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
- 文档编号:5664702
- 上传时间:2022-12-30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8.71KB
小学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
《小学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主备课:
王淑华
辅备课:
孙艳
郭翠
5、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
1、谈话:
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
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
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
先去读一读吧。
〖老百〗
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
(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
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
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很精彩!
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9、指名答。
(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
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高山.(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
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
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
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
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指名答)
17、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
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
谁不想留恋其中?
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
(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
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
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
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
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
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
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第二课时
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
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
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
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读入情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
(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
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
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
(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
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议深情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指名答)
3、总结: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
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
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指名答)
3、指导书写:
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
教学反思:
6、梅花魂
一、教育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学习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教育学生学习梅花的高尚品格,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是本文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分析重点段第2和13自然段,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来解决。
(二)“前后照应、首尾连贯”是本文重点训练项目,主要通过勾画前后照应的句子,反复朗读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出示幻灯片(梅花图),教师指导观察并提问:
同学们,你见过梅花吗?
你能简要说说梅花的品格吗?
(梅花,主要有红、白两种颜色,花分五瓣,香味很浓。
特别是它在万花凋零的初春时节开放,深受人们的喜爱。
梅花不畏严寒、不怕风欺雪压,它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今天我们学习“梅花魂”这篇自读课文。
板书课题,说说“魂”是什么意思?
(“魂”是指迷信的人认为附在人的躯体上作为主宰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灵魂离开躯体后人即死亡。
本文中的“魂”是指崇高的精神。
)梅花虽是有名的花,但为什么说”梅花魂”呢?
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①指名读课文。
②生字: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
③新词:
训斥:
训诫和斥责。
玷污:
弄脏。
郑重:
严肃认真。
眷恋:
对自己喜爱的地方深深地留恋。
颇负盛名:
颇,相当地。
负,享有。
盛名,很大的名望。
颇负盛名,有很大的名望。
2、作者围绕梅花讲了一些什么事?
通过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围绕着梅花讲了飘泊他乡的外祖父珍爱梅花、眷恋祖国的事,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
3、划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读一读。
4、质疑问难,同学前后左右分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四、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本文共分三部分,要指导学生把“回忆几件具体的事情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作为一部分,这样就很明显地把文章的三大部分划分出来了。
第一段
(1)由梅花想到外祖父。
第二段(2-15)回忆几件具体的事情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第三段(16)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
)
五、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读课文,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写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及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表露了华侨老人的爱国心。
)
过渡:
课文是怎样来表达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的呢?
二、学生自学,教师点拨
1、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先自学,后讨论、交流。
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外祖父的五件事:
(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在离别前把最珍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船快开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表达了外祖父眷恋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
三、引导学生抓重点段第2自然段,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
1、学生自由感情朗读,画出使外祖父伤心落泪的诗句。
2、反复朗读并思考:
外祖父为何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落泪?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感情。
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外祖父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落泪。
)
3、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几句诗的意思的?
说说从这些诗句你体会出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
意思是:
我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也是王维的诗,意思是:
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回来不回来呢?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是北宋词人秦观的词,意思是:
在空中随风飞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
从这些诗句,可以体会出外祖父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
四、自学重点段15自然段,学生分组朗读并讨论:
1、梅花的品格是什么?
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画在书上。
(梅花的品格是坚韧不拔,遇到困难不屈服。
主要从“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这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
2、外祖父为何珍爱梅花?
这说明什么?
(外祖父把梅花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即“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他珍爱梅花,是让自己保持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保持中国人的气节。
这充分说明外祖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
3、外祖父为什么要送梅花图、梅花手绢给“我”?
(外祖父把梅花图、梅花手绢送给“我”,是为了让“我”也保持梅花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
也说明外祖父要把他自己对祖国的眷恋之心让“我”带回祖国。
)
4、“梅花魂”的内涵是什么?
本文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
(“梅花魂”的内涵是:
保持梅花的品格,保持中国人的气节。
以“梅花魂”为题点明了中心。
5、说说最后一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
五、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写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地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爱国之情。
)
六、总结、扩展
1、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本文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开头和结尾相照,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
(2)指导朗读重点段,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
(第2自然段从开头到“教我读唐诗宋词”,读得应轻快一些。
从“读到”到这一段结束,读得应低缓一些。
第13自然段点明了外祖父珍爱梅花的原因,在朗读时,语气要坚决。
)
2、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在学过的课文中,找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段,并体会它的好处。
七、布置作业
1、在( )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冷艳的(梅花)(崇高)的品格冰凉的(泪珠)(高尚)的灵魂
慈祥的(外公)(梅花)的骨气隆冬的(天气)(梅花)的秉性
2、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1)外祖父把梅花作为什么的象征?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
(2)中华民族的精神就是什么?
(就是“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
(3)外祖父保存这幅墨梅图是为了什么?
现在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什么?
