路解渴。
杨家庄在我的身后远去了,奶奶在我的身后远去了。
后来的岁月里,我不停地回想起这个将预示着我和奶奶长久分离的画面。
等我到了一定的年纪,我想起一次就难受一次。
1986年,我在扬州读大学。
有一天,接到父亲的来信,说我的姑姑,也就是奶奶唯一的女儿,死了。
回到了杨家庄,我已经是个二十二岁的大小伙子了,我已经十一年没有来看望奶奶了。
我在许多夜里想起她,但天一亮我又忘了。
这些,我想起一次就羞愧一次。
我再一次站在奶奶面前,她老人家一眼就把我认出来了。
她的个子那么小,却坚持要摸我的头,我弓下腰来她才能如愿,奶奶看上去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悲伤,这让我轻松许多了。
她只是抱怨了一句:
“死丫头她不肯活咯。
”
事实上,奶奶没多久就下世了。
她一定承受不住这样的伤痛了。
但奶奶就是这样,从来不轻易流露她的伤心与悲痛,尤其在亲人面前——我是从另一个可亲的老人那里理解了我的奶奶的。
她们时刻愿意承当亲人的痛,但她们永远也不会让自己的亲人分担她们的痛。
1989年,奶奶的孙女小妹来南京读书了,我去看她。
小妹说:
“哥,你的头发很软。
”我说:
“你怎么知道的?
”小妹说:
“奶奶告诉我的。
奶奶时常唠叨你,到死都这样。
”
小妹的这句话让我很受不了。
我知道的,我想念奶奶的时候比奶奶想我要少很多。
但是,我每一次想起奶奶总是从那些蚕豆开始的——蚕豆成了我最亲的食物。
(选自《苏北少年“堂吉诃德”》,有删改)
1.文章主要叙写了“我”和奶奶交往的事情,请继续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填空。
一岁到五岁,①;十一岁,我临别前去看奶奶、②、③;
二十二岁,④,又见奶奶,奶奶不久去世了。
2.题目是“蚕豆”,作者却用了大量篇幅写“我和奶奶的故事”,为什么?
写出你的理解。
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的句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表现了奶奶怎样的心理?
奶奶的手在我的头发窝里摸了老半天,说:
“你走吧乖乖。
”
4.文中“等我到了一定的年纪,我想起一次就难受一次”“这些,我想起一次就羞愧一次”中的“难受”和“羞愧”的原因各是什么?
5.这篇文章蕴含着作者哪些情思?
(二)
牛皮纸包着的月饼
丁立梅
①朋友去北京,给我带回两盒包装精美的月饼。
红漆木盒装着,华丽、雍容。
②揭开盒盖,不多的几只月饼,躺在质地柔软的丝绒上,是皇家女儿,金枝玉叶着。
③洗净了手,和家人带着虔诚的心,切了一只月饼来尝。
为此,我还特地拿出宝贝样收藏着的印花水晶盘,把月饼摆成菊的模样。
一家人欢欢喜喜拿了吃,鱼翅做的馅,味道怪异,家人都只吃了一口,就放下了。
我坚持吃两块,但终究,也受不了那份怪异。
余下的,狠狠心,丢进垃圾筒。
丢的时候,我祖母似地念叨,作孽啊作孽啊。
④便格外怀念起小时的月饼来。
是些小作坊做的,用桂花或松仁做馅,外面的面粉,层层起酥,洇着金黄的油。
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⑤在中秋前一个星期,村部的惟一一家小商店,就把月饼买回来了。
散装的,搁在一个大缸里。
我们放学时从商店门口过,可以闻得见空气里的月饼味,香甜香甜的,很浓。
探头去看,总看到面皮白白的店主,在用牛皮纸包装月饼,五个一包,十个一包。
他动作舒缓,在那时的我们眼里,那动作无疑是美的,充满甜蜜的味道。
我们的心,开始生了翅膀,朝着一个日子飞翔。
⑥终于等到中秋这一天了。
起早祖父就答应了的,晚上,每人可以分到一只月饼。
那一天,我们再没了心思做其他的事,只盼着月亮快快升起来。
等月亮真的升起来了,我们不赏月,眼睛都聚到门口的小路上。
祖父出现了,手里提着用牛皮纸包着的月饼,隔了老远,我们都能闻到月饼的味道。
兄妹几个,跑过去迎接,在他身边跳。
祖父说,小店里挤满了人,好不容易才买到月饼。
语气里有得意,仿佛他做了一件很了不得的事。
