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教学用书下册.docx
- 文档编号:5631584
- 上传时间:2022-12-29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63.87KB
七年级生物教学用书下册.docx
《七年级生物教学用书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生物教学用书下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生物教学用书下册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本章共分两节:
第一节侧重于从尿液形成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的角度来安排教学内容;第二节则从人与生物圈关系的角度,阐述了人体排出的粪便和尿液等将进入到环境之中,必须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从而与第二章阐述的人的营养来源于生物圈相呼应。
本章的这种安排注意体现本套教材突出人与生物圈关系的编写思路,将人体内废物的产生和排出放在环境和生物圈的背景中,这有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人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和渗透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
关于尿的形成和排出,不要求学生掌握过多的有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主要是通过观察与思考和资料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互适应的基本观点。
根据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推测肾小球、肾小管和肾小囊壁的作用,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于人粪尿的处理,不要求学生了解多少这方面的专门知识,而是着重引导学生着眼于通过对两个资料的分析,认识到人粪尿对环境的影响及其潜在的资源价值,进而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意识。
第一节尿的形成与排出
一、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二、教学策略
本节安排了一个观察与思考和一个资料分析,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有关泌尿系统的基础知识,以及尿液形成与血液循环的关系。
特别是其中的资料分析活动,重在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关于泌尿系统的组成,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新鲜的已解剖好的猪或羊的肾脏让学生观察,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感性的认识。
关于尿的形成,除让学生分析课本提供的资料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尿的形成录像片或教师自制的活动投影片。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尿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如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来分析肾内毛细血管所具有的功能,从而推测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特点。
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练习第3、4题,这不仅使基础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练习中的第1题,是对泌尿系统这一排泄途径和其他排泄途径的比较,也是对人体其他排泄途径的补充,教师可根据本题对人体的其他排泄途径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三、参考答案
观察与思考
1.输尿管上接肾脏,下连膀胱。
泌尿系统主要由肾脏、输尿管、膀胱组成,此外还有尿道将尿液排出体外。
2.血液经肾动脉流入肾脏,经肾静脉流出肾脏。
肾的颜色为紫红色,推测肾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3.肾动脉中的血液将人体生命活动产生的尿素、无机盐和多余的水带到肾脏,形成尿液并排出体外。
肾静脉则将排除尿素、无机盐和多余的水的血液送往人体各处,所以,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密切的关系。
资料分析
1.与血浆相比,尿液中没有蛋白质和葡萄糖。
每毫升尿液中无机盐和尿素的含量明显增加,水分则略有增加。
尿液主要排出无机盐和尿素,此外,还排出多余的水分。
2.同血浆相比,肾小囊中的液体含有很少的蛋白质,含有水、葡萄糖、无机盐和尿素。
这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可以透过水、葡萄糖、无机盐和尿素等小分子物质,而很少透过蛋白质这样的物质。
3.这说明肾小管可以重新吸收肾小囊液体中的全部葡萄糖。
练习
1.
