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
- 文档编号:5641411
- 上传时间:2022-12-29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33.74KB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2013年9月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由《我们都是科学家》、《我眼里的生命世界》、《生命之源——水》、《它们是什么做的》、和《提出问题》五个单元组成。
本册教材以观察活动为基本结构和呈现方式,重视构建良好的活动结构,而且贴近儿童生活,适应学习主体的发展需求。
在科学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覆盖了三大领域:
《我眼里的生命世界》——生命世界、《生命之源——水》——地球与宇宙、《它们是什么做的》——物质世界。
在科学探究方面,考虑倒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出于科学探究始于提出问题、细致观察的特点,教材将着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提问能力、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
全册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尽管各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观察对象不同,但在活动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地发展。
教材综合性地考虑了科学探究方面诸多能力的培养。
为了发展学生的科学判断能力,教材还充分体现了对观察记录的重视。
全册教材自始自终都强调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
教材在活动设计中,力图从对待科学、对待自然、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等多方面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能选择自己探究的问题。
2、能以亲身经历来理解科学,并与科学家的经历做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进一步明确科学是什么,体会做科学的满足感。
3、通过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使学生知道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两类,知道生物有能够繁殖、长大、呼吸、吃东西、运动等几个基本特征。
4、过对植物的观察、分类,引导学生认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了解植物的多样性,知道植物作为有生命物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通过对两个不同类动物的观察以及对它们之间的比较,认识动物的一般特征。
5、通过对人的观察,与植物、动物进行比较,找出不同和相同之处,从而进一步理解生物的特征,完成现阶段对“生物”这一大概念的认识。
并以活动经历和体验的形式进行爱护动植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6、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
运用看、摸、听等多种方法进行观察,综合运用感官感知事物。
并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
和同学交流,相互评价观察结果。
7、能从多角度认识水的重要作用,理解水是生命之源的真正含义;能够用多种方法证明物体中含有水。
8、能够利用自己的感官和简单的器材,通过观察、对比等方法收集整理有关水的资料,进一步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并能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思考,得出结论,发现和提出关于水的相关问题,并能够用多种方法(语言文字符号等)将用过观察所发现的现象表述出来。
9、在观察、研究的各种活动中,学生能够逐渐做到注重事实、留心观察、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同时通过对水的观察,保持和发展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10、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一些常见材料,知道材料有天然、人造之分。
11、通过对身边常见的纸的观察研究,能不断发现和提出关于纸的相关研究问题。
经历对一张纸的外部特征进行多角度、多方法的观察描述的活动过程。
能用对比试验的方法观察比较纸的性能,初步感知物体的性能与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
了解古代的造纸技术和现代的造纸工艺,通过简单的造纸活动,体验纸张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节约纸张。
1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的工具,认识一些常见的纺织材料,并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知道它们的区别、特点和用途。
13、了解常见金属的,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金属进行分类。
14、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对塑料进行研究,知道塑料有很多优点,但也有缺点。
15、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试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正确使用材料,注意安全与健康,养成节约材料的好习惯。
16、能针对某一特定的观察、设计情景,提出问题;知道问题可以有多种来源,爱提问题是一种好品质。
能尝试把不能通过观察、调查、实验找到答案的问题转变成可能;并能根据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标准提升自己能够探究的问题。
三、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
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应用新课程理念,用好《大纲》、《教材》、《教师用书》三本书;认真学习科学教学大纲,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
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创设科学探究的情景,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充分利用课程和校本资源,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5、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运用多种评价手段,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
6、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等方法。
7、充分运用教具、现代媒体、音像教材进行直观教学,组织好每一个观察认识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每一个活动。
8、发挥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又密切联系的特点。
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重视解决那些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体会学习科学的价值。
四、教学进度
周次
教 学 内 容
1
科学是……
2
做一位小科学家
3
单元总结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4
校园里的植物
5
校园里的小动物
6
植物动物人
7
单元总结
生命离不开水
8
观察水
9
神奇的水
10
地球上的水
11
单元总结
12
常见的材料
纸
13
纺织材料
14
金属
15
塑料
单元总结
16
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17
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18
复习、检测
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
1.科学是……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针对吹泡泡能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
(2)能够从提出的问题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科学是什么。
(2)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2)想知道,爱提问。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洗涤剂、洗衣粉、甘油、水、盛吹泡泡的容器等。
(2)各种粗细不同的吸管。
(3)铁丝。
学生准备:
粗细不同的吸管。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现在,老师想写两个字,同学们猜猜老师可能想写哪两个字。
学生猜。
教师写“科学”两个字。
自主学习
1.科学是什么
(1)讨论:
当你看到科学这两个字时,你想到了什么?
