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高考题型试题.docx
- 文档编号:5619910
- 上传时间:2022-12-29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52.58KB
化学高考题型试题.docx
《化学高考题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高考题型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高考题型试题
化学高考题型试题
第1套选择题(基本概念)
(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N14O16Na23S32Cl35.5Zn65
本卷包括25小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各种污染数不胜数。
下列名词与环境污染无关的是()
①白色垃圾②赤潮③酸雨④光化学污染⑤臭氧空洞⑥潮汐⑦大脖子病⑧咸潮⑨水华
A.①②⑥⑦⑨B.⑥⑦ C.②⑤⑥⑦⑧⑨ D.⑥⑦⑧
1.B(解析:
由于水体中营养物质蓄积过多而引起的污染,叫做水体的“富营养化”。
这种现象在海湾出现时叫做“赤潮”,在淡水中出现时叫做“水华”。
对人体有害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大气环境中受强烈的太阳紫外线辐射时,易产生一种新的二次污染物,这种现象称为光化学污染。
潮汐是一种自然现象。
大脖子病是缺碘引起,。
咸潮是海水倒流入淡水江河,致使淡水咸化,人们不能饮用。
)
高考链接:
化学知识常常与科学技术、生产、生活、环境等紧密结合,体现社会效用。
如2010年高考江苏化学第1题、重庆理综第6题等。
2.下列措施有利于节能减排、改善环境质量的有()
①我国将在已有核电站的基础上,将继续发展核电,以减少火力发电带来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问题
②积极推行“限塑令”,加快研发利用二氧化碳合成的聚碳酸酯类可降解塑料
③加速建设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促进城市一体化发展,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④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推广可利用太阳能、风能的城市照明系统
⑤使用生物酶降解生活废水中的有机物,使用填埋法处理未经分类的生活垃圾
A.①②③④B.①②⑤C.①②④⑤D.③④⑤
2.A(解析:
垃圾的处理不能进行填埋处理,而应进行分类处理,故⑤错。
高考链接:
本题主要考察如何保护环境及采取哪些措施。
有毒气体包括:
刺激性气体和窒息性气体。
设计这方面内容的如2010年高考浙江理综第7题、四川理综第6题。
3.未来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很少污染,且有些可以再生。
下列属最有希望的新能源的是()
①天然气②煤③核能④水电⑤太阳能⑥燃料电池⑦风能⑧氢能
A.①②③④B.⑤⑥⑦⑧C.③④⑤⑥D.除①②外
3.B(解析:
天然气和煤是不可再生的,且对环境有污染;核能作为今后的新能源也存在着易造成污染的缺陷;水电不是新能源。
)
高考链接:
要明确什么是传统能源、什么是新能源?
在高考中,这类题目通常是多种能源组合在一起或组合中涉及一部分关于能源的问题,如2009年高考广东化学第8题、天津理综化学部分第1题,2010年高考江苏化学第1题。
因此抓住题目所给的信息和要求来回答是做题的关键。
如本题的②③都不符合题意,所以涉及②③的选项就可以否定,这常常就是解答这类组合选择题的方法。
4.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9年12月7~18日在哥本哈根召开。
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有效“减碳”的手段之一是节能。
下列制氢方法最节能的是()
A.电解水制氢:
2H2O
2H2↑+O2↑
B.天然气制氢:
CH4+H2O
CO+3H2
C.高温使水分解制氢:
2H2O
2H2↑+O2↑
D.太阳光催化分解水制氢:
2H2O
2H2↑+O2↑
4.D(解析:
有效“减碳”的手段之一是节能,利用太阳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是最节能的)
高考链接:
让学生密切关注化学与生活,运用化学来改造自然,达到学以致用。
2010年高考四川卷第6题、重庆卷第6题。
5.下列有关能源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石油裂解得到的汽油是纯净物
B.乙醇是一种清洁的化石燃料
C.煤的主要成分是碳单质
D.石油产品既可民用,又可用于工业。
5.D(解析:
煤和石油是化石燃料;汽油中主要含有C5-C11的烷烃的混合物;煤是由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的复杂的混合物。
)
高考链接:
石油、煤炭、乙醇、氢气、天然气,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都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能源物质。
高考题中常常涉及到这类物质,如2010年高考山东理综第12题。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需要加热的化学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B.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C.原电池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一种装置
