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学教案.docx
- 文档编号:5640722
- 上传时间:2022-12-29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40.27KB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docx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隋唐五代文学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
(54学时)
第六章杜甫(6学时)
教学目的:
了解杜甫的生平与诗歌成就。
重点:
杜甫诗歌成就、特点。
难点:
杜甫诗风及律诗成就。
第一节生平、思想、个性
一、生平(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先祖居长安附近杜陵,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
官至左拾遗、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又有“诗圣”之称。
其生平的几个主要时期:
1、读书、壮游,35岁之前(712-746)。
24岁在洛阳举进士不第。
30岁在偃师娶妻杨氏。
33岁又开始漫游。
在洛阳遇李白,随白游历,二人有近一年的交游。
青年时也是趾高气扬,充满进取心的人。
好饮酒如李白,有《望岳》、《房兵曹胡马》。
2、长安十年困守与求仕,35—45岁(746-755)。
父去世后,生活困窘,为生计无所不用其极:
有20多首诗干谒;参加李林甫主持制举,成了“野无遗贤”牺牲品;献《三大礼赋》,擢河西尉小官,不拜。
天宝末年,改授右卫军府胄曹参军。
在长安,历尽辛酸,生活落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奉赠韦左丞》)看到生民的苦难及贫富差别,写出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陷贼与为官(左拾遗),45—48岁(756-759)。
安史乱起——756年陷长安,757年夏,逃至凤翔,授左拾遗,为救房琯获罪。
杜甫与房琯为布衣交,房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为刺史。
8月,杜甫被许回羌村。
九月,长安克复,回长安。
758年贬华州司功参军,辄去;后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
759年,由华州(西安东南华县)—秦州(甘肃天水)—同谷(陕西)—剑阁—成都。
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也是现实主义成熟期。
许多诗都是哭天抢地,可见他的困顿。
有“三吏三别”。
4、漂泊西南及流落湖、湘,49—59岁(759-770)。
在严武的帮助下(可能高适也给他帮助)建草堂,初相对安定。
765年,严武再镇川,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766—768,居夔州(奉节)。
770年死。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50年后孙子嗣业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
杜甫之死,也是千年之谜。
一说八月,死于由长沙到耒阳途中,因过多食用牛肉、白酒而“饫死”,郭沫若先生从医学角度论说杜是因食用了变质的牛肉,并加白酒而死。
;一说因长沙兵变至耒阳,长沙平定后又回长沙,死于十一月。
仇兆鳌《杜诗详注》、萧涤非《杜甫研究》持此说。
夔州两年是他创作的第二高峰期,有近430首诗。
与华州至洛阳的创作不同,他尝试各种律诗的写作。
《登岳阳楼》五律、《登高》是七律中对仗最工整的,《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是联章体。
另有长至百韵的排律,164句对仗,可见他驾驭语言的能力。
二、思想个性:
奉儒守官的家庭,儒家思想伴其一生,无论穷达都兼善天下。
《旧唐书文苑下》:
“白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而有饭颗山之嘲诮。
”“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严武床,瞪视武曰:
严挺之乃有此儿!
‘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
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杜甫《寄题江外草堂》云:
“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
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
又在《醉时歌》写给好友郑虔:
“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
第二节杜甫的创作
存诗1400余篇,在唐人中仅次于白居易。
其诗内容兼收并蓄,细大不捐、包罗万象。
主要有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生活、反映个人经历和人生忧患等。
杜甫的社会诗,也就是那些被称作“诗史”的部分:
一类是反映天宝后期动乱行将到来的社会风貌的名作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哀江头》等;安史之乱后,写成的“三吏”、“三别”、《北征》等。
杜甫是盛唐诗人中首先把战争苦难引入诗中的。
(“三吏”、“三别”见文选122页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一、“诗史”意义。
(史诗:
重视诗歌的叙事性)
1、历史的真实性、客观性。
如《兵车行》、《石壕吏》反映穷兵黩武及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
2、历史的广阔性、形象性。
其创作涉及社会生活的多方面,对历史是形象的补充。
3、历史的深刻性、预见性。
揭露了社会的某些本质方面,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表现安史之乱前国势倾危,“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政治形势。
这种“诗史”的性质,决定了写法的变化。
创造了“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把叙事手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他的写法,往往是从不起眼的细事入手,从一个细小的视角来展示广阔的社会历史图画。
在诗中杂以议论,或者用散文的语式铺排,或者将抒情融入叙事中,这是诗歌表现方法的一种转变。
二、何谓沉郁顿挫?
