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人教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5650849
- 上传时间:2022-12-30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3.06KB
新版部编人教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docx
《新版部编人教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部编人教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版部编人教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新版部编人教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让人敬畏的生命
或许我们会认为胡杨不喜水,是天生的耐旱植物。
然而错了,实际上胡杨是非常喜欢水的,没有水就没有它的生命。
它的种子必须遇到河流、吸足了水之后才能发芽,不发芽当然就不能成长,自然也就没有生命。
有人会问,现在胡杨生长的沙漠里没有河流啊?
它们是怎样生长的?
这是问题的关键。
的确,这里现在已经没有了河流,可当年却是有河流的,追随河流的胡杨种子在这里吸足了水,扎下了根,长成了林。
不承想,河流断流了,胡杨的生存受到了严重挑战,怎么办?
环境无法改变,只能从自身做起。
胡杨的做法是惜水如命,即充分吸收那点微量的雨水,尽力保存在体内不流失。
幼苗时,它在叶子上下功夫,尽量让自己的叶子长得细小,形似柳叶。
这样,减小了蒸发面积,减少了水分蒸发。
随着逐渐长大,细小的叶子不能满足光合作用的需要,叶子则渐渐变成卵状,直至变成杨树叶的形状。
叶子大了,蒸发量必然大,又会造成过多的水分蒸发散失。
胡杨还是在叶子上下功夫,每片叶子上都长了一层蜡质物,很有效地保住了体内的水分。
这样,它们才得以生存。
面对环境的变恶,不是苟且偷生,自怨自艾,而是顽强求生,,这怎能不让人敬畏呢?
不但这样的植物让人敬畏,这样的人也让人敬畏。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敬重—________ 坚强—________ 周而复始—________
(2)解释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的确,这里现在已经没有了河流。
________
②不承想,河流断流了,胡杨的生存受到了严重挑战。
________
(3)“面对环境的变恶,不是苟且偷生,自怨自艾,而是顽强求生,生生不息,这怎能不让人敬畏呢?
”给句子换一种表达方法,使意思不变。
(4)胡杨是怎样惜水如命的?
(5)为什么说胡杨是让人及敬畏的生命?
【答案】
(1)敬畏;顽强;生生不息
(2)①确实;②没想到
(3)面对环境的变恶,不是苟且偷生,自怨自艾,而是顽强求生,生生不息,这让人敬畏。
(4)充分吸收那点微量的雨水,尽力保存在体内不流失,为了减少蒸发,让自己的叶子形似柳叶,变成卵状,表面长一层蜡质物。
(5)胡杨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在环境变恶的情况下,它能够主动改变自己。
比如它的叶子,无论是幼时的形似柳叶,还是后来变成卵状,在叶子上长了一层蜡质物,都是顽强求生,主动适应环境,从而生生不息。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找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敬重—恭敬尊重。
坚强—坚固,不可摧毁;不动摇;使坚强。
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
(2)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3)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
第一步:
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
删掉疑问词比如:
“难道…吗?
”和“怎能……呢?
”等。
第三步:
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
⑴敬畏;顽强;生生不息;⑵确实;没想到;⑶面对环境的变恶,不是苟且偷生,自怨自艾,而是顽强求生,生生不息,这让人敬畏。
⑷充分吸收那点微量的雨水,尽力保存在体内不流失,为了减少蒸发,让自己的叶子形似柳叶,变成卵状,表面长一层蜡质物。
⑸胡杨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在环境变恶的情况下,它能够主动改变自己。
比如它的叶子,无论是幼时的形似柳叶,还是后来变成卵状,在叶子上长了一层蜡质物,都是顽强求生,主动适应环境,从而生生不息。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3)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注意多练。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苍蝇与宇宙飞船
令人讨厌的苍蝇,与宏伟的航天事业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科学家却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苍蝇是声名狼藉的“逐臭之夫”,凡是腥臭污秽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踪迹。
苍蝇的嗅觉特别灵敏,远在几千米外的气味也能嗅到。
但是苍蝇并没有“鼻子”,它靠什么来充当嗅觉的呢?
