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升级版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
- 文档编号:5645248
- 上传时间:2022-12-30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38.52KB
完整升级版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
《完整升级版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升级版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升级版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第一单元(人物风采)
童年的朋友
学习目标:
1.激发孩子对家人的爱心。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方法,感受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点、难点:
1.传授学生揣摩课文语言的方法,体会文学作品中感人的片段,从而培养学生对家人的热爱,体会亲情的概念。
2.文章中重点语句的揣摩,以及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赏析诵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阅读《童年》的开头段落,结合图片,介绍作者。
烘托一种沉重的氛围。
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受“我”的外祖母在“我”的生活中的重要。
板书课题,扣住“朋友”,整体体会文章的要旨。
二.点拨
1.朗读课文,说说“外祖母”和我的关系。
学法指导:
①要了解一篇文章的主旨,重要的是要抓住文章的“文眼”。
即文章的关键句。
在记叙文中,就要多观察文题和文章的最后一段。
②在每读完一段时,要及时概括段落的中心意思,这样就能尽快的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明确]:
外祖母是我终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
2.读课文,结合人物描写片段,说说你所认识的外祖母。
学法指导:
人物描写的方法有:
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情描写……另一种分类: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所有的描写都是为了刻画人物的性格。
[明确]:
外貌描写:
头发——多、密、长、黑、厚
眼睛——光芒(气愤、愉快、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小、圆
脸——皱纹(但年轻、明朗)嘴唇——歪扭
鼻子——松软、大、红牙齿——坚固、雪白
身材——肥肥胖胖
分析:
健康慈爱乐观坚毅
语言描写:
温暖而柔和;用心唱歌,像鲜花一样温柔、鲜艳、丰润
分析:
对话的内容有关头发;睡觉的事情;打碎牛奶瓶的事情。
生活并不令人满意,但只要和“我”说话就显出轻松,平等,和蔼;关爱(朋友);比喻句说明外祖母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我”的爱,“我”完全体会出了这里的爱。
动作描写:
梳头、编辫子、嗅烟草
分析:
反衬她眼睛的明亮。
神态描写:
快活
总之:
“我”的外祖母是一个饱经生活的艰难却永远年轻、乐观、慈爱的老人。
三.课后消化
1.朗读全文3遍
2.仿写训练
写人最好是写眼睛,课文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
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
你能用几句话写出父亲或母亲(也可写其他人)对你进行教育时的眼神吗?
试试看。
(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外貌描写:
头发——多、密、长、黑、厚
眼睛——光芒(气愤、愉快、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小、圆
脸——皱纹(但年轻、明朗)嘴唇——歪扭
鼻子——松软、大、红牙齿——坚固、雪白
身材——肥肥胖胖
语言描写:
温暖而柔和;用心唱歌,像鲜花一样温柔、鲜艳、丰润
动作描写:
梳头、编辫子、嗅烟草
神态描写:
快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整体读课文抓中心的方法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揣摩外祖母对“我”的影响。
1.外貌描写中感受到对“我”的影响。
[明确]:
突出老人的特征,对生活的不如意,与对我的态度的温和做个对比;在对比中表现对我的深爱;开朗的性格,年轻开朗的心态,是外祖母成为“我”的朋友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如此困难的并不顺心的生活中,外祖母如此乐观,必然对“我”的性格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也赋予“我”在人生中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描写人物。
外祖母的微笑、牙齿、衣服、眼神等,都寄寓着“我”对外祖母的爱。
特别是比喻句,表现“我”和外祖母“朋友”的关系。
2.从议论的语句汇总体会“我”对外祖母深厚的感情。
[明确]:
最后一段的抒情议论,表达“我”对外祖母的感激,写出了外祖母对“我”一生的重大影响。
“她从来……花边”,运用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没有外祖母,“我”的生活是黑暗的,没有温暖,没有阳光,外祖母的“爱”把“我”从黑暗中带到光明的世界里,是外祖母的爱使“我”的世界丰富多彩。
“她马上……朋友”,三个修饰语,表现了外祖母在“我”生活中的极为重要,也极为特殊的位置。
“是她……生活的”。
