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策略.docx
- 文档编号:5635267
- 上传时间:2022-12-29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152.76KB
高三复习策略.docx
《高三复习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复习策略.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复习策略
一、我们的想法
曾经有老师说过:
新授课是带领学生穿过一片森林,每棵树的高矮粗细,甚至树皮纹路,树根周边的花花草草也许都会进入学生视野。
而复习课则仿佛引导学生从高空俯瞰森林,林中树木分布规律、道路走向、河流的疏密等成为探讨的重点。
所以,高三历史复习课和新授课相比,在教学设计上是有明显差异的。
1.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基本思路: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我们的基本思路是:
以课标为指导,以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依托,以新课程试验省份11年—16高考试题为参照,着眼能力,活用教材,强化主干。
在重视使学生建立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结构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
把握高考走向,明确“如何考”,这是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前提。
抓纲扣本,明晰“考什么”,这是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基础。
了解学情,明白“教什么”,确定学生需要,这是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保证。
精选教法,明确“如何教 ”,精讲精练、教给学法,这是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手段。
那么,有的老师会问,依托教材如何理解?
考试不是附属教材,也不是简单“回归”教材,而是学了教材后会用自己的素养表达出来。
命题中教材是依托,是新材料的背景而不是简单直接呈现。
命题时三个版本教材都有,每个题都要对着看是否有教材知识背景为依据。
所以知晓教材叙述的历史过程和结论后,要串主干知识的联系,考点即在其中。
2.两个注重:
注重夯实基础
何谓基础?
我们一般认为基本历史知识点是基础,但是,比知识点更为重要的是历史阶段特征和历史脉络。
由历史阶段特征围绕而形成的其实是历史中最重要的时空观。
在评卷过程中所反映出的学生基础知识模糊不清、重要时间把握不准、阶段特征不明晰、时空混乱交错都与此有关。
所以,应该重视基础知识点,但不应过分拘泥知识点,而是在构建历史时空与明晰阶段特征的大背景、大前提下来看待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应在平面中展开,在空间中呈现。
历史阶段特征和时空观念是最重要的基础。
注重题型训练
现行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是“知识抽样,能力覆盖”,只有大量知识而缺乏解题能力也无法取得高考最终胜利,因此在高三历史复习中要有重点地进行限时训练和题型训练以提高解题能力。
应重点训练在给定时间范围内、在较为紧张的状态下、较为快速准确地解答试题的能力;应重点训练正确解读、充分利用给定材料尤其是文言文材料的能力;应重点训练针对特定题型,快速形成归纳和概括作答的能力。
选择题
40题、41题,,都有各自的命题规律、特点,都值得作专项的解读和训练,这里不再展开。
3.三点原则
第一,通史意识一轮复习时就要开始构建
第二,解题技巧一轮复习时就要开始规范
第三,材料阅读和主旨概括归纳的训练要贯穿始终
当然,能力也好,素养也好,其养成非一日之功,没有高一高二的潜移默化、层积累进,希望靠高三一年就实现明显突破,未免强人所难。
所以群里很多老师在高一高二时就默默致力于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归纳比较、阐释说明等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
应该说,是非常有“远虑””的。
4. 关于高三历史复习模式(路径)(武汉市)
现在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硚口区我们武汉市大部分老师的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模式,然后我以其中一个单元为案例来说明。
需要首先说明的是,因为教无定式,学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完美的课堂。
所以,何种路径何种模式,是因人而异的。
也许有的老师就是 一轮复习到底,也有的只有两轮。
艺术生又有独特的模式。
(我带过艺术班六年)不管怎样,必须是适合自己的学情与教学风格的模式才是最有效的模式。
一轮:
2015年6、7月—2016年2月(市二月调考前后),立足教材章节做些通史性打通,按时段展开,在某个时段里集中把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三个模块内容按教材顺序依次展开,进行历史专题式的“网络化”复习,搭建知识结构 。
初步形成古代、近代、现代的历史时空观念。
当前我们区的一轮复习主要全面推进通史教学。
是把通史教学作为主体来推进。
当前的复习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按照必修一、二、三的基本模块来推进,如中国古代史,从政治,经济,思想三大板块的序列来进行复习;另一种,则是完全以通史为主线来推进,如中国古代史,从先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的序列来进行复习。
第一种复习模式,基本遵从了课本的编写思路,对教材打破较少,学生容易掌握,复习也有课本依据。
第二种复习模式,体现了高考选择题的排列顺序,更容易形成清晰的时代特征和时空观念,但整合难度大,没有现成依据,学生难以把握。
第二种复习模式,体现了高考选择题的排列顺序,更容易形成清晰的时代特征和时空观念,但整合难度大,没有现成依据,学生难以把握。
最近两年很多一轮复习的教辅书,都是第二种模式来编写。
比如四川梁晓东老师推荐的《指南针》,就是这种模式。
二轮:
2016年2月—2016年4月底,打破教材顺序,打破选修与必修界限,针对近几年高频考点,立足于事件中心(主题中心)和年代结构,做通史性的专题串联。
形成专题式的阶段特征网络体系。
精选10个左右专题,每个专题的展开,都要借助于历史材料创设新的历史情境来共同探索,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归纳罗列。
三轮:
2016年4月底到5月底,主要任务是以考纲为基点,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内化规范。
主要做法是进行针对性的适应训练,结合高考阅卷评分细则,和学生一起研习高考作答时的注意事项。
理顺审题思路、规范答题技巧。
无论是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尽量调整到高考的要求,树立必胜信心。
当然,也有的老师二三轮是融合在一起的,没有这么明显的界限,轮次不是问题,关键是复习流程的计划性有序性和逻辑性必须存在。
甚至有的老师就是大一轮。
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何况是风格各异的老师。
二、我们的做法
那么,一轮复习采取通史模式的话,就会首先涉及一个问题,,,通史划分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古代史: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
一、宗法分封社会(分封时代):
先秦
——中国文明的古典时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初步发展)
二、专制皇权社会(帝制时代):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