⑦煤油灯下,祖父小心地揭开一层一层的牛皮纸,我们得到了向往中的月饼,用小手托着,日子幸福得能滴出蜜来。
母亲在一边教育我们,好东西要留着慢慢吃。
于是我们把月饼分成一点一点的碎屑,舔着吃。
总能把一只月饼吃到第二天,甚至第三天。
⑧大人们也一人一只月饼,但他们多半舍不得吃,藏着,只等我们嘴馋了时,分了去吃。
但生活的琐碎和忙碌,会让他们忘掉藏月饼这件事。
我祖母有一次藏了一只月饼,等她记起时,月饼上面已长了很长的毛了,不得不扔掉,一家人为此痛心了好多天。
⑨祖母也曾把月饼分送给邻家两个孩子,那两个孩子跟着寡母过活,自是没钱买月饼。
中秋时,别人家欢歌笑语,他们家却冷冷清清的。
祖母说,可怜啊。
遂踮着小脚,给他们送了月饼去。
回家来安慰我们,让别人吃掉,比自己吃掉好。
那时年幼,不明白这句话,现在明白了。
如今那两个孩子早已长大,都出息了,一个在南京,一个在杭州。
我祖母在世的时候,他们每年回来,都会去看看她。
他们说,忘不了小时候用牛皮纸包着的月饼。
1.文中两次写丢月饼的情形有何不同?
请从原因和心情两方面概括。
2.文章以“牛皮纸包着的月饼”为题,有什么作用?
3.请赏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不多的几只月饼,躺在质地柔软的丝绒上,是皇家女儿,金枝玉叶着。
”
(2)“我们得到了向往中的月饼,用小手托着,日子幸福得能滴出蜜来。
”
4.文章最后一段:
“(祖母)回家来安慰我们,让别人吃掉,比自己吃掉好。
那时年幼,不明白这句话,现在明白了。
”“我”明白了什么?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三)
父亲的婆婆丁
①踩落晨间的第一声鸟啼,春便将一匹绿长长地铺展开来。
这匹绿古旧鲜嫩,生意葱茏。
苦菜、荠菜、蒲公英、野蒿、茅针……知名的不知名的野芳香草都茸茸地抬起了头,用绿绿的眼睛看着绿绿的天、绿绿的地,闻着绿绿的空气,打着绿绿的哈欠。
这些绿染翠了青山,染嫩了大地,还染化了一个人的心,父亲的心。
②其实父亲顶不喜欢绿,因为那绿让他想起了田间地头无比倔强的麦蒿。
这些鬼鬼祟祟的小偷,总是匍匐前进,将根深深扎入地下,拼命争抢吮吸着父亲精心播撒在麦田里的一粒粒血汗。
后来,父亲却钟爱起一枚绿来。
他的目光在一堆绿色的小脑袋里逡巡着,被举着几根齿锯的野草生生攫住了。
那是经历了一冬的寒冷后悄然长出嫩头的婆婆丁,那是父亲的婆婆丁。
③每次将婆婆丁采摘回家,父亲总是用那双骨节粗大的手掌轻轻抚摸着那青色的叶片和紫色的菜根,眼里充满了照看孙儿般的温柔,氤氲着甜腻腻的歌。
那双粗糙的大手早年间推过崂山般高耸的石子,从青岛一直推到即墨乡下;那双粗糙的大手壮年时砍伐过东北深林里参天的红松,古苔森森,留下了一段艰涩的青春。
而今,时光盘踞在父亲的头顶,吐出一蓬蓬雪白的茅针,牵绊住了他的矫健和勇猛,让他一头扎进了家长里短的婆婆丁里。
④“你瞧,这婆婆丁看着不起眼的模样,没想到用处可大咧。
这叶可以蘸着大酱喝酒吃,这根切一切,像这样炒干,泡上水,啥病都治。
你妈那病有半年多没吃药了,多亏了这东西,比吃药强多了……”父亲的手麻利地在黝黑又烫人的铁锅底下翻搅,一边回头跟我絮絮地说。
他那黑锅底般黝黑的手指轻柔地划过菜根,漾起了一圈涟漪。
六年前,母亲害过一场急症,我们姐弟像婆婆丁的花瓣,团团围住母亲这丛虚弱的花蕊。
父亲的屁股蹭在病房长凳的一角,像一根黑黑的花梗,在一旁安静地焦虑着。
粗糙的大手像他的心一样,此刻局促地无处安放。
直到误诊的癌变被更正为胆囊炎,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凑到母亲跟前,也像一朵花瓣了。
⑤此后的父亲,在洗洗刷刷的琐屑中,腰背慢慢塌下来,塌下来。
他会耐心地等待冗长的糖尿病广告、跌打损伤广告、鸿茅药酒广告播完,然后仔细而费力地观看各类养生节目。
直到他知道了那一枚枚下地时被他踩在脚底的毫不起眼的婆婆丁居然是消炎祛肿的良药,他便像寻到了宝物一般,开春就奔向那匹绿毯而去。
⑥也只有春天了,过了清明,婆婆丁就顶着一圈黄灿灿的花瓣迅速长大,最后生发出一簇小伞,随风四散,再也难觅踪迹。
就像,我们这样散在各方的子女。
⑦“爸,哪个地方能挖到婆婆丁?
