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土规范正文1181.docx
- 文档编号:5621696
- 上传时间:2022-12-29
- 格式:DOCX
- 页数:60
- 大小:158.61KB
软土规范正文1181.docx
《软土规范正文118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软土规范正文1181.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软土规范正文1181
1总则
1.0.1为了在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软土地区的建筑场地和地基的岩土工程勘察。
1.0.3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应体现软土地区的特点、重视地区经验、广泛搜集资料,详细了解和明确建设、设计要求。
精心勘察、精心分析,提出资料完整、真实准确、评价正确的勘察报告。
1.0.4对于重要的建筑物和有特殊要求的软土地基,或对环境有影响的工程,在施工及使用过程中,宜根据工程建设的需要进行监测。
1.0.5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软土softclay
软土是指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0,且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的细粒土,包括淤泥、淤泥质土、泥炭、泥炭质土等。
2.1.2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geotechnicalinvestigationforsoftclayarea
采用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勘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等多种勘察手段和方法,查明软土地区建筑场地的稳定性、岩土条件、地下水以及它们与工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软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基坑工程等作出分析评价。
2.1.3薄壁取土器thinwallsampler
内径为75~100mm、面积比不大于10%(内间隙比为0)或面积比为10%~13%(内间隙比为0.5~1.0)的无衬管取土器。
2.1.4灵敏度sensitivity
反映土受扰动后强度降低的一个指标,为原状粘性土强度与含水率不变时重塑土的强度的比值。
可用室内无侧抗压强度或原位十字板剪切试验获得。
2.1.5流变性rheologicalproperty
土的应力-应变非线性关系的总称。
它主要包括:
1.蠕变性——作用于粘性土(一般是软土)的应力不变,而相应的应变却随时间增加,直至破坏。
2.粘滞性——土的应力-应变关系随变形速率变化而改变的性状。
3.长期强度——土的强度随时间增长而有所减小的性状。
2.1.6触变性thixotropy
粘性土受到扰动作用导致结构破坏,强度丧失,当扰动停止后,强度逐渐恢复的性质。
2.1.7压缩层compressedlayer
地基沉降计算深度范围内的土层总称。
2.1.8软土震陷softclayearthquakesubsidence
由于地震引起软土软化而产生的地面或地基沉陷的现象。
2.1.9地面沉降groundsubsidence,landsubsidence
大面积的地面下沉现象。
软土地区一般主要由地下水过量抽吸或大面积堆载产生区域性沉降。
2.1.10负摩阻力negativeskinfriction,dragdown
桩身周围土的沉降大于桩身垂直向下的位移时,土对桩侧面所产生的向下摩擦力,其方向与正摩擦力相反。
2.1.11抗浮设防水位waterlevelforpreventionofupfloating
地下建(构)筑物抗浮评价所需的、保证抗浮设防安全合理的场地地下水水位。
2.2符号
Ap
——
桩端面积
a
——
压缩系数
a1~2
——
垂直压力为100~200kPa时的压缩系数
b
——
基础底面宽度
Cc
——
压缩指数
Ch
——
径向固结系数
Cs
——
回弹指数
Cu
——
十字板剪切强度;不排水抗剪强度
Cv
——
垂向固结系数
c
——
粘聚力
d
——
基础埋置深度或桩身直径
di
——
第i层土层厚度
ds
——
静力触探试验点深度
dw
——
地下水位深度
Em
——
旁压模量
Eo
——
土的变形模量
Es
——
土的压缩模量
e
——
孔隙比
e0
——
天然孔隙比
——
液化强度比
fa
——
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k
——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k
——
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fr
——
岩石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
fs
——
双桥静力触探侧壁摩阻力
H
——
分层厚度
IL
——
液性指数
IiE
——
液化指数
IP
——
塑性指数
K
——
安全系数
k
——
渗透系数
l
——
桩长度、分段桩长或基础长度
N
——
标准贯入试验实测锤击数
N10
——
轻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实测锤击数
Nr、Nq、Nc
——
地基承载力系数
Ncr
——