D.水力发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6.B(解析:
主要考查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是反应的性质,而加热是反应发生的条件;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一种装置;水力发电是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
高考链接:
要准确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概念和原电池、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关于原电池、电解池以及电解电镀的内容也是高考的重点,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
理综第27大题,全部是考查有关电解的内容。
还有山东理综第31题,江苏化学第5题,安徽理综第12题,北京理综第6题,2010年高考山东理综第10题、北京卷第26题、安徽卷第8题、全国大纲卷
第10题、广东卷第23题、福建卷第11题等。
7.在下列各溶液中,离子可能大量共存的是()
A.无色透明的溶液中:
Na+、、Fe3+、NO3-、、Cl-
B.含有大量ClO—的溶液中:
K+、H+、I-、SO32—
C.使pH试纸变红的溶液中:
NH4+、Cu2+、SO42-、Cl-
D.水电离产生的c(OH—)=10—12mol·L—1的溶液中:
Na+、Fe2+、SO42—、NO3-
7.C(解析:
在A中是黄色溶液;在B中ClO—与溶液中的H+、I-、SO32—皆反应;在D中可能是碱溶液,Fe2+会与氢氧根离子产生沉淀,也可能是酸溶液,Fe2+会与H+、NO3-反应。
)
高考链接:
本题要求学生对不同的介质判断准确,对常见离子的性质要准确理解会应用。
考查离子共存问题,几乎每年都涉及,是高考热点之一。
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
第7题、江苏化学第7题、四川理综第8题、安徽理综第10题;2010年江苏卷第6题、广东卷第7题、安徽卷第9题等很多。
8.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5℃时,pH=13的1.0L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数目为0.2NA
B.标准状况下,2.24LCl2与过量稀NaOH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总数为0.2NA
C.室温下,21.0g乙烯和丁烯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1.5NA
D.标准状况下,22.4L甲醇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1.0NA
8.C(解析:
A项,pH=13也就是意味着C(H+)=1×10-13mol·L-1,则C(OH-)=1×10-1mol·L-1,所以n(OH-)=C(OH-)×V(OH-)=1×10-1mol·L-1×1.0L=0.1mol,所以N(OH-)=0.1NA;B项,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aOH+Cl2=NaCl+NaClO+H2O(该反应为歧化反应),n(Cl2)=0.1mol,那么转移电子的数目应该为0.1NA;C项,乙烯和丁烯的最简式都是CH2,则n(CH2)=1.5mol,所以N(C)=1.5NA;D项,标准状况下,甲醇为液态,那么甲醇的物质的量就不是1mol,则所含有的氧原子个数也不为NA。
)
高考链接:
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载体考察如下知识点①考查22.4L/mol的正确使用;②考查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的计算;③正确表示一定物质的量的某物质微粒所含某种微粒
的个数;④考查在标准状况下一定体积的气体分子所含的分子数和原子数。
如2009年高考
浙江理综第8题、江苏化学第4题;2010年高考山东理综第9题、福建卷第7题、江苏卷
第5题、广东卷第8题、四川卷第7题等很多。
9.将KNO3不饱和溶液wg,恒温蒸发直到有晶体析出。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可用下图表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w)随蒸发时间(t)而变化的是()
9.C(解析:
KNO3不饱和溶液在恒温蒸发过程中,浓度一直变大,到有晶体析出后为饱和溶液。
)
高考链接:
图像题在高考题中一般每年都会涉及图像题的。
如2009年全国卷
理综第13
题;2009年高考全国卷
理综第27题;还有山东理综第15题,天津化学部分第6题,江
苏化学第18题,安徽理综第11题,广东化学第15、18、20、22题;2010年高考大纲卷
第9题、安徽卷第8题、重庆卷第7题等也都涉及图像。
解答图像题要注意:
明确纵、横坐
标的含义,抓住图像的原点、拐点、端点及走向。
在中学阶段图像包括:
溶解度图像,化学
平衡图像,酸碱中和滴定图像,电离平衡图像,物质的“量”(包括质量、体积、物质的量等)
与沉淀、气体体积、质量分数等的图像。
涉及面非常广,考生要注意这方面题目的训练。
10.25℃、101kPa下,碳、氢气、甲烷和葡萄糖的燃烧热依次是393.5kJ/mol、285.8kJ/mol、890.3kJ/mol、2800kJ/mol,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C(s)+
O2(g)=CO(g);△H=-393.5kJ/mol
B.2H2(g)+O2(g)=2H2O(g);△H=+571.6kJ/mol
C.CH4(g)+2O2(g)=CO2(g)+2H2O(g);△H=-890.3kJ/mol
D.
