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师教学用书.docx
- 文档编号:5647252
- 上传时间:2022-12-30
- 格式:DOCX
- 页数:58
- 大小:73.04KB
科学教师教学用书.docx
《科学教师教学用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教师教学用书.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教师教学用书
科学教师教学用书
使用说明
与教科版科学教科书配套的《科学教师教学用书》是为切合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而编写的,三至六年级共8册。
为了能清晰而简明地表达课程设计的意图,同时方便教师备课,我们设计了一些栏目和提供了相应的资源。
下面是与使用有关的几点说明。
一、教师用书的体例和作用
1、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
列写本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和在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方面希望达成的目标。
为教师了解全学期的教学任务提供完整的框架和概貌。
2、主要材料清单
列出本学期探究活动涉及的主要实验和需要的器材与材料,供教师作计划和提前准备时使用。
3、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
用文字形式介绍本单元的主要教学活动和活动间的结构,说明本单元的教学在整个教科书框架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
4、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从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
列出本单元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为教师把握单元教学提供方向。
5、背景和目标
这是分课时教学,说明教学内容选择的知识背景和学生的认识背景,方便教师理解教学活动的设计意图。
所列的教学目标是直接针对该节课的。
6、教科书说明
用图文对照的形式详细说明正文、照片、图片、图表、对话框所包含的意义,对教科书正文中提出的问题给出必要的答案或说明。
7、教学建议
有针对性地为教学提供参考性策略,对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给予提示。
8、评价建议
立足单元教学指出评价的主要方向、可使用的依据,以及可采用的评价方法。
二、课时安排建议
修订后的教科书每册均安排了4个教学单元。
三四年级每个单元包含7个教学活动,五六年级为8个教学活动。
原则上每个教学活动的时间为1课时,这是根据目前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小学科学课中、高年级均为每周2课时的现状安排的。
在设计时,我们也考虑到个别省份科学课的开设已经实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保持了弹性。
针对这样的地区,我们建议在课时安排上可以采取下面的办法来解决:
(一)对典型的过程与方法活动展开充分的探究,不以1课时为限制。
例如“比较水的多少”“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等;
(二)加强单元后的总结性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概念、澄清观点,开展单元性的评价活动;
(三)实现教科书中已设计的拓展性活动,或资料库中的拓展性活动。
这些活动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
如“小杆秤的制造”“设计制作一个强磁力电磁铁”等。
为此每个单元安排3节左右的机动课时是适宜的,也是可操作的。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
在这套教师用书中,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的科学教育研究成果,将教学目标分别从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
科学概念的陈述是用一句完整的话来完成的,它比一个简单的词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表达的是一个科学的观点或思想。
科学概念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例如核心概念和具体概念。
每一个核心概念是由不同的具体概念组成的,而具体概念是从科学事实中归纳出来的。
以科学概念作为教学目标,将促进学生对事实的理解,有助于他们形成重要的科学观念和思想,体现了科学教育改革的新方向。
四、概念图和图表的使用
修订后的教科书引入了多种形式的概念图和图表,因为它们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用工具。
运用这些工具,学生可以记录和加工整理信息,同时用来描述概念。
教师也可以
借此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为教学确定起点。
维恩图是一种选择、分类和比较信息的非常有用的工具。
可以帮助学生记录下他们的观察结果。
两个圆可以呈现不同的信息,比如只属于陆生植物的特征和只属于水生植物的特征应分别记在一个圆里,而它们的共同特征则应记入两个圆的交叉部分。
网状图是概念图中的一种,它的作用是用图解的形式记录与中心词有关的观点和内容,呈现中心词和与之相关内容之间的关系。
使用网状图可以帮助学生围绕中心词作尽可能多的联想,由此教师可以了解到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经知道的。
气泡图是一种简单的网状图,它可以帮助学生对中心词(主题)作出联想,记录下他们已经观察和了解到的内容。
柱状图(条形图)是在坐标图上用填充的方式,完成的数据表达,表现为条形图,一般由两组数据组成,例如时间和影长、时间和温度等。
柱状图可以直观地表现数据之间的差异。
记录不仅仅可以用文字,科学图画也是适合小学生记录观察和与人分享信息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它比普通的图画倾注更多的精力在细节上。
为了真实地记录,学生必须仔细地观察,记下每个小的特点和线条。
使用这种记录方法可以提高每个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也可以从中评价他们的观察、表达和理解的能力。
教科书整体结构表
教科书整体结构表
修订后的教科书共32个单元,更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标准所规定的相关内容。
教科书以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两大主线并行发展的方式建立了自己的整体结构。