外祖母对我无私的爱,对生活的爱,和她那乐观的精神和坚毅的性格,使我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使我有了战胜生活中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3.完成课后练习。
三.小结:
这篇自传体小说,通过“我”的体验与感受,表现外祖母这个人物形象,他富有活力,充满幽默感,对年幼的“我”关心备至,用平等、关爱的心态关注着我的成长,给了“我”最大的支持与安慰,是“我”“最珍贵”的“终身朋友”。
文章通过具体、细腻的描写,把人物表现的淋漓尽致,独具魅力。
一面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刻画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鲁迅同情、爱护劳苦大众,和工农站在一起的崇高精神和坚定立场,激励学生以鲁迅为榜样,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三、掌握字、词: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教时。
二、引导学生体会三写鲁迅肖像在反映人物精神、气质上的作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通过“‘一面’的印象的分析,加深对‘一面’的力量”的理解,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三写肖像的文字,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讲解和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四、以课文为借鉴,结合作文,写一个初次相识的人的外貌特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一面》是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最初发表在1936年11月5日出版的《中流》杂志一卷五期上,当时离鲁迅逝世只有半个月时间,第二年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先生纪念集》。
在这以后的四十多年中,多次被收入各地结集出版的鲁迅回忆录里。
作者阿累当时是上海英商汽车公司一个普通的汽车售票员,他回忆了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偶尔相遇的“一面”的印象,逼真地勾画了鲁迅先生真切动人的形象,从而写出了“一面”的力量、“一面”的意义,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揭示了鲁迅先生是和劳苦大众永远站在一起的这一深刻主题。
用“一面”作题目,朴实、亲切,反映的是记叙的中心:
“一面”的印象;同时也是主题所在:
“一面”的力量——“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
二、检查课前预习。
课前要求预习、掌握字、词。
堂上检查正音、正字、释义、(详见“教学目的”三),展示小黑板,拼音由学生上黑板填写,辨形可以安排选字填空练习,释义是口头回答。
三、划分段落层次。
(一)确定自然段。
1、教师指导:
独立成节的一段文字最末一个标点符号如果是冒号或者是破折号,那么划分自然段时,应该将下一个独立成节的文字一起划为一个自然段。
2、学生标自然段。
全文计35个自然级。
(二)划分段落层次。
根据学生讨论归纳:
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
1——31自然
段,“一面”的印象。
第二部分:
32——35自然段,“一面”的力量。
第一部分又可以分三个层次:
①1——3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事体和人物;②4——14自然段,写“我”渴望得到鲁迅译的《毁灭》却又无钱购买的矛盾心里;③15——31自然段,写鲁迅低价卖书和赠书。
四、指导学习课文。
(一)学习1——3自然段。
1、提示:
这一层首先交代了时、地、人、事,引导学生分别划出。
“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一个钟头”,以至于“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这是旧社会汽车工人生活的写照。
“摇晃”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工人辛苦颠簸的生活。
2、借助注释简介内山书店店主内山完造。
内山完造,日本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的朋友。
1913年他来到上海,当过日本药房职员,后来开设内山书店,与鲁迅交谊很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回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致力于日中友好活动,任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曾经多次访问中国,1959年在北京病逝,遗体葬在上海。
著有《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花甲录》和记述中国见闻的随笔集数种。
3、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
提示,这一自然段是第一次集中笔墨写鲁迅肖像。
在写肖像之前,首先写书店里“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说得很快”、“有时忽然一阵大笑,象孩子一样的天真”,气氛和谐而又活跃。
文章由朗朗的笑声写到“模糊辨出”的最初印象,因为是“阴天,暗得很”,又是在“店后面长台子旁”,印象当然不甚清晰,却也勾出了人物的大致轮廓反映了人物的外貌特征。
提问:
作者是抓住人物怎样的外貌特征,勾勒出鲁迅的大致轮廓的?
学生回答,教师的摘要板书:
“瘦瘦的”、“五十上下”(以上总写大概的印象)、“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支烟嘴”(再从衣着、嗜好写印象)。
(二)学习4——14自然段。
1、这一层,写了作者翻检书籍和内山老板的殷勤接待,写了“我”渴望买书却又力不从心的矛盾心理。
先看,翻看南面一排社会科学杂书,作者觉得怎样?
