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docx
- 文档编号:5623052
- 上传时间:2022-12-29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21.44KB
学习强国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docx
《学习强国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强国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习强国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
学习强国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
学习强国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1
还记得那年初二,带着两个娃和老公,浩浩荡荡向娘家的方向进军。
那是我跟老公结婚的第六个年头,虽然他早已不是新女婿,但是老公依然谨言慎语,面面俱到,信誓旦旦要把女婿“做足”。
平时看他大大咧咧的,但是对家人的喜好比我都细心。
老妈血糖有点高,他买的无糖高钙奶;爷爷爱喝二两酒,他拿了两瓶好酒。
侄子、侄女爱吃坚果,他买的坚果仁和一些水果,老爸爱抽烟,他特意买了一条烟(瞒着我买的,因为我一直想让老爸戒烟),还有给老爸的护膝……
中午两点吃完饭,就开始闲聊,天南海北的聊,母亲也不搭话,但是就是那么坐在我们身边,看着我们说话,一脸的幸福和满足。
不知谁提议,照张全家福吧,大大小小的十四口人,也是满满的大家庭。
母亲充满爱意地看着这些儿女和孙子们,眼睛里有湿湿的东西。
以前她会经常提起,当年和父亲建立一个家,带大我们姐弟三人,真是充满了艰辛和坎坷。
儿女们都很争气,都已成家立业,家和万事兴是父母的为人处世的准则,也是熏陶了我们这些儿女。
等返程的时候,父母早已围攻了我们的后备箱。
我觉得老公够细心,可是和老妈比起来,简直弱爆了。
整个后备箱,满满的,连个蚊子都飞不进去。
老妈给我们带的简直是杂货铺,老公胃不好,老妈准备的生花生,特意嘱咐老公每天吃一把,带了足足有十多斤;老爸给我们腌制的酸豆角,装五升矿泉水的一大桶,真不知道他是怎么一根根装进去的;还有各种瓶瓶罐罐,知道我爱吃黄桃罐头,黄桃成熟季节,她专门自己熬制了六七瓶,平时冷藏在冰箱里,这次让我一次性带走,还有她在老家买的枣花蜂蜜……
回婆家,亦然。
婆婆给我们装满了一大袋子新鲜的白菜,近百个笨鸡蛋,还有家里磨的小米近三十斤,以前我们会跟父母争执,不带这个不带那个,从去年开始,我跟老公约定,后备箱任由父母捯饬。
直到再也装不下,就连前面的副驾驶座上,婆婆给我们装满了她蒸的大包子,还有煮好的排骨,甚至他们舍不得吃的一些东西,都让我们带着。
最让我动容的是,我们的车已经开出五百米了,六十多岁的老人竟然一路小跑跟着,因为我对象给公公买的烟有点贵,我公公舍不得抽,婆婆竟让我对象带走,我对象执意不带,老人竟然一路跑着送过来了。
不和父母争执,其实是为了满足父母对儿女的一份爱,这也是一份孝心。
看着他们心满意足地装着后备箱,开心地跟我们再见,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望着父母日渐佝偻的身影,直到越来越小,我慢慢地摇上玻璃,抹干眼泪,继续奋斗人生。
返程的路上,在朋友圈里,我发了一条“有一种过年,叫装满后备箱,无论你家还是我家”,短短几分钟,获赞近百个,他们纷纷给我留言,很有共鸣。
看来,天下所有的父亲和母亲都一样,恨不得把家连同自己那颗心都给孩子装走。
有一种过年,叫装满后备箱,直到再也装不下。
其实,那后备箱里装的不是普通的食物,而是父母爱意满满的心。
学习强国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2
对于新年的期盼,是从放寒假开始的,我每天都会掰着手指头倒数,距新年还有几天。
然后提醒母亲,该去买新衣了。
母亲被我念叨烦了,便带我去铁塔商场。
商场里人头攒动、比肩接踵,热气腾腾,处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母亲紧紧地攥着我的小手,从人堆中挤到了服装区,手拿样衣在我身前比量。