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
(二) 唐宋时期 :
中华文明的高峰
(三) 元明清时期:
转型前夜的中华文明——新的发展与挑战
中国近代史:
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
一、晚清前期1840—1895——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社会变迁——现代化的艰难起步(文明的历史拐点)
二、清末民初——甲午战争后的中国:
1895—1919: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现代化的转型(从器物到制度的累进)
三、民国时期——五四运动后的中国:
1919——1949:
近代中国的新探索新方向
中国现代史:
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探索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历程)
1.1949——1978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2.改革开放新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
世界史:
世界古代史:
西方文明的起源(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世界近代史
一、工业文明的曙光(14---18世纪)
二、工业文明的来临(18世纪末---20世纪初)
世界现代史
一、转型期的震荡与探索(1914—1945年)
二、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展开、走向21世纪的人类文明
(1945年---今天)
接下来,介绍一下一轮复习中具体的教学流程
为了在知识整合中夯实历史主干知识,在问题探究中发展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有效率,有效果,我们在“整合——梳理——探究——反馈”这一路径下,以每个单元(时期单元或专题单元)为单位进行复习,在单元内以主题教学形式进行知识重组与整合。
1.整合(宏观上):
采取“知识链接”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必修、选修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在三个必修模块之间寻找知识的联系性,把同一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概括说明,建立历史知识的基本框架和经纬网络,使学生形成对某一历史时期阶段特征的基本认识,为二轮复习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2.梳理(中观上):
在单元(专题)内,以主干知识为核心,抓点理线。
学生在阅读文本基础上自行梳理归纳,将历史知识线索化、要点化,做到点线清晰,实现知识定位。
点准线清便于学生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记忆、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
3.探究(微观上):
在每一课时内,利用教科书中的“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等图文材料,或者适当补充相关的经典的历史材料(或高考题目里的材料),创设各类情景,合理的有层次的设置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质疑、讨论,突破主干知识,适当进行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训练学生获取并正确解读有效信息,进而发现历史问题、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的能力。
傅斯年先生曾云:
史学即史料学。
马克垚提出“没有资料就没有历史,资料的贫乏就意味着历史的贫乏”。
尽管目前对史料教学有着不同的声音,但是,我们还是在一轮复习中不可忽视史料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把史学家们已经确认的史实,运用多样的教学素材,通俗易懂地教给学生。
若把许多重要历史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惰性——历史教材里的结论都是正确的,学习历史就是背诵史实与结论。
所以,把史料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拓展教学内容、理解主干知识是有效的手段,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自己去得出结论。
当然素材的合理、切适、科学则是每位历史教师必须考虑的。
而史料教学背后则必须辅之以不懈的史学阅读。
这一点,本群很多老师践行的非常出色。
4.反馈:
选择精要、典型的习题,在课堂检测反馈。
训练题的内容突出历学科的主干知识、学科热点,形式、难度要尽量接近高考,针对薄弱环节和易错易混的知识点,进行模拟演练,逐步适应高考试题的能力要求。
高三选题、讲题,,已经有汪老师
我今天举的例子是世界当代史(二战后的世界历史)时期的一个单元
首先看看其阶段特征
政治上:
从革命与战争逐渐转向争取和平与发展,从两极格局建立到苏联解体,美苏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目前世界格局呈现出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尽管民族主义思潮抬头,地区性冲突加剧,但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
经济上: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迅速发展,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呈现出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两大趋势,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都在调整经济政策,改善经济结构。
文化上: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形成了以电子计算机和原子能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思想文化上现代主义色彩浓厚,流派纷呈。
。
这个时期,我一般设置三个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两极格局下的中国内战与新中国的政治建构
二战后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学艺术的多元化
第二个单元是为了凸显中外关联
以《二战后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为例:
宏观链接包括:
单元概览:
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全世界的力量对比,二战后世界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以美苏两极为主的世界格局形成,美苏争霸,威胁了世界和平。
两种制度从冷战相持到和平竞争、相互借鉴,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两极格局对峙—多极化趋势出现—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演变过程。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运行机制加以调节,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意义深远的新变化。
世界经济在经历了冷战前期的恢复和发展后,逐渐开始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信息通讯技术革命、各国政府和国际经济组织都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都推动着整体世界迅速发展。