(2)学生讨论、充分发言。
(3)展示一些有关“科学”的图片。
(4)讲有关“爱迪生的故事”。
(5)讨论:
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科学。
2.关于吹泡泡
(1)教师演示吹泡泡。
(2)讨论:
关于吹泡泡,你有什么问题?
(3)选择适合我们这节课研究的问题。
(4)怎样才能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
(5)学生配制吹泡泡溶液,并比一比谁吹的泡泡大。
(6)拓展:
吹泡泡、玩泡泡的新花样。
3.反思
说一说吹泡泡都经历了哪些过程?
它与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把它记录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
谈话:
吹泡泡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吹泡泡里有科学。
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4.讨论:
找一找我们身边哪里还有科学?
提出10个有关科学的问题并把它记录下来。
2.做一位小科学家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6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勤思考,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能得出问题,并思考。
四.教学难点:
问题的提出。
五.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善思的好习惯。
六.教具准备:
每位同学带一件小玩具。
七.教学过程:
(一)引言:
请学生讲爱迪生的故事。
(二)新课:
1.师:
上节课我们实验了吹泡泡,大家想一想,我们吹泡泡和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2.生讨论,汇报,填写活动记录。
3.同学们想做科学家吗?
上次课我们知道了科学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是能提出问题,下面就请你们玩一玩从家里带来的玩具,提出一些问题。
4.学生活动。
5.学生提问。
6.观察第6页的图,说一说科学是什么。
归纳: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查阅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7.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每个小朋友提出10个科学问题,记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
(三)活动小结。
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观察、调查的结果。
(3)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防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2)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3)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二、教学准备
进行地点的勘察,寻找合适的地点:
学校升旗台附近花园,调查用的记录表等。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续接课本的美诗:
当我走进树林,……
自主学习
1.学生到校园内去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教师提出一些适当的要求,如:
爱护校园内的环境,注意安全等。
(2)将寻找到的有生命的物体及各自所在的地点记录下来。
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或用笔画出它们的外形样子。
(3)学生活动。
(4)教师与学生一道外出寻找,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2.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物体?
(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汇报交流,要求畅所欲言。
(3)老师结合学生讨论与汇报的情况,引导学生说说什么样的物体是有生命的,什么样的物体是没有生命的,你为什么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或是没有生命的,引导学生得出“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然后得出“植物”与“动物”的概念。
(三)要求课后继续研究。
附板书:
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植物
生物动物
非生物
2.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对各种各样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
(2)能描述一些常见植物的不同特征。
(3)能找出不同植物的相似之处。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植物。
(2)认识到植物是各不相同的。
(3)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构造,有共同的需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认识植物的乐趣,感受到植物的美,产生亲近自然的感受。
(2)意识到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应该珍惜,不损伤一草一木。
二、教学准备
两三种盆栽植物;各种各样植物的卡片;观察记录表一份。
学生自备一些小型植物。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在校园里寻找了许多有生命的物体,发现了许多动物和植物。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植物的问题好吗?