C6H12O6(s)+3O2(g)=3CO2(g)+3H2O(l);△H=-1400kJ/mol
10.D(解析:
A中碳完全燃烧时生成的稳定氧化物应该是二氧化碳而不是一氧化碳,A不正确;B中氢气燃烧是一个放热反应,△H的不可能是一个正数,B不正确;热化学方程式C中的反应热是甲烷的燃烧热,但是生成的水是气态,所以C也不正确。
)
高考链接:
本题主要考查对燃烧热概念的理解和对热化学方程式的掌握情况。
燃烧热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和液态水时的反应热。
而判断一个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通常要检查它的物质聚集状态、化学计量数、反应热的数值符号等。
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内容是高考的热点,如2010年高考山东理综第28题第(4)问、全国大纲卷
第7题、浙江卷第12题。
11.广义的水解观认为:
无论是盐的水解还是非盐的水解,其最终结果是反应中各物质和水分别解离成两部分,然后两两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
根据上述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PCl3的水解产物是HClO和PH3
B.CaO2的水解产物是Ca(OH)2和H2O2
C.NaClO的水解产物之一是HClO
D.Mg3N2与水反应能生成两种碱
11.A(解析:
水解反应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
高考链接:
化学基本概念是学习化学及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
对概念要从整个知识体系方面,从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方面去深刻认识。
如对“水解”这一概念若从“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理论高度来认识,就很容易准确把握了。
盐类的水解是高考考试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必考内容之一。
如2009年高考江苏化学第5题、天津理综第2题、山东理综第13题。
2010年高考北京理综第10题、福建理综第23题、广东卷第12题等。
12.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氢氧化镁与盐酸反应:
2OH—+2H+=2H2O
B.碳酸钙溶于醋酸中:
CaCO3+2H+=Ca2++H2O+CO2↑
C.过量二氧化硫通入次氯酸钠溶液SO2+ClO—+H2O=SO42—+Cl—+2H+
D.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2AlO2—+CO2+2H2O=2Al(OH)3↓+CO32—
12.C(解析:
氢氧化镁与盐酸反应:
Mg(OH)2+2H+=2H2O+Mg2+;碳酸钙溶于醋酸中:
CaCO3+2CH3COOH→Ca2++2CH3COO—+H2O+CO2↑;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
AlO2—+CO2+2H2O=Al(OH)3↓+HCO3—。
高考链接:
本题考查的是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这也是高考重点考查的题型之一。
如2009年高考全国理综卷
第13题、广东化学第12题;2010年高考全国大纲卷
第8题、全国新课标卷
第12题、江苏卷第3题、海南卷第10题、四川卷第9题等。
要注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和对错判断的方法与技巧。
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基本步骤为:
写-拆-删-查;判断离子方程式正确与否要六看:
一看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二看表示各物质的化学式或离子符号是否正确;三看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四看是否漏写反应;五看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配比是否正确;六看“长等号”、“可逆号”、“气体号”、“沉淀号”是否正确。
13.为了更合理地表示溶液的酸碱性,科学家提出“酸度”(用AG表示)概念,AG=lg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任何温度下,水的AG等于0②溶液的AG越小,酸性越强
③常温下,0.1mol·
盐酸的AG=12④25℃时,某溶液的AG=-10,其pH=10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13.A(解析:
