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性诗歌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docx
- 文档编号:5653082
- 上传时间:2022-12-30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6.50KB
哲理性诗歌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docx
《哲理性诗歌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理性诗歌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理性诗歌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
哲理性诗歌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
高中作文备考教案
(2006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星星 雷诗雁
仰望星空的人
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
晶莹,透亮,没有所取。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
那儿有灰尘、石渍,
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
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联想与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
②立意自定。
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800字。
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审题立意解析:
这首诗说的是什么呢?
1、距离产生美。
总以为星星是宝石,是因为在仰望它,和它有一段距离;没有距离了,飞上了星星,自然也就没有美可言了,看到的当然是灰尘、石渣。
对人也是这样啊,在对一个人还不怎么了解的时候(特别是恋人),总觉得他什么都是好的;可我们对他熟悉了,他对我们再没有什么秘密的时候,美便不存在了。
实际上,不是美不存在了,而是因为他的缺点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使得我们看不见他的优点罢了。
2、透过现象看本质。
晶莹、透亮、没有纤瑕,这是星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现象,它的本质呢?
正如诗人所说,是和地球一样复杂。
这是在写星星,又何尝不是在写现实生活呢?
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被一些纷纭的现象所迷惑,把现象当作了本质。
3、理想和现实。
诗歌第一小节写的是理想中的星星,第二小节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星星。
我们不是常常把现实理想化吗?
正因为把我们尚为涉足的现实理想化了,所以当我们步入现实开始新生活后感到的常常是失望。
这时,就需要我们用一段时间来调整心态了
满分作文例文1距离的眼睛
我没有去过太空,但我听说,从太空遥望地球,那是一颗美丽的天蓝色的星球,像一颗宝石,在摇曳着光辉,但从小就生活在地球的我,每天看看脚下的土地,工厂不停地排出的废气、污水,一切似乎没有了那份祥和和宁静。
于是,我理解了距离产生美的意义。
一直不相信完美而又一直在追求完美的我们,有时太过于接近目标,以至于它那微小的裂痕都被我们一览无余,尽收眼底。
于是我们厌倦了这些不完美而去追求别的完美,人生也在这一次次放弃和追求中充实。
之后,我明白了,真正的完美需要距离的修饰。
有一个画家,在他作画的时候,总是不时地后退几步来观察自己的作品。
因好奇心的驱使,问他后退的原因,他的回答是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的作品。
哦!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所以,我猛醒:
作为人,了解不需要形影不离,喜爱需要有一定空间来彼此放松。
距离的存在使我大悟,原本优雅的山峰,欣赏其优雅,无需身临其境;原本汹涌的大海,要领略它的波涛,也不必登上海轮,你只要站在高高的岩石上,任海风吹乱发丝,任骄阳晒黑皮肤,任潮水拍打脚下的巨石。
如果你还觉得不够,那么,让自己飞翔,化作一只苍鹰,你会看到蓝天、白浪、金色的沙滩、暗红的礁石。
这时,你说你找到了通向美的道路,我衷心向你祝贺。
其实每个人都能看到美,感受美,只是有人太急于求成,把一切都抓取到眼前,以致无美可言,于是抱怨这个世界太不美。
想一想吧,不是吗?
有的人或抱得太紧,或看得太清,而世间本就没有完人,所以他们的一生充斥着孤独和失落。
人与人就像两个运动的分子,只有拉开了距离才会相互吸引,只有距离才会使本就不完美的人看上去完美。
于是距离成了一双眼睛,她明亮、她迷离,她使世界因她而充满了美。
彼此不要如此紧密,世界就会因充满了距离而美丽。
[名师点评]运用了比喻手法的标题《距离的眼睛》,很是引人注目,会吸引我们带着悬念去读文章。
这样,作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读完文章,我们知道作者说的是距离产生美。
作者时时处处紧扣这一点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来谈,谈充分了,谈透彻了,便水到渠成地引出了结尾段中的“于是距离成了一双眼睛,她明亮、她迷离,她使世界因她而充满了美”,我们读到这里也就能够知道标题原来是来自这里,我们也就知道标题是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想一想,整条龙都已经画好,再给其点上眼睛,焉有不飞之理?