(1)运动这一天同完全休息这一天相比,散失的水量要多许多。
因此,人们运动时应当多喝一些水。
(2)运动时汗液显著增多,汗液蒸发时能吸收人体较多的热量。
汗液分泌多,蒸发多,体内热量散失的就多些。
由于运动时的水分主要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尿液就相应减少了。
(3)运动时呼吸的频率加快、呼吸加深,并且体温略有升高,所以呼出气体中的水量增加了。
2.肝细胞产生的尿素分子,依次经过的结构是:
肝脏内的毛细血管、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内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和肾小囊、收集管、输尿管、膀胱、尿道。
3.可能是肾小球出现了病症,致使红细胞经肾小球进入到肾小囊中,随着尿液排出体外。
4尿素和无机盐等体内产生的废物,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排出体外,所以,人体在缺水的情况下,也要排出尿液。
第二节人粪尿的处理
一、教学目标
1.列举人粪尿的资源价值。
2.关注人粪尿对环境的影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意识。
二、教学策略
本册教科书安排这一节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了解多少有关人粪尿处理的专门知识,而是从生物圈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活动认识人体产生的粪尿排入到周围环境中,将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人粪尿的资源价值,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意识。
本节的教学策略可以有多种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既可以按照教科书提供的两个资料引导学生开展分析,又可以走出课堂,请教有经验的农民或园艺工人,请他们根据实际经验谈一谈人粪尿的资源价值,以及处理的方式和对环境的影响。
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沼气池和高温堆肥现场,甚至参观生态厕所,请工作人员讲讲生态厕所的设计及工作原理。
农村的学生更有这种优势,可以让学生问一问父母,人粪尿和化肥的优缺点以及在农田中的施用情况。
学完本节后,对于农村的学生,教师可要求他们认真对照一下当地的人粪尿处理及利用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如怎样处理既切实可行,又使用方便和价值更高;向父母建议在自家的农田中应增加人粪尿及其他禽畜粪尿的使用并相应减少化肥的施用量等。
对于城镇的学生,可让他们向当地政府及环保部门建议多修建一些生态厕所,以提高人粪尿的资源利用率和环境保护的力度。
本节所选取的沼气池、高温堆肥和生态厕所等三张图片,都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如高温堆肥不再是人们印象中的手工操作,既不卫生,效率又低,而是采用现代化的机械操作,其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人粪尿等废弃物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资源价值。
三、参考答案
资料分析
(一)
1.在生态系统中,细菌和真菌(分解者)能利用和分解人粪尿中的有机物。
2.植物的生长需要含氮、含磷和含钾的无机盐,如果缺少含氮、含磷和含钾的无机盐,植株就不能正常生长,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3.有了各种化肥,还需要用人粪尿及禽畜粪尿作肥料。
因为这些肥料同化学肥料相比,具有来源广、养分全、肥效持久、能够改良土壤和成本低等优点。
资料分析
(二)
1.有关系。
50~65℃的高温可以杀死病菌和虫卵。
2.不能被植物的根直接吸收。
人粪尿中的有机物需要经过细菌和真菌的分解,才能转变成无机物,其中某些物质(如氨等)在土壤溶液中以无机盐离子(如NH+4等)的形式存在,可以被植物的根吸收。
练习
1.在肥料的选择上,应当尽量施用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粪尿等农家肥料。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实现的神经调节;第二部分是人体通过内分泌系统实现的激素调节。
本章的第1~3节是人体的神经调节,第4节是人体的激素调节。
这种编写顺序虽然与经典的人体解剖学相似,但本章却是先从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继而才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显然,这与传统的先介绍神经系统结构,再介绍感觉器官的编写方式不同。
这样编写的目的是:
强调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现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地学习。
本章特别注重强调学生科学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在教材中设计了“观察与思考”、“探究”、“进一步探究”、“实验”、“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科学·技术·社会”、“资料分析”和“科学家的故事”等栏目,此外,还有大量的图文并茂的编写处理。
这些都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本章的“探究”栏目,就不单纯是要求学生开展测定反应速度的活动,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尝试设计实验,并由此增强学生探究活动的自主性。
又如,第二节的“资料分析”是要求学生在阅读各神经系统组成部分受损的案例后,分析并提出问题。
这样的教学内容既有利于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改进学习方法。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方面,除了有传统的预防近视等知识外,第一节还安排了“课外实践”栏目──向盲人献爱心、第一节的“科学·技术·社会”栏目,介绍了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等内容。
此外,图文并茂则更是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好形式。
以上这些都是本章教材编写的特点,希望教师们重视并在教学中将这些栏目与课文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同传统教材相比,本章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有关结构及生理机制等内容都做了适当的简化,如神经系统的组成、反射的类型等。
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当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不要求全,避免过难过深。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一、教学目标
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
2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做出解释;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能。
3认同视觉卫生和听觉卫生;关爱和帮助有视觉和听觉障碍的人群。
二、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每课时的教学都要从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由于本节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本节教学可以安排3课时,其中,耳和听觉、其他感觉器官以及技能训练等,可安排1课时。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处理好章、节引言中的设问,如“你是靠什么器官发现天气突然变化的?
