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全记录.docx
- 文档编号:5637431
- 上传时间:2022-12-29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8.03KB
甲午战争全记录.docx
《甲午战争全记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甲午战争全记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甲午战争全记录
甲午战争全记录
甲午战争全记录
作者:
燕王王皓
目录
第一章明治维新之日本
第二章洋务运动之中国
第三章日本与朝鲜
第四章日本在华特务活动
第五章西方列强与甲午战争
第六章中国在陆战和海战中的失败
第七章中日两国各自的走向
第一章明治维新之日本
(1)
翻开世界地图。
日本这个国家北邻俄国,西邻朝鲜半岛和中国,南邻菲律宾,东接太平洋。
在东亚地区,日本处于地理枢纽。
将日本这个地理枢纽,建立成一个桥头堡,是西方列强的自然选择。
首先盯上日本的西方列强,是俄国。
18世纪初,俄国开始向千岛群岛扩张势力。
1792年,拉克斯曼奉俄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之命,携西伯利亚总督函及价值两千卢布的“礼物”,并以护送因海难漂流到俄国的几名日本人为名,乘轮船从鄂霍次克出发,抵达日本北海道的根室,要求开港通商。
结果失败。
1804年,沙俄又遣特命全权使节雷扎诺夫赴日交涉。
雷氏率舰开进长崎,递交了沙皇国书,要求通商。
但幕府以不能违背锁国祖法而予以拒绝。
俄国失败了,英国又来了。
1818年,英船驶入浦贺港要求通商,遭到幕府拒绝。
1824年,英国船员携枪在水户藩常陆大津滨登陆,要求通商,与藩兵发生冲突。
面对这些,幕府的回击是:
1825年发布“异国船驱逐令”,命令对靠近日本海岸的外国船只一律开炮驱逐,强行登岸者捕杀不殆。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消息传入日本,引发日本极大震动。
中国被西方列强击败,使幕府开始修改闭关政策。
一方面着手学习西方炮术,另一方面从中国那里了解西方。
中国知识分子所写的一批介绍鸦片战争和世界史地的书籍,通过中国商船源源流入日本,广为流传。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魏源的《海国图志》,自1851年传入,即被翻刻,至1856年各种翻刻本竟达二十二种。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使日本的闭关政策出现裂痕。
并且,这道裂痕,日后还会继续扩大。
1853年6月3日,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官培理率军舰四艘,士兵560人,闯入日本浦贺港,并致国书,要求开港通商。
浦贺当局拒不受理美国总统国书。
培理早就做好了武力开关的准备。
他派遣“密西西比”号入江户湾进行示威,声称:
“若不受理国书,舰队就开进江户与将军直接谈判,否则万一开战,美国必胜,那时可执白旗来见。
”
一方面是是美国的强硬,一方面是中国的失败使日本产生“恐西心理”,幕府屈服于威压,不得不在浦贺附近的久里滨收下美国国书,约以明年答复。
培理并没有立即走,而是趁热打铁,继续加重日本的“恐西心理”:
命舰队开至羽田附近示威,直指江户,江户市内群情哗然。
1854年1月,培理又率舰7艘再次开进浦贺湾,停泊于神奈川河口,以武力胁迫幕府谈判签约。
3月3日,美日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通称《日美神奈川条约》。
日美神奈川条约共有正文12条和附录13条。
条约大意是:
日本对美开放下田、箱馆函馆两港,并允许美国在两港设驻日领事;供应美国船只水、燃料、粮食及其它必需品,价格由日方规定;日本须救护并优待美国遇难船只;给与美国最惠国待遇等。