书中每个单元后设置了资料库,是为了便于学生深入理解该单元的科学概念、丰富他们的已有经验和发展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仅供学生阅读。
上学期
下学期
三年级
植物
植物的生长
动物
动物的生命周期
我们周围的材料
温度与物体的变化
水和空气
磁铁
四年级
溶解
电路
声音
新的生命
天气
食物
我们的身体
岩石和矿物
五年级
生物与环境
沉和浮
光
时间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热和燃烧
运动和力
地球的运动
六年级
工具和机械
微小世界
形状与结构
我们身边的物质
能量
宇宙
生物的多样性
环境和我们
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
本册内容由“工具和机械”“形状与结构”“能量”和“生物的多样性”四个单元组成。
在“工具和机械”单元里,学生要学习选择使用工具并体会它们的作用,研究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和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通过研究认识工具和机械的功能和特点。
在“形状与结构”单元里,学生要认识身边常见的梁、拱形、框架等形状结构,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形状特点,探究怎样用纸做一座能承重的桥。
通过研究认识不同的形状和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不同,能满足不同的需要。
在“能量”单元里,学生要制作和研究电磁铁,探究玩具小电动机怎么会转动起来,研讨各种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转化。
通过研究初步建立起能量的概念,知道电可以生磁,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了解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
在“生物的多样性”单元里,学生要调查校园里生物的种类和分布,给动植物分类,研究人的相貌差异,探究不同环境对生物种类和性状的影响。
通过研究知道生物种类和差别是多种多样的,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知道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在本册的学习中,学生要做很多的实验和制作,要继续学习对比实验的技能,识别和控制变量。
要进行细致的观察,要用比较和分类的方法认识和描述多种多样的生物。
在本册学习中,学生会体验到科学技术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巨大的影响,是怎样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的,形成积极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
在更高水平上增强环保意识和热爱生命的意识。
获得美的体验,感受到建筑的形状结构之美,地球家园生物多样性之美。
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能力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仍要借助于直观形象的支撑,但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他们经过三年科学课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的探究学习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过程与方法意识和能力。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他们在本册的探究学习中应该更主动一些,应该有更深入的思维参与。
本册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大胆利用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物和现象进行有根据的推测,作出假设性解释。
比如推测小电动机转动原因,煤的成因,根据动植物的形态特征推测它们生活的环境等。
2.指导学生认真收集数据,意识到要尊重数据,用严谨的态度得出结论,如研究杠杆尺的实验,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实验。
3.本册中的很多内容适于动手操作,材料简单易得,要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保证学生能真正地动起手来进行探究学习,这更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
4.建立能量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在学生三年学习的积累上进行的,要注意充分利用他们原有的知识,并帮助他们梳理、提升,形成概括性更高的科学概念。
主要材料清单
“工具和机械”单元
常用的工具:
螺丝刀、羊角锤、钳子、镊子、开瓶器等。
实验装置和实验器材:
杠杆尺、轮轴、滑轮、滑轮组、搭斜面的木板、测力计、钩码、铁架台。
做小杆秤的材料:
筷子、粗线、螺丝帽。
做滑轮游戏的材料:
长绳子和两根光滑的木棒。
观察用的实物或图片:
铁皮剪、理发剪、核桃夹、杆秤、木螺钉和铁螺钉等。
“形状与结构”单元
做实验的材料:
长、宽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长、厚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折纸梁和做拱形的纸,铁垫圈、完整的和剖开的乒乓球,塑料瓶。
做框架的材料:
筷子或塑料管、橡皮筋。
搭吊桥的材料:
瓦楞纸板和绳子。
做纸桥的材料:
旧报纸、胶带。
观察用的材料:
包装箱瓦楞纸板、塑料饮料瓶。
“能量”单元
做电产生磁实验的器材:
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开关、导线、指南针。
做电磁铁实验的材料:
多股绝缘导线、大铁钉、大头针、直径不同的塑料管、长短粗细不同的螺栓。
研究电动机观察、实验器材:
玩具小电动机、纸杯、橡筋圈、V形粗导线、铁丝支架、磁铁。
手摇发电机、各种电池或电池图片。
“生物的多样性”单元
考察校园生物器材:
放大镜、小铲子等考察工具。
做模拟实验的材料:
不同形状的纸鱼,球形烧瓶、长颈玻璃瓶、温度计。
鱼、鸟、兔的骨骼标本或图片。
适合教学需要的各种动物、植物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人的部分相貌特征的不同性状图。
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
工具和机械
一、单元概述
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到六年级时,学生们已经能够比较独立地进行一些探究活动。