2.出示一些植物的卡片让学生欣赏,并尽量让学生说出植物的名称。
教育学生要保护植物。
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观察、描述一些植物
(1)教师以一盆栽植物为例,介绍观察、描述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观察、描述自己带来的植物,并作好记录。
(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边展示边汇报)
(4)教师评价活动情况。
2.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植物的相同和不同
(1)教师出示两种植物。
(2)问:
这两种植物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两种植物的不同和相同,把它们写下来或画下来。
比谁的发现多。
(4)学生汇报活动结果。
教师把学生汇报的结果进行适当的分类。
3.让学生交流他们所拥有的关于植物的经验
(1)出示几种植物的插图。
(2)学生自行辨认。
(3)让学生分组任选两种植物进行比较,说出他们的相同与不同。
作业
课后继续观察比较。
3.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观察、比较和描述狗、兔等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2)能够通过画图和文字表述、交流狗、兔等动物的异同。
(3)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的多样性。
(2)知道动物有相同之处,如都有运动的能力,都由小长大,繁殖后代,都有对食物、水、空间等的需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小动物,与动物有亲近感。
二、教学准备
各种动物的图片;相关动物的挂图。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说一说,你还认识哪些动物。
自主学习
1.游戏:
猜一猜,他(她)心里想的是什么动物。
要求一方问一些动物的情况,对方回答。
如:
它长毛吗?
它是吃肉的动物吗?
它会生蛋吗?
它有四条腿吗?
它生活在陆地上吗?
……
2.引导学生比较两种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1)出示猫、兔和狗的图片。
(2)举例说明比较两种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3)学生活动:
任选两种动物,比较它们的不同与相同。
3.引导学生给动物分类
(1)将动物的卡片,放在一起,把这些动物分类,把分类的结果记在表格中。
(2)汇报交流:
交流自己的分类结果,和分类方法。
作业
课后继续比较一些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4.植物·动物·人
一、教学目的
1.过程与方法
(1)会比较植物和动物的相似和不同。
(2)会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和不同。
(3)能通过文字、语言交流比较的结果。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
(2)知道人是生物世界中的一员,人和动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权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
(2)意识到要为自己及其他生物保持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3)养成爱惜生命、爱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品质。
二、教学准备
萝卜和兔子的挂图,有关尺蠖等动物的图片。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兔子和萝卜的图片。
自主学习
2.引导学生找出兔子和萝卜的不同。
(1)请小朋友帮助小兔子找找自己与萝卜的不同与相同之处,看谁找的多。
(2)学生比赛:
看谁在规定的时间里说出兔子和萝卜的不同点多。
3.找出兔子和萝卜的相似之处
(1)教师出示相关图片。
(2)学生分组找出兔子和萝卜的相似之处。
(3)小组交流,小组长记录下每组的情况。
(4)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萝卜和兔子生存条件等相似之处,从而认识到动植物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
(5)出示尺蠖和镜兰花的图片,认识一些奇特的动物和植物。
4.找动物和植物的不同
(1)教师出示一些动植物的图片。
(2)学生分组比较、讨论动植物的不同,并任选两种动物和植物比较它们的不同,把结果记录在活动记录表中。
①老虎与松树;
②鱼与水草;
③代鼠与树叶。
④人与动物。
有选择地比较,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5.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1)人是动物吗?
(2)生回答。
(3)学生根据不时了解的有关黑猩猩的情况与人相比,比较人与黑猩猩的不同与相同。
将结果记在P20的表格中。
(4)比较后进行交流。
(5)师生讨论,围绕以下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人也是动物。
需要动植物的和谐相处。
课后思考:
植物、动物、人应该怎样和谐相处?
第3单元生命之源——水
1.生命离不开水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提取植物体内的水。
(2)初步学会安装“观察小草喝水”的装置。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分组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
2.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朗读小诗:
“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
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
为什么呢?
3.揭单元题:
“生命之源——水”
自主学习:
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
水有些什么用途?
(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
2.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1)师出示有点萎的小草,问:
现在小草最需要的是什么?
(2)讨论:
怎样让小草很好的喝到水。
(3)分组设计实验:
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4)把实验结果记在P78的表格中。
3.哪些地方有水。
(1)生讨论:
哪些地方有水?
(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
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
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
注意安全。
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
)
(4)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
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
(5)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
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
4.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1)学生阅读课本P24上的内容并完成书上的作业。
5.教师总结
生命离不开水,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认识水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是非常必要的。
课后作业:
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含有的水分多?