这样,下田港就成了美国开辟横渡太平洋航线的中继站,箱馆变成了美国在北太平洋捕鲸船的一个基地。
为了使日本成为美国在东亚的桥头堡,美国方面是志在必得的。
美国方面如此强硬地打开日本的国门,意便在于此。
之后,英、俄、荷等国均援引美国先例,陆续胁迫幕府签订了类似“亲善条约”。
日英条约较日美条约简单,要求开放长崎和箱馆两港。
日荷条约主要确认其在日的既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放宽限制。
荷兰在日本长达200年的锁国期间,独占对日贸易,但仅限于出岛一处。
因此乘签约之机,荷兰要求享受同等待遇,开放长崎、下田、箱馆三港。
日俄条约与众不同,在要求开港的同时要求享有治外法权,并提出了划定北方领土边界问题。
定边界于择捉岛与得抚岛之间,库页岛为日俄共管。
至此,日本闭关体制,彻底覆灭。
被逼开关后的幕府,做了不少维新事业。
“1855年(安政2年),荷兰政府接受了日本两艘炮舰的订货。
同时又以其国王的名义把“森宾”号赠送给幕府。
该舰被改名为“观光丸”,成为日本近代海军的第一舰。
幕府趁此机会于同年在长崎开办了海军传习所,将“观光丸”用作练习船,并聘请该船的荷兰上尉佩尔斯·林肯等21人担任教官,日方任命永井尚志为传习所总监,胜麟太郎等为助理。
传习生共有一百数十名,都是从各藩选拔出来的,其中包括幕臣70名。
1857年,幕府在筑地开办军舰教授所,长崎传习所毕业生的大部分转到这里继续深造。
他们把“观光丸”安全地开到横滨,显示了在长崎传习所学习的成绩。
军舰教授所不久改名为海军操练所,从1857年7月19日开始上课。
另一方面,随着开办长崎传习所,造船和修船的必要性也突出出来,幕府于1861年在长崎建立了一个洋式造船所,叫长崎造船所。
接着又于1865年(庆应元年)在江户附近开设了横滨制铁所。
此外,在法国的积极援助下,根据法国公使的推荐,聘请法国海军工程师韦尔尼,仿效法国土伦军港,着手兴办横须贺制铁所。
日方任命小栗上野介“计算奉行”和木下谨吾“军舰奉行”等为筹备委员会委员。
”(【日】外山三郎《日本海军史》幕府末期的海防)
1864年5月,幕府派人到巴黎,与法外务大臣择旺鲁义签订巴黎协定,约定法国充实日本军力。
同年,法驻日公使罗休(LeonRoches)同幕府进行了下列谈判:
1.使用法资建海军兵工厂和铁厂。
2.由法国出资建立日法联合贸易公司,垄断日本生丝出口。
3.以北海道砂山作担保,借法资购军舰武器。
4.建立幕府常备军,派海军学生赴法留学,由法国公使和军官任指顾问,在江户设士官学校教练步骑炮三军,改革军制。
5.庆应2年(1866年),由法国借款600万美元。
在罗休指导下,对幕府内政、外交、军事、财政进行全面改革。
日本的维新,其实是幕府开始的。
明治维新之前,是幕府维新。
回顾这些历史,可以得出几点结论:
1.面对外来刺激,日本方面的反应,明显比中国敏捷积极。
旁观中国被英国击败,日本便开始有些许的维新举动。
被逼开关后,维新进一步加强。
而中国方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被英法联军攻克后,才开始洋务维新的。
2.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并不在同一起点上。
幕府维新与洋务运动,可以归为一类。
幕府维新后的明治维新,其起点就高于洋务运动:
“由于西乡隆盛和胜海舟等领导人富有远见卓识,因而避免了毁灭性的破坏。
军舰和海军设施及海防思想等几乎都完好无损地被明治政府继承了下来。
”(【日】外山三郎《日本海军史》幕府末期的海防)
3.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甲午战争时,日本是幕府维新加明治维新,中国只有洋务运动。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可以作如此观。
第一章明治维新之日本
(2)
1868年3月14日,明治天皇率公卿诸侯,在京都御所的紫宸殿,以神前盟约的形式,宣读了《五条誓文》:
1.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人心不倦;