原来,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分布在头部的一对触角上。
每个“鼻子”只有一个“鼻孔”与外界相通,内含上百个嗅觉神经细胞。
若有气味进入“鼻孔”,这些神经立即把气味刺激转变成神经电脉冲,送往大脑。
大脑根据不同气味物质所产生的神经电脉冲的不同,就可区别出不同气味的物质。
因此,苍蝇的触角像是一台灵敏的气体分析仪。
科学家由此得到启发,根据苍蝇嗅觉器的结构和功能,仿制成一种别具匠心的小型气体分析仪。
这种仪器的“探头”不是金属,而是活的苍蝇。
就是把非常纤细的微电极插到苍蝇的嗅觉神经上,将引导出来的神经电信号经电子线路放大后,送给分析器;分析器一经发现气味物质的信号,便能发出警报。
这种仪器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3-6年级)》2016年第2期)
(1)解释词语。
声名狼藉:
________
别具匠心:
________
(2).画线的句子中,“鼻子”一词加引号是因为________。
这和文章前面一句________相呼应。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苍蝇是非常脏的动物,所以它一无是处。
B. 苍蝇是依靠嗅觉神经细胞闻到气味的。
C. 科学家仿制的小型气体分析仪的探头是金属。
(4)你还知道哪些模仿生物的发明呢?
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吧。
【答案】
(1)形容一个人的名誉坏到极点。
;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2)这里说的鼻子并不是真正的鼻子;但是苍蝇并没有“鼻子”
(3)B
(4)科学家模仿鱼鳔的原理,发明了潜水艇。
【解析】【分析】
(1)声名狼藉:
形容一个人的名誉坏到极点。
别具匠心:
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2)引号的主要作用有:
表示引用。
表示特定称谓。
表示特殊含义。
表示讽刺和嘲笑。
突出强调。
做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3)本题可以根据第三自然段的内容进行判断。
(4)本题属于积累拓展,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解答。
故答案为:
⑴形容一个人的名誉坏到极点。
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⑵这里说的鼻子并不是真正的鼻子;但是苍蝇并没有“鼻子”;⑶B;⑷示例:
科学家模仿鱼鳔的原理,发明了潜水艇。
【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因为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各不相同,做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理解。
(2)本题主要考查的引号的作用,不同的语境作用也不相同,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解答。
(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能力。
做题时要根据题意并结合语段内容进行筛选。
(4)根据自己的积累进行解答。
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飞行之王——蜻蜓
蜻蜓被誉为昆虫世界里的“飞行之王”。
在闷热的夏季里,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飞舞。
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出于飞机之上。
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字运动。
就这一手,大多数以飞翔著称的鸟类也望尘莫及。
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公里而不着陆;也可以突然降落,停在一个尖尖的枝梢上,瞬间又飞得无影无踪。
唐诗中“蜻蜓飞上玉搔头”,生动地描写了这种“特技”表演。
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
蜻蜓这种“自动驾驶仪”比现代飞机灵巧得多。
人们从仿生学的角度不断研究昆虫的飞行与构造机能的特点,“移植”到飞机设计上加以应用。
例如在空气动力学中有一种“颤振”现象,如飞机机羽不能消除“颤振”,快速飞行时就会使机羽折断,招致机毁人亡。
蜻蜓则是消除颤振的“先驱者”,它的翅端前缘有一块色深加厚的部分,叫翅痣。
这是保护薄而韧的蜻蜓翅不致折损的关键,人们仿照翅痣,在飞机机羽上设计了加厚部分,于是战胜了颤振,保证了快速型飞机的安全。
(1)下列成语中的“望”字与“望尘莫及”的“望”意思相同的是( )。
A. 德高望重
B. 一望无际
C. 众望所归
D. 喜出望外
(2)本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不包括( )。
A. 列数字
B. 作比较
C. 打比方
D. 分类别
(3)文中介绍蜻蜓是飞行之王时写到了飞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用“________”画出蜻蜓能做哪些“特技表演”,并说说它能做这些“特技表演”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蜻蜓飞上玉搔头”是一句唐诗。
你还知道哪些写蜻蜓的诗句呢?
