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文人书法的代表.docx
- 文档编号:5660789
- 上传时间:2022-12-30
- 格式:DOCX
- 页数:3
- 大小:18.72KB
傅雷文人书法的代表.docx
《傅雷文人书法的代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傅雷文人书法的代表.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傅雷文人书法的代表
傅雷,文人书法的代表
书法行家 傅雷7岁正式开蒙。
出生于耕读人家,自然把教育看得十分重要。
1915年的中国已进入中华民国时代,伴随着晚清洋务运动的惯性,为数不斐的知识精英开始在北京、上海等文化中心城市开展或轻或重的新文化运动。
但,乡村中国一如既往地沿袭着千百年的文化传统,傅雷与中国文化的首次见面,依旧是毛笔、砚台,依旧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依旧是唐诗、宋词。
在斗南公的指导下,傅雷临写晋唐楷书,不日窥见门径。
1927年12月,傅雷在上海黄埔江码头,登上法国邮船“昂达雷?
力篷”号,前往法国求学。
这时候的傅雷,较全面地掌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练成了一手清雅、简淡的行楷书。
凭着这种文化实力,他在巴黎才没有迷失方向。
1961年4月,傅雷在致香港演员萧芳芳的一通手札里,谈起了书法――
旧存此帖,寄芳芳贤侄女作临池用。
初可任择性之近一种,日写数行,不必描头画脚,但求得神气,有那么一点儿帖上的意思就好。
临帖不过是得一规模,非作古人奴隶。
一种临至半年八个月后,可再换一种。
字宁拙毋,宁厚毋薄,保持天真与本色,切忌搔首弄姿,故意取媚。
画平竖直是基本原则。
一九六一年四月怒庵识
这通手札,是傅雷学习书法的经验之谈,同时,也准确体现了中国书学的核心思想。
第一,临帖求神似,得一规模足矣,不作古人的奴隶。
第二,字宁拙毋巧,宁厚毋薄,保持天真与本色,切忌搔首弄姿,故意取媚。
傅雷无疑受到了傅山的影响。
傅山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阐述,揭示了中国书法的美学观。
作为学贯中西的翻译家、艺术评论家,傅雷完全支持傅山的艺术观点,将此看成艺术坐标,并告诫晚辈领悟恪守。
致萧芳芳的手札清纯、雅致,线条道劲,结构松弛,于法度中可见自如、散淡。
这是傅雷随意写成的,没有完全遵守传统手札的平阙形制,仅是为了告诉萧芳芳“保持天真与本色,切忌搔首弄姿,故意取媚”的写字规则。
其实,这也是做人的规则。
1961年的傅雷已成为右派,属于社会中的另类,但他并没有降低自己的道德要求,依旧读书、译书,依旧给远在异国他乡的儿子傅聪写长长的家书,告诉他做人的道理,学习的目的。
只是写信的工具改变了,从开始的毛笔,变成了钢笔。
傅雷是习惯用毛笔写信的,这是中国文人的风雅。
尺牍高手
1933年,已在法国完成学业的傅雷,正在上海美专教美术史。
该年的12月1日,他写给时任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所长舒新城的书札,即是以毛笔书就。
此后,他的多数信函,基本沿袭着传统手札的形式――以毛笔书写,起首、正文、结尾,修辞、造句,表意、抒情,不越古人藩篱,博雅、圆融,洞达、空灵,洋溢着中国文人的精神风尚与诗意才情。
10年以后,傅雷开始与黄宾虹通信,他在lO年时间里写给黄宾虹的117通手札,不仅是傅雷书法作品的集大成,更是傅雷人格、思想、才干、修养的具体体现。
我在《1943年傅雷致黄宾虹书》一文中写道:
“傅雷是杰出的翻译家、作家,在我的眼里,他一定是出色的美术评论家、书法家和收藏家。
我读了《中国画论的美学检讨》、《观画答客问》等文章,中国人对中国美术的理性认识,有可能是从傅雷开始的。
他又是书法家。
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还在持续着,每天的第一件事便是打开《傅雷书信集》,读两通傅雷的手札。
开始我关注手札的内容,致黄宾虹的手札,叙述了上个世纪两位文化巨人的人生行止、审美趣味、商业往来、人际交往,以及北京、上海的风俗。
两人是忘年交,穿梭于北京、上海的手札,写出了我们前辈的风流、高贵、潇洒。
这种友情已多年不见,即使想一想,内心也充满了温暖。
”
胡传海对尺牍有深入的研究,他说:
“尺牍,最早为一种文体的名称。
牍,古代书写用的木简。
用一尺长的木简作书信,故称尺牍。
……至于‘札’、‘牍’、‘简’、‘帖’之称,最初是各因书写工具而名的。
写在木板上的称‘札’、‘牍’,写在竹片上的称‘简’,写在布帛上的称‘帖’,所以书信又叫‘书札’、‘尺牍’、‘手简’等等。