”“想一想你吃饭的情景,当时你都感到什么?
”等,一定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充分发表意见,在学生有成就感的时候引出感知外界信息的主要器官的知识。
2对于眼球结构的认知,可以引导学生对比装有胶卷的照相机与眼球以及观察和分析图IV46的方式来完成。
如果学生有要求的话,可以适当补充介绍脉络膜的作用。
3对于图IV47的解释,可以参考物理学中的小孔成像原理及实验装置,但要在小孔处放置凸透镜,然后可以引导学生回答“使人失明的原因有哪些?
”等问题进行概括,教师要注意渗透关怀盲人、帮助盲人的意识。
4在引导学生分析图IV48及进一步探究人的瞳孔大小能否改变后,如果学生需要,教师可以简要介绍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知识。
5有关近视及其预防的教学,建议教师仍利用小孔成像装置,但要加以改造。
可以在小孔处调换不同凸度的凸透镜,引导学生观察成像位置的变化,以此理解晶状体负担过重,晶状体过度变凸且不能恢复原状而形成近视眼的原因。
然后,可用铁丝围成有开口的椭圆形,将开口处与凸透镜处相接,与开口相对的铁丝部分相当于视网膜,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简易的眼球平面模型。
当用力使铁丝变得更加椭圆时(示眼球轴向变长),如果凸透镜凸度不变,那么所成的物像就会落在铁丝(视网膜)的前方,这是近视眼的一种成因。
有关近视的矫正,仍可利用上述演示装置,在凸透镜前加一凹透镜,让学生观察成像位置后移的现象。
这种直观教具的使用,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关于预防近视的教学,可先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平时采用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对照图IV50交流感想,以达成共识。
6关于耳和听觉的教学,首先要充分发挥“观察与思考”栏目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耳和听觉的重要性。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识图(图IV51或模型)来认知耳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最后可通过请学生叙述导致耳聋的原因,来加深理解。
7关于听觉形成的教学,可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并充分发表意见,教师进行概括总结的方式进行。
同时教师应注意挖掘该部分教材中的尊重聋人、关爱聋人、加强自我听力保护等方面的内涵,并在教学中予以体现。
8关于观察与测量的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应在课上完成。
这个栏目的内容同样是本节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十分有益。
关于向盲人献爱心的课外实践,教师应做到有布置、有组织、有引导、有检查,最好能亲自参与。
三、参考答案
观察与思考(眼)
1照相机成像的原理就是物理学中的透镜成像原理。
拍照时镜头起调节物距(像距)的作用,光圈起控制光线的作用,胶卷起感光的作用。
2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眼球的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眼球的脉络膜相当于照相机暗室的壁;眼球的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中的胶卷。
观察与思考(耳)
1人若失去听觉,就不能及时获取电视中的重要信息;听不到汽车鸣笛,无法迅速避让,易发生危险;听不到电话铃声,无法接听电话;听不到同学的讨论,很难积极参与交流。
练习
1左图显示无障碍通道,盲人有优先通过的权力。
无障碍通道为盲人的出行提供了方便和保障。
右图显示电视节目中的手语栏目,可帮助聋人看懂电视画面,感知有关的信息。
2有的人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角膜与晶状体的凸度过小,致使光线到达视网膜时,没有聚成焦点,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因此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这叫做远视。
矫正的方法是佩戴适合的凸透镜,使光线正好成像于视网膜上。
3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巩膜、脉络膜和视神经等部位受损,都可能导致失明。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组成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神经系统和神经元的组成和功能。
2.说明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
二、教学策略
本节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分析和插图,尽量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来开展教学。
对于第97页的资料分析,要引导学生围绕发病原因、发病部位及症状来分析四个病例,并由此引导学生联想和提出疑问,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学生的联想和疑问,教师应给予积极的鼓励,并给予明确的归纳和指导。
学生有了学习神经系统知识的欲望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人体神经系统的模型或教材中的图Ⅳ-52,并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与归纳来完成对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学习。
练习中的第2题可以纳入神经系统组成的教学中。
关于神经元,教学内容不多。
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观看直观教具,如人体各类细胞的挂图等。
使学生能在比较中找出神经元与其他细胞的异同,进而了解神经元形态结构的特殊性是与它具有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相联系的。
三、参考答案
资料分析
2.
