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赠友送别诗定稿教师版.docx
- 文档编号:5647845
- 上传时间:2022-12-30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43.97KB
唐诗宋词赠友送别诗定稿教师版.docx
《唐诗宋词赠友送别诗定稿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宋词赠友送别诗定稿教师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诗宋词赠友送别诗定稿教师版
总第课时
本课第课时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离歌一曲情依依
——赠友送别诗鉴赏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作品把握赠友送别诗的主题情感和表现手法;
(2)理解意象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3)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明确掌握几种常见题型的答题模式;
【学习重难点】从一般题材特点入手鉴赏,进而深入地个性地解读赠友送别诗。
【学习课时】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想留不能留,才最寂寞。
没说完温柔,只剩离歌。
心碎前一秒,用力的相拥着沉默;用心跳送你,辛酸离歌。
看不见永久,听见离歌。
(歌曲《离歌》)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由于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原因,常常保守“悲莫悲兮生别离”的痛苦,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二、复习巩固——补充完整下列关于离别的古诗句:
1、昔我往矣,;今我来思,。
(《诗经•小雅•采薇》)
2、今宵酒醒何处?
、。
(柳永《雨霖铃》)
3、,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4、故人西辞黄鹤楼,。
,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洛阳亲友如相问,。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7、蜡烛有心还惜别,。
(杜牧《赠别(其一)》)
8、浔阳江头夜送客,。
……
醉不成欢惨将别,。
(白居易《琵琶行》)
9、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10、多情自古伤离别,。
(柳永《雨霖铃》)
11、离愁渐远渐无穷,。
(欧阳修《踏莎行》)
12、浮云游子意,。
(李白《送友人》)
你还知道:
1、
2、
3、
4、
5、
三、知识构建(阅读识记积累):
(一)赠友送别诗的风格
1、哀伤凄婉型
古人出行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送别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如: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2、慷慨豁达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魏大从军陈子昂(慷慨壮志、奋发向上、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二)情感特点
情感1:
表达依依不舍的深情和别后的孤寂惆怅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情感2:
表达豁达胸襟和豪放气度安慰、劝勉、祝愿别董大(情深意长的勉励)
千里黄云白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感3:
表达对友人前行或自己未来的担忧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感4:
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芙蓉楼送辛渐(坦陈心志的告白)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5:
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情感6:
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注意:
诗歌情感是多而复杂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同学们要仔细阅读,逐联分析,细细探究,准确描述诗人的情感。
注意情感的多样性。
(三)赠友送别诗常见意象的寓意: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
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四则,正因杨柳有了以上三则意蕴,所以,古人离别之时看到杨柳更添离愁相思之苦。
(2)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送别诗中常出现。
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
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3)月,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
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4)长亭、短亭、劳劳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李白的《劳劳亭歌》“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
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
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
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
)
李白的《谢亭》: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
谢亭又称谢公亭。
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晀所建。
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
)
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5)渡口、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
如:
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白居易的《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
(注:
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
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
“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
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
(6)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7)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8)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灞桥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四)唐人送别的习俗:
折柳送别:
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
(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例如,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
罟(gǔ)师:
船夫。
临圻(qí):
地名。
)
饮酒饯别:
元代杨载说:
“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
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唱歌送别:
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
“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又如,李白的“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李欣的“朝闻游子唱离歌”,许浑的“劳歌一曲解行舟”(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
“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
(五)写作技巧
送别诗运用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常见方法和技巧。
(1)融情于景:
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
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诗歌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
(2)移情于物(烘托):
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故意将自己的感情移注于另外的人、事、物上,表面上看是“移情别恋”,实质上作者对此人、此事、此物的眷顾更深,感情也更真,能够受到“情感倍增”的效果,这就是诗词中“对写法”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
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诗人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
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再如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对蜀中山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国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怎能不无限眷恋,依依难舍呢?
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山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
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3)以乐景衬哀情:
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
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欧阳修的《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
(4)想象(虚写):
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自己或对方(对写法)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
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此外还有王维的《送韦评事》“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
”都运用这种手法。
(5)比喻:
如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还有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也运用了比喻。
(六、)业:
熟读理解六首诗: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送魏万之京》、《送友人》、《寄李儋元锡》《寄扬州韩绰判官》;背诵默写前两首。
总第课时
本课第课时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背诵《春夜别友人》、《送魏万之京》
2、在诵读感悟的基础上对照赏析文字鉴赏这两首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赠友送别诗常蕴含哪些情感:
①
②
③
④
⑤
二、诵读感知《春夜别友人》、《送魏万之京》并默写:
1、(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银烛,。
,。
,。
,。
2、(《送魏万之京》)
朝闻,。
,。
,。
,。
三、对照赏析文字鉴赏两首诗:
《春夜别友人》
译文:
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席宴。
饯别的厅堂里回忆着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别后要绕山过水,路途遥远。
宴席一直持续到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
走在这悠长的洛阳道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会?