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
“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沉郁,思想感情深厚、沉重、博大、悲壮;顿挫,音节豪宕,格律精严而又富有变化。
感情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他深厚阔大的感情力量,欲喷发时,他的儒家涵养及中和心态,又把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低回起伏。
他诗歌的主流风格:
沉郁顿挫。
(指他的政治、社会诗)教材上说: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之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他的山水诗萧散自然。
三、杜甫七律的成就:
如果说,沈、宋可以算作律诗体制的确立者,那么,杜甫才真正是名副其实的律诗艺术的奠基人。
杜甫律诗的创造与贡献:
1、数量上:
151篇,是初、盛唐之和。
与盛唐大诗人较:
王维,479首——七律20;高适,241首——七律7;岑参,397首——七律11;李白994首——七律9。
2、内容上:
杜之前,多酬赠、应制之作;杜诗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全面开辟了律诗的境界,时事政论、身世怀抱、风土人情、文物古迹,一概熔铸于精严的格律之中,把这一诗体的价值提到了足与古风、绝句并立相峙的高度。
3、艺术技巧上:
杜之前,守格律者,不免落入卑琐庸俗,如沈宋诗;而意境胜者,往往视格律于不顾,如李白。
杜诗在用字、造句、属对、调声、谋篇、运笔等各个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大胆的革新,充分发挥了律诗体式的美学特长:
其一,对仗精工,出神入化。
其二,议论精当,叙写自如。
其三,布局精心,屈曲盘旋。
其四,对比精确,正反相映衬。
其五,语言精致,含义深邃。
其六,诗律精细,体制创新。
第三节杜诗的影响
一、杜诗的影响
中唐以后,杜甫的地位和影响日大,陆侃如、冯阮君说:
天宝前,李白的时代;天宝后,杜甫的时代。
杜诗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深刻的。
除了在主题意蕴上主要是仁人爱物的仁政理想,从唐诗的发展看,杜甫是一个集大成者,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
杜诗是唐诗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由于他的转益多师的吸取,兼备众体而自铸伟辞,为后来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和可能。
杜诗是唐诗的转折,四个主要标志:
1、以文为诗。
“即事名篇”,以诗纪行纪实,由古体向近体的转变,乐府转为新题时事。
2、以论入诗。
由山水蕴藉向现实忧患、个人感叹在表现方式上主要是夹叙夹议的散文化的铺排技巧,由唐而向宋诗风转变。
3、以才学为诗。
由诗人之诗向学人之诗的转变。
4、追求“尽工尽善”之境界,开苦吟之风气。
二、“李杜优劣论”:
李杜两大诗人,难分优劣,各有极诣,同时达到了五七言诗歌的顶峰。
后代有些文人,因个人爱好、时代风尚等因素不同关系,发表了若干抑扬的言论。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引起公案(文学史)。
严羽则认为:
李杜二公不当优劣。
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
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
三、重要注本:
杜诗在宋流传很广,号千家注杜诗,现存宋刊本杜诗有十多种。
有“杜诗学”。
较好的注本:
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集各家注止大成,取其善;杨伦《杜诗镜诠》;浦起龙《读杜心解》,浅解,分析很细;钱谦益《钱注杜诗》(《杜诗笺注》),重诗歌与政治关系,即“史实”。
萧涤非《杜甫研究》、《杜甫诗选注》
四、讲读:
讲读之一《登楼》(略)
讲读之二《登高》(略)
讲读之三《登岳阳楼》(略)
扩展阅读论著