他们开始对一些问题进行具有挑战性的思考,能够选取自己认为可以进行的方式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开始有选择地利用观察、实验所获取的证据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解释。
在本单元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将有机会对各种简单机械进行实验,包括设计和制作一些简单装置,并对其进行观察和加以解释,认识机械的各个部件,了解它们各自的功用,尝试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种工具和机械。
人们经常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和机械。
很多时候,工具和机械为我们赢得了时间和精力,帮助我们完成了一些力所不能及的工作。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发明了更多的工具和机械,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人们在生活中是如何使用工具和机械的?
它们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
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使用它们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些既是本单元所要研究的问题,也是我们的教学引领学生们所要经历的科学认识历程。
本单元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课):
通过使用工具,发现关于工具和机械的问题,激发学生研究工具和机械的兴趣。
第二部分(第2~7课):
通过设计、观察、研究杠杆等不同类型的简单机械,认识这些机械的构成及其功能。
第三部分(第8课):
通过研究自行车这一常见的交通工具(也是一种由简单机械组合成的机器),总结和提升有关工具和机械的认识。
通过本单元的8个主题活动,我们期望学生能真正动起手来,在实践中去体验、发现工具和机械的作用及其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器材的准备,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并做好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支持者。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有的机械可以省力,有的机械不能省力但能发挥其他作用。
●不同的机械具有不同的结构和不同的功能。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机械。
过程与方法
●进行研究各种机械作用的实验,收集能够解释机械作用的数据。
●通过实验和收集数据,发现问题并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释。
●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对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记录、整理与分析。
●通过文字、图画和讨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工具和机械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能够将工具和机械的作用、安全与可靠性等与现实社会联系进来。
●获得对各种机械功能的认识,以应付各种实际问题,并意识到工具和机械是随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
●形成积极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
●认识到科学与技术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
第1课 使用工具
(一)背景和目标
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对生活中使用工具经验的回顾和用熟悉的工具解决具体问题,感受工具能帮助我们省力或提供方便,形成初步的工具和机械的概念。
教师可以通过本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单元前评价,了解学生对工具的已有认识和鼓励学生提出一些涉及简单机械原理的问题。
人类很早就开始使用简单机械了。
使用各种机械,就如同延长了人类的臂膀,增强了人类的工作能力。
随着各种机械的广泛使用和进步发展,人类的本领越来越大,完成了许多宏伟的工程。
机械是神奇的,它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再复杂的机械也是由简单的机械组成的。
常用的一些工具就是一些简单机械。
学生都使用过工具,所以,他们对简单机械并不陌生。
但是,他们可能不知道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甚至不能科学合理地使用这些工具,或者没有意识地去研究这些工具,因此选择这些学生熟悉、常用的工具作为学习研究机械的开端,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降低学习的门槛,将机械单元的研究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去。
科学概念
●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
●尝试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二)教学准备
为每位学生准备:
记录用的表格和笔。
为每组学生准备:
各种常用的工具一套(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剥线钳、钳工锤等),钉有三个图钉、两颗铁钉和两颗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三)教科书说明
教科书共两页,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
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回忆我们曾经使用过的工具,以填调查表的形式展示出来。
学生对生活中各种工具有观察和使用的经历,让学生统计工具,可以引发学生对工具的一些思考。
观察后思考是产生科学问题的前提。
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引导学生统计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把他们了解的工具全部填写出来。
要重视学生描述各种工具的作用,期望学生在描述中能就工具产生一些问题,为后面的学习进行准备。
第二部分:
选用什么工具好
面对身边种类繁多的工具,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来研究呢?
