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 危害 因素 检测 复习题.docx
- 文档编号:5633210
- 上传时间:2022-12-29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9.35KB
职业病 危害 因素 检测 复习题.docx
《职业病 危害 因素 检测 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病 危害 因素 检测 复习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复习题
第一章总论
一.我国职业病危害形势及特点
①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多,患病数量大。
②职业病危害分布行业广,中小企业危害重。
③职业病危害流动性大、危害转移严重。
④职业病具有隐匿性、迟发型特点,其危害往往被忽视。
二.北京市职业病危害特征
北京市产业分布特点:
市区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城乡结合部和郊区集中了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北京职业病危害因素构成:
化学因素60%(各类粉尘、有机溶剂)物理因素占35%(主要是噪声)其他因素占5%。
近10年北京职业病种类构成:
以尘肺为主(占93%)(以矽肺、煤工尘肺、电焊工尘肺为主),其次是职业中毒(化学物质),第三是物理因素所致的职业病,第四是职业性皮肤病。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与职业病
职业病危害因素与分类
按照卫生部《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分类:
粉尘类、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化学物质类、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等十大类。
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性质分类:
①化学因素,包括
(1)外源性化学物质:
铅、汞、苯等
(2)生产性粉尘:
各种粉尘
②物理因素:
高温高湿噪音振动等③生物因素:
细菌病毒、昆虫④职业损伤性因素:
精神紧张、强迫型体位等⑤社会心理因素:
心理压力,职业性精神紧张等
职业病分类及目录
①尘肺②职业性放射性疾病③职业中毒④物理因素所致疾病⑤生物因素所致疾病⑥职业性皮肤病⑦职业性眼病⑧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⑨职业性肿瘤⑩其他职业病
四.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的重要意义
~是职业病防治工作中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是识别和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是利用现代采样仪器和检验仪器设备,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验、识别与鉴定。
职业卫生的首要任务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工作场所、劳动过程、劳动条件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以防止其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
五.职业卫生管理与职业卫生档案
按照管理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职业卫生行政管理和职业卫生专业管理。
职业卫生专业机构是指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职业病防治专业机构。
市级以上属高层次管理组织。
乡镇卫生院的防保组和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组织是最基层的管理组织。
职业卫生专业管理的内容课分为七个方面:
①建立和完善厂矿企业的卫生管理机构和组织;②对厂矿企业职业卫生状况进行初步了解和综合评价;③作业环境管理;④工作场所作业的管理;⑤劳动者健康管理;⑥厂矿企业的卫生档案管理;⑦职业卫生宣传教育。
职业卫生专业管理的程序主要有:
①调查研究提出问题;②确定目标和建立目标管理系统;③实现目标的过程管理;④总结评价目标实现的结果,并根据新的情况对管理目标及计划加以调整和修正。
职业卫生档案管理要求:
用人单位必须设置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设兼职档案员,负责建立、健全本单位的职业卫生档案。
第二章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的相关法律
我国的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大体框架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专项法律法规,又分4个层次(由高到低):
①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职业病单行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②由国务院制定的有关行政法规,如《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
③由卫生部制定的有关行政规章,如《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
④由地方人大常委会或政府制定的法规及规章,如《北京市职业病防治卫生监督条例》
第二种是非专项法律法规,但其中含有相关条款: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列有“劳动安全卫生”有关的条款。