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代序——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杜诗注本:
杜诗在宋流传很广,号千家注杜诗,现存宋刊本杜诗有十多种。
有“杜诗学”。
较好的注本:
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集各家注之大成,取其善;杨伦《杜诗镜诠》;浦起龙《读杜心解》,浅解,分析很细;钱谦益《钱注杜诗》(《杜诗笺注》),重诗歌与政治关系,即“史实”。
今人萧涤非有《杜甫研究》、《杜甫诗选注》。
精读作品篇目:
《登楼》、《登岳阳楼》、《登高》、《春望》、《旅夜书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其一。
阅读作品篇目: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望岳》、《兵车行》、《丽人行》、《新婚别》、《悲陈陶》、《羌村》(峥嵘赤云西)、《北征》、《江村》、《前出塞》(挽弓当挽强)、《赠卫八处士》、《梦李白》、《哀江头》、《丹青引》、《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月夜》、《蜀相》。
第六章思考与练习:
1、整理杜甫诗歌创作的四个时期。
2、杜诗艺术成就概述,以七律为例。
熟悉杜甫的“赋笔”艺术,试赏析《北征》、《咏怀五百字》。
3、关于“诗圣”、“诗史”、“沉郁顿挫”的词解。
4、比较《登岳阳楼》、《汉江临泛》、《临洞庭赠张丞相》。
第七章大历诗风(代宗大历年间——德宗贞元初766--790)(4学时)
教学目的:
了解大历诗坛概况。
重点:
刘长卿、韦应物、李益诗歌特点。
难点:
大历诗风。
第一节中唐诗歌概况(766——835)
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
至贞元、元和年间,由于出现了韩孟、元白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和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唐诗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
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三个高峰期,称为“三元”——开元、元和、元祐。
这一诗歌高潮的出现,与“元和中兴”的历史背景有关。
与盛唐时期诗歌相比,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如下的特征:
1、诗歌作者和作品数量多、远远超过盛唐时期。
(参见施子愉的统计表)
2、追求新变。
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高峰,盛极难继,中唐诗人不得不另辟蹊径,追求新变。
正如白居易所说:
“诗到元和体变新”(《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
借用,实际白是专指唱和长律而言)。
3、多元化格局。
不同的诗人和创作群体有不同的新变追求,结果就形成诗歌创作的多元化。
其表现就是创作个性更为鲜明突出,风格流派更为丰富多样。
中唐诗歌创作又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中唐前期(766—790)代宗、德宗贞元初。
主要为大历诗坛,以王维趣味为趣味。
2、中唐后期(791—836)德宗贞元、顺宗永贞、宪宗元和、穆宗长庆、敬宗宝历、文宗大和年间。
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风格迥异的诗歌流派,即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前者奇崛险怪,后者通俗平易。
赵翼《瓯北诗话》:
“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
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
第二节大历诗坛概况
一、士人共同的心态:
他们在繁盛的盛唐度过青春时光,又都目睹了安史之乱及乱后的破败萧条。
安史之乱八年,催垮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
疲倦、衰顿、苍老、冷淡的内心代替了盛唐士人狂放、慷慨、豪迈、昂扬进取的精神。