例文2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仰望星空,那似乎没有纤瑕的星辰在银河中闪耀,而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
那不染纤尘的星空里,放飞了多少人美丽的梦想。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里像地球一样,也有灰尘和石渣,于是他们失去了幻想的自由和权利。
我们不能一味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之中,却也不能让自由飞翔的思想湮没在无情的现实里。
阮籍目睹世间的浑噩不堪和好友的身首异处,借醉酒逃避现实。
他的一生一直在逃避、逃避、逃避,却终因一篇《为郑冲对晋王笺》被人唾弃。
嵇康则完全生活在现实之中,不肯向生活做出任何妥协,最终一曲《广陵散》成为绝响。
其实人生由阮籍的醉酒向前一步便是嵇康的《广陵散》,人生由嵇康的《广陵散》向后退一步便是阮籍的醉酒,殊途同归的境遇竟是如此迥异。
若是两人各向中间迈出一步,将幻想与现实稍加中和,也许就不会落得生者隐入迷幻,死者融入苍穹,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怅惘。
我们如何才能让仰望星空的人了解现实,又如何才能让飞上星星的人保留梦想呢?
在那个人人埋怨的时代,沈从文先生目瞩现实的残酷却依然将那个江南小城写成了山美、水美、人美的世外桃源。
现实没有湮没他对人生的希望,他用一份最原始的情感和一颗赤子之心看待这个社会,看待自己的人生。
他没有沉醉于自己的幻想亦没有让现实麻木自己的心灵。
张允和先生亦是一位智慧的老人,她一生经历了大富大贵,也经历了战火纷飞、十年浩劫,而她却永远保有一副悲天悯人的情怀、一颗永不衰老的童心。
她那悲天悯人的情怀使她正视现实并战胜现实,而她那颗永不衰老的童心则使她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都不放弃幻想和权利。
川端康成浅浅的一句“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瞬间感动了多少心灵。
这是梦和现实完美的结合,让那些世俗之物顷刻间土崩瓦解,让多少在现实中日渐麻木的心灵得到了温暖。
正视现实,但不委身于现实;保持幻想,但不沉溺于幻想。
让梦想在现实中跳一曲酣畅淋漓的舞蹈吧!
二、(2007年广州一模作文)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在枫叶上
露珠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
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透明。
……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注:
本诗原题《境遇》,命题人将其删除。
一、审题
这是首哲理诗,借助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泪珠似苍白的透明”这两种直观的形象,展现在不同的情况下露珠有不同的形态,省略号表明还有很多情况没有列出。
所有立意,应该紧扣露珠的在不同环境下的结果来确定。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表明是材料作文。
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表明重在把握材料的主题、含意,材料不一定要引在文中。
立意过程呈现:
第一种:
同样是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泪滴似苍白透明
从露珠角度:
人在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表现出不同的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
看作对比:
立意1:
要选择能让自己闪光的人生环境,而不要最后留下遗憾、伤感
不看作对比:
立意2:
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中表现出不同的人生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都能焕发光彩
从枫叶荷花角度
看作对比:
立意3:
好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能让人有好的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
不看作对比:
立意4:
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造就不同的人(价值、际遇、成绩、风采)
第二种:
同样是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泪滴似苍白的透明,都很美丽;借助了枫叶、荷花,露珠显现出不同的色彩
;同时枫叶、荷花也更美丽更有风韵,可以推出:
立意5:
借助外物(他人),成就自己
立意6:
善借,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
第三种
露珠真实地呈现了枫叶、荷花的颜色;而枫叶、荷花也并未因露珠而变色,可以推出:
立意7:
坚持自己的个性,保持本色,不要受环境的影响
立意8:
要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世界
立意9:
只有自身心灵纯洁,才能真实地反映世界第三种
露珠真实地呈现了枫叶、荷花的颜色;而枫叶、荷花也并未因露珠而变色,可以推出:
第四种
露珠、枫叶、荷花一起构成非常美丽和谐的画面,是由于二者自然地融合,没有冲突反作用
可以立意:
立意10:
谈融入之美(和谐之美)
判断立意对否关键是看能否基于三者之间关系(露珠在两种情况下的结果)来立意,抓住了就切合,未抓住,就偏离。
立意上的主要问题:
1.没有全面理解材料的含意,仅从诗句里摘取“露珠”“红红的枫叶”“苍白的荷花”这些意象,或歌颂像露珠般平凡而伟大的人物,或谈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话题,或赞扬枫叶经霜更显品质、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或谈及如何保护水资源……
2.得出的观点与材料缺乏内在的联系,仅凭主观臆断,生硬地套上材料:
如由露珠衬出枫叶、荷花的美,进而赞颂露珠的奉献精神;由露珠在枫叶上、在荷花上,推测露珠一会在枫叶一会在荷花上,进而想到人们要勇于探索,不怕失败;由露珠停与枫叶、露珠与荷花,推理出不同的事物相结合,会有不同的意境、感受等等……
3.立意自相矛盾。
对露珠的看法不鲜明,如先说露珠晶莹透明,所以才能呈现各种光彩,后面又说做人不要像露珠这样随着不同的环境表现出不同的情形。
4.不能理解这是一首哲理诗,没有提炼观点。
如:
写自己散步发现露珠在枫叶上如何如何,在莲花上如何如何,在小草上如何如何;或编写一个故事,主人公就叫“露珠”,而故事与材料全然无关。
5.生搬硬套曾经写过的观点。
如:
和谐,创新,美,平凡,奉献等。
立意要注意什么:
1、一定要真正全面理解材料,抓住材料的主旨、核心
读懂材料的以下方面:
(1)人:
有哪些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
(2)物:
哪些物,重要的物,次要的物
(3)事:
主要事件,起因、经过、发展、结果
(4)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5)中心:
想反映的中心是什么
(6)作者的议论:
看作者的议论提示,看材料有无倾向性
2、立意时可以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但不可断章取义,“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不等于“一个字一个词”。
3、注意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区别。
话题作文的要求是“不脱离话题的范围”,材料作文的要求是“不脱离(材料)及材料的含义”,两者差别相当大。
二、表达上的主要问题:
1.
不善于处理命题人提供的材料。
命题者的要求是“不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那么行文应该紧紧围绕此来写作。
阅卷时发现许多同学撇开材料,一上来就提出如“和谐,创新,美,平凡”等立意,行文时也不提及材料,更不用说在结尾时点题、扣题了,结果导致完全偏离题意。
2.
不善于分析。
罗列事例,所列举的事例之间没有相应的过渡语句,“材料+观点”现象严重。
列举的事例不典型,常常是张三、李四、某某人、我自己。
引述事例方法不当,叙述过于详尽。
3.
套作严重。
一种情形:
很多文章几乎是以前高考作文“位置与价值”“乌鸦与老鹰”“材与非材”的翻版。
第二种情形:
大量使用半成品段落。
有的学生背了很多万能开头,万能结尾,作文时直接往上搬用,而且这些开头结尾与文章主题毫无关系。
故而本次出现了很多开头结尾完全一样的作文。
第三种情形:
对例子的使用从模式到语言惊人地相似。
甚至有的同学的文章全部由“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的颁奖词构成。
4.文体选择上偏向了议论文,记叙文极少。
5.总体书写不够工整,书写潦草,字迹难辨。
错别字比较严重。
6.没有完卷的情况比较普遍。
三、作文备考建议
1.加强思维的训练。
后期可精选一些材料让学生思考,要求能深入分析材料的思维走向,引导学生全面、多角度地分析具体问题。
2.各种材料要全面训练:
包括寓言材料、现实材料、哲理性诗歌名言等。
3.研究怎样审题、怎样引出观点、怎样评材料、怎样广泛展开议论等。
例文1展现自我
露珠大枫叶上,便显示了红红的光芒/露珠在荷花上,便展现了泪滴似苍白的透明。
它在不同背景下,都展示了自己个性。
如水,
在平静时温柔娴静,在激荡时波涛汹涌;如树,风和日丽时亭亭如盏,雷电交加时沉稳坚定。
它们在不同的环境中都展现了自我。
物亦如此,人亦当然。
在不同的了际遇里,我们也应展同自我,展现个性。
听,是谁在太宗耳边时呤诵“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水之远者,必其源泉”?
