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3800字.docx
- 文档编号:5649137
- 上传时间:2022-12-30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31.15KB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3800字.docx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38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3800字.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3800字
三一文库(XX)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3800字〕
实践单位:
陕西省延川县剧团
实践时间:
引言:
大学是一个教育﹑培养人的圣地,而社会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基地。
实践活动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最好途径和方式!
积极投入到社会这个圈子里,既锻炼了能力,又增长了见识,何乐而不为呢?
20xx年寒假呢,按照惯例陕北老家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呢都是要红红火火的闹腾一翻的。
当然,最少不了的要数秧歌了!
心怀好奇,我报名参加了,在同学的帮助下,本是生手的我侥幸通过了刷人,仅仅花了十五天便学得了一技之长!
那么,朋友,就跟着我去了解一下陕北的大秧歌吧!
陕北秧歌之简介
20xx年5月20日,陕北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原秧歌
由来已久
豪迈粗犷
风格流派
发展传承
高原秧歌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
它主要分布在陕西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其中绥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由来已久
陕北秧歌舞,历史悠久相传北宋时已有,原为阳歌,"言时较阳,春歌以乐。
"《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
"由此可知,秧歌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
清李调元《粤东笔记》云:
"农者,每春时,妇子以数十计,往田中插秧,一老挝大鼓,鼓声一通,群竞作,弥日不绝,是日秧歌"。
故又有人指出,秧歌传自南方,是陕北的一种外来文化。
作家曹谷溪在《再谈陕北秧歌》中说:
"陕北人闹秧歌,就是图个红火。
每年正月二三开始,几乎要闹腾一个正月天。
一直到二月初二才压了锣鼓五音"。
形式多样,是一种民间广场集体歌舞艺术,表演起来,多姿多彩,红火热闹。
陕北地区"闹秧歌"习俗由来已久。
如陕北的绥德、米脂、吴堡等地,每年春节各村都要组织秧歌队,演出前先到庙里拜神敬献歌舞,然后开始在村内逐日到各家表演,俗称"排门子",以此祝贺新春送福到家,这是古代祭社活动的延续,十五日灯节这天,秧歌队还要"绕火塔""转九曲"。
"绕火塔"也叫"火塔塔",先用大石和砖垒起通风的座基,上面再用大块煤炭搭垒成塔形,煤炭之间有空隙,填入柴禾、树枝以便燃点。
由于当地煤炭质量好,又有柴木助燃,所以在十五日的夜晚点燃后,火焰照红夜空,秧歌队绕塔高歌欢舞,非常好看。
此习是古代"祀太乙""积薪而然"求火消灾驱邪的遗风。
此风俗在清代县志中有记载,如《绥德县志》"并以煤块积垒如塔,至夜,然(燃)之,光明如昼。
"《米脂县志》"铺户聚石炭垒作幢塔状(俗名"火塔塔"),朗如白昼。
"可见此俗由来已久。
]豪迈粗犷
绥德可谓陕北秧歌的中心,那里的农村至今仍保留传统的秧歌表演程式、礼俗和风格特色,其中既有古代乡人驱傩的"神会秧歌"、"二十八宿老秧歌",也有19xx年之后才兴起的新秧歌。
秧歌表演者常有数十人,有的多达近百人,在伞头的率领下,踏着铿锵的锣鼓,和着嘹亮的唢呐,作出扭、摆、走、跳、转的动作尽情欢舞。
沉浸在欢乐愉快的喜庆气氛中的陕北高原秧歌表演十分红火。
秧歌吸收当地流传的水船、跑驴、高跷、狮子、踢场子等形式中的艺术元素,组成浩浩荡荡的秧歌队。
早年多是男扮女妆。
随着时代的发展,女的也参加。
男女队身着彩服或带云角装的秧歌
服,男的用毛巾包头,女的手持彩肩、汉巾。
拜年有排门子秧歌,彩门秧歌;正月十五有酒曲秧歌、花灯秧歌。
小场子秧又叫踢场子,分二人场、四人场,八人场。