哪些含有的水分少?
2.观察水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
(2)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观察水的结果。
(3)初步认识物体的方法,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
(4)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会做溶解实验,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烧杯、滴管、蜡纸或锡纸(铝箔),方糖、食盐、木筷子、墨水、曲别针(或小钉子);酱油、牛奶、白醋、盐水、雪碧、水六种液体及热水等。
2.学生准备:
纸巾、硬币、白纸、水杯、调料袋、塑料瓶盖。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上一节课研究了生命离不开水,那么为什么生命离不开水呢?
让我们通过实验,揭开它的奥秘。
2.揭题。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水,描述水。
(1)请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桌面上的仪器或身边的可利用的物体,观察一杯水,你对这杯水有什么新的发现。
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水的奥秘多,把你们的发现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活动。
(3)教师鼓励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
杯中的水是什么样的?
当水溅出、洒出时有什么现象?
水滴在别的物体上,会发生什么现象?
当越来越多的小水滴聚成大水滴时,水形成的圈有什么现象?
几滴水从空气中落下时,呈现什么形状?
……
(4)学生分组汇报交流。
要求从多角度描述水是什么样的物体。
2.辨认水。
(1)师出示六杯液体,请学生找出哪一杯是水。
教师介绍辨认方法:
“一看、二闻、三尝”。
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尝,以防中毒。
(2)分组活动。
(3)汇报交流。
3.认识水的溶解现象。
(1)研究糖水。
糖水是怎么做出来的,糖到水里后有什么变化?
(2)研究溶解。
学生汇报后,教师强调同学们说的“化了”、“溶化了”等,在科学上叫做溶解。
(3)研究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在水里。
溶解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既有好处也有坏处,说说生活中溶解的应用。
4.认识毛细现象。
(1)师演示实验:
窄纸巾的下部插入带色的水中,先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
再试试结果怎样?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交流。
(4)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水往上爬的现象?
(5)师生共同小结:
科学上把水沿着缝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5.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1)师演示实验:
往硬币上滴水,大家共同数一数,直到水溢出时,一共可以滴多少滴水?
再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水面,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交流。
(4)师生讨论。
得出“水的表面张力”的概念。
理解“张力”的意思。
(5)书上P27下方的图中的实验。
(6)学生共同研究这些问题。
(三)课后作业;
1.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
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益,还是有害?
2.完成P27下的两个研究实验。
3.家乡的水资源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开展调查,并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
(2)初步运用图画、图表、书面报告等形式,交流调查研究活动的方案和结果。
(3)能初步运用实验方法,说明水污染的危害。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乡水资源缺乏,及有限的水资源已被污染的情况
(2)知道水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鱼在污水中的表现,体验水污染对生命的危害。
(2)通过查阅资料,感受水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人体健康所造成的破坏和影响。
(3)经历考察家乡水的过程,积极提出保护水源,减少污染的建议。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准备学校附近一些水资源的图片资料。
准备一些污水。
2.学生准备:
自带一些洗涤用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
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说说周围的水资源情况:
(1)在你家或我们学校附近,你观察到的这些水资源,你对他们有什么了解?
或者说你对这些水有想说些什么?
(2)学生回答。
2.提出研究性的问题:
(1)教师根据回答列出几个小专题:
A.家乡水资源状况;
B.污水对动物的影响;
C.污水给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D.水污染的原因。
3.4人小组选择研究课题并制定研究计划:
(1)根据以上的几个问题,选择一个或两个,4人小组共同研究。
要求先制定研究计划:
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研究时间等
(2)4人小组制定研究计划。
4.调查研究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按计划完成考察报告。
(利用课余时间)
5.整理阶段。
课后把自己考察的情况,做认真的分析,可以查阅一些书籍等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写出自己的研究性报告。
报告中可以包括考察情况分析、各种建议等。
6.完成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三)课后延伸:
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考察项目,继续查阅有关资料,完善自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 小学 三年级 上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