是他,魏征,受太宗赏识重用,时刻以国事为念,天下为重,国泰民安之时不忘一个谏臣应有的了职责重任,不断提醒着君王治国的种种。
身居高位,他显示了忠诚正直的个性。
看,是谁在在敌人面前不屈不挠,身陷圄依然高歌“死鸿毛可泰山,之轻之安所处”?
是他,文天祥,身负救国重任,驰骋疆场,奋勇杀敌,身陷敌手,依然高昂着头颅,浑身散发着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慨。
在国家危亡之时,他显示了爱国赤诚的个性。
看,是谁在幽幽的烛光中临表涕零,抱着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远离朝廷?
是他,诸葛亮,在危急存亡之秋,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审时势,而至于在分天下保住蜀汉。
在乱世之中,他显示了忠义与机智的个性。
他们在自己应有的位置上最充分地展现了自己,无怨无悔,成就了一世英名。
在历史的长空,他们高喊着:
展现自我!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关山难越,谁悲失落之人?
然而,面对逆境,李白高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大气象壮,显示了自己浪漫潇洒的个性;赤轼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千方,显示了自己乐观豁达的个性;龚自珍吟诵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用心良苦,显示着自己胸襟开阔个性。
他们,在失意之时不失却自我,在逆境之中依然展现了鲜明的个性。
于是,他们的诗歌,为后世传诵,他们的文章,为万人景仰!
古人的教诲给予我们启示,今人的行动给予我们榜样。
钟丽华在无声世界中翩翩起舞,史铁生在轮椅上奋勇教书,用嘴在画布里尽情挥酒,他们在各自的不幸之中依然展现了坚强东观的自我。
听到新时代的噪声了吗?
在不同的际遇里,只要我们勇于展现自我,就能如金子闪耀光芒。
评分:
22+24+9=55
评语:
此文属议论文一类文。
文章紧扣“在不同的际遇里,我们应展现自我,
展现个性”这个中心展开,中心突出,切合题意。
材料丰富,内容充实是本文的一亮点,作者谈古论今运用了九个事例,阐述了他们在不同的际遇里展现了鲜明的个性与风采,内容光焕发判一等22分。
语言流畅是本文的另一大亮点,作者灵活运用了比喻和排比手法,表现出较强的论证气势;结构严谨,书写工整,表达判一等24分。
发展等级给分材料丰富,形象化丰满,9分。
例文2环境影响事物的特征
在红得似火的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着白光,在绿得可爱的荷花上,露珠却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
也许,在不同的环境下,同一样的事或人也会闪烁着大不相同的光茫吧?
在项羽手中你只是一名小将,毫不起眼,但到刘邦手中你就是一名令人胆怯的将军。
韩信原本在项羽的旗下担当一名小将,韩信天生有军事才略,每次战事之前他总会向项羽说出对这场战役的看法,即使看法十分有道理,项羽也毫不理会,使韩信难展自己的才华,于是韩信决定转投刘邦,刘邦并没有立刻重用韩信,直到的来荣何推荐后才对韩信改观,后来韩信在每次战役的表现都十分出色,于是刘邦正式重用韩信,韩信亦没有令刘邦失望,每次战役都斩杀敌人最多。
后来,亦为刘邦夺天下立得大功。
本来同将,去到不同君主手里就会发挥不同的作用。
在刘备眼中你是一个未来的希望,但到刘禅的眼里你却只是个多透烦人的丞相。
刘备当时得闻诸葛亮才干之时,二话不说,立刻到南阳草庐寻找诸葛亮,因为在刘备的眼里,诸葛亮仿佛就是自己复汉室的希望,他不在乎三顾茅庐他只在乎诸葛亮。
当诸葛亮答应时,刘备内心的喜悦又有谁人能理解呢?