我跟你一起去。
”
⑧坐在电动三轮车侧座上,苍老的父亲半环绕着我扶着车把向田间驶去。
我瞬间变回了依偎在父亲身上的婴孩,暖暖的,很安全,还有一股婆婆丁的香。
【注】婆婆丁,蒲公英的别名。
1.文章第③自然段画线句写父亲“那双粗糙的大手”有何作用?
2.“他的目光在一堆绿色的小脑袋里逡巡着,被举着几根齿锯的野草生生攫住了。
”这句中“攫住”一词有何妙处?
3.文章第④自然段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表达效果?
4.结合全文理解“父亲的婆婆丁”这一题目的含义。
(四)
一碗情深
李光彪
①在那个肠胃生锈的年代,我和二姐如母亲饲养的两头猪崽儿,肚子像条大麻袋,再装多少吃食进去都感到饥饿。
因此,二姐和我常为吃饱肚子而争执打闹。
②家里吃饭盛菜用的全是土陶碗,由于没有丰盛的菜上桌,一家人的碗七大八小也没几个,除了装菜的钵头汤碗碴儿、大碗外,每人只有一个碗。
有次,我麻利地帮母亲拿碗、端菜、收碗,慌忙中,手里的碗“咣当”一声落地。
碗摔烂一个少一个。
③不知是母亲有意惩罚我,还是家里无钱买新碗。
吃饭时,母亲总让二姐定量先吃,等二姐吃完后,再把碗洗干净,用同一个碗舀饭给我吃。
我守望在二姐的旁边,看着“吧嗒、吧嗒”细嚼慢咽吃饭的二姐,总是催促二姐赶快吃,巴不得叫二姐直接倒进肚子。
常常是二姐才刚端起碗,没吃几口,我就迫不及待对母亲大声喊:
“二姐的饭吃完了,快点儿、快点儿,轮到我吃了。
”二姐毫不示弱,反驳说:
“饭还有半碗呢,催工不催吃。
”母亲转过身来一看,便劝我耐心等待。
那时的我多么仇恨二姐啊!
④后来,省吃俭用的母亲不知从哪儿买回一个小花洋碗,继续采取二姐和我共同使用的办法,早饭二姐先吃,我后吃,晚饭我先吃,二姐后吃,让我和二姐轮流用那个小花洋碗吃饭。
轮到我吃饭时,我总是故意拖延时间,让等在一旁的二姐垂涎欲滴。
有时,我明知饭快吃光了,可偏要留下一小撮儿在碗底,慢条斯理地一粒一粒数着吃。
直到母亲看不过意朝我发火,催我迅速吃完饭,二姐才可以接过我手里的小花洋碗,自己洗刷,交由母亲分舀饭菜吃饭。
肚饱眼不饱的我仍不愿走开,站在二姐身边,既监督母亲,也监督二姐,生怕母亲偏心,让二姐多吃多占。
⑤那天,未嫁进家的二嫂的父亲来“踩家”,母亲在灶房里忙前忙后,不仅杀鸡,还做了好几个香喷喷的菜,碗自然就不够用。
爱面子的母亲怕我不懂规矩,就舀一碗饭,夹了三块鸡肉,让我先吃,但不准我上桌。
我“稀里哗啦”吃完后,就被母亲特意安排在屋外的院子里喂猪食,闷闷不乐的我总觉得母亲对自己不公平,为什么让二姐上桌,不准我上桌,便对那几头猪又打又骂,发无名火。
母亲知道我的心思,只好又叫二姐来替我喂猪。
像只馋猫的我跑到饭桌旁,缠着母亲磨磨蹭蹭想啃鸡脚,母亲说小娃娃不能吃,吃了手摇写不好字;我想吃鸡肠子,母亲说小孩子吃了鸡肠子,连横竖都画不直;我想啃鸡头,母亲又说那是敬长老的;我想吃鸡冠,“老亲爹”却给了二姐,说姑娘吃了长大后才会绣花;我想吃鸡脑髓……无奈之下,母亲只好把她碗里的一块鸡翅分给了我,说我吃了长大以后会远走高飞。
拿着那块鸡翅,我一下子就飞奔出家门,满村子边跑边啃……
⑥直到我九岁那年,三个哥哥和大姐娶的娶、嫁的嫁。
我和母亲与大哥一家,二姐和二哥一家,另立门户分家过日子。
分家时,二姐和我都想要那个小花洋碗,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最终在母亲的“裁判”下,小花洋碗归我所有。
从此,我和二姐成了两头分槽的猪崽儿,不再共用那个小花洋碗轮流吃饭了。