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
N0
——
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
n
——
分层数
p
——
基底压力
pc
——
土的先期固结压力
po
——
旁压试验初始压力;基底附加应力
pL
——
旁压试验极限压力
ps
——
单桥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
pzb
——
桩端附近的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平均值
pscr、pso
——
分别为比贯入阻力临界值和基准值
pz
——
土的有效自重压力
py
——
旁压试验临塑压力
Qpk
——
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Qu
——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qc
——
双桥静力触探锥尖阻力
qccr、qco
——
分别为锥尖阻力临界值和基准值
qpia
——
桩侧第i层土的端阻力特征值
qsia
——
桩侧第i层土的侧阻力特征值
qsik
——
桩侧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qsis
——
桩侧土的极限侧阻力
qu
——
无侧限抗压强度
Ra
——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Rf
——
静力触探摩阻比
Sc
——
地基土固结沉降量
Sr
——
饱和度
St
——
灵敏度
s
——
基础沉降量,载荷试验沉降量
u
——
桩身周长
vse
——
土层等效剪切波波速
w
——
含水率
wP
——
塑限
wL
——
液限
wi
——
第i测点的层位影响权函数值
zn
——
沉降计算深度
——
桩端阻力修正系数
β
——
桩周土侧阻力修正系数
ηd、ηb
——
基础埋深和宽度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修正系数
——
土的重度
——
基础底面以上土的重度
——
内摩擦角
ρc
——
粘粒含量百分率
Ψs
——
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μ
——
土的泊松比
3软土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3.0.1软土的判别应符合下列要求:
1.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的细粒土;
2.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0。
3.0.2软土的工程性质特点是高压缩性、低强度,高灵敏度、低透水性和低流变性。
在较大的地震力作用下出现震陷。
3.0.3软土层具有良好的层理,在互层中伴随有少数较密实的颗粒较粗的粉土或砂层,成为软土层中的变异土层。
3.0.4我国软土的主要分布区,按工程性质结合自然地质地理环境,可划分为三个地区,即沿秦岭走向向东至连云港以北的海边一线,作为I、II地区的界线;沿苗岭、南岭走向向东直莆田的海边一线,作为II、III地区的界线(附录A)。
这一分区可作为区划、规划和勘察的前期工作使用。
我国软土主要分布地区工程地质区划特征见(附录B)。
4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要求
4.1一般规定
4.1.1勘察阶段可分为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必要时应进行施工勘察。
对大型厂址、重点工程宜分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和施工勘察四个阶段勘察;对建筑性质和总平面位置已定的工程,也可直接进行详细勘察。
4.2勘察等级
4.2.1勘察等级可按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和地基的复杂程度划分。
4.2.2工程重要性等级的划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的规定。
4.2.3软土场地和地基的复杂程度可划分为复杂、中等和简单,其划分应符合如下规定,在具体进行场地划分时,如有类别的过渡,则须以主要方面综合分析判定。
1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复杂场地和地基:
1)场地地层分布不稳定,交互层复杂;
2)土质变化大,场地处于不同的工程地质单元,地基主要受力层内硬层和基岩面起伏大;
3)抗震设防烈度大于或等于7度,存在可液化土层,发生过较大的软土震陷;
4)地形较起伏,微地貌单元较多,不良地质作用发育,地下水对地基基础有不良影响;
5)场地受污染,地下水(土)对基础结构材料具有强腐蚀性;
6)暗塘、暗沟较多、分布复杂,填土很厚且工程性质很差;
7)场地地质环境或周边环境条件复杂。
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中等复杂场地和地基:
1)场地地层分布不稳定,交互层较为复杂;
2)土质变化较大,土质地基主要受力层内硬层和基岩面起伏较大;
3)地形微起伏,地貌单元较单一;
4)不良地质作用较发育;
5)地下水对地基基础可能有不良影响;
6)暗塘暗沟较少;
7)场地地质环境或周边环境条件较复杂。
3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简单场地和地基:
1)场地地层分布稳定,互层简单,持力层的层面平缓;
2)土质变化较小,地基条件简单;
3)无不良地质作用;