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尽心尽力铺助刘备,亦为三分天下立下不少汗马功劳,但当刘禅继位之时,诸葛亮就当时形势时行分析然后写出的《出师表》刘禅有去理解它的含义,依照它所提供的建议去做了吗?
即使是智慧的人,去到同样是汉室之后的两人亦会表达出不同的光彩吧!
世上本来就不存在垃圾,垃圾只是人们放错位置的资源。
那就好比雷锋那乐于助人的性格,在有些人的眼里是发自内心,在有些人的眼里却只是有图谋。
某些基因在某些细胞里并不能表达,那些基因却能在另一此细胞表达出它们的特性,这些大概说明环境景响事物的特性吧?
评分:
22+20+8=50
评语:
本文是议论文一类文。
这篇作文以环境对人的影响为切入点,核心立意为:
不同的环境不同样的人也会发出大不相同的光芒。
是切合题意的。
主体部分以韩信和诸葛亮为例展开阐述,内容是充实的。
内容定为一等下,22分。
文体特征明确,结构清晰完整,书写比较工整,主体段落间的衔接有点生硬,个体语句不够通顺,表达定为二等上,20分。
发展等级给分点是材料丰富。
形象丰满,能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8分。
例文3露珠还是那个露珠
“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座山哟,梁也还是那道梁。
”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是露珠;在荷花上有着泪滴似的苍白的透明,也仍然是也仅仅是露珠。
甚且,“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白露也好,霜也好,这种因夜间低温凝结水气而变成的液体或固体,其本质也仍然是也仅仅是露珠或露珠的固态形式。
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很多人因此上了当。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一种叫“杨振华851”的保健液,简直卖疯了。
200多块钱500毫升,还抢着买。
后来,降到100多元了,销路更好,降到70元了,市场更大了。
有人劝我也买一买,我问为什么要买,他说,杨振华是专家,她的“851”既滋补又防癌抗癌。
我拿产品说明书一看,发现这种液体的基本成分是黄豆和维生素。
我跟这位朋友说,要把100多斤黄豆的营养成分(当时50元买100斤黄豆)浓缩成这么一小瓶,其难度不亚于上月球。
买一瓶“杨振华851”,不如卖100多斤黄豆,慢慢炒着吃,炖着吃,或做豆腐吃。
他笑我土老冒。
过了两天,湖南电视台上有专家指出,一瓶500毫升的“杨振华851”其营养成份最多只等同于同等重量的牛奶,价值最多1元钱。
不少人不明不白花了冤枉钱。
新千年交替之际,有个叫“哈药六厂”的制药厂,在各种媒体上大做“盖中盖”、“新盖中盖”的广告。
据说一年的广告费就是5、6个亿。
据说朱总理还批评这个厂花这么多钱做广告,为什么不花这么多钱搞新产品开发。
其实,这玩意儿是啥玩意儿呢,就是钙片。
几角钱一瓶的钙片,一改名,一做广告,就变成几角钱一粒,售价成百倍地猛涨。
“哈药六厂”大赚了黑心钱,广大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当了冤大头。
前两年,我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新闻,说我国一年发明了一万好几千种新药,当时还高兴了一阵。
后来才知道,美国一年发明的新药也就八、九百种,我国一年发明的新药比全球发明的新药的总和还多了七倍。
怎么回事呢?