2.上下一心盛行经纶;
3.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
4.破旧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5.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明治维新的序幕,就此拉开。
明治维新的深度与广度,也是洋务运动不能比拟的。
1.海军方面:
1868年7月14日,日本军务官的奏折中这样写道:
“耀皇威于海外非海军而莫属,当今应大兴海军。
然而草创之今日,国内叛乱尚未平定,军事费用巨大,故造船冶炼等大工程应逐次进行,否则,非国力所能承担。
况且,首先应网罗精通技艺之士,以从事海军训练、编制和造船冶炼等方面工作。
有鉴于皇国精通上述技艺之士甚少,故兴办学校乃建设海军之根本。
拟在兵库创办学校,以建立海军之基础”。
明治天皇于同年10月间谕令如下:
“海军之事为当务之急,应从速奠定基础”。
1873年7月,英国海军少校道格拉斯率领一个由34人组成的教官团来到日本。
1882年12月,明治天皇下令,将酿造业、烟草业等的税收用作海陆军军费。
经费总额为2400万日元。
1886年6月,日本发行海军公债1700万日元。
1887年7月1日,明治天皇从内库中拨出30万日元作为海防补助费使用。
议员们献出薪俸的四分之一用作造舰经费。
1888年,日本建立了海军大学。
日本举全国之力,长时间狠抓海军建设。
换来的结果是:
“从1874年开始,日本政府委托外国厂家生产军舰,同时在国内竭尽全力生产改进的仿造品。
到19世纪的最后10年,他们下水的巡洋舰与欧洲建造的一样好。
”(【美】波特《世界海军史》第十六章日本海军力量的兴起)
2.陆军方面:
1871年底,身为兵部大辅的山县有朋与兵部少辅西乡从道、兵部少辅川村纯义三人联名建议:
以全国20岁以上、身体健康的男子作为征兵对象。
1872年11月,发布《全国征兵之诏书》:
“朕唯从古郡县之制,招募全国丁壮,建立军团,保卫国家。
本来兵农是不分的,只是中世纪以后,兵权归于武门,兵农才开始分离,遂导致封建统治。
戊辰革新实为二千余年以来之一大变革,值此之际,海陆兵制亦应随之变化。
而今本邦遵循古制,参照海外各国方式,设立征兵法,建立保卫国家之基础,望尔等百官深刻体会朕意,广为告谕全国”。
1873年1月,撤销四镇台,设东京、仙台、名古屋、大胶、广岛、熊本六个镇台,确定了征募区。
征兵制规定陆军分成常备、后备、国民军三军,士兵分步、炮、骑、供、辎五兵种。
全国17至40岁男子都载入军籍,编为国民军;在满20岁男子中选择编入常备军,服现役三年;期满后编入后备军,又分成第一、第二后备军各二年。
1889年,陆军发布《野战教范条例》,提出炮兵是战场“主兵”的概念。
炮兵作为未来战争的“战斗骨干”开始在军事思想中定位,推动了炮兵兵种空前发展的势头。
陆军野战教范采用欧洲炮兵炮术战法,炮兵学校讲义导入“弹道学”课程,聘请意大利武官布拉加尼讲习弹道学,开创了日本弹道学理论基础。
1893年2月,明治天皇命令起草《战时大本营条例》。
所谓战时大本营,是战时天皇指挥日军的最高统帅部。
参谋总长有栖川宫根草拟了条例,全文如下:
“第一条 在天皇之大纛下,设置最高统帅部,称为大本营。
第二条 在大本营中,参谋总长参与筹划最高统帅部的军事机密事项,负责拟定帝国全军即陆海军的重大作战行动计划。
第三条 参谋由陆海军武官充任,其人员另行规定。
第四条 在大本营中设置各机关的高等部,根据重大作战行动计划管理其事务。
”
为了海陆协同作战,还制定了《陆海军交涉程序》,其全文如下:
“第一条 为使陆海军协调一致地行动,参谋总长平时应详细了解陆海军军务之要领,避免发生矛盾。
第二条 海军军令部长应定期或在必要时向参谋总长书面通报关于海军军令部第一局所负责的事项及谍报。
第三条 参谋总长亦应如前条所述,向海军军令部长书面通报关于国防及陆军出兵计划。
第四条 参谋总长在必要时就直接关系到沿海防御、出兵计划和战时陆海军之事项,同海军军令部长协商,将其决议上奏天皇,批准后移交陆海军大臣。
”
甲午战争时:
“在整个战争期间,法国、英国和其他外国观察家一再赞许日本人精于战略和战术,赞扬他们有效能的训练、纪律、勇敢善战、集体主义精神,以及他们在运输、军粮供应和医药设施方面的突出表现。
中国的战败还不仅仅是由于它的虚弱;日本则是靠它的力量打赢了这场战争。
”(《剑桥晚清史》第四章 西北与沿海的军事挑战)
3.教育方面:
1871年7月,明治政府设立文部省,文部大辅江藤新平确定全国设立学校。
1872年9月5日,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
明确地宣布要从小学抓起,务期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普及初等国民教育方针。
1873年时,日本有小学13558所。
1875年时,日本有小学24225所。
1880年颁布《日本教育令》,强制设置小学或师范院校,并把义务教育的年限延长到三年,并规定读书、识字、算术、地理、历史、修身为必修科目。
明治政府不惜重金聘请外国专家、教授、技师和技工,最多时达四、五百人。
以工部省最多,文部省次之。
东京大学初建时,39名教授中,外籍教授占27名。
当时东京大学的经费占文部省总经费的40.9%,而外籍教授的工资就占了三分之一左右,有的外籍教授的工资竟超过政府大臣薪金的五成以上。
1880年起,海外留学生陆续回国。
日本遂逐年解聘外国专家,至1889年基本全部解聘,实现了科技教育的自立。
兵役制,战时大本营,海陆协同作战等近代战争体系,明治维新有,洋务运动则无。
狠抓小学教育等基础建设,明治维新有,洋务运动则无。
第二章洋务运动之中国
洋务运动的特点是:
1.起步晚。
1840年鸦片战争,轰开了中国的国门。
但中国并没有以维新来回应。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焚毁圆明园。
1861年1月11日,恭亲王奕訢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拉开洋务运动序幕。
同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仿制西式枪炮。
1862年,在北京设立专门培养翻译人员的“京师同文馆”,这是清代最早的“洋务学堂”。
1865年,在上海建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内设翻译馆;同年,又在南京建立金陵机器制造局。
1866年,在福州建立马尾船政局。
1872年,在上海建立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出洋,由容闳指导选派。
而这些东西,在日本幕府维新时,早就已经做到了。
2.深度与广度都不够。
小川又次,多次潜入中国进行情报刺探的日本特务。
其所著之《征讨清国策案》,使我们可以看到洋务运动真面目。
清朝陆军,是这样的:
“清国用于军备之费用虽巨大,但用于八旗、绿营之费用,恰似救济贫民,于军备无一利。
只好培育海军与陆军之防勇、练军40万。
此40万兵却非由一元帅统辖,而由各省总督巡抚分辖。
教育方法各不相同,或偶尔有同意于改良者,聘外国教师,却可惜不全委托于教师,取半洋半清式战术,只能徒增繁琐。
教育如此,兵器又何能划一?
一朝有事,聚合此种兵去作战,其不便必不可名状。
加之,更可怜者,将校虽有文官、武官,皆不懂任何兵学,只图利己。
由此可知,将校实无指挥此兵临阵对敌之技。
”
清朝海军,是这样的:
“据向欧洲籍轮机长调查,于英国制造之镇东、镇西、镇南、镇北(以上属北洋),龙骤、虎威、飞霆、策电(以上属南洋)不外是浮于水面之巨炮一门,非风平浪静不能行驶。
操作巨炮之机器无掩蔽,易成敌人目标。
一发炮弹击中机器之一部,则不堪再用。
故清国海军数十舰中堪用于海战者,不过北洋五只,南洋四只。
今以此九只之威力同我国军舰之威力对应,北洋五只应与浪速、高千穗、筑紫、扶桑、金刚五舰相同,南洋四只应与比靓、海门、天城、磐城四舰相同。
尚须考察者乃舰内之人物。
清国海军之舰长乃至士官轮机长,学术贫乏,北洋五只中十二三名外国人帮助。
而此辈之节操,即使常言侠义,但内心皆利己目的。
一旦开战,何能有为清国敢死尽力者?