选中衣服后,我小心翼翼地将它抱在怀里,心满意足地离开。
这身叠放在床头的新衣服常常让我兴奋得难以入睡。
初一清晨,我早早地换好新衣,迫不及待地外出炫耀,渴望着众人对新衣服的夸赞。
那时的日子纯粹而质朴,但孩子的快乐却简单又真实。
百节年为首,民以食为天,年的味道必定是美食的味道。
大年三十,我和父母早早地来到奶奶家,为过年做准备。
大人们分工明确:
打扫屋子、贴福字和春联、备菜……我们小孩子则穿梭于各个房间,嬉笑打闹。
随着一声“噼里啪啦”,屋子里顿时充满了香味,我们被香味吸引,双脚也似乎被那香味勾住。
来到厨房,看着一个个裹上金色外衣的小面团从锅里,被捞到盘中,我的心立马兴奋起来。
我用脏兮兮的小手挑了个稍大的丸子放到嘴里,一口咬下去,“咔嚓”一声响,一股热气在嘴里散发,香气四溢。
谁能抵挡住这美味香甜,不一会儿,盘子里的丸子便消失大半。
没等中午开饭,我们这些孩子早已吃饱,心满意足地离开厨房。
午饭是炸货荟萃:
丸子、藕合、带鱼、湖虾……酥脆的外皮裹着嫩滑的肉,唇齿留香。
夜幕降临,鞭炮声此起彼伏,家家户户亮起了灯。
除夕夜,我们围坐在桌前,品尝着鸡鸭鱼肉,诉说着这一年的酸甜苦辣,这一刻,家才有了家的味道。
然而,再丰盛的菜肴,也抵不过一盘热气腾腾的水饺。
吃完年夜饭,大人们会以最快的速度打扫“战场”,取而代之的是面团和馅。
一大块面团在三四双灵巧的手中,变成了一个个可爱又美味的饺子。
我也会拿着面团学着母亲的样子,煞有介事地包饺子,然而成品却是瘫坐着,“垂头丧气”地根本站不起来。
奶奶会挑一个饺子,在里面放入硬币,谁吃到这个“幸运”饺子,便寓意着来年会有好运气。
大年初一,饺子会在鞭炮声中下锅,第一盘饺子是要放在供桌上,让祖先吃的。
我眼巴巴地看着这一个个“小白船”从锅底漂上来,静静地躺在盘子里。
饺子配上翡翠色的腊八蒜,吃到嘴里的每一口都是幸福的醇厚。
奶奶说,初一的饺子是不能全部吃光的,得留一两个,意味着新的一年有余粮。
我的心思全部放到了那个有硬币的饺子中,为了吃到它,会多吃几碗。
直到大伯发出一声惊呼,把硬币放到桌上,我才遗憾地放下手中的筷子,摸摸圆圆的肚子,暗自期待明年初一的到来。
学习强国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3
记忆中,我家每到春节,讨论最多的就是要不要做面圆子,从和面糊、摊煎饼,斩肉剁馅,十几道工序,好几个人要忙碌整整一天。
我们姐妹仨宁愿不吃也不愿做。
但是父亲对面圆子有种发自骨子里的挚爱。
有一年,我们全家五口人四比一表决不做面圆子了,姐妹仨心中窃喜,终于不要刀起刀落累得胳膊发酸地剁煎饼了,哪知父亲一大早就起来,搅了一大盆摊煎饼的面糊,让我们家四个娘子军彻底崩溃。
如今,父母年迈,我们家也好多年没做过面圆子了。
前些年,都是妹妹的婆婆曹姨做好了送给父母,曹姨做的面圆子被父亲称为numberone,如今曹氏面圆子也成了我们家存封的记忆。
小妹每年除夕前一两天才能回到家,当年我们全家围炉而坐边说边笑边吐槽父亲做圆子的场景估计再也不会有了。
小时候每逢春节,家里最累的就是母亲,那时物质匮乏,可是到了年关,母亲总是想方设法为我们准备好过年的新衣服和美味佳肴。
母亲要为家里每个人做一双千层底的棉鞋,每做好一双就挂在窗户的那颗大钉子上,直到那根大钉子上挂满一大串新鞋,年也就到了。
母亲还要腌制年货、蒸馒头、炒花生,炸焦叶……那时的母亲最怕过年,而我们最盼望的就是过年。
现在,我也到了父母当年的年纪,渐渐理解父母对过年的各种情愫。
如今,我的家枝繁叶茂,亲人分散北京、上海、武汉、济南各地生活工作学习。
“回家过年”成了每个漂泊在外的亲人心中最美丽的期盼。
去年春节,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都没畅快地过好年。
今年,父母又在翘首盼望,算着儿孙的归期,没想到河北又发生疫情。
妹妹说因为疫情原因,单位提倡尽量不要返乡,就地过年。
母亲心生失落,父亲打电话对妹说:
就在北京过年吧,平平安安的比什么都好,想吃什么让你姐给你发快递。
前些年,每次春节临走前小妹行李箱里满满都是父母塞的面圆子、香肠、卤牛肉、乌白菜、小葱、淮南的千张皮、还有摘好的蒿根、剥好的毛豆……
最近几年父母年迈,大家庭春节各种采买我们姐妹都弄得妥妥地,操持一辈子的母亲还忍不住问东问西还缺啥?