4)地形平坦、地貌单元单一;
5)地下水对地基基础无不良地质影响;
6)无暗塘、暗沟;
7)场地地质环境或周边环境条件简单。
4.2.4根据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和地基的复杂程度,软土勘察等级应按表4.2.4划分。
表4.2.4软土勘察等级
级
等
察
复
杂
基
地
地
场
勘
要
重
程
工
一级
二级
三级
复杂
甲级
甲级
乙级
中等复杂
甲级
乙级
丙级
简单
乙级
丙级
丙级
4.3可行性研究勘察
4.3.1可行性研究勘察,应对拟选场址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做出评价,为城镇规划、场址选择、建设项目的技术经济方案比选提供可行性研究依据。
4.3.2可行性研究勘察阶段,应进行如下工作:
1搜集区域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地震、冻土和当地的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和建筑经验等资料;
2进行现场踏勘、调查,了解场地的地形、地貌、地层、土质、不良地质作用和地下水等工程地质条件;
3当拟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已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针对具体情况和工程需要,增加必要的工程地质、调查、测绘和测试、试验工作。
4.3.3可行性研究勘察应进行如下的调查和评价工作:
1调查场地有无古河道、暗塘、暗浜和沟坑,及其的分布情况;
2有无斜坡或起伏大的浅埋基岩,潜在地质灾害的预测和评价;
3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
4有无洪水和海潮威胁或地下水的不良影响;
5地下有无未开采的矿藏和文物;
6当地软土地基治理的工程经验;
7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4.4初步勘察
4.4.1初步勘察阶段,应对场地内各建筑地段的稳定性做出评价,并为确定建筑总平面布置,主要建筑物地基基础方案及对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工程提供工程地质资料和依据。
4.4.2初步勘察要在搜集分析已有资料或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的基础上进行。
4.4.3初步勘察前,应取得下列资料:
1建筑场地范围的地形图,比例尺以1:
500~1:
2000为宜;
2取得已有地质资料和建筑经验;
3场地范围内地下管线的现状;
4有关工程的性质、规模和规划布局的初步设想等。
4.4.4初步勘察阶段,应进行下列工作:
1初步查明场地的地层、成因、层理特征,软土的分布范围、成因类型、横向和纵向分布特征,土层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
2初步查明地表硬壳层的分布与厚度,下伏硬土层和浅埋基岩的埋藏条件与起伏;
3初步查明场地微地貌的形态,暗埋的古河道、塘、浜、沟、坑、穴等的分布范围;
4初步查明场区的不良地质作用发育特征,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及发展趋势;
5对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地区,划分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或危险的地段,判定场地的地震效应;
6初步查明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及冻结深度;
7初步查明环境地质对建筑场地的影响;
8初步评价工程适宜性,为合理确定建筑物总平面的布置,地基基础方案的选择、软土地基的治理以及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4.4.5初步勘察的勘探点、线、网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勘探线应垂直地貌单元边界线、地层界线,在海边应垂直海岸线;
2勘探点宜按勘探线布置,在每个地貌单元和地貌交接部位均应布置勘探点,在微地貌和地层变化较大地段应当加密;
3在地形平坦地区,可按方格网布置勘探点;
4按规划主要建筑物的设想布置勘探点、线。
4.4.6初步勘察的勘探线、勘探点间距可按表4.4.6确定,局部异常地段应予以适当加密。
表4.4.6初步勘察勘探线、勘探点间距(m)
场地地基复杂程度等级
勘探线间距
勘探点间距
复杂
50~100
30~50
中等复杂
75~150
40~100
简单
150~300
75~200
注:
1表中间距不适用于地球物理勘探;
2控制性勘探点宜占勘探点总数的1/4~1/2,且每个地貌单元均应有控制性勘探点,每个主要建筑物地段必须有控制性勘探孔。
4.4.7初步勘察勘探孔的深度可按表4.4.7确定。
表4.4.7初步勘察勘探孔深度(m)
工程重要性等级
一般性勘探孔
控制性勘探孔
一级(重要工程)
>30
>50
二级(一般工程)
>20
>30
三级(次要工程)
>10
>20
注:
1勘探孔包括钻孔、探井和原位测试孔;
2特殊用途的钻孔除外。
4.4.8当遇到下列情形之一时,应适当增减勘探孔的深度:
1当勘探孔的地面标高与预计整平地面标高相差,应按其差值调整勘探孔深度;
2在预定深度内遇基岩时,除控制性勘探孔仍应钻入基岩适当深度外,其它勘探孔达到确认的基岩后即可终止钻进;
3在预定深度内有厚度较大,且分布均匀的坚实土层(如碎石土、密实砂、老沉积土等)时,除控制性勘探孔应达到规定深度外,一般性勘探孔的深度可适当减少;