写一写。
【答案】
(1)B
(2)D
(3)突出了蜻蜓飞行技巧之高,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让读者对蜻蜓特殊的身体结构更容易理解。
(4)①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
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字运动。
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公里而不着陆。
②根本原因:
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
(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解析】【分析】
(1)先理解“望尘莫及“中望的意思,然后再选择和它意思相同的成语。
(2)仔细阅读文章,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筛选。
(3)拿飞机和蜻蜓做对比,对比手法是为了突出其中某一事物的特点,让人更容易理解该事物。
(4)仔细阅读文章本题可以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到答案。
(5)根据自己的积累进行解答。
故答案为:
⑴B;⑵D;⑶突出了蜻蜓飞行技巧之高,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让读者对蜻蜓特殊的身体结构更容易理解。
⑷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
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字运动。
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公里而不着陆。
根本原因:
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
⑸示例: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字义的理解能力。
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也有所不同,做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2)本题主要考查的对说明方法的理解。
做题时根据说明方法的定义和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理解。
(3)本题主要考查写作手法的作用。
做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仔细阅读文本,找到答案。
(5)本题属于积累拓展。
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解答。
4.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出卖住宅(节选)
有位孤独的老人居住在林木环绕、优雅安静的湖边。
他的住宅后面是绿油油的草坪,前面是鸟语蝶飞的小花园,再前面就是微波荡漾的湖水了。
然而他还是不得不决定去养老院,因为他无儿无女,又体弱多病,无人照顾。
老人不得不宣布出售他生活了一辈子的住宅。
欲购房者蜂拥而至,从底价18万英镑,很快炒到了24万英镑,30万英镑……购买者络绎不绝,价钱也越来越高。
但老人一直抑郁地低着头,默不作声。
他舍不得出卖自己的住宅呀。
老人伤心地走出了喧闹的客厅,来到幽静的花园,惆怅失落地环顾了好一会儿,才长叹一声颤颤巍巍地坐在长椅上,凝视着天上那朵漂泊不定的孤云。
正当老人长吁短叹时,一个衣着朴素的年轻人在老人面前徘徊着,似乎有难言之隐。
突然他弯下腰,微笑着低声对老人说:
“老先生,我也好想买这栋住宅,可我很穷,只有1万英镑。
如果您把住宅卖给我,我会让您像我的亲人一般依旧生活在这里,依旧保留你所有的习惯。
我们会一起喝茶,读报,散步,你天天会感到快快乐乐——请相信我,我会用整颗心来照顾您的!
”
老人颔首微笑着,甜甜地微笑着。
他慈祥地紧紧握着年轻人的手,高兴地以1万英镑的价钱把房子卖给了他。
在场的众人皆惊得目瞪口呆。
(选自《桃花源就在这里》,山东友谊出版社)
(1)解释词语。
蜂拥而至:
________
络绎不绝:
________
(2)写出文中的一个双重否定句:
________,再改写成肯定句:
________ 。
(3)关于这篇文章的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老人的住宅很大,里面有草坪,有花园,还有湖水。
B. 老人要卖掉住宅,是因为他无儿无女,又体弱多病,要去养老院了。
C. 想欲购买房子的人们出的价格越来越高,老人却并不因此而高兴。
D. 最后买到房子的是只有1万英镑的年轻人。
(4)老人开始因为舍不得卖房子而难过,后来又为什么高兴地卖了呢?
(5)读了这篇文章后,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答案】
(1)像一窝蜂似地一拥而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2)老人不得不宣布出售他生活了一辈子的住宅;老人只得宣布出售他生活了一辈子的住宅。
(3)A
(4)因为年轻人承诺老人卖房后还可以住在房子里,依旧保留所有的习惯,他会照顾老人,让老人天天都感到快乐。
(5)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用仁爱之心去将心比心,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人与人也会更加亲近。
【解析】【分析】
(1)蜂拥而至:
像一窝蜂似地一拥而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
络绎不绝: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2)仔细阅读本题可以从第二自然段找到答案。
双重否定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变肯定句时去掉否定词,添加强调语气的字词。
(3)可以根据文章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进行判断。
(4)本题可以根据“如果您把住宅卖给我,我会让您像我的亲人一般依旧生活在这里,依旧保留你所有的习惯。
我们会一起喝茶,读报,散步,你天天会感到快快乐乐——请相信我,我会用整颗心来照顾您的!