那个不知多少次被我端掉在地上的小花洋碗,搪瓷已经东一块、西一块掉了很多,乌黑的铁皮斑斑点点露了出来,成了我吃饭的专用碗。
可小花洋碗再好,吃不饱肚子仍是家常便饭的事。
而二姐却比我懂事,二哥家有什么好吃的,总会悄悄留一点儿埋在饭下面,端着离开饭桌,跑到我面前私分一点儿给我尝个味道。
⑦就这样,我和二姐如母亲菜园里栽种的番茄、辣椒、南瓜、虹豆,朝夕相处,并肩长大。
不知不觉二姐就到了女大当嫁的年龄,我十六岁正读初中时,二姐出嫁了,第二年,二姐生下孩子,当了妈妈。
母亲带着我去二姐家“送祝米”,我忍痛割爱,把那个小花洋碗当礼物送给了二姐,让孩子用它吃饭。
⑧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我的孩子满月时,二姐来“送祝米”,又把那个多年未见的小花洋碗,用红油漆涂抹过,有些旧,送给了我“掌上明珠”的姑娘。
⑨如今,二姐和我都过上了端着“金饭碗、银饭碗”的富足生活,但我们几乎一年半载都难以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了。
1.简要说说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第⑤段中,作者一连用了五个“想”来描绘我上桌后的馋样,这对表现母亲的形象有何作用?
3.第⑥段画线句“我和二姐成了两头分槽的猪崽儿,不再共用那个小花洋碗轮流吃饭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请联系前文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4.文题为“一碗情深”,结合全文内容简要说说“一碗”中蕴含哪些“深情”?
(五)
剩余的温暖
雪小禅
①我每天都可以看到一些人,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
②出门,是小区的门卫,一家三口人,男人下岗,骑人力三轮车,干些脏活累活。
下了班,蹲在六七平方米的房子里看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
女人是门卫,一边看门一边,菜是别人的,替别人择菜可以赚几毛钱。
她永远穿着一件黄色的背心,是免费发的广告衫,她的脸上永远挂着微笑。
女儿趴在砖头上写作业,这个孩子学习特别好。
③之后,路过一个大学门口,很多卖小吃的人推着炉子,在冬天的早晨揣着双手等着学生买早点。
卖早报的中年妇女,嚷着“卖报,卖报”,还有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给人缝补衣裳,有时也回替人做被子。
④再往前走,有一个大型商场,常常有一些蜘蛛人挂在上面,风很大,他们在风中如蝴蝶一样飘着,我常常担心他们会掉下来。
继续往前走,路过一个超市,有残疾人趴在那里向行人讨钱,很多人无视地走过。
⑤当然,还有那些清洁工,还有那些看车人,在寒风中站一天,脸冻得生了冻疮,手很粗燥。
往回走的时候,我要去一家馒头店买馒头,那对夫妻的脸上身上永远有面粉;去菜市场买菜,小贩在大声嚷嚷着,他们说恶俗的段子,全然不管谁在面前。
⑥钥匙丢了,我要去拐角的地方找人配一把,自行车扎了胎,我要去找那个“小江南”补一补。
⑦生活中,总有这么一些人,他们来自大江南北,构成我们城市的要素。
虽然有时我们嫌他们脏,嫌他们不够文明,但是,正是这些生活在低层的人们,给了我们正常生活中不可缺的要素,给了我们烟火气息,让我们感觉到这个城市的勃勃生机。
⑧我可以给他们什么?