4当预定深度内有软弱土层时,勘探孔深度应适当增加,部分控制性勘探孔应宜穿透软弱土层;
5对重型工业建筑应根据结构特点和荷载条件适当增加勘探孔的深度。
4.4.9初步勘察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应结合地貌单元、地层结构和土的工程性质布置,其数量应不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2;
2采取土试样的数量和孔内原位测试的竖向间距,应按地层特点和土的均匀程度确定;每层土均应采取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其数量不宜少于6个。
4.4.10初步勘察应进行下列水文地质工作:
1调查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地下水类型、补给和排泄条件,各层地下水水位,调查其变化幅度,必要时应设置长期观测孔,监测水位变化;
2需绘制地下水等水位线图时,应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层位,统一量测地下水位;
3当地下水可能浸润基础时,应采取水试样进行腐蚀性评价。
4.5详细勘察
4.5.1详细勘察阶段,应按单体建筑物或建筑群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建筑地基做出岩土工程评价,并对地基类型、基础形式、地基处理、基坑支护、地下水控制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等提出建议。
4.5.2详细勘察前,应搜集下列资料:
1附有坐标及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布置图;
2场地初步勘察报告或邻近地质资料;
3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室内外地面设计标高;
4可能采取基础的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
5有特殊要求的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方案。
4.5.3详细勘察阶段,在初步勘察的基础上,应进行下列工作:
1查明建筑物范围内的地层成因类型、结构、分布规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软土的固结历史、水平向和垂直向的均匀性、结构破坏对强度和变形特征的影响,地表硬壳层的分布与厚度、下伏硬土层或基岩的埋深和起伏,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2查明微地貌形态和暗埋的塘、浜、沟、坑、穴的分布、埋深,并应查明回填土的工程性质、范围和填埋时间;
3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的变化幅度;
4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5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6对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者大于6度的场地,应提出勘察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应划分场地类别,划分对抗震有利、不利或危险的地段;
7提供深基坑开挖后,边坡稳定性计算、支护和降水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分析开挖、回填、支护、地下水控制、打桩、沉井等对软土应力状态、强度和压缩性的影响。
4.5.4详细勘察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数量,应根据地层结构、地基土的均匀性和设计要求确定,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每栋不应少于3个;
2每个场地每一主要土层的原状土试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件(组);
3在地基主要受力层内,对厚度大于0.5m的夹层或透镜体,应采取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
4当土层性质不均匀时,应增加取土数量或原位测试工作量。
4.5.5软土地区勘察宜采用钻探取样与静力触探结合的手段。
软土取样应采用薄壁取土器,其规格应符合现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要求。
软土的力学参数宜采用静力触探试验、旁压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扁铲侧胀试验和螺旋板载荷试验等方法。
4.5.6软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宜采用室内试验、原位测试,结合当地经验确定。
有条件时,可根据载荷试验、原型监测反分析确定。
抗剪强度指标室内宜采用三轴试验,原位测试宜采用十字板剪切试验。
压缩系数、先期固结压力、压缩指数、回弹指数、固结系数,可分别采用常规固结试验、高压固结试验等方法确定。
4.5.7软土的岩土工程评价,应结合工程重要性等级和场地地基的复杂程度,包括下列内容:
1判定地基产生失稳和不均匀变形的可能性;当工程位于池塘、河岸、边坡附近时,应评价其稳定性;
2宜根据室内试验、原位测试和当地经验,并结合下列因素综合确定软土地基承载力:
1)软土成层条件、应力历史、结构性、灵敏度等力学特性和排水条件;