几乎全是在药名、包装、剂型上玩花招,比如,阿司匹林,就有上百个新名字,速效感冒胶囊也有几十个新名字。
一变名字,一改包装,一改剂型,就变成了新药,药价就成倍成十倍成几十倍地猛长。
吃亏上当的是国家和国民,捞好处的是黑了良心的厂商和药监局的官员。
药监局的大混蛋大贪官郑筱萸因大卖“新药”批文被抓起来了。
“杨振华851”早已不见踪影了。
钙片还是那个钙片,阿司匹林还是那个阿司匹林。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个世界,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相信“骡子下了个小马驹,乌鸡变成了彩凤凰”,才会坚信露珠还是那个露珠。
例文4浅谈教育环境
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
在苎麻丛中,蓬草会长得笔直笔直;在污泥里,白色的沙粒也会变成黑色。
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不同的形态和结局,环境的作用不可谓不大。
我们对此,不可不慎。
我想到了教育,我要谈一谈教育环境。
孟子的母亲,原来与屠父为邻,孟子对杀猪宰羊就兴趣日增,孟母马上迁居了。
新居靠近一户专办丧事的人家。
孟子对吹吹打打,装神弄鬼又入了迷,跃跃欲试。
孟母见状,又马上迁居了,与一户知书达理的人家为邻,孟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就开始断文识字,尊师重道了。
后来,孟子成了亚圣,成了儒家学派的二号人物。
我们尊崇孟子,更尊崇孟母,因为她在为儿子选择教育环境上确实为我们的文明史教育史上留下宝贵的范例。
现在讲起来,显得有些悲壮和悲哀。
“屠父的老婆翻肠子,先生的老婆做娘子”,现在大家都知道这一点,都希望自己或自己的子女有个好的教育环境。
但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遂愿的。
受教育权是基本的公民的权利,理应公平公正,但在我们的国家,仍然有不少人上不起学,读不起书。
同样是露珠,有的可以红红地闪烁,有的只能像泪滴似的苍白。
今年的“两会”上,教育公平问题是一个大热点。
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环境问题又是最受关注的。
他们或是被扔在家乡,成了“留守儿童”,一年半载难以见上父母一面;他们或是随父母进了城,但进公办学校要交高额的择校费;他们或是上了城里的民办学校,但校舍师资条件很差,有时还会出现校长骗钱走人,学校受查封被拆除的情况;他们或是根本就上不了学,成了流浪儿、小乞丐,成了犯罪分子的后备队伍或欺压对象。
不一而足,真是叫人痛心。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所有家长的共同心愿,但我们的农民工子女,农村子弟,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更输在终点线上了。
有数据表明,上世纪恢复高考时,我国有近一半的农家子弟上了清华北大,而现在,已经不到百分之十了。
高学费政策对农家子弟伤害更大。
读一个高中,要读穷一个家庭,读一个大学,要读跨一个家庭,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想到这些,我真后怕。
我如果年轻20多岁,要现在才上中学或大学。
我真不知道我能否上得起,上得了。
花草上的露珠都是晨曦的珍珠,他们不应像泪滴似的苍白,都应红红地闪烁,都应亮晶晶地反射红太阳的光辉。
农村的少年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理应和城里的花朵一样,也流光溢彩,姹紫嫣红,千娇百媚。
例文5在享受的时代学会感受
如果说,“享受”是指人的物质、肉体方面的体验,那么,“感受”更多的是指人的精神、心灵方面的体验。
在我们这个提倡消费、崇奉享受的时代,其实,我们还要更多地呵护我们的心灵空间、精神家园,简单地说,就是在享受的时代我们要学会感受。
为什么?
因为物欲横流已严重冲击了我们的心灵空间、精神家园。
诗的国度已写不出类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鱼下碧潭当镜跃,鸟还青嶂拂屏飞”的诗句了,诗的国度已没有多少人写诗读诗了,已没有多少人切近诗情画意了。
我们口腹之欲能够得到多角度、全方位的满足,这是我们时代的幸事和进步,然而,我们对呦呦鹿鸣、啁啾鸟鸣,对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对门前花开花谢、天上云卷云舒,全然没有了感受、体味的习惯与能力了,难道不是的我们悲哀和退化?
英国的一个权威教育调查机构经过长期的调查发现,近年来,少年儿童的智力水平呈下降趋势。
其原因是他们诸如观察蚯蚓拱泥、蚂蚁爬树、种子发芽、秧苗拔节的机会少了,在大自然中感受、感知、感悟的时间和空间减少和变窄了。
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那么,怎样才叫做学会感受呢?
一般说来,可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有休闲的生活习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哲理 诗歌 作文 审题 立意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