”
中国书法史中的经典作品,如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寒切帖》、《姨母帖》、《十七帖》,陆机的《平复帖》,颜真卿的《争座位》、《祭侄稿》,杨凝式的《韭花帖》、《夏热帖》等等,都是作者的尺牍,并不是以艺术创作的自觉心态所实现和完成的书法作品。
北宋《淳化阁帖》中的魏晋南北朝书家作品,几乎全是各类尺牍。
傅雷熟知中国艺术史,他深知,对世界艺术的解读不能脱离中国书法。
即使写《世界美术二十讲》,他也是用毛笔书就。
显然,傅雷对书法的尊重是一种文化自觉,正如同他留给我们的尺牍,本无意做书法家,却在自己的文化生活中承续了书法的正脉,成为一个时代无出其右者的书法家。
1966年9月2日,傅雷写了最后一通尺牍,还是毛笔、古法,收读人是朱人秀。
这是一封遗书,第十三条写道:
自有家具,由你处理。
图书字画听候公家决定。
傅雷是一位收藏家,仅黄宾虹的书画作品,他就藏有一百多幅。
一些作品自购,一些作品为黄宾虹等人赠送。
中国文人极其重视尺牍书法,他们知道,一通尺牍,有可能比一部书的文化分量还要重,片言只字,比八尺长幅书法的价值还要大。
由于傅雷具有丰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和高度的文化自信,他写尺牍的确动了“心机”。
他于1943年至1952年写给黄宾虹的尺牍笔锋墨润,格调高迈,既考虑到受书人的文化素养,也时刻注意到自己的文化形象。
字迹清朗,语言古雅,说理时逻辑谨严,叙事时前后贯通,不著费字,不煽滥情。
那一年傅雷年仅35岁,“傅译”还没有成为一个国家的文化事实,叫傅雷的年轻人仅以《中国画论之美学检讨》、《观画答客问》、《论张爱玲小说》等一系列艺术评论文章,在上海崭露头角。
但,傅雷的气势已锐不可当。
1949年以后,傅雷因翻译西方古典文学名著声誉日隆,成为新中国的公众人物。
傅雷书法胎息魏晋,二王意趣浓郁,萧散、稳健、精致、隽永,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傅雷准确领悟了以二王书法为代表的帖学的艺术核心,也就掌握了中国传统尺牍书写的技术要领和艺术特点。
傅雷写给黄宾虹的尺牍,严格遵守传统尺牍的平阙形制,行文中一旦遇到黄宾虹,均另起一行,与前一行的第一个字相平,要么就上空一至两格。
另外,傅雷惯于使用侧书,行文涉及自己,必以小字写于右侧,以示谦逊。
平阙形制,首先是强调等级、长幼尊卑。
彭励志说:
“封建社会,家国一体,书疏中的平阙不仅施于君长,也施之于尊长。
所以,家礼的规范自然也渗透到尺牍当中。
特别是从唐代开始,东汉以后形成的士族和庶族壁垒森严的制度基本改变,礼下庶人,尺牍平阙礼仪关系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家私书疏平阙也不能随意书写,否则就有不敬之嫌。
”另外,平阙形制也极大丰富了尺牍的表现形式,促进了尺牍的风格变化和节奏变化,既体现了中国书法的绚丽多姿,也表现了书法家不同的书写特点和不同的个性特征。
文人书法的代表
傅雷博览群书,识见不同反响,对中国传统文化之认识,成一家之言。
作为饱学之士,傅雷译书、写作之余,又可运晋唐华彩之笔,使其尺牍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李瑞清说:
“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
故自古来学问家虽不善书而其书有书卷气。
故书以气味为第一,不然但成乎技,不足贵矣。
”
当代书法不容乐观,重要一点就是书法家文化素质的低下。
书法是综合艺术,其核心要素便是文学。
在书法史熠熠闪光的书法作品,均有文学的支撑。
尽管尺牍是个体性的世俗信息、情感信息、知识信息的表述与传达,但其流经数千年的历史证明,尺牍文本已成为被世人认同和大量使用的文体。
五四以后对传统文化的清算,新式教育的普及,书写工具的改变,对强势语言――英语的崇尚,直接导致毛笔书写的边缘化、非主流化。
当代书法,仅是一部分人以艺术的名义所进行的单一书写。
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书法家为掩饰自己的文化局限,把展厅神圣化,把视觉冲击力提到了前所未有的价值判断高度,与传统书法进行可笑的区别。
傅雷尺牍,技道一体,技巧娴熟的小行草书和文辞优雅、意新语俊的行文,统一了傅雷的人格与思想、理性与感觉、学养与技巧,形成了傅雷尺牍不可复制的个性特征和清刚雅正的文化意义,让我们感受到尺牍书法的完整和尺犊书法的博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人 书法 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