⑨我也是滚滚红尘中的一个普通人,要为生活而奔忙,唯一不同的是,我用大脑赚回生活所要的一切,而他们要用自己的体力。
所以我需要的只是记住他们,记住他们给这个城市带来生机,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⑩我能给的,只有自己那一点剩余的温暖。
那剩余的温暖,是我用眼睛给他们的感谢,是我用心体会到的温暖。
这些人还在忙碌着,可能不知道有一个人每天感受着他们,关切地用眼睛注视着他们。
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知道,自己的心里,有一块小地方,能够记住他们。
那些剩余的温暖,是我善感的心。
我相信,不仅我,很多人都有。
我们用心记住了这些忙碌的人们,有了这些温暖,这个人世,就会变得越来越温暖。
1.文章第①~⑦段,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了门卫、卖小吃的、“蜘蛛人”、清洁工等人物,这些人有哪些共同特点?
2.第②段的画线句中的两个“永远”各有什么作用?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第④段的画线句的妙处。
4.作者为什么说“我需要的只是记住他们,记住他们给这个城市带来的生机,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5.文章最后两段,作者用“剩余的温暖”指出了对待“这些人”的正确做法,请你简要概括。
(六)
回家去问妈妈
毕淑敏
①那一年游敦煌回来,兴奋地同妈妈谈起戈壁的黄沙和祁连的雪峰。
说到丝绸之路上僻远的安西,哈密瓜汁甜得把嘴唇粘在一起……一直安静听我说话的妈妈,淡淡地插了一句:
“在你不到半岁的时候,我就抱着你走过安西。
”我大吃一惊,从未听妈妈谈过这段往事。
②妈妈说,你生在新疆,长在北京。
难道你是飞来的不成?
以前我一说起带你赶路的事,你就嫌烦,说知道啦,别再哆嗦。
③我静静地倾听妈妈的描述,才知道我在幼年时曾带给母亲那样的艰难,才知道发生在安西的感动源远流长。
突然意识到,在我和最亲的母亲之间,潜伏着无数盲点。
④我们总觉得已经成人。
母亲只是一间古老的旧房,她给我们的童年以遮避,但不会再提供新的风景。
我们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寻找自我的价值。
全神贯注地倾听上司的评论,字斟句酌地印证众人的口碑,反复咀嚼朋友随口吐露的点滴印象,甚至会为恋人一颦一笑的涵意彻夜思索……我们极其在意世人对我们的看法,恰恰忘了,当我们环视整个世界的时候,总有一双微微眯起的眼睛,始终在背后凝视着我们。
母亲默默地关注,就像手艺精湛的老艺人,不厌其烦地打磨描绘她们制造的精品。
于是我们厌烦了,不客气地说,老提那些过去的事,烦不烦呀?
从此,母亲就真的噤了声。
⑤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远远没有长大:
我们幼年的顽皮、成长的艰辛、与生俱来的弱点、异于常人的秉赋……从小到大最详尽的档案、每一次失败与成功的记录,都贮存在母亲宁静的眼中。
我们曾经满世界地寻找真诚,却不知最想要的真诚就在母亲那里。
⑥我们像一本没有结尾的书,每一个符号都是母亲用血书写。
我们还未曾读懂,著者已撒手而去。
从此我们面对书中的无数悬念和秘密,无以破译。
我们流落世间,成为飘零的红叶。
⑦趁老树虬曲的枝丫还郁郁葱葱,让我们赶快跑回家,去问妈妈。
⑧一定要赶快啊!
生命给我们的允诺并不慷慨,两代人命运的云梯衔接处,时间只是窄窄的台阶。
从我们明白人生的韵律,距父母还能明晰地谈论以往,并肩而行的日子屈指可数。
⑨给母亲一个机会,让她重温创造的喜悦;给儿女一个机会,让我们深刻洞察尘封的记忆。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件事引发了作者的哪些感悟?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
“母亲默默地关注,就像手艺精湛的老艺人,不厌其烦地打磨描绘她们制造的精品。
”
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4.如何理解第④段中画波浪线句子“母亲只是一间古老的旧房,她给我们的童年以遮避,但不会再提供新的风景”的含义?