第三种是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发布的各种规范性文件,可作为卫生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的重要补充。
这些规范性文件常以决定、办法、规定、意见、通知等形式出现。
如《国务院关于加强防尘防毒工作的决定》、《工业企业听力保护规范》、《粉尘危害分级监察规定》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相关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于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
关于职业病防治工作方针、原则的规定:
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关于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责任的规定: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的水平,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于1987年12月3日国务院发布并实施。
该条例目的在于保护职工健康,消除尘肺危害,防止发生尘肺病,促进生产发展。
条例规定:
凡有粉尘作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应采取综合措施和无尘或低尘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使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不超过国家的卫生标准。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于2002年4月30日国务院第57次常务会通过,2002年5月12日起颁布实施,共八章七十一条。
有关内容如下:
从事使用高度作业的用人单位,在申报使用高度物品作业项目时,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下列有关资料:
①职业中毒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②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等材料;③职业中毒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从事使用高度物品作业的用人单位变更所使用的高度物品品种的,应当依照前款规定向原受理申报的卫生行政部门重新申报。
高毒作业场所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高毒作业场所应当设置红色区域警示线、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并设置通讯报警设备。
维护、检修存在高度物品的生产装置,必须严格按照维护、检修方案和操作规程进行。
维护、检修现场应当有专人监护,并设置警示标志。
需要进入存在高毒物品的设备、容器或者狭窄封闭场所作业时,用人单位应当采取下列措施:
1.保持作业场所良好的通风状态,确保作业场所职业中毒危害因素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2.劳动者配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防护用品;3.设置现场监护人员和现场救援设备。
存在高毒作业的建设项目的职业中毒危害防护设施设计,应当经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卫生审查;经审查,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施工。
从事使用高毒物品作业的用人单位,应当配备专职的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医师和护士,或与依法取得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签订合同,由其提供职业卫生服务。
从事使用高毒物品作业的用人单位应当至少每一个月对高度作业场所进行一次职业中毒危害因素检测;至少半年进行一次职业中毒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第三章职业卫生标准
第一节职业卫生标准的定义和范围
我国第一个与职业卫生有关的国家标准是1956年由国家建设委员会和卫生部批准发布的《工业企业设计暂时卫生标准》;2002年进行第三次修改:
GBZ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和GBZ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2007年将GBZ2改成GBZ2.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一部分:
化学有害因素》和GBZ2.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二部分:
物理因素》。
GBZ1规定了对工业企业控制职业危害的一般卫生要求。
定义:
职业卫生标准是贯彻实施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治法规的技术规范,是执行职业卫生监督和管理的法定依据。
特殊性:
职业卫生标准是我国职业病防治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身体健康不受职业危害因素影响、保障劳动生产力和促进生产发展的科学依据。
在整个卫生行政执法的全过程中,职业卫生标准是与之配套的技术依据。
职业卫生标准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法律体系,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职业卫生标准制定工作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职业接触限值是职业卫生标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业的容许接触水平。