1、在盛唐已养成的入世热情、救世济民的思想,使他们仍关注着社会现实,试图恢复元气,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这反映在他们的诗中中,有着豪气与激情。
2、痛苦的现实和士大夫独善其身的观念、软弱的性格,又使他们在痛苦之余转向了自身,希望在纷乱的现实中寻找一片宁静的绿地,在失望中寻找心理的平衡,提倡一种清净、高雅、淡泊的生活情趣与远离尘世、洁身自好、颐养天年的生活态度。
二、总体诗风。
通过描写自然山水的恬静、幽远、清冷甚至孤寂来表现人生的感叹及个人内心的惆怅。
诗歌幽隽、闲雅,重清丽的韵致。
诗体上:
工五言。
有句无篇。
语言上:
省净、精炼、流丽。
山水诗,多静态描述,缺乏灵动与飞扬之气。
边塞诗,多了些哀怨低沉,少了些慷慨与悲壮。
有不少人认为,这一时期处于盛唐和中唐中期两个诗歌高潮之间的低谷。
胡应麟:
“气骨顿衰”(《诗薮》)实则,“低谷”一词不太准确、其评价偏低,这是一个有一定成就的“过渡”阶段——盛唐到元和的过渡。
三、主要诗群:
(1)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台阁诗人群——大历十才子,钱起、卢纶、韩翃等。
(2)以江东吴越为中心的地方官诗人群——刘长卿、戴叔伦等。
(3)元结、顾况等反映现实生活的诗人
(4)韦应物等山水诗人
(5)李益等边塞诗人
1、大历十才子——钱起、卢纶、韩翃等
大历,唐代宗时年号,766年—779年,共14年。
大历十才子的成员,记载不同,以姚合《极玄集》注所载为最早,他们是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漳、夏侯审。
但也有人怀疑这一记载的真实性以为此注为后人所加,因保存此书原貌的汲古阁影宋抄本并无此注。
《新唐书卢纶传》记载同。
江邻几《杂志》:
卢纶、吉中孚、钱起、朗士元、司空曙、李益、李端、李嘉祐、皇甫曾、耿湋。
胡光炜引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抄》:
刘长卿、钱起、朗士元、皇甫冉、李嘉祐、司空曙、韩翊、卢纶、李益、李端。
大历十才子基本上都生活在安史乱后,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深刻的消极影响。
安史之乱不仅给唐朝的政治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且也给人们的心灵世界造成巨大的创伤,摧毁了人们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热情。
在这方面,大历十大才子是典型代表。
他们缺乏盛唐大家那种经世济民的宏大抱负和执着追求理想的热情。
他们虽号为才子,但也缺乏盛唐大家那种杰出横溢的才华。
从题材上看,内容单一,赠别酬唱、吟咏山水之作最多,约占三分之一以上。
台阁之中,文人宴集,各擅名场。
从艺术上看,推崇六朝二谢(灵运、朓)、王维。
意境闲淡幽冷,喜作律体,注重锻炼字句,精细工巧。
2、钱起,有诗四百余首,是以“大历十才子”为主的中原诗人的领袖,在才子中年辈最高,天宝时与王维过往甚密。
诗风仿佛王维,缺少恬淡韵味,有斧凿痕迹。
其诗挑不出毛病,也说不出特别的好。
闲适有余,热情不足。
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清。
”(《省试湘灵鼓瑟》)据说曾听人月夜吟此句,应举时韵有青字,以此二举结,考官以为绝唱。
百年后仍为范本。
《岘佣说诗》说其诗“清气中时露工秀”。
就省净来看其诗更近祖咏。
他的诗很多是由人家的作品翻衍出来的:
“牛羊下山小,烟火隔云深。
”(《题玉山村叟屋壁》),即孟浩然(《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的意境;“烛影出绡幕,虫声连素琴。
”(《夜雨寄寇校书》)直接变化祖咏的诗意“风帘摇竹影,秋雨带虫声。
”(《宿陈留李少府厅作》)。
还有“鸟道挂疏雨,人家残夕阳”(《太子李舍人城东别业》),则是王维诗意的摹写。
他的七律写得清丽流畅,《赠阙下裴舍人》富丽工稳,堪称佳作。
3、以江东吴越为中心的地方官诗人群——刘长卿、戴叔伦等
刘长卿,虽然经历过盛唐,但他的创作活动主要在安史之乱后的肃宗、代宗两朝。
他早年应举屡试(十次)不中,后入东都国子监,推为“棚头”得第。
唐考试不糊名,知举者在决定录取与否及等第时需博采众议的情况下,举子们在考前投献诗文、干谒奔走是很重要的,有时单靠一人之力还不够。
于是就互结朋党,造成声势,一方面保护本派人员以争取榜上有名,一方面攻击别派的人员。
参与棚的容易登第,否则就难免落第。
往往有门路的人才能进棚中。