”
洋务运动看似买枪买炮,学西方高尖端,实则缺乏基础建设:
“清国近来虽然虚张声势,频繁谋求扩张军备。
但尚未达到杜绝百弊之源、布设铁路、采用义务兵役之日,决不能称作真正之强国”。
3.拿着洋枪洋炮,陆军还是溃烂不堪。
清国早期的军队体系是八旗制,士兵主要由满族旗人构成。
后来不断扩充,分为满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八旗三支。
清军入关后,组建了以汉人为中心的绿营军。
随着时间的流逝,八旗与绿营内部腐化,训练荒废。
在两次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
太平天国爆发后,八旗与绿营还是一败涂地。
清王朝被迫起用汉族大臣回籍练兵,募民兵力挽狂澜。
战争中,出现了几支战斗力旺盛的著名勇营部队,其中包括曾国藩一手缔造的湘军,李鸿章统率的淮军,张曜的河南子弟兵嵩武军,由皖军演变出的宋庆毅军,还有脱胎于湘军而自立的左宗棠楚军,其中尤以湘军、淮军最为出众。
随着时间的流逝,勇营部队也走向八旗与绿营的老路。
甲午时,进入朝鲜的清军是这样的:
“是时中国军队,并屯平壤,高丽之旧京也。
朝民素亲中国,闻大军至,争献酒浆饷军。
而军士残暴,夺财物,役丁壮,淫妇女,卫汝贵军尤甚,朝民大失望。
”(【清】罗惇曧《中日兵事始末》)
陈学海(1877-1962年),威海城里人,在来远舰当水手。
他在晚年口述回忆时,介绍了甲午时清军将领临阵脱逃情况:
“巩军刘统领(刘超佩)是合肥人,经常打骂当兵的,当兵的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刘胡子”,就是“红胡子”的意思。
有一次,一个当兵的得罪了他,他亲自用枪把这个当兵的打死了。
他待兵狠,可一听见打仗腿就打哆嗦。
正月初五早上,日本人离南帮远着哪,他就乘快艇跑到刘公岛,藏在开大烟馆的同乡林琅斋家里,以后又逃到烟台了。
”
日军进攻大连湾时,驻守大连湾的主要是赵怀业的6个营怀字军。
当他派去支援金州的士兵回来禀告金州已经失守时,他当即挑选50多匹高头大马,连夜逃往旅顺。
反倒是和尚岛炮台守军,自发与日军交战了一番。
因为没有建立兵役制,缺乏后备役概念,清军在战争过程中开始招募毫无战斗训练的人为兵。
防守威海的绥字军因兵力单薄而大量招募新兵。
而随着日军攻势的深入,这些新募士兵甚至闻恶战将至即未战先逃。
导致威海卫坚固而重要的北帮炮台群未经一战就落入日军手中。
在日军审讯被俘的北洋水师将领蔡廷干的记录中,留下了这样愤愤而又无奈的对话:
“日审讯官:
陆兵不能相互救援而招致失败,没有其他原因吗?
蔡廷干:
太平时期不思军备,临战时新招兵丁首鼠两端乃败因。
”
4.海军建设,三分钟热度。
1880年,李鸿章奉旨筹办北洋海军,大力采购欧洲近代舰船,兴建海防要塞。
但之后,清廷建设海军的热情渐渐冷却。
甲午时,北洋海军设备老化。
铁甲舰“定远”、“镇远”和巡洋舰“济远”的舰龄都将近10年,巡洋舰“经远”、“来远”、“致远”、“靖远”的舰龄接近7年,舰队中最新加入的福建船政造军舰“平远”舰龄也已5年。
李鸿章告诉光绪:
“近年部议停购船械,自光绪十四年后,我军未增一船。
丁汝昌及各将领屡求添购新式快船。
臣仰体时艰款绌,未敢奏咨渎请,臣当躬任其咎”,“查北洋海军可用者,只镇远、定远铁甲船二只,为倭船所不及,然质重行缓,吃水过深,不能入海汊内港;次则济远、经远、来远三船,有水线甲、穹甲,而行驶不速;致远、靖远二船前定造时号称一点钟十八海里,近因行用日久,仅十五、六海里。
此外各船愈旧愈缓。
”
19世纪90年代左右,舰船设计领域内名为“新学派”的势力异军突起,专门针对既往的军舰,提出了依托于新式高射速火炮的全新理念,即不再一味追捧军舰火炮口径的大小,而采用大量的高射速的新式火炮,以密集的弹雨来击溃对手。
日本迎头赶上,加强射速炮建设,而北洋海军则落后于此。
海战时,结果是这样的:
“由舰队司令伊东佑亨中将率领的日本舰队,它的主要装备是67门4.7和6英寸的速射炮,这是那个时期最有效的海军炮”,“中国人在相距6000码时开炮。