”这句话进行解答。
(5)本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解答。
故答案为:
⑴像一窝蜂似地一拥而来。
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⑵示例:
老人不得不宣布出售他生活了一辈子的住宅;老人只得宣布出售他生活了一辈子的住宅。
⑶A;⑷因为年轻人承诺老人卖房后还可以住在房子里,依旧保留所有的习惯,他会照顾老人,让老人天天都感到快乐。
⑸示例:
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用仁爱之心去将心比心,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人与人也会更加亲近。
【点评】
(1)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进行理解。
(2)根据否定句的定义进行筛选。
双重否定就是否定两次,即表示肯定的意思,但必须有否定的意义在里面,不过得用适合的字眼。
(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能力。
做题时要根据题意并结合语段内容进行筛选。
(4)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做题时要根据题意并结合语段内容进行理解。
(5)本题主要阅读感悟能力。
做题时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解答。
5.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讲故事的人和羊(节选)
从前,有一位国王,身边有一个讲故事的人。
只要国王躺下休息,他就得给国王讲五个故事。
这对日理万机的国王来说,简直是最舒服的休息和莫大的享受。
一天晚上,国王上床后久久不能入睡,那天料理的一些大事老是萦绕在他的脑际,使他无法平静。
于是,他命令讲故事的人比平时再多讲几个。
那个人多讲了三个故事。
国王不满地说:
“你尽给我讲些短的,我倒很想听一个比较长的故事。
快讲吧,讲完你再去睡觉。
”
讲故事的人开始说了:
“从前有一个挺富的农夫,带着上千磅的钱币,到集市上买了两千只羊。
他赶着这许多羊回家,途中经过的一条河因暴雨而上涨了。
他寻找着带羊过河的办法,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只小船。
船太小了,每次只能带一只大羊或两只小羊过河。
这个农夫便开始将羊儿一只接一只地摆渡过河。
”
刚说完这句话,讲故事的人便当着国王的面睡着了。
国王马上摇醒他,要他把这个故事讲完。
讲故事的人说:
“陛下,这条河相当宽,而船又很小。
这里总共有两千只羊,得先让这个农夫将所有的羊都送过河去,然后,我才能告诉你,后来农夫和羊的情况如何了。
”国王只好罢休,同意讲故事的人回去睡觉。
(选自《欧洲寓言故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舒适—________
环绕—________
处理—________
允许—________
(2)“日理万机”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现在多用来形容________。
(3)国王不让讲故事的人去睡觉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后来为什么又让了呢?
________
(4)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答案】
(1)舒服;萦绕;料理;同意
(2)国王每天要处理纷繁的政务;工作繁重或者工作非常勤奋;
(3)国王不让讲故事的人去睡觉的原因是那天料理了一些大事,使他无法平静;后来又让了是因为讲故事的人讲了一个很长的故事,故事里的农夫要把两千只羊摆渡过河,才能继续讲后面的发展。
(4)我们做事情要适可而止,不可做过了头。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找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2)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
⑴舒服 萦绕 料理 同意;⑵国王每天要处理纷繁的政务;工作繁重或者工作非常勤奋;⑶国王不让讲故事的人去睡觉的原因是那天料理了一些大事,使他无法平静;后来又让了是因为讲故事的人讲了一个很长的故事,故事里的农夫要把两千只羊摆渡过河,才能继续讲后面的发展。
⑷示例:
我们做事情要适可而止,不可做过了头。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熟读短文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6.命题作文
同学们,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登高可以理解为登上某一座高山,也可以理解为攀登上某一个人生的高峰,你有过类似的登高经历吗?
请以“登高”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字数600字以上。
2.书写工整。
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班级姓名。
【答案】登高
题记:
登高不一定能够望远,但望远必须登高。
是谁在暗夜里点亮心灯?
是谁在风雨后送来彩虹?