(外祖父保存这幅梅是为了保持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
现在把它送给外孙女,也是让她保持梅花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
)
教学反思:
7、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可以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
自读自悟;细读悟情;品读体会。
课前准备
学生已学了两篇回忆性的文章,可以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你正在 一、谈话引入
1、谈话: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
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
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琦君(1918—)现当代女作家。
原名潘希真。
浙江永嘉人。
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
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后定居美国。
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3、介绍桂花:
桂花:
也称木犀,木犀科。
常绿小乔木,高达15m,冠卵圆形。
叶对生,硬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全缘或具疏齿。
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中秋。
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
原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
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
是传统的名贵香花,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树种。
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种甜食。
二、检查预习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因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美好的诗词歌颂它。
你们读过哪些有关桂花的名句来跟同学交流一下好吗?
我们却从未听说桂花会下雨。
2、抽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
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
“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三、自读自悟细读悟情
1、自读自悟(出示思考题)
(1)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
勾出有关的词句。
(2)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桌听。
2、细读悟情(讨论交流)
重点理解句子: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
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
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2)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理解“总是”)
(3)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四、品读体会
1、八月桂花,十里飘香。
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可是母亲说: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
为什么?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
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
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
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
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
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
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
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
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
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教学反思:
8、小桥流水人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2、在感受江南水乡的美景时,领悟作者抓景物特点描写的表达方法。
3、通过感悟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受到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师朗诵白居易《忆江南》的句子: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目的是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即巩固了学生已有的积累,又传授给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想象作者描写了故乡的那些景致?
2、小组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文章中容易读错的字音,以及描写了那些景致,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找出教学切入点。
3、小组交流
文章描写了故乡的三处景致
(1)小溪(1、2自然段)
(2)小桥(3、4自然段)
(3)人家(5、6自然段)
三、深入理解,学习写法,感受思想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家乡的景致的?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你自读批画,有感受的地方做做标注。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小组交流
4、大组汇报
(1)小溪(此处的生词比较多,教师可在学生汇报理解之前,让学生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带拼音的生字,将生字的学习有机的和文章结合在一起。
)
小溪的特点:
清澈见底,终年环绕村庄。
小溪两边的柳树,美、自然。
(指导朗读,此处语速适中,语调要轻快)
村民和小溪的关系;孩子们在小溪里嬉戏。
[朗读指导,读出捉鱼时的童趣]
通过对故乡景致和童年玩耍的回忆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小桥:
木桥、石桥
(3)人家
作者先以自己家为例,写了自己的卧室,光线暗、地面潮湿的特点;又写了父亲的书房,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由东南两面达窗可以看到优美的景色。
(指导朗读从窗中看到的景象。
“清晨”、“夏天”注意读出层次感)
文章最后一段略写了村里其他人家的生活。
通过“深深”、“印象”、“一辈子”这些词看出故乡在作者心中的位置。
表达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四、回顾全文,学习写法
(学生总结本文作者在写作方法上抓住了故乡景致的特点:
小桥、流水、人家,在描写着三方面景致时又抓住了他们各自的特点将景物写具体的,从中渗透着作者的思乡之情)
五、拓展学习
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实现读写结合。
如以“阳光、沙滩、海浪”为题,写一两段话,描写家乡景致的特点,表达你对家乡的感情。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与习作二
学习目标
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
2、能与同学进行商讨,培养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
3、通过活动,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收集与“浓浓的乡情”相关的诗词、歌曲、故事等。
2、了解班级同学的特长,以便策划活动。
3、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了解怎样策划才能搞好一次活动,可以事先参阅一些好的经验。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大诗人李白用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而这诗句也成了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今天也让我们来畅谈一下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二、畅所欲言.抒发情感
1、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2、现然大家都这么热爱家乡,那么我们就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来策划一次活动.既然是活动,形式就要丰富多彩,要通过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目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小组交流讨论
1、明确小组讨论的内容:
表演哪些节目;由哪些同学表演;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2、重点讨论怎样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根据讨论情况列出节目表.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指导。
3、小结过渡:
刚才老师参与了部分小组的讨论,看得出来同学们事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非常热烈,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能考虑到。
每个小组都希望通过策划这次活动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那现在就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策划的活动方案吧。
四、展示活动方案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活动方案。
2、其他同学可以质疑,也可以和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
3、师生共同评议.综合大家的意见,全班制定一个活动方案。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通过策划“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不仅锻炼了我们的组织策划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大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相信“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在策划“浓浓的乡情”活动中,同学们尽情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是呀,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
今天让我们大胆地想象一下,通过我们的努力,二十年以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子?
二、大胆想象
1、想象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2、想象儿时的小伙伴会是怎样的。
3、想象久别重逢的亲人会有怎样的感慨。
三、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学生默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及内容。
小组互说,打开思路。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四、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1、回忆这组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表达感情的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2、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五、小组评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年级 语文 第二 单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