案例1
案例2
案例3
案例4
发病原因
脑血栓
脊髓损伤
扭伤
肿瘤
发病部位及症状
脑的局部血液供应受到影响,一侧肢体不能活动,半身不遂(四肢均无损伤)
腰部受伤,截瘫(下肢丧失运动功能,大小便失禁)
腰部脊髓受伤,右下肢麻木、疼痛
脑颅内长有肿瘤,压迫大脑,失明
疑问
可能的解释
练习
1.神经元除了细胞体外,还有很多突起。
长的突起的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它们构成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是神经末梢。
各神经元突起的末端都与多个神经元的突起相连接。
神经元的这些结构形态特点,是与它的生理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并传递兴奋(信息)相适应的。
2.
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中枢
神经
系统
脑
大脑
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神经中枢
小脑
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
有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部位
脊髓
能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将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周围
神经
系统
脑神经
传导神经冲动
脊神经
传导神经冲动
3.在日常生活、劳动和体育锻炼中,容易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伤害的情况主要有:
外来的撞击和打击等;自己不慎出现的摔伤、磕伤和碰伤等;强光和噪声等刺激以及吸烟和喝酒等不良嗜好;开夜车、用脑过度、不能保证睡眠等。
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一、教学目标
1.概述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理解反射的概念。
3.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4.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5.提出有关反应速度的问题,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
二、教学策略
本节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可用2课时完成:
第1课时完成有关反射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有关反射弧的教学。
本节应从学生常见的或亲身体验过的生活现象入手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既紧扣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主题,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要组织好膝跳反射的学生实验。
要求每个同学都观察到膝跳反射的现象。
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措施,一是选准叩击部位──膝盖下方韧带;二是叩击时机应是趁受试者放松且未注意时。
实验后,教师可以请同学们根据膝跳反射的实验,自己概括出反射的概念。
关于反射弧的教学,应当首先充分利用“甩掉烫手馒头的反射”的事例和图Ⅳ-54,要求学生真正看懂图Ⅳ-54,并根据该图试着写出该反射通过的神经结构──反射弧。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写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还可以创设一些新情境来拓展学生的思路,如为什么有的同学注意力集中在膝盖部位时未能出现膝跳反射,如何解释等。
关于反射类型的教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举一些反射的事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反射的反射弧是否一定要经过大脑皮层,进而归纳出简单反射与复杂反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的主要区别。
在复杂的反射中,还可以区分出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和无关的反射,强调前者是人类特有的,因为人类有语言中枢。
在这里应多引导学生举出事例,如吃过酸梅再看见“酸梅”的字样而流涎、根据口令做操等等,以加深理解。
本节的教学不宜出现诸如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等名词概念。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关神经调节知识的认知程度达到教科书要求的水平即可。
对于学生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实验,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因为这是第一次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包括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到实施计划和得出结论的全过程。
为此,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教师可以在第1节课结束时,布置各学生小组围绕“测定反应速度”作探究设计;要求在第2节课前各小组应就设计方案与教师交流,教师应给予帮助和指导。
第2节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设计方案,然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剖析点评一个有创意的设计。
教师应鼓励和表扬有创意的假设和可操作的设计方案。
有关“提出问题”部分的要求:
1.要与该课题──人的反应速度密切联系。
2.所提问题最好有发散性,如人的反应速度与测量用具(尺子材料和长短等)有关吗?
人的反应速度与测量的时间(如早上、夜晚)有关吗?
人的不同结构部位反应速度相同吗?
3.有关“作出假设”部分的要求,应与提出的问题具有相关性。
4.有关“制订计划”的要求是,①操作性强;②能控制可变因素(设置对照实验);③能注意设置重复实验;④所获取数值的方法应一致。
下面是供参考的案例:
提出问题:
人的反应速度与测试器械有关吗?