是信念,是我们登上高峰的信念。
我们希望看到彩虹,所以必须历经风雨;我们希望看到山尖最美的日出,所以必须登山;我们希望寻找世间最瑰丽的风景,所以必须远足。
因为我们有所希望,所以我们必须付出。
人们总是相信,世间最美丽的风景总是隐匿在不为人知的密林深处。
古人留有“世之奇伟、瑰怪之观,常在于险远”的诗句;今人留下探索原始天坑、原始森林的足迹。
不论是古人的记录还是今人的实践,都向人们昭示着:
无限风光在险峰。
世间最美的风景不仅隐藏在险远之处,更藏匿在每一个探索者的足下和心里。
路是被人踩出来的,理想是靠不懈的追求实现的,美好的生活也是因艰辛的努力而得来的。
人类在探寻美丽风景的征程上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足迹:
从欧洲封建王室开辟新航路到中国明朝徐霞客游遍湍流峻岭,从西方的《马可波罗行记》到东方的《水经注》都留下了人类为追求梦想而留下的足迹。
他们为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有的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但最终他们站到了高处,看到了远处。
他们不仅升华了自己的生命,更提升了人类历史的高度。
要望远必须登高,但是登高却不一定可以望远。
中国古代的甘英出使大秦,因为陆路不同,虽然他经历了两次共计数十年的艰苦的跋涉,但最终并未到达大秦,并未完成国君交予的使命。
后来,大秦派使者从水路到达了中国,这才实现了中国与大秦的交流与往来。
两者同样都付出了努力,甚至前者的努力更为艰辛,但收获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望远的愿望想必人人都有,登高的决心或许也人人都有。
但最终可以成功的登上高处,望见自己心中神往的风景的人就不多了。
因为,望远不仅需要登高的决心和毅力,更需要登高的技巧和方法。
人们应该记住:
登高不一定能够望远,但望远必须登高。
【解析】
【详解】
从作文题目的内涵上看,这道题属于寓意型命题,题目中的“登高”可以理解为知识、能力、思想、认识、修养、道德、人格等上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登高”以后会怎样,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既有表面的意义,也有其比喻、象征等隐含意义。
针对寓意型命题,则要理解清楚题目的寓意是什么,它可以比喻什么或象征什么。
我们可以理解为只有“登高”,才能“望远”,或者要想望得更远,必须登得更高。
也可以理解为因为“登高”,所以能“望远”,或因为期待“望远”,所以需要“登高”。
还可以理解为“登高”是为了“望远”,或者为了想望得更远,我们就要登得更高。
立意:
只有登高,你才能欣赏到更多更远的风景;只有登高,你才能延伸出更长更远的思绪;只有登高,你才能品味出生命更重更远的价值。
登上信念的高峰,我们希望“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登上成功的高峰,我们希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生命的高峰,我们希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点睛】
命题作文首先要审好题。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题目,都要咬文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
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确定文章的中心。
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
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7.题目1:
他(她)是这样
亲爱的同学,进入新的学习环境,你一定接触了新老师,认识了新朋友。
请你将题目补充完整,通过事件表现出他(她)的性格或思想品质,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内容具体,描写生动。
2.书写工整、清晰、易辨认。
3.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班级和师生姓名。
4.不少于500字。
【答案】他是这样坚强
黝黑的面孔,大大的招风耳,还有那欢笑起来不太协调的脸庞。
没错!
他就是我们班那个调皮机智的徐楷!
我眼中他好像一个“怪人”,他总是在上课时冒出几句怪异的调子,从而引起全班哄堂大笑,自己却在一旁,像个没事人儿的样子。
似乎他就一直是个调皮的人,我一直这么认为着,直到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我对他刮目相看。
运动会的男子1000米就要开始了!
一向运动细胞活跃的徐楷成了我眼中的焦点,我们渴望他能为我们班夺得荣誉!
徐楷好像变了个人似的。
一点也不调皮了,只见他全神贯注目不转睛。
“砰”——发令枪一响,所有运动员都把吃奶的劲使出来,个个都犹如脱缰的野马,好像前方有着什么无限动力,他们双臂不停摆动,好似机器一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版 部编人教 四年级 下册 语文课 内外 阅读 理解 专项 练习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