由于膝关节不好,一个冬天都没出门的母亲,听说外孙、外孙媳妇,外孙女,外孙女婿能回来过年了,激动得一夜没睡好。
我说等春节前一周再买菜不迟,母亲说还是早点买回来安心。
前几天非要让我陪着她和父亲亲自去菜市场开始囤菜。
回来的路上,母亲细数儿孙的名字,每个人爱吃的荤菜一网打尽。
我用手机拍下了年逾八旬的父母在菜场买菜的照片发到家人群里,远在武汉的女儿留言说,爷爷奶奶买的不是菜,是满满的爱。
小妹说,心里的草在疯涨。
还有两天就是腊八了,过了腊八就是年。
父亲说红纸都准备好了,等樵回来写春联。
小外甥把我们家微信群命名为“一轮明月照神州”,对于大的国而言,祖国是明月,对于小的家来说,父母是明月,不论今年“一轮明月照神州”的每位亲人是否团圆,只要明月依旧,就有光就有暖……
小妹说,如果回不去过春节,我们就来个云过年吧,两地连线,让你们看看北京餐桌上的面圆子……
学习强国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4
说起年味儿,小朋友都会想到熬肉、炸丸子、包饺子、穿新衣,我家的年味和其他小朋友家不一样。
今天我的好朋友涵涵来找我写作业,每次我写作业时,妈妈都会放下手中的活,默默地陪着我,她练字,我学习。
我看到妈妈今天没练字,就好奇地问了妈妈,妈妈说:
“近腊月,年就越来越近了,我在整理红纸。
”涵涵好奇地问:
“阿姨,这是在干什么呀?
大红纸折过来折过去的?
”妈妈说:
“准备写过年用的春联呢!
”“第一次见写春联的,你们家不买春联吗?
”涵涵反问道。
“我们家都是贴手写春联,这样才有年味儿,妈妈说过,过年的仪式感不能丢,手写的春联,红纸黑墨,很有感觉。
”妈妈在旁边边听边说:
“其实,春联最早并不是现在这种形式的,它是源于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就是后世俗称的‘桃符是镇宅驱邪的。
随着人们对音韵和格律研究的深入,对仗的文字开始大量出现,对联就出现了,挂桃符就逐渐演变成为贴春联。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咱们中国人,从宋代开始手写春联,明代开始,因为朱元璋极力推崇写春联,所以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写春联,贴春联盛行,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逢过年,家家户户的门前手写的春联越来越少见了,都变成了金光闪闪的印刷品。
印刷字体雷同,内容千篇一律,一眼望去,我家与你家贴的没有什么不同,手写的祝福被整齐划一的工业印刷品取代,这不能不说是中华传统民俗的一种缺失。
你俩说是不是?
”听了妈妈的一席话,我和涵涵一起点了点头。
我和涵涵睁大眼睛看着妈妈拿出笔墨纸砚,准备写春联儿了,看着妈妈一笔一画的写起来,不一会儿就写了一副漂亮的春联,涵涵看的目瞪口呆,她小声地、吞吞吐吐地对我妈妈说:
“阿姨,我爸爸妈妈不会写毛笔字,我们家过年都是买对联,您能给我家写一副对联吗?
”妈妈停下手中的毛笔,抬起头笑了笑,说:
“好呀,孩子!
这副刚刚写好的春联,吉星高照家富有,大地回春人安康。
牛年大吉。
你喜欢不?
”涵涵高兴地直点头:
“没想到今年我们家也有手写春联贴,我也要和您学写字。
”“好呀!
那阿姨就再送你一副----牛耕福田四季春,牛转乾坤新机运。
牛年大吉”
我们高兴地连蹦带跳:
“好呀!
好呀!
贴手写春联才更有年味儿!
”
教师评语:
贴春联,辞旧迎新,增加喜庆气氛。
这篇习作篇末点题,首尾照应,以对话形式让我们了解了春联的来历和发展,更加激发了孩子学写毛笔字的兴趣!
学习强国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5
“爆竹声中一岁除”,离新年越近,鞭炮声越响。
除夕夜的烟花色彩斑斓,流星般的火花落下,璀璨了夜空;伴着院子里的鞭炮齐鸣,大地随即铺上了一层“红毯”。
我和小伙伴们点燃“窜天猴”,比赛谁的炮飞得更高。
“观众朋友们,过年好!
”“亲爱的朋友们,我想死你们啦!
”每当听到《春节序曲》,我和小伙伴便往家里跑。
嗑着瓜子,看着春晚,无比惬意。
宋丹丹、赵本山、蔡明、冯巩……喜剧演员们用自己生动的表演,为我们带来了快乐。
这一场高质量的晚会,让新年更加和谐完美,也在人们心中种下了温暖与希望。
大年初一吃完饺子后,我们就开始走街串巷拜年。
脸上的笑容、甜甜的祝福换来了糖块、瓜子、压岁钱。
一声声的祝福,一句句的关切,化作一年最美的开始。
鞭炮声、欢笑声、祝福声,此起彼伏,这些声音为我的童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每当想起这些春节记忆,不由得露出笑容。
我的童年没有“70后”的物质匮乏,也没有“80后”的生活拮据,温饱有余。
如今,我已为人母,这些记忆会变成故事,化为孩子的想象,也让她能感受传统、体会变迁、心存感念。
学习强国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习 强国 过年 中国人 集体 记忆 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