接下来是【课程标准与模块链接】
这里,我把两次世界大战链接了进来
然后进入【知识梳理与历史脉络】
这个部分,一定要和新课学习区别开来
一、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1.生产力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________为基础、________ 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2.生产关系的调整: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________制度建立,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运用________ 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低收入阶层利益,促进经济的发展;经营者革命使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出现,企业所有权变化;
3.产业结构的调整:
________ 迅速发展起来,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同时还产生了一大批________(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等);
4.阶级关系的变化:
由于股票的分散和“新中间阶层”的兴起,阶级对立的情况发生了变化。
这个环节,老师们简单浏览即可,各位都是行家。
二、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1. 背景:
经济大危机及 的惨痛教训;二战使 格局发生变化;美国企图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2.内容:
3. 评价:
(1)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 ,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稳定。
(2)有利于创造一个 的环境,推动世界各地经济的发展,发展相对缓慢的国家可以更多的得到先进的产品和技术。
(3)顺应了 的趋势。
(4)使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5)为美国的对外扩张和确立霸主地位提供了条件,是美国向外扩张的工具。
【指导者】湖北李琴江(718571749) 20:
48:
49
三、二战后整体世界发展
(一)二战后世界政治——从两极到多极
1.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1)背景:
二战后,美国和苏联失去了 的基础。
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苏联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正在扩大。
的冲突、 方面根本对立。
(2)表现 :
双方的“冷战”政策
双方的对峙与冲突
美苏分别支持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并爆发了 。
在亚洲爆发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两场“热战”。
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 的局面,引发了古巴导弹危机。
(3)影响:
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
美苏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美苏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
出现:
的形成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削弱了美国的霸主地位;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在外交上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第三世界国家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中国的发展壮大,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加强:
20世纪末,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世界形势总体上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活动威胁着世界和平, 时有发生。
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 趋势加强,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 。
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二)二战后世界经济——从区域化到全球化
1.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的日益密切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
(2)表现:
欧盟是世界上经济区域合作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组织; 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区域经济集
(3)影响:
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是经济全球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2.世界经济全球化
(1)背景: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各国、各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加速了原料、资本、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两极格局瓦解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大多数国家实行了 ,推动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2)过程:
产生阶段(15~18世纪中期):
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发展阶段(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
进一步发展阶段(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
困境阶段(一战后至二战时期):
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对立、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各国设置关税壁垒、 。
制度化阶段(二战后期至20世纪80年代):
1944年 的建立、1945年联合国成立、1947年启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欧共体”成立与发展。
迅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际贸易增加;世界市场扩大; 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
(3)评价:
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在经济全球化中占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有利于 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但是在经济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当然,,还可以尝试下面几个脉络的梳理