翻到《毁灭》一书时,“我”的心情又怎样?
为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
一般的社会科学杂书,“觉得没有什么合意的”,翻到《毁灭》时,马上记起杂志上介绍过“是一本好书”,又见到“鲁迅译”三字,“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可见鲁迅著作的感召力,鲁迅是为劳苦大众说话,和劳苦大众心心相通的。
2、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将第5自然段删节过的文字与原文比较,怎样才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
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
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毁灭》?
”加上这一句,更显
出“我”的惊喜之情,作者又是在翻检过一般的社会科学杂书作过比较之后,此时,尽管“秋风”“细雨”(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扭”字,很形象,把风雨人格化了),“店里冷得象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我”却就像在黑暗中见到了光明,地窖里遇到了阳光一样,惊喜之情,无可言状,“《毁灭》?
”句正表达了我的这样一种心情,表达了“我”渴望读到鲁迅的书的一种急切之情。
“赫然”表达了对鲁迅的无比敬仰,“……便……立刻……”,又表达了惊喜之情。
3、请大家说说这里的“忽然”一词的作用。
在学生议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作者对社会科学杂志不合意,“秋风”“细雨”又令人冷得扫兴,通过“忽然”一转,又是另一种感情,这样不仅使前后文贯连了起来,而且突出了作者想得到《毁灭》的渴望和对鲁迅的崇敬的心情。
4、指名朗读第4、5自然段,加深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对鲁迅崇敬的心情。
5、指名朗读第6——14自然段,体会内山老板对“我”热情接待的感情。
内山老板是鲁迅先生的朋友,我们中国人民的朋友,他是这样同情中国、同情穷苦工人,内山老板确是值得我们敬爱和感激的“先生”。
6、引导学生找出反映“我”渴望看到鲁迅译的《毁灭》,却又无钱买书这种矛盾心理的词语、句子。
词语:
“窘”、“踌躇”、“摩挲”,引导学生看课本有关注释;句子:
“……拿在手里,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
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呢?
下一课再学习。
五、布置作业
除常规作业外,可加下面标点训练:
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不看课文,作后自对):
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学生上黑板,摘要出第一次写鲁迅肖像的主要词句。
二、继续指导学习课文。
(一)“我”正踌躇,老人出来了。
文章又一次集中笔墨描绘了鲁迅的肖像,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二写肖像的第16自然段,并与一写肖像作比较。
学生齐读节16自然段。
(二)指定学生上黑板摘要写出二写鲁迅肖像的主要词句,教师整理、修正(板书要求参考板书设计总表有关部分)。
(三)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分析:
这段肖像描写,文字虽然不多,却是十分逼真地再现了鲁迅外形消瘦精神却很好的形象特征。
作者与鲁迅面对面观察更为仔细,描写也就进了一层,先写面孔,次写头发,再写胡须,就像电影中逐渐放大的脸部特写镜头一样,把人物最鲜明的外表特征,由整体到局部再到细部,逐一展现在读者眼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写肖像只是突现了“瘦瘦的”“穿一件牙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的外表特征;二写肖像,从瘦入手着重写他的精神特征。
“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反映了“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接着通过“但是”一转,由“一根根精神抖擞”的头发、“很打眼”的浓黑的胡子,写他“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完全是个战士的精神状态。
(要求学生在有关词语下划线。
)
(四)集体慢速朗读第16自然段,体会作者通过最鲜明的外貌特征,描绘出鲁迅精神状态的肖像写作特点。
(五)第17自然段写作者仔细观察后的深刻感觉,使读者进一步加深印象。
请同学上黑板作这方面的选词填空练习(出示小黑板):
“你要买这本书?
”他看了我一眼。
那种正直而——(慈祥、安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按摩)(严厉、严肃)和——(慈祥、慈爱)交织着的——(抚摩、抚摸)似的。
(六)要求学生在16——23自然段中分别找出人物肖像描写(通过人物外貌的描绘,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叫做肖像描写)、语言描写(通过人物语言,去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叫做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用人物行动去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叫做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用人物的所想所感去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叫心理描写)的有关文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①肖像描写集中在第16自然段。
②语言描写:
“你要买这本书?