教科书选取了一组典型的有结构的材料:
钉有三个图钉、两颗铁钉和两颗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剥线钳、钳工锤等工具。
让学生试一试,要想将木板上的图钉、铁钉和螺丝钉拔出来,选择什么工具会更方便、省力,用不同的工具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木板上的几种钉子有什么不同,然后根据“生活经验”选择认为可以完成任务的工具。
取图钉比较方便的办法是用小刀或剪刀来撬;取木螺钉比较省力的工具是用螺丝刀;取钉子比较省力的工具是用羊角锤来撬。
在交流探讨中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到:
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完成同样的事情,使用恰当的工具能给我们带来方便和省力。
教科书后面呈现的几项工作涉及到了滑轮、斜面、杠杆等机械。
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杠杆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轮子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便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通过以上的实践研究活动,学生对工具和机械进行了再一次的观察和使用,这为科学问题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所以教科书在最后安排了让学生提出关于简单机械的问题这一活动。
这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关于机械的已有认识的好时机,可以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单元前评价内容。
(四)教学建议
引入
出示剪刀:
会用剪刀吗?
用它能做些什么事情?
出示螺丝刀:
会用螺丝刀吗?
用它能做些什么事情?
(通过学生熟悉的工具的使用问答,开始指向本单元我们将探讨的工具问题。
)
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经常要用到各种各样的工具,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这些工具。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
说一说我们曾经使用过的工具:
我们是怎样使用这些工具的,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哪些事情?
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介绍相互启发。
要求学生将讨论结果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内。
选用什么工具好
1.拔钉子活动。
(1)教师出示钉有三种钉子的木板,提出问题:
要将这些不同的钉子从木头里取出来,选择什么工具比较好?
请各小组同学代表到材料中心领取材料,要求学生先开展观察然后试一试,哪种工具更方便?
(2)请学生在实践后分别选出拔三种钉子最合适的工具,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2.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让学生观看教科书中的三幅图片,选择适合的工具完成相应的工作,说说选择工具的理由。
(1)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
(2)大石头用撬棍当杠杆去撬动比较省力;
(3)利用绳子和轮子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便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在学生实践活动后,向学生揭示“机械”及“简单机械”的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
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
第2课 杠杆的科学
(一)背景和目标
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
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
本课将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螺丝刀拧螺钉、用镊子夹东西,等等。
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们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
本课的教学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
杠杆这类简单机械可按省力情况分成三类:
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
省力杠杆的特点是: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费力杠杆的特点是: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的特点是: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我们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科学概念
●杠杆有三个点:
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
●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给每组学生准备:
杠杆尺、钩码1盒、记录单。
给全班学生准备:
撬棍撬石头的图片、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三)教科书说明
教科书共3页,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
认识杠杆
教科书选用撬棍撬木箱这个情景开始这节课的研究,是因为这是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
通过对教科书中这张示意图的研究,学生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能有较直观、清晰的认识。
像撬棍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这是“杠杆”的描述性概念,是适于小学生的认识水平的。
工作的杠杆都有三个重要位置:
支撑杠杆,使杠杆能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
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
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下面是将杠杆这一概念进行推广应用。
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是学生们熟悉的事物,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
不同的杠杆类工具,三个点的位置也常常不同。
找一找身边的常用工具,观察分析羊角锤、钳子、剪刀、天平、锥子、擀面棍等是不是杠杆工具(只有锥子和擀面棍不是杠杆工具,其他4个均是杠杆类工具),说一说理由(不一定非要学生标出这些杠杆工具的三个点),是为了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识别能力。
第二部分:
研究杠杆的秘密
学生对杠杆类工具的作用进行思考,会产生一系列问题:
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吗?