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共两首,这是第一首。
约作于公元684年(武则天光宅元年)春。
时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
临行前,友人设宴欢送他。
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
旋即写成这首离别之作。
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
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
“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
“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
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琴鼓瑟”,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
“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
“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
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唏嘘。
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
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
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
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
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
“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
此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送魏万之京》
译文: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树色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
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
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
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
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
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魏万后改名魏颢。
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
天宝十三载,因慕李白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
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
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
魏万比李颀晚一辈,然而从此诗看,两人象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
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洛阳。
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正面写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
“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
“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
“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
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
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
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
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
他乡游子,于此为甚。
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
“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
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象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
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然而诗人为什么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
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
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
“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
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
他谆谆告诫魏万:
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
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
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
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
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
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
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
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三、当堂练习
1、阅读《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然后回答问题。
(1)首联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
简要分析。
答:
用了拟人的手法。
“吐”“对”分别写出了离别的筵席将结束,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
“吐”字使人想到亲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凝滞青烟出神的神情,“对”字写除了举杯劝酒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2)颈联两句写什么时间的情景?
“隐”“没”两字有何作用?
答:
颈联两句写的是黎明时分。
这两句承上文的把杯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
“隐”“没”两字表明时间过得太快,似乎在催人分手,从而传达出依依惜别之情。
2、阅读《送魏万之京》,然后回答问题。
(3)首联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答:
①照应诗题:
“离歌”即离别之歌。
②交待离别的时间--一个秋天的早晨。
③听到离歌,想到离别在即,顿生惜别之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下面写景抒情的出发点。
(4)首联和颔联写了哪几个意象?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几个意象的作用。
答:
微霜、鸿雁、云山。
“微霜”布地,“鸿雁”哀鸣,渲染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衬托离别时心情的凄冷与哀愁。
“云山”,那云遮雾绕的重重山岭,让人联想到游子和故里、亲人的重重阻隔,包含作者对魏万旅程孤独艰辛的担忧。
(5)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
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谆谆告诫和劝勉:
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四、作业:
阅读背诵李白的《送友人》并完成鉴赏题。
总第课时
本课第课时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第三课时
【学习要点】
1、背诵《送友人》《寄李儋元锡》、《寄扬州韩绰判官》;
2、在诵读感悟的基础上对照赏析文字鉴赏这三首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写出赠友送别诗常见的意象(不少于15个):
。
2、默写李白《送友人》:
,。
,。
,。
,。
二、诵读感知并默写《寄李儋元锡》、《寄扬州韩绰判官》:
1、(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去年花里逢君别,。
,。
身多疾病思田里,。
闻道欲来相问讯,。
2、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
,。
三、对照赏析文字鉴赏诗歌:
《送友人》
译文:
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时今已过深秋,江南草木尚未凋谢。
扬州的二十四桥,在月色中显得格外的妖娆。
老朋友你在何处,教别人吹箫?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
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
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
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
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
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
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
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
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
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
班马,离群的马。
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
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
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寄李儋元锡》
译文:
记得去年春天,在百花盛开的时节与君相逢而又分别。
过了一年,又到花开时节。
世事茫茫,难以预料。
春愁使我心神黯淡,夜晚难以入睡。
因身体多病而想念田园乡里。
城邑中有百姓流离失所,真是愧对官吏的俸禄。
听说你们想来探望我,我常在西楼盼望,已经有好几个月了。
《寄李儋元锡》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投赠诗。
开首二句即景生情,花开花落,引起对茫茫世事的感叹。
接着直抒情怀,写因多病而想辞官归田,反映内心的矛盾。
“邑有流亡愧俸钱”,不仅是仁人自叹未能尽责,也流露进退两难的苦闷。
结尾道出寄诗的用意,是极需友情的慰勉,因而望月相思,盼其来访,正合投赠诗的风韵。
这首七律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公元783年(唐德宗建中四年)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
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当时任殿中侍御史,在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唐诗宋词 赠友送别诗定稿教师版 送别 定稿 教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