”“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这种诚恳的劝告,充满了感人肺腑的挚爱。
③行动描写:
“他看了我一眼”、“他从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这样的诚恳、热情,这与平素见到的“西装同胞的嘴脸”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
心理描写,集中在第17、第21两个自然段。
本文较好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七)讲读第24——31自然段。
教师范读。
简析:
通过对话描写,说出了鲁迅的赠书。
鲁迅的赠书使作者大为感动、振奋,平添了力量,恢复了勇气。
在这基础上,三写鲁迅肖像。
我们看,三写鲁迅肖像与前两次的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边归纳边板书)第三次肖像描写,既写外貌,又写精神,是前两次肖像描写的综合。
这是它的主要特点。
同时,对烟嘴和长衫写得更细了:
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牙黄羽纱的长衫”作者所以一再写这些特点,目的是为了表达作者对鲁迅的崇敬心情和使读者对之不断加深印象。
(要求学生将第三次肖像描写与前两次相同的和不同的,分别用双线和单线把它们划出来)当作者想起这正是哪本杂上的一段访问记所写的时,他的心情无比激动。
请同学们回答,哪些词、句表达了作者激动的心情。
学生回答,明确:
“您就是——”,“——”这里表示由于十分高兴激动而说不出话来:
“结结巴巴”、“喜欢得快要跳起来”;“一定是他!
”“一定是他!
”的重复;两个“蹦”字。
鲁迅的表情是“微笑”、“点头”,显得那样的安祥、慈爱,充满了对穷苦工人的信赖和关切,对青年一代的鼓励和希望。
指名朗读第30自然段。
启示体会用词:
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
集体朗读,要求将第27自然段和第30自然段中“这一来不会错了……越老越顽强的战士”连起来读,进一步体会通过肖像描写突现人物性格和精神的作用。
“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
”“——”,用时间的停顿突出“瘦”,与上文的顽强呼应,显示了鲁迅的精神状态。
(八)结语: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
廉价卖书,甚至亲自送书给一个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工人,这是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怀;孩子般天真的笑声,使人想见先生性格的爽朗;诚恳地推荐别人的书,先生又是多么谦逊;那“带着奖励似的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先生那“黄里带白的脸”,“那竹枝似的手指”,“瘦得教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
于细微处见精神,鲁迅的品格是多么伟大!
“一面”的印象有着无可估量的精神力量!
三、布置作业:
(一)课本“思考和练习三”。
(二)预习思考:
课本“思考和练习二”。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作业
(一)”,答案参见前两教时的有关内容。
(教师归纳时,出示板书设计总表)。
二、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一)集体慢速朗读第32自然段,体会作者为什么能在“历尽……”“受尽……”“艰苦”和“虐待”的情况下,能“咬紧”牙,“哼都不哼一声”,“总是昂着头”?
这力量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思考、议论,明确:
这力量是从“一面”来的,是“一面”给了作者这样巨大的精神力量。
因为“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
提问:
在这一段里接连用了一系列动词,从表达思想内容来说,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议论回答,明确:
这一系列词都是写“我”在种种艰苦和非人的待遇面前怎么能咬紧牙关,昂首挺胸的,充分显示了“一面”给人的巨大力量。
提问学生:
“历尽”与“受尽”的位置在文中能否对调?
明确:
不能。
互换后动宾搭配不当。
(二)学生自由默读第32自然段 加深理解上述内容。
(三)齐读第34、35自然段。
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的心情,同时也进一步写了“一面”的力量,决心“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
(四)集体朗读第二部分。
三、课文小结与当堂巩固练习
四、布置课外作业
我的老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围绕中心选择感受最深的事写人的写作方法
2、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树立尊师爱生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传神、细腻的描写方法和质朴的语言
设计思路
这篇教材感情真挚,语言朴素,应加强朗读指导,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并充分利用教材,启发学生多思,使学生掌握分析文章的途径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求学生涯中,教过我们的老师有很多。
请大家回忆一下,从小学一年级起,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多少位老师教过你们?