舞蹈动作丰富,豪迈粗扩,潇洒大方,充分体现了陕北人民淳朴局憨厚、开朗乐观的性格。
陕北秧歌表演形式,主要特点是"扭",所以也叫扭秧歌",即在锣鼓乐器伴奏下以腰部为中心点。
头和上体随双臂大幅度扭动,脚下以"十字步"作前进、后退、左腾、右跃的走动。
上下谐协,步调整齐,彩绸飞舞,彩扇翻腾,同时还可以伴随着唱。
风格流派
陕北秧歌主要有"大秧歌"和"踢场子"两大类。
大秧歌,是一种在广场上进行的集体性歌舞活动,规模宏大,气氛热烈,动作矫健豪迈,情绪欢快奔放,并伴有狮子、龙灯、竹马、旱船、跑驴等社火节目,队形变化丰富,有"龙摆尾"、"卷白菜"、"十字梅花"、"二龙吐水"、"十二莲灯"等数百种排列法。
小场表演包括"水船"、"跑驴"、"高跷"、"霸王鞭"等。
也可根据动作风格和内容划分为"文场子"、"武场子"、"踢场子"、"丑场子"等;其中"踢场子"为表现男女爱情生活的双人舞,参加人数为偶数,成双成队,男待彩扇,女舞彩绸,有较高难度的舞蹈动作,需展示"软腰"、"二起脚"、"三脚不落地"、"龙爪穿云"、"金鸡独立"、"金钩倒挂"等高难技巧,既刚健又柔美,既洒脱,又细腻。
逢年过节,城乡都组织秧歌队,拜年间好。
村邻之间还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热闹非凡。
男角叫"挂鼓子"女角叫"包头",过去均由男子扮演,"挂鼓子"的动作朴拙,有武术的爆发力。
"包头"的动作质朴、活泼,具有农村妇女的特点。
表演虽有套路,但即兴创造的成分极大,充满陕北农村生活的情趣。
技艺精湛的演员深受群众的喜爱,如李增恒扮演的"包头"形象俊俏,表演洒脱、灵巧,有"溜溜旦"的艺名。
发展传承
陕北秧歌表现了陕北群众质朴、憨厚、乐观的性格,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扬《论秧歌》,1944
2,张建英,杜国生,《定州秧歌》,人民日报出版社
3,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实践过程:
从二零零九年年腊月二十日到二零一零年正月十四日中间除过过年的几天假期我有幸参加了由县上组织的﹑县剧团承办的“闹秧歌”活动。
初涉秧歌队
殊不知,当今闹秧歌的性质和以前发生了质的变化!
其中最大的区别即历史上是自愿参加,而现在却发展成了所谓的“挣钱制”,因此“优胜劣汰”这丝毫没有一点儿人性的硬道理便派上了用场!
所以,在老家那边,要进秧歌队1,老手2,有后门。
这俩个条件至少得够得上其中之一!
连十字步都走不成的我在儿时玩伴的作用下还是混进去了。
疯狂学动作
“扭秧歌”对于新手的我是多么的艰难!
这三天,我又要记住动作的跳法与衔接,又要学最基本的“十字步”,没办法,为了学点具有陕北特色的民间艺术,我只能比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找最好的老手教自己了?
?
早上天刚微明在闹钟的呼唤下我起床了。
冬日里的黄土高原上,早晨人们如果没什么紧要事是不会出门的。
清晨七点的时候热气腾腾的我已经在排练地点开始了新鲜的练习。
还很清楚的记得第一天早上我专攻十字步,说句心里话,十字步看起来容易扭起来难!
为什么呢?
应为这是一种手脚同时进行的超难动作,手上转花扇的工夫特别硬,不是像平常那样随便转俩下,它的要求是1,俩手交错转,2,用手腕而不是用整个胳膊转扇子,3,下去的时候手要擦胯,上去的时候扇子是用手从后拉上来的扇子要拿牢,不可一合一张
;午休俩个小时间,大部队一走我就找一个“安全”之处来coiumypracic。
下午ovr后,我独自一人来到县高中拿教室的玻璃窗子充当镜子来检查自己扭得效果如何
1,
险渡“刷人期”
当然,这是要经过层层选拔的,尽管在同学的帮助下我侥幸混过了筛选,有了一次学秧歌的好机会。
前三天,教练把过街的动作全部教完,第四天早晨八点一开场就开始往下卡人了,亲爱的,你要知道这是最难熬的时刻了,三天学动作下来,整个身子已快到散架的边缘了,但是这个时间才正是派上用场的时候,你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扭出属于自己的最好表现接受教练的检阅。
陕北秧歌表演形式,主要特点是"扭",所以也叫扭秧歌",即在锣鼓乐器伴奏下以腰部为中心点。
头和上体随双臂大幅度扭动,脚下以"十字步"作前进、后退、左腾、右跃的走动。
上下谐协,步调整齐,彩绸飞舞,彩扇翻腾,同时还可以伴随着
唱。
表演形式
伞头秧歌的表演主要是扭和唱两个方面,特点是扭时不唱,唱时不扭,扭唱结合,交替进行。
扭秧歌主要集中在“过街”、“掏场子”和“小会子”在场内的表演三个方面。
唱秧歌主要是伞头的事。
伞头肩负着指挥全局,调动情绪,编派节目,评论演出
以及秧歌队与外界交往、答谢、祝贺等一系列职责,而这一切都得通过唱秧歌来进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3800字 寒假 社会实践 报告 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