1.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二战后世界贸易的发展
2.从英镑到美元——二战后资本主义货币体系演变
3.从自由主义到新自由主义——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4.二战后德国的分裂与统一
5.联合国的建立与职能
6. 战后主要大国的经济改革
历史脉络的梳理其实就是串起主干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叙述和结论、养成归纳概括能力。
例如明清(1368—1912)时期的脉络:
从君主专制向民主政治的转型
从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到近代的共和再造
从朝贡体系向条约体系的转变
从古代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型
从古代手工业向近代工业的转型
从古代商业活动到开始融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从传统的交通到近代的交通
从传统的城市到以通商口岸为窗口的西化城市的出现和发展
从传统的私塾书院到近代的新式学堂
西学东渐的推动者:
从传教士到留学生
从宋明理学到“体” “用”困惑
第三个环节就是【问题探究(主干知识与情境创设)】
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设置问题,在师生共同探讨中提升学科思维训练学科方法。
当然,这个“新”,其实不新,,,角度变化而已
这个单元里,我例举了7个主干知识来探讨
每节课其实探讨不宜超过三个
当然晚自习或周六补课有两节课连堂时例外
1.马歇尔计划
美国应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
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
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
我相信这种援助,在危机深重的时候,决不能根据零星解决的办法。
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应该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
我们相信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
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美国马歇尔计划从1948年到1951年共向欧洲提供了大约131亿美元的“援助”,受援助国GDP从1948年到1952年底增长了25%。
但受援国需要承担经济和政治义务,例如美援必须用以购买美国物品和技术;部分工业发展接受美国监督;受援国必须放弃工业国有化等。
其“援助”手段确定了美元的结算单位,打破了西欧各国的贸易关税壁垒,更削弱了意大利和法国共产主义的影响,稳定了政权。
——摘编自李申《杜鲁门主义的续篇》
“马歇尔计划”出笼后,东欧国家颇受诱惑,苏联为了阻止它们的离心倾向、冲破西方国家对苏联东欧的经济封锁,曾于1947年提出“莫洛托夫计划”,具体内容除了向捷克斯洛伐克提供3300万美元的赠款外,主要是同东欧各国缔结双边经济协定,形成各国间的经济网络。
在此基础上,1949年1月,苏、保罗、匈、捷六国代表举行会议,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力图组件一个同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
经互会的成立,标志着欧洲不仅在政治上分裂,经济上也被划成两部分,出现了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两种对立的世界经济体系。
——王斯德《世界通史》
给三则材料,,
设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马歇尔计划”这一历史概念。
当然,,,三则或两则,是完全可以因人取舍的
历史概念教学,按道理应是新课学习时就落实的
但是。
。
。
。
所以,,一轮复习时必须落实
至于落实的途径,可以直接介绍,也可以创设情境后解释
2.冷战起源
冷战作为20世纪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已载于史册.中外学者围绕冷战起源,就各大国应负何种责任、起了何种作用、谁是主动挑起者等问题展开讨论,至今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我找了这样几则材料
1945年5月纳粹刚刚投降,同盟国就开始分裂。
苏联对波兰统治的不断扩大惹怒了西方,美国于1945年5月做出了“停止向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提供租借援助”,这一意想不到的决定令苏联很烦恼。
两国很快就爆发了激烈争吵。
最初冷战集中于饱受战争蹂躏的欧洲。
在那里,一个主要的分歧在于如何处置战败和已被占领的德国。
苏联引证入侵的德军对其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要求将德国的大部分工业基础设施拆卸并送到苏联。
因不想支持经济上已被破坏的德国和害怕苏联希望通过削弱德国经济来使共产主义接管,西方拒绝了苏联要求。
很快,对德国的共同管理失败,两边开始制定自己对德国未来的计划。
同时吗,苏联继续将先前独立的国家如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整合到苏联,并 不断稳固对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保加利亚这些刚被苏军解放的国家的控制。
这些举动,加上其德国政策和斯大林1946年2月发表的演说称资本主义对苏联的安全构成威胁,这些导致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在1946年3月发表演讲,称“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副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关键的1947年始于英国通知美国不再继续支持土耳其或是当时在镇压叛乱的希腊政府。
美国填补了这一空白,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承诺支持各自由民族。
杜鲁门主义后来成为冷战期间美国政策的基石。
——弗兰克•萨克雷《世界大历史:
1900至反恐战争》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写了一篇名为《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
报告认为,
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
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手被削弱的时机,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
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
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
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
——摘编自刘子奎《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
受俄国支配的波兰政府被怂恿对德国领土实行大片的、不义的侵占,正在以可悲的、梦想不到的规模把数以百万计的德国人成群地驱逐出境。
在所有这些东欧国家原来都很弱小的共产党,已经上升到同它们党员人数远不相称的主导的、掌权的地位,到处争取极权主义的控制。
几乎在每一处,都是警察政府占了上风。
到目前为止,除了捷克斯洛伐克,根本没有真正的民主。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复习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