坪井冒着中国人的无效炮火,直到有效地使用他的速射炮时才开火。
最终,在他穿过中国人的舰首并绕过其侧翼时,给丁汝昌的右翼2艘炮舰以致命的打击”,“由于日本的重炮实际上没有打坏中国的装甲,于是强调火炮和装甲的激烈辩论依然没有结果。
日本人取得胜利主要是因为掌握了压倒优势的速射炮。
”(【美】波特《世界海军史》第十六章日本海军力量的兴起)
不如叫我大清被日本淫sm滴蜡全记录
第三章日本与朝鲜
(1)
与清廷一样,朝鲜李氏王朝也陷入后宫干政。
1863年,朝鲜国王哲宗驾崩,后由兴宣大院君李昰应嫡子李熙即位,庙号高宗。
大院君作为摄政王代理执掌政务。
此时的李氏王朝,已经陷入风雨飘摇中。
1868年在稳城,1869年在光阳,1871年在鸟岭,接连爆发农民起义。
1873年,大院君辞去摄政,将政权移交给李熙。
李熙的王妃闵氏,利用李熙的宠爱,篡取了国王的权力。
1875年5月,日本“云扬号”等三艘军舰,侵入釜山港,开炮演习示威。
9月,“云扬号”再度独自进入江华岛测量海图,遭到江华岛守军开炮攻击,“云扬号”立即还击摧毁了江华炮台。
12月,日本全权大使率军舰六艘前往朝鲜,就江华岛开炮事件向朝鲜提出抗议,要求两国缔结通商条约。
1876年,朝鲜与日本签订了《日鲜修好条规》,史称《江华条约》。
日本从朝鲜获得开港通商和免税特权,在朝鲜拥有了领事权和裁判权。
日本方面握有免税特权,给朝鲜带来的是:
“进驻釜山,元天津的特别居留地的协同商会,大仓组,三菱会社等,利用免征关税特权和领事裁判权向朝鲜出口日用品,带去日本通货,大搞投机倒把·····因日本商人收购大米,米价猛涨一两倍。
”(【日】升味准之助《日本政治史》第三章自由民权运动)
1882年春季,朝鲜遭到大旱。
7月,汉城的士兵,因为饷米被拖欠,举行起义。
起义的士兵杀死几名日本教官,捣毁日本公使馆。
日本驻朝公使花房义质逃往仁川。
24日,起义士兵联合起义市民,攻入王宫,杀死闵妃集团大臣。
闵妃化妆成宫女,逃出王宫。
大院君趁此机会复辟。
起义暂时平息了下来。
闵妃开始她的逃难岁月。
她向南逃亡到忠州长湖院。
朝鲜驻清领选使金允植恳请清廷出兵帮助闵妃。
清廷命袁世凯,丁汝昌等人率清军入朝。
8月,清军攻入汉城,逮捕大院君,将闵妃扶回权力宝座。
大院君这个人,被清军押往天津,后又拘禁在保定府。
另一面,日本也派日军进入朝鲜。
在朝鲜土地上,清军与日军碰了头。
在那一时期,一些主张朝鲜维新的人,成立了一个组织,名叫开化党。
1882年2月,金玉均等开化党首脑,入日本访问,与日本方面建立联系。
1884年,日本公使竹添进一郎进入汉城,与开化党碰头,商谈夺权事宜。
12月4日,开化党发动政变。
开化党纵火,爆炸,谎称是清军打进来了。
国王李熙和闵妃信以为真,躲入景佑宫。
开化党和竹添进一郎率领的一小路日军加以挟持。
期间,海防总管闵泳穆,知中枢府事赵宁夏,左赞成闵台镐,宦官柳在贤等人,被开化党杀死。
6日,开化党宣布其维新纲领:
立刻交还大院君归国,废止对清廷的朝贡;去除门阀,树立全民平等权,登用人才;严惩贪官污吏;废除科举考试;罢除六曹以外的一切冗官,政令由大臣、参赞商议后施行等等。
然而,就在同日,竹添进一郎得到东京训电,下令竹添进一郎收手。
开化党立即慌了。
又是许诺向日本借款,又是许诺聘请日方人员为军事顾问和财政顾问。
竹添进一郎才答应不将日军撤走。
15时,得到消息的袁世凯,率清军攻入王宫,击败开化党和日军。
闵妃二次复辟。
金玉均逃往日本。
政变平息后,清廷将大院君送回朝鲜。
同时,袁世凯密切监看朝鲜宫廷。
金玉均这个人的结局是:
1894年3月28日下午2点钟时,上海租界东和洋行二楼一号房间内突然传出枪声,闻讯赶到的巡捕在房间内发现一具尸体,随即赶往吴淞口抓获了凶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甲午战争 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