作出假设:
人的反应速度与测量用的尺子的长短有关。
制定计划:
①用书中提供的测量方法测试。
②用仅是长度不同(一把长15cm,一把长30cm)的两把同类型尺子测试。
③在所有的测量中,受试者的拇指、食指都要距尺子刻度值为0的一端同样远。
④读取尺子刻度值时均以拇指上缘为准。
⑤用长的和短的尺子各测5次,将数据填入下表并计算平均值。
长度
尺长15cm
尺长30cm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平均值
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按照计划严谨操作,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三、参考答案
实验
1.叩击韧带时,小腿以膝盖为轴,突然地跳起来──迅速前伸。
这种反射很小的孩子就有,是生来就有的。
2.膝跳反射来不及思考,有关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内,所以不受大脑的控制。
但是,在完成膝跳反射的同时,脊髓中通向大脑的神经会将这一神经冲动传往大脑,使人感觉到膝盖被叩击了。
练习
1.小孩避雨的活动是反射。
途径是:
2.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一般是: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新生儿吮吸奶头的动作是简单的反射。
这个反射是与生俱来的,它的存在可以保证初生的、几乎不具备任何生存能力的弱小生命能获得营养物质,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反射之一。
4.例如,猫狗等宠物经过训练能够到指定的地点进食和排大小便,马戏团中动物的表演等。
第四节激素调节
一、教学目标
1.说出内分泌腺的特点、种类和激素的概念和主要种类;举例说明人体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2.运用资料分析的形式,获得研究激素功能的基本方法;尝试设计对照实验。
3.举例说明激素调节受神经系统的调控,人的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调节,但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
二、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先从学生已有的性激素的知识入手,引出激素调节的课题;然后通过观察和比较图Ⅳ-55,引导学生归纳出内分泌腺和激素的特点。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有关激素研究的经典实验设计,通过设计对照实验,将探究能力提高到新的层次。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内分泌失调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的实例,归纳出有关激素及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关系的知识。
初一学生大多已进入青春期,身体各部分大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教师可以据此提出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已知的性激素的知识,进而导出激素调节课题。
在介绍人体主要内分泌腺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同时出示内、外分泌腺的挂图,让学生对比观察并分析得出内分泌腺在结构上的特点,进而引出内分泌系统的知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出如下表格(表14):
表14 人体内、外分泌腺的比较
腺体类别
有无导管
分泌物输送方式
实例
内分泌腺
无
经血液循环输送
性腺、垂体
外分泌腺
有
经导管排出
汗腺、肝脏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先将资料分析中的素材分析透彻,然后阅读“王应睐组织我国科学家率先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阅读材料。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全面发展。
有关生长激素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资料分析的两张图片,了解生长激素对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然后用给幼年侏儒症患者进行治疗的例子加以说明。
关于甲状腺激素,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资料中的第二个案例,认识甲状腺激素的产生部位及功能,并了解有关研究激素功能的基本方法,然后根据有关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治疗来拓展知识面。
关于胰岛素的教学,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中的第三个案例,了解胰岛素的发现史及著名的研究实验,学习科学家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结合教材中的叙述了解有关治疗糖尿病的知识。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边学习边归纳,填写下面的表格(表15),最后,可由同学自己归纳出激素的概念。
表15 几种激素的作用及缺乏时的病症
激素名称
产生部位
作用
有关激素分泌失调时出现的病症
有关的实验
生长激素
甲状腺激素
胰岛素
性激素
关于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关系的教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特别兴奋或突遇危险时的感觉及身体状况,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一个案例,归纳出哪些是神经调节的结果,哪些是激素调节的结果。
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
人体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
设计对照实验的技能训练是本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通过分析前面研究甲状腺激素的实验资料,学生们一般只了解该实验研究的大致过程,而技能训练使这个实验的研究更充实了。
在七年级快要结束的时候,让学生练习设计对照实验的技能,应该是水到渠成的。
教师可以请学生议论一下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三、参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七年级生物教学用书 下册 年级 生物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