(七)
稻草的姿势
樊建军
①我熟悉稻草的姿势,就像熟悉父亲的姿势。
父亲的姿势是劳累压弯的弓形,稻草的姿势也是弓形,不过是谷粒坠弯的弓形。
相同的生活表面透视着相同的生活本质,我就是父亲枝头的一粒稻谷,父亲的脊背因我而弯曲。
因此,有时候我会暗暗担心自己被田野遗弃,被父亲遗弃。
②从小时候到现在,我都习惯于在田野上漫步,并乐此不疲。
我行走于稻田的中央,听蛙的鸣叫、土狗子的吟唱,看阳光在稻穗上燃烧的样子。
有时,我会在一块稻田边静立着,为它的饱满和慈爱而感动。
我曾多次幻想,自己就是一株水稻,在属于自己的田园默守着自己朴素的梦想。
③收获过后的田野空旷、寂静,它的博大、孤独、悲怆,彻底在那一刻裸露。
似乎土地没有边缘,树没有叶子,眼睛里没有绿色。
了无生机的旷野里,我走动着,来来去去,像一阵风,更像一个飘浮的梦。
④在晚秋的黄昏里,稻草变换了一种姿势,散落在空荡的田野里。
父亲把散乱的稻草扎成一小捆一小捆,树在田野上,田野上便突然多了一群调皮的娃儿。
一个农人,一群稻草,那样忘情地嬉戏着,有关稻草的片断,不知不觉生动起来。
好像起风了,父亲又把那一个个乐不思归的娃儿唤拢来,聚集起来。
还有一些乱蓬蓬的稻草睡在泥地里,父亲便划燃一根火柴,点燃一根纸烟,然后把那火光随手扔在稻草上。
顷刻,那火光便辉煌起来,就像一颗跳动的心脏。
那是乡村的心脏呵!
⑤就在我沉恋的时候,冬天悄然来临。
在雪没有降落之前,我就倚在稻草树下,眺望沉寂的田野。
有时我也会用稻草将自己彻底覆盖,体会稻草赐予的温暖和舒适。
几只麻雀栖在稻草上,寻找一粒或者两粒谷物。
有几只老鼠从稻草中钻出来,同我一样享受着烂漫的阳光。
一头老黄牛卧在不远处的稻草上,静静地反刍着稻草的滋味。
我没有动,我也不想惊动它们,此刻我和它们共享着稻草的恩惠,感动在同一个家园。
⑥我同样沉醉雪后的田野。
在雪野中行走,我会抛却秋日里那种孤独的沉思,心情就像美丽的雪瓣一样飘扬起来,自由地做着纯洁的遐想。
那被雪覆盖的稻草堆就像一座座童话中的小木屋,我知道,那里面肯定有着不曾谋面的朋友,静静地站在窗前,欣赏着这壮美的雪景。
我真想走上前去,同它们握手,互致问候。
但是,我怕它们不喜欢我的脚印,特别是不喜欢我踩破它们窗前的那片雪景。
我更担心自己不小心踩破了它们的憧憬和梦想,那就真是罪过了。
我只能在远处站着,凝望那些童话的小屋,为稻草优美的姿势而颤栗,为它们和谐相处而祝福。
⑦而现在,在又一个冬天快要到来的时刻,我静坐于斗室之间。
稻草、火光、灰烬、雪、童话的小屋,一次次覆盖我的想象。
特别是回想起那片绚烂的火光,内心就会充满刻骨的温暖。
在命运的晚秋季节,能有一片温暖来烘干濡湿的灵魂,那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
也许有一天我会迷失于那条回乡的路,那就顺着稻草走吧,顺着稻草伫立的原野走吧,稻草是我永恒的路标。
1.请分条概括稻草的四种姿势。
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③段写收获过的田野有什么作用?
3.简要分析第⑤段中加点“依、栖、钻、卧”四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4.结合语境,说说第⑦段划线句的深刻含义。
(八)
果园快乐的时光
白兰华
①外婆家有个菜园,而他更愿意称之为果园。
园内有一株高大的漳州柑子树,绿萌如盖,斜斜地遮住了土屋后门的一小块空地。
放学回家,他就在树荫下做作业,温习功课。
几只麻雀停在屋檐边,啄着盖房用的麦草,寻找残存的几颗麦粒。
玩腻了,又蹦跳着飞落地面,叽叽喳喳叫几声,觉得没趣,又陆陆续续飞上树梢,在枝叶间嬉戏。
他静静地观望着麻雀的表演,时光仿佛凝固了一般,几丝夕阳的光线投下来,他的心里生长起一片海,无边无际,一叶小舟就在波平浪静的水面轻轻摇曳。
②果园里还有三株橘树,一棵李子树,一棵柿树,它们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日复一日地成长,经历开花结果的繁衍,默默奉献着一切。
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学期 期末 复习 专题 现代文 阅读 练习 苏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