肃宗时封演《封氏闻见录》卷三“贡举”载:
“士子殷勤,每岁士子到省者常不减千余人,在馆诸生更相造诣,互结朋党,以相鱼夺,号黹外棚,推声望者为棚头,权门贵戚,无不走也。
”他的身世遭遇与杜甫有相似之处,安史乱后身处衰乱之时,宦游于江南,曾两遭贬谪,但是他缺乏杜甫那种远大的政治抱负,所以他的诗哀叹嗟伤之情多于济世救时之志,风骨不举,表现出盛唐向中唐的转变。
刘长卿现存诗五百余篇,数量相当可观。
他和“大历十才子”专攻律诗,尤长于五律,但基本上走的是盛唐诸家的路子,文辞、声律上修整得十分工致,气度的安详与意象的浑融则稍有不及,更丢失了杜甫诗中的“古意”。
他自称“五言长城”,五言诗占十分之六七,五律占五言之六七。
与中晚唐的这一题材的诗相比,风貌不同。
如刘长卿诗多灰暗、寒冷、苍白的意象,有人以“幽州白日寒“明其诗风,甚当。
如其名句、名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
楚国苍山远,幽州白日寒。
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游休禅师双峰寺》)前人称代宗时的“大历诗人”,往往“钱,刘”并提,他则是江左诗人的代表。
刘的成就高于钱,为“大历诗人之冠”。
4、元结、顾况等反映现实生活的诗人
元结比杜甫稍晚,也经历了安史之乱,其诗在反映安史之乱之后的社会现实这一点上与杜甫“诗史”类的作品也相似,他曾经辑录同时人的诗选《箧中集》,所收诗人与自己的作品相近,因此,可以说以元结为首,形成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流派,是紧承杜甫之后的。
杜甫有《同元使君舂陵行并序》,称赞元结。
有《舂陵行》。
元结诗刺世疾邪、同情民生疾苦,这是时代对文学的要求。
诗风古朴,只作古体,不写律诗,有的作品文采不足,是其缺陷,这与杜甫古、近并工,文质兼备不同,自然成就也就逊于老杜。
其诗对新乐府、韩愈古文运动影响很大。
顾况部分作品与元结一派相近,用古体和写实手法抨击现实弊病。
顾况性格狂放旷达,晚年受佛道影响,归隐茅山,号“华阳真逸”。
所以其作品风格多样一些,唐张固《幽闲鼓吹》记载白居易谒顾况事(见《作品选》P212),据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不能成立。
5、韦应物等山水诗人
韦应物737—792(?
),又(七五O一一八三O)。
出身贵族,西安人,世称韦苏州。
少年任侠负气,15岁时就成为唐玄宗的三卫近侍。
后来折节读书。
早年作品有盛唐风。
他最出名的诗歌写于滁州任上,语言简淡,绝去雕饰,风格秀朗,气韵澄澈。
后人论唐诗常常王、孟、韦、柳并称。
代表作《滁州西涧》。
与大历十才子相近。
学陶潜,在语言上清新朴素,但对田园缺乏亲切感,不如陶把田园看作理想和归宿,故不够亲切自然;学王维,没有王对自然的亲和,似带有无可奈何的成分。
朱熹将他列在王维之上,因为他较王维来得更清澄,更疏淡。
《滁州西涧》:
“独伶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湖带雨睫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前人有“王、孟、韦、柳四家”之说,即指山水田园诗。
王“清而秀”、孟“清而旷”、韦“清而润”、柳“清而峭”(参见《诗薮外编》卷四)。
6、李益等边塞诗人
李益(748—827),西北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人,曾五入幕府。
人品似不高,为人所咒,《霍小玉传》敷衍其事。
所作多为边塞题材,是中唐时期最有成就的边塞诗人。
风格悲壮,与盛唐边塞诗相比,少了一些激昂慷慨,多了一些哀怨低沉。
擅长七绝,胡应麟认为其七绝可与李白、王昌龄比美(参见《诗薮内编》卷六)。
如其名作《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卢纶,诗存330余首,有些雄浑气势。
如《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韩翃,《寒食日即事》: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精读作品篇目:
张继《枫桥夜泊》、韦应物《滁州西涧》、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月黑雁飞高)、顾况《江上》、《山中》、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阅读作品篇目:
韦应物《观田家》、刘长卿《送灵澈上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韩翊《寒食》、李益《过五原胡儿饮马泉》、《听晓角》、《宫怨》、顾况《苔藓山歌》。
第七章思考与练习:
1、中唐诗坛诗人的分布情况整理。
2、大历诗风的优劣及其评价。
3、熟悉韦应物、刘长卿等人的诗风及其影响。
第八章韩孟诗派与刘柳等诗人(4学时)
教学目的:
了解韩孟诗派的特点及刘柳诗歌创作。
重点:
韩愈雄奇险怪诗风及成因。
难点:
韩愈“以文为诗”。
第一节、韩孟诗派(贞元末——元和初)
1、代表诗人:
韩愈、孟郊、贾岛、卢仝、马异、李贺、刘叉。
2、成因:
(1)命运和个性相同:
狷介孤傲、仕途坎坷。
(2)文学主张相同:
“不平则鸣”、“笔补造化”。
(3)创作态度相同:
“推敲”苦吟,尚奇求怪。
李贺“呕出心乃已耳”。
(4)审美趣味相同:
以怪奇怒张为美,追求惊世骇俗的审美情趣。
3、风格:
奇崛险怪。
他们诗歌题材新异、构思奇特,喜议论,好铺陈,炼奇字,押险韵,多用虚词拗句,从而形成奇崛险怪的风格。
评议:
他们追求新变的精神应该肯定。
但有时追新求奇过甚,不免流于怪诞。
如炼字方面,有的生新奇特,令人耳目一新,产生审美上所谓“陌生化”的效果,有的则艰深怪僻,读之则诘屈聱牙。
又如散文化倾向,其表现是以议论入诗,以散文句法入诗,用得适当,增加了诗的表达功能,但过度使用,则损害了诗歌应有的形象性和韵律美,曾被讥为“押韵之文”。
第二节韩愈
一、生平思想(768—824)字退之,河阳人(河南孟县),自称郡望河北昌黎。
三岁时父亲韩仲卿去世,得长兄韩会抚养。
十年后,韩会死于韶州贬所(由起居舍人贬),由嫂抚养。
贞元二年,韩19岁应举。
“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
不得授官。
从29至34岁,先后在宣武节度使董晋幕府、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幕府作推官。
贞元十八年,任国子监四门博士。
后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言事贬(广东)连州阳山县令。
元和元年至十二年,先后任国子监博士、中书舍人、刑部侍郎(因平淮有功),进入统治集团上层。
十四年,因《谏迎佛骨表》,得罪宪宗,贬潮州刺史。
次年回。
后官拜国子监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十二月二日57岁去世。
二、雄奇险怪诗风。
奇险最能反映韩诗的艺术个性,影响也大。
1、性格狷介强梗,心理躁郁斗进。
韩愈一生充满坎坷,“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上宰相书》);登朝之后,为了革除敝政、弹劾权佞、抵斥佛教,屡遭打击,两贬南荒,几乎丧命。
(如《进学解》、《送穷文》。
)这种生平遭遇,再加上个性倔强,使其心灵扭曲、情感不能理顺。
诗境乃心境的对应物,不平和的心态也就不可能外化为“中和”之美的诗风。
2、才大气雄而又富于创造精神。
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
“退之诗,大抵才气有余,故能擒能纵,颠倒崛奇,无施不可。
”《瓯北诗话》卷三:
“自沈、宋创为律诗后,诗格已无不备。
至昌黎又斩新开阔,务为前人所未有。
……皆有意出奇,另增一格。
”
三、雄奇险怪的表现:
1、意象峥嵘奇特、壮伟瑰怪,这源于他总是处于矛盾斗争、躁郁斗进中的心灵,艺术上需要这样的对应物。
如《南山诗》连用五十多个新鲜比喻写南山的光怪陆离。
韩诗有些意象由生新奇特转入怪异险恶,如《初南食》:
惟蛇旧所识,实惮口眼狞。
开笼听其去,郁屈尚不平。
”令人毛骨悚然。
又如《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
“洞庭连天九嶷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
2、“以文为诗”。
以文为诗,在杜甫是偶一为之,而在韩愈则成为一种倾向。
沈括:
“韩退之诗乃押韵之文耳。
”具体表现:
a、移植辞赋铺陈排比手法入诗,如《南山诗》,连用带“或”字的诗句五十一个,叠字诗句十四个,铺列春夏秋冬四时之景。
《月蚀诗》铺列东西南北四方之神。
b、运用散文章法结构,如《山石》采用游记散文的章法论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隋唐 五代 文学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