2)上部结构类型、刚度、荷载性质和分布,对不均匀沉降的敏感性;
3)基础的类型、尺寸、埋深和刚度等;
4)施工方法、加荷速率对软土性质的影响。
3当建筑物相邻高低层荷载相差较大时,应分析其变形差异和相互影响;当地面有大面积堆载时,应分析对相邻建筑物的不利影响;
4地基沉降计算可采用分层总和法或土的应力历史法,并应根据当地经验进行修正,必要时,应考虑软土的次固结效应;
5提出基础形式和持力层的建议;对于上为硬层,下为软土的双层土地基应进行下卧层验算。
4.6施工勘察
4.6.1遇下列情况之一,应进行施工勘察。
1基槽开挖和地基基础施工时,地质条件有差异,并影响到地基基础的设计施工时;
2对已埋的塘、浜、沟、谷等的位置,需进一步查明及处理时;
3在施工阶段,变更设计条件或设计施工需要时。
5测绘调查、勘探和测试
5.1一般规定
5.1.1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的内容应根据勘察阶段和地形、地貌复杂程度综合确定,测绘和调查的成果应作为勘察纲要编制和岩土工程评价的基本资料。
5.1.2钻探、取样、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的适用范围、仪器标准、方法和有关要求应与软土地区工程特点相适应,并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和《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的规定。
原位测试的仪器设备应定期检验和标定。
5.1.3在土质很软,取原状土样困难的情况下,应加强原位测试工作,可采用现场十字板剪切试验、静力触探试验等。
5.1.4室内试验各类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要求合理可靠,并与原位测试所获数据比较使用。
5.2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
5.2.1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的内容宜包括以下方面:
1土层的成因年代、埋藏条件、分布范围、应力历史等情况;
2场地地形地貌特征和暗埋的塘、浜、沟、坑、故河道等的分布、埋深等情况;
3地下水类型,补给来源、排泄条件,水位变化幅度及其与地表径流及潮汐的水力联系;
4搜集气象、水文、植被、土的标准冻结深度等资料;
5场区的地震烈度、震害、地裂缝和软土震陷等情况;
6拟建场地附近已建建筑物的变形和软土地基处理经验。
5.2.2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的范围,应包括拟建场地及其附近相关地段。
5.2.3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的比例尺,可行性研究勘察可选用1:
5000~1:
50000;初步勘察可选用1:
2000~1:
10000;详细勘察可选用1:
500~1:
2000。
条件复杂时,比例尺宜适当放大。
对工程有重要影响的地质单元体,宜采用扩大比例尺表示。
5.2.4地质观测点宜根据场地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成图比例尺和工程要求确定,布置应具代表性,在地质构造线、地层接触线、岩性分界线、标准层位和每个地质单元体应有观测点。
5.2.5地质观测点的定位方法应根据精度要求选用。
地质界线和地质观测点在图上的测绘精度不应低于3mm。
5.2.6测绘与调查的成果资料宜包括实际材料图、综合工程地质图、工程地质分区图、综合地质柱状图、工程地质剖面图以及各种素描图、照片和文字材料等。
5.3钻探和取样
5.3.1钻探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粘性土中应采用空心螺纹提土器进行回转钻进,提土器上端应有排水孔,下端应用排水活门,以免提钻时造成真空缩孔。
粉土和砂土中当螺纹提土器取不上土样时,可采用泥浆钻进,必要时可采用岩芯管取芯钻进;
2、钻进过程中,宜连续施工,有利于防止缩孔或坍孔;
3、当成孔困难或需间歇施工时,应采取护壁措施,如套管护壁、清水护壁、泥浆护壁等;
4、钻进时必须准确测量尺寸,应保证分层清楚,软土回次进尺不应大于2.0m,粉性土回次进尺不应大于1.5m,取芯率应大于80%。
当土的取芯率不能满足土的鉴别和分层要求时,可采用标准贯入器采取土样作土层鉴别。
5.3.2钻探编录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
1、记录应按钻进回次逐段填写记录表各栏内容,分层应另记,不得将若干回次合并记录和事后追记;
2、钻进过程中深度数据应用尺丈量,量测误差不超过±0.05m;
3、编录内容除一般性要求外,尚应着重描述软土的状态、有机质和腐植质含量、嗅味、含砂量(夹砂厚度),包含物、结构特征、钻进难易程度、提土情况等;
4、对于重要的工程或有特殊要求时,应选择有代表性钻孔分段留样,应详细描述土样结构或拍摄土芯照片,并应保存土芯样;
5、钻探结束后,次日应测量孔内地下水静止水位。
5.3.3采取软土试样的质量以及所使用取土器,应根据工程要求、所需试样的质量等级选择确定,软塑~流塑状态的粘性土应采用薄壁取土器压入取土样。
并应符合附录C的要求。
5.3.4在钻孔中采取I~Ⅱ级土样,操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用泥浆钻进时,应保持孔内泥浆液面等于或稍高于地下水位;
2、采用回转方法钻进时,至取土位置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规范 正文 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