化学类限值包括以下三类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是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小时工作日、40小时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水平。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是指在遵守PC-TWA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
最高容许浓度(MAC)是指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均不应超过的瞬间浓度。
超限倍数(EL)是指未制定PC-STEL的化学有害因素,在不符合8小时PC-TWA的情况下,任何一次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均不应超过PC-TWA的倍数值。
化学有害因素主要是指化学物质、粉尘和生物因素。
职业接触限值的制定原则:
在保障劳动者健康的前提下,做到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
①化学物质一般都需要制定PC-TWA或MAC。
②短时间内连续接触可引起1)刺激作用2)慢性或不可逆损伤3)存在剂量-接触次数依赖关系的毒性效应4)麻醉程度足以导致事故率升高、影响逃生和降低工作效率的化学物质;还需制定PC-STEL,粉尘不制定PC-STEL。
③具有明显刺激、窒息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可导致严重急性损害的化学物质则只需制定MAC,粉尘不制定MAC。
制定粉尘的职业接触限值主要依据其致肺纤维化的作用。
粉尘有PC-TWA。
职业接触限值的研制方法,通常要作下列几方面工作:
①资料收集(理化性质、生产和使用状况、工作场所空气中浓度状况、接触人群、危害程度)
②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毒理学研究,粉尘的致肺纤维化作用实验研究)
③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的内容和要求可见《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
④结果整理和分析(按卫生统计学要求进行整理和分析,探讨接触计量-反应关系)
⑤职业接触限值的建议
第三节职业接触限值的应用
GBZ2.1(化学有害因素)的应用: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是评价劳动者接触化学因素的程度、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状况和劳动条件以及用人单位监测工作场所环境污染状况的重要数据依据,也可评估生产装置泄露情况,评价防护措施效果等。
PC-TWA的应用:
8小时CTWA是评价劳动者接触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主体性限值。
定点检测计算CTWA公式:
CTWA=(CaTa+CbTb+……+CnTn)/8(mg/m3)
工作时间不足8h的,仍以8h计。
C为浓度,T为持续时间,同下标同时间。
40小时工作周的接触浓度检测,CTWA40计算公式:
CTWA40=(CTWA1T1+CTWA2T2+……+CTWA7T7)/40(mg/m3)
CTWA1~7为一周中每天工作时间段接触的响应浓度,T为每天接触时间。
PC-STEL的应用:
在遵守PC-TWA的前提下,PC-STEL水平的短时间接触不引起:
①刺激作用②慢性或不可逆性组织损伤③存在剂量-接触次数依赖关系的毒性效应④麻醉程度足以导致事故率升高、影响逃生和降低工作效率。
当CSTEL超过PC-TWA,达到PC-STEL水平时,一次持续接触时间不应超过15min,每个工作日接触次数不应超过4次,相继接触的间隔时间不应短于60min。
MAC的应用
MAC主要是针对具有明显刺激、窒息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可导致严重急性损害的化学物质而制定的。
MAC的检测应在工作地点有最高瞬间浓度的空气样品中采集、测定。
化学物质超限倍数(EL)的应用
化学物质的EL(视PC-TWA的大小)是PC-TWA的1.5~3倍:
PC-TWA(mg/m3)
超限倍数(EL)
<1
3
1
2.5
10~
2.0
≥100
1.5
粉尘的超限倍数是PC-TWA的2倍。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毒物质共同作用于同一器官、系统或具有相似的毒性作用或一直这些物质可产生相加作用时,则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结果,进行评价:
C1/L1+C2/L2+……+Cn/Ln=1
C代表各物质所测得的浓度,L代表各物质相应的容许浓度。
GBZ2.2(物理因素)的应用
管理、评价时,应正确运用职业接触限值,并按照GBZ/T189《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检测》进行测量和分析。
本标准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为上限值。
超高频辐射:
功率密度P(Mv/cm2)与电场强度E(V/m)之间的关系为:
P=E2/3770,测量时可选择功率密度或电场强度。
高频电磁场:
频率在3MHz以下的高频电磁场可选择电场强度或磁场强度。
手传振动:
在日接触时间不足或超过4h时,要将其换算为相当于接触4h的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值,公式:
ahw(4)=[(T/4)·ahw(T)]
T为日接触时间,h/d,ahw为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值
第四章职业卫生调查
第一节调查的目的和步骤
职业卫生调查是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识别和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必要手段,也是实施职业卫生服务和管理的重要步骤。
其重要目的是为进行职业危害检测与评价提供依据。