在诸多老师中,又有哪些是令你终身难忘的呢?
我想,在每个人的心目中,肯定有一位最难忘的老师。
如果把他写下来,一定令人动情、感人至深。
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魏巍所写 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
(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解题。
(用课件打出)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
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 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
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
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长篇小说《东方》等。
《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
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
“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
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叙写自己最难忘的老师的。
三、点拨
(一)、整体感知
学生看电视散文《我的老师》及魏巍的介绍
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
(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
1.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
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明确:
本文记叙了我的老师蔡芸芝、我的母亲和我小学时的几位同学。
主要人物是蔡芸芝老师。
2.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
哪几件详写?
哪几件略写?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
共记叙了七件事:
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课外教我们跳舞;③带我们观察蜜蜂;④教我们读诗;⑤我们对老师的依恋;⑥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⑦睡梦中去找老师。
这七件小事,后两件详写,前五件略写。
这样安排,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3.口头复迟“睡梦中找老师”的故事。
要求:
说清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讨论:
有人认为,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也有人认为,着重写的是蔡老师令“我”难忘。
你的看法呢?
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归纳:
明确:
二者不可割裂开来,蔡老师令“我”难忘,是因为蔡老师温柔慈爱、循循善诱、酷爱学生;正是蔡老师有一颗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才使得“我”(我们)铭记在心,难以忘怀。
5.提问:
同学们刚才找出了表达作者感情的部分词语,仅凭这些词语,能否体现作者对老师的一往深情?
为什么呢?
学生充分讨论、争辩后教师归纳:
明确:
这些词语确实可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但是,如果离开一定的语言环境,离开具体的描述语句,就无从体现作者对老师的热爱、怀念之情。
6.那么,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
你能否列举数例,加以说明?
启发学生讨论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明确:
本文的感情线索是“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
全文从头至尾、字里行间都充溢着对老师的一往深情。
例如,作者所记述的第一件事,老师对我的“假悦真爱”。
“仅仅”一词是表示范围的,说明这是偶然性的、唯一的一次;“好像”道出了蔡老师形似真、实是假的情态;“一迎”这一动作生动地表明了师生之间的亲近、亲热关系:
老师爱我们,我们爱老师,因而并不害怕老师;“轻轻地敲”、“边上”表明蔡老师并非存心打我,打的动作似重实轻,而且是“敲在石板边上”,慈母般的情怀可见一斑;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轻轻虚打的动作逗得大伙会意的笑了,老师也发出了会意的、温柔的笑声。
再譬如第六件事,“不知道”、“值不值得”提它,解决同学间的纠纷,对蔡老师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幼小的心灵而言,所占的分量太大了。
老师热爱学生,正确处理好学生间纠纷,医治学生心灵的创伤,使学生终身难忘。
这种事情还不值得一提吗?
7.课文中所记的七件小事,显示了蔡老师的美好的心灵,抒发了作者热爱、感激老师的情怀。
请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可不可以打乱?
如可以,请试一试。
如不可以,能否谈谈理由?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
明确:
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
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
随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叙的思路,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一步步上升。
可见,这种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8.你觉得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
蔡老师是一位温柔慈爱、热情公正、平易近人、酷爱学生的好老师。
四、课后消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写训练
课上同学们已经回忆了留给你印象深刻的老师的某个举动、某件事情,那你能将你说的事情写下来吗?
试试吧。
第二课时
一、预习
粗读课文,思考蔡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我”是一个怎样的学生。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地分析蔡老师的性格特征以及一些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正课
1.提问:
课文第一部分写蔡老师在“我”的记忆里总的印象是什么样的?
讨论并归纳:
她是一个温柔而美丽的人。
2.提问:
“温柔”是从什么方面写?
“美丽”是从什么方面写的?
讨论并归纳:
“温柔”是从老师的性格上写;“美丽”是从老师的外貌上写的。
3.提问:
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1)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她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这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完整 升级 版苏教版七 年级 语文 第一 单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