怎样做才能省力,怎样做就不能省力?
教科书向学生介绍研究杠杆的好工具——杠杆尺,可以把左边挂上的钩码当作被撬动的重物,把右边挂上的钩码当作撬动时我们用的力。
学生可先在两端相同的位置挂两个钩码试用一下杠杆,然后分组讨论什么样的情况能说明用杠杆做事情能省力,什么样的情况不能省力。
要学生充分讨论并思考在此过程中应收集哪些数据来说明问题。
在学生研究杠杆尺的活动中,要由学生自主决定两端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只在左右各选一个位置挂钩码)。
当杠杆尺静止不动时,要把杠杆尺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记录在书上或活动手册上。
取得一系列的数据后可以对记录进行分析。
(四)教学建议
引入
教师出示撬棍撬木箱的活动图,演示并介绍新工具——木棍完成工作的情况。
告诉学生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今天大家将要来研究杠杆的科学。
认识杠杆
1.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经历,仔细观察撬棍撬木箱的情况,找出撬木箱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三个位置。
要求学生认识杠杆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并简单描述完成工作时各个位置承担的作用。
2.让学生尝试对生活中其他杠杆类工具:
压水井的压杆和跷跷板进行分析,找出它们作为杠杆类工具的三个点。
3.结合教科书图片,识别图中的羊角锤、钳子、剪刀、天平、螺丝刀、擀面棍等常用工具是不是杠杆,说一说理由(不一定非要学生标出这些杠杆工具的三个点,重在识别),培养学生对杠杆工具有初步的识别能力。
研究杠杆的秘密
1.杠杆工具有什么作用呢?
它省力吗?
向学生提出杠杆与力的科学问题。
2.向学生介绍可以研究杠杆的好工具——杠杆尺。
杠杆尺上有均匀的刻度,很方便在需要的位置挂上重物,是科学研究的好材料。
使用时,教师首先应提醒学生将杠杆尺调到平衡状态,通过对比,可以把挂在杠杆尺左边的钩码当成阻力,把挂在杠杆尺右边的钩码当成使用的力,支架中部的轴就是支点。
这里要求在杠杆尺左右只选一个位置挂钩码,便于学生掌握也利于交流讨论。
学生可先在两端相同的位置挂两个钩码试用一下杠杆,然后分组讨论怎样用杠杆尺做实验,并计划一个合理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
建议学生多做几次实验收集更多的实验数据,并将各小组收集的数据汇总在一起来进行研究分析。
3.在实践活动中,应由学生自主决定两端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要求只在左右各选一个位置挂钩码),当杠杆尺静止不动时,把杠杆尺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记录在书或活动手册上(可用斜线或横线记录杠杆尺的状态)。
4.这里采用的是随机组合收集实验数据的方法,取得一系列的数据后学生就可以对记录数据进行分析讨论了。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即用力点距支点远,阻力点距支点近,这种杠杆是省力杠杆。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即用力点距支点近,阻力点距支点远,这种杠杆是费力杠杆。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即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这种杠杆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5.学生围绕书上提出的问题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和反思:
用什么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是更为合理的。
第3课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一)背景和目标
在前一课,学生初步认识了杠杆类工具,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杠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 教师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