调查步骤:
一制定调查计划
调查计划内容应包括:
①任务来源②调查范围和方法③资料审核与补充④人员的组织分工、器材和经费预算⑤工作进度,现场联系及时间安排⑥质量控制和质量监督计划。
此外在调查前应根据调查项目拟定调查表格和填表说明。
二查阅文献资料
根据调查内容和目的,认真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充分掌握现有资料。
三现场调查
在调查中,要随时检查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检查工作质量,及时收集和整理获得的资料,在调查与测定中,要正确填写并做好原始记录。
四整理调查资料
在调查结束后,要及时全面整理调查资料,以保证原始资料的可靠性。
第二节调查的内容和要求
基本情况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
①被调查单位概况;②主要有毒有害原材料、产品、中间产品;③生产工艺流程;④生产设备及平面布局;⑤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人数和方式;⑥防护设备和个体防护用品使用情况。
职业卫生调查
包括(后面加调查二字):
有毒物质、粉尘、高温、噪声、生产性振动、高频与微波、紫外线、激光等。
粉尘作业调查:
调查的重点主要是生产过程中粉尘产生的原因、粉尘的化学成分及分散度,尤其是测定空气中粉尘浓度和游离二氧化硅及其他有害物质的含量、操作人员接触粉尘的机会、现有防尘措施的使用情况和实际效果。
紫外线作业辐射:
热辐射体被加温到1200℃以上时便开始产生紫外线。
激光作业调查要点:
①激光器的种类②激光器的作业方式及其种类③激光危害的防护措施④激光器周围是否设置屏蔽
第五章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技术
第一节空气样品的采集规范
工作场所空气样品采集要遵守GBZ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的要求。
采样仪器的准备:
①检查所用的空气收集器和空气采样器的性能和规格,应符合GB/T17061要求。
②检查所用空气收集器的空白和解吸效率或洗脱效率。
③测定空气采样器的采样流量。
在测定时,必须串联与采样相同的空气收集器。
④使用定时装置控制采样时间的采样器,应校正定时装置。
个体采样
在进行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检测时,最好采用个体采样检测方法。
在采样检测前,首先要选择好采样对象和确定采样对象的数目,将又代表性的接触者选为采样对象,按照统计学的要求确定所需采样对象的数量。
采样对象的选择原则:
①要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检测的目的和要求,选择采样对象。
②在工作过程中,凡接触和可能接触有害物质的劳动者都应列为采样对象的选择范围。
③选择的采样对象中必须包括不同工作岗位的、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其余的采样对象应随即选择。
采样对象数量的确定:
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又一定的样品数量。
在采样对象范围内,根据能否确定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按GBZ159的规定,确定所需采样对象的数目。
定点采样
在GBZ2-2002.1中,明确指出工作场所空气样品检测可以应用个体检测和定点检测。
在进行定点采样时,首先要选择好采样点和采样时段。
具体的采样点和采样时段的选择要根据采样的目的和工作场所的状况来确定,比较复杂。
采样点的选择原则:
①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作地点,其中应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的工作地点。
②在不影响劳动者工作的情况下,采样点尽可能靠近劳动者;空气收集器应尽量接近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
③在评价工作场所防护设备或措施的防护效果时,应根据设备的情况选定采样点,在工作地点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进行采样。
④采样点应设在工作地点的相对下风向,应原理排气口和可能产生涡流的地点。
采样时段的选择原则:
①采样必须在正常工作状态和环境下进行,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
②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随季节发生变化的工作场所,应将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季节选择为重点采样季节。
③在工作周内,应将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日选择为重点采样日。
④在工作日内,应将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选择为重点采样时段。
第二节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
空气样品的采集决定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影响空气样品采集的因素很多,尤其是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很大,控制起来比较困难。
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不仅包括测定数据的准确可靠,还包括所采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
所谓“代表性”,一是要满足卫生标准的要求,二是要满足检测的目的。
所谓“真实性”,即检测结果反映工作场地的真实浓度。
“真实浓度”是指在正常工作和生产条件下,在正常的气象条件和生产环境下,存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待测物的浓度,是劳动者在正常工作和生产状况下经常接触的浓度。
工作场所空气样品具有下列特征:
①有害物质种类多
②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变化大
③影响空气中有害物质状况的因素多
由于空气的体积与气温和气压有关,为了统一,应按以下公式计算:
V0=V×[293/(273+t)]×(P/101.3)
其中,V0=标准采样体积(L);V=采样体积(L);t=采样点的气温(℃);P=采样点的大气压(kPa)。
除了气象因素外,环境条件、生产状况和劳动者等因素也均可以对作业场所空气中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造成影响。
有害物质在空气中的存在状态
气体和蒸气:
氯气、一氧化碳、甲烷等(气体);苯、汞、丙酮(挥发后,蒸气);酚、三氧化二砷(温度高时挥发,蒸气)。
气溶胶(雾、烟、尘):
雾:
也太的分散性气溶胶和凝集性气溶胶统称为雾。
烟:
铅烟、铜烟(粒径1μm以下)
尘:
铅尘(粒径从1μm到数十μm)
空气样品的采样方法
直接采样法:
适用于空气中挥发性强、吸附性小的待测物,待测无浓度较高或测定方法的灵敏度高,只需要少量空气样品就可满足检测要求的情况。
在不宜采用有泵型采样法时,如在需要防爆的工作场所,可使用此法。
有泵型采样法:
①液体吸收法:
将装有吸收液的吸收管作为样品收集器,当空气样品呈气泡状通过吸收液时,气泡中的有害物质分子迅速扩散入吸收液内,由于溶解或化学反应很快地被吸收液吸收。
常用吸收管的使用要求和使用范围:
吸收管
吸收液用量(ml)
采样流量(L/min)
适用范围
大气泡吸收管
5~10
0.5~2.0
气态和蒸气态
小气泡吸收管
2
0.1~1.0
气态和蒸气态
多空玻板吸收管
5~10
0.1~1.0
气态和蒸气态
雾态气溶胶
冲击式吸收管
5~10
0.5~2.0
3.0
气态和蒸气态
气溶胶态
液体吸收法的优点:
1)适用范围广,可用于各种化学物质的各种状态的采样
2)采样后,样品往往可以直接进行测定,不需经过样品处理
3)吸收管可以反复使用,费用小。
缺点是吸收管易损坏,携带和使用不方便;不适用于个体采样和长时间采样;需要空气采样动力。
②固体吸附剂法:
当空气样品通过固体吸附剂管时,空气中的气态和蒸气态待测物被固体吸附剂吸附而采集。
固体吸附剂的吸附作用有物理性和化学性两种;物理性吸附是靠分子间的作用力,吸附比较弱,容易在物理作用下发生解吸。
化学性吸附是靠化学亲和力(原子价力)的作用,吸附较强,不易在物理作用下解吸。
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硅胶和高分子多孔微球等,都是多孔性物质,有大的外表面和内表面。
浸渍固体吸附剂是将固体吸附剂涂渍化学试剂,利用浸渍的化学试剂与待测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稳定的化合物被收集下来。
在物理吸附的基础上,增加了化学吸附。
通常,采集酸性化合物,可浸渍碱性物质;采集碱性化合物时,浸渍酸性物质。
固体吸附剂管根据采样后处理方法不同而分为溶剂解吸型和热解吸型固体吸附剂管:
类型
固体吸附剂型
活性炭管
硅胶管
前段后段
前段后段
溶剂解吸型
10050
200100
热解吸型
100
200
固体吸附剂法的优点:
固体吸附剂管体积小,重量轻,携带和操作方便;适用范围广,有机和无机、极性和非极性化合物的气体和蒸气都适用;可用于短时间采样和定点采样,也可用于长时间采样和个体采样。
缺点是:
对不同的有害物质又不同的穿透容量;硅胶管容易吸湿,不能在湿度大的工作场所过长时间持续采样。
固体吸附剂法的注意事项:
1)防止穿透2)防止污染3)防止假穿透溶剂解吸型固体吸附剂管要在稳定期内测定,既防止假穿透,又避免浓度下降。
③浸渍滤料法:
滤料是不能直接用于采集空气中的气态和蒸气态待测物的,当滤料涂渍某种化学试剂后,待测物与化学试剂迅速反应,生成稳定的化合物,保留在滤料上而被采集下来。
为了有利于化学反应,常常在浸渍液中加入甘油等试剂。
因为浸渍滤料的厚度一般小于1mm,所浸渍的试剂量有限,限制了采集待测物的量和采样流量。
无泵性采样法:
也叫扩散采样法。
采集空气中化学物质时,不需要抽气动力和流量装置,而是根据费克(Fick)扩散定律,利用化学物质分子在空气中的扩散作用,完成采样的;无泵性采样器由扩散膜、扩散层和收集介质组成。
优点:
体积小、重量轻(几克~几十克)、结构简单,不用抽气装置,携带和操作都很方便;适合用作个体采样和长时间采样,也可作为定点采样和短时间采样。
缺点:
不适用于空气中待测物扩散系数小且浓度低的情况下作短时间采样。
无泵型采样器有一定的吸附容量,若超过吸附容量,采样性能将变坏,采样器本身不能反映这一现象。
气溶胶态化学物质的采样方法
常用的采样方法又滤料采样法、冲击式吸收管法和多孔玻板吸收管法。
滤料采集法:
是采集气溶胶有害物质的主要采样方法,是利用气溶胶颗粒在滤料上发生直接阻截、惯性碰撞、扩散沉降、静电吸引和重力沉降等作用,采集在滤料上。
在选择滤料时要根据采样和测定的需要、采样场所的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滤料。
主要考虑:
采样效率要高,符合测定的需要,适合采样的环境条件。
优点:
适用于各种气溶胶的采样,采样效率高;采样流量范围宽,适用于短时间采样、长时间采样、定点采样和个体采样;操作简便,使用的设备材料便宜,不易破损;采得的样品体积小,易于保存,携带方便,保存时间长;可根据分析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滤料、抽气动力、采样流量和滤料大小等。
使用时应注意:
①选择合适的滤料,采集金属性烟尘首选微孔滤膜,采集有机化合物气溶胶选用玻璃纤维滤纸;②选择质量好的滤料,孔径和厚度要均匀;③采样过程中要防止污染;④在高浓度的情况下采样时要防止滤料的超负荷。
冲击式吸收管法:
是利用空气样品中的颗粒以很大的速度冲击到盛有吸收液的管底部,因惯性作用被冲到管底上,再被吸收液洗下。
因此必须使用3L/min采样流量。
主要用于采集粒径较大的气溶胶颗粒。
多孔玻板吸收管法:
雾状待测物一部分在通过多孔玻板时,被弯曲的孔道所阻留,然后洗入吸收液中;一部分在通过多孔玻板后,被吸收液中很细的气泡吸收。
通常不能采集烟尘。
蒸气和气溶胶有害物质共存时的采样方法
三氧化二砷、三硝基甲苯(TNT)和一些多环芳烃等,在室温下,有一定的挥发性,主要以气溶胶态存在于空气中,又有一定浓度的蒸汽存在。
常用的采集方法又浸渍滤料法、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病 危害 因素 检测 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