在水中[H+]=[OH-],水的AG等于0;从酸度的定义来看应该是酸性越强,AG越大;常温下,0.1mol·
盐酸中[H+]=0.1mol·
,[OH-]=1.0×10-13mol·
,则[H+]/[OH-]=1.0×10-12,所以AG=12;某溶液的AG=-10,计算得pH=12。
)
高考链接:
本题是对溶液的酸碱性表示方法的完善,是对概念的拓宽、活化和深化。
溶液酸碱性的表示方法:
(1)pH值法:
1.0×10-14mol·L-1≤[H+]≤1.0mol·L-1时一般用pH值表示。
(2)[H+]法:
[H+]>1.0mol·L-1即[OH-]<1.0×10-14mol·L-1时,一般用[H+]表示。
(3)[OH-]法:
[OH-]>1.0mol·L-1即[H+]<1.0×10-14mol·L-1时,一般用[OH-]表示。
14.由重水D2O组成的水,D2O的离子积为1.6×10-15,可用pH一样定义规定pD=-lg{c(D+)},下列关于pD的叙述,正确的是()
A.D2O呈中性,pD=7
B.1LD2O溶液中含0.01molNaOD,pD=12
C.用D2O溶解0.1molDCl成1L溶液,pD=2
D.在100mL0.25mol/LDCl溶液中加入50mL0.2mol/L的NaOD的D2O溶液,pD=1
14.D(解析:
据D2O的离子积为1.6×10-15求得[D+]=[OD-]=4.0×10-8mol·L-1,pD>7;1LD2O溶液中含0.01molNaOD,则[OD-]=0.01mol·L-1,[D+]=1.6×10-13mol·L-1
pD=13-lg1.6>12;0.1molDCl成1L溶液,pD=1;DCl与D2O的中和反应和一般的中和反应相同。
)
高考链接:
本题是对溶液pH计算的理解、深化和应用。
一个酸度、一个pD值,是常引用的两个经典题目。
若还有其他的创新,希望同学们自己总结、归纳。
有关pH值的计算在高考中也是常涉及的,如2009年高考全国理综卷
第10题、山东理综第15题;2010年高考全国大纲卷
第9题、海南卷第2题等。
15.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用来表示物质变化的化学用语中,正确的是()
A.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久置变成红褐色:
4Fe(OH)2+O2+2H2O=4Fe(OH)3
B.乙酸乙酯水解:
CH3COOC2H5+H2O
CH3COOH+C2H5OH
C.少量氢氧化钙溶液与过量碳酸氢钠溶液混合:
Ca2++HCO3-+OH-=CaCO3↓+H2O
D.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2H2(g)+O2(g)=2H2O(g)ΔH=+571kJ/mol
15.A(解析:
B项错在浓硫酸,应该是稀硫酸作催化剂;C项应为1mol氢氧化钙与2mol碳酸氢钠反应,即离子方程式为Ca2++2HCO3-+2OH-=CaCO3↓+CO32-+2H2O;D项应为放热反应,即ΔH=-571kJ/mol)
高考链接:
化学用语的考查是高考必考内容,关键是如何出题,本题从四个不同方面进行考查,增加了考查的容量。
因为试题量是一定的,既要尽可能地增大考查的面,又不超出总题量,这在理综考试中是常有的。
如2009年高考全国理综卷
第9题;2009年高考江苏化学第2题等;2010年高考北京理综第10题。
16.原计划实现全球卫星通信需要发射77颗卫星,这与铱(Ir)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恰好相等,因此又称“铱星计划”。
已知铱的一种同位素191Ir,则该同位素的原子核内中子数与电子数的差值为()
A.77B.114C.37D.38
16.C(解析:
铱星计划所需卫星数与铱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等,可知铱原子的质子数和电子数都是77,中子数=191-77=114,核内中子数与电子数的差值=114-77=37)
高考链接:
正确理解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等概念,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在高考中有时涉及到,如2009年高考山东理综第10题、广东化学第1题;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
第8题。
17.在一接近中性的含Na+的溶液中,可能还存在NH+4、Fe2+、Br-、CO2-3、I-、SO2-3六种离子中的几种:
①在原溶液中滴加足量的氯水后,有气泡产生,溶液呈橙黄色,②向呈橙黄色的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时无沉淀生成,③橙黄色溶液不能使淀粉变蓝,根据实验事实判断,该溶液中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是()
A.NH+4,Br-,CO2-3B.NH+4,I-,SO2-3
C.Fe2+,I-,SO2-3D.Fe2+,CO2-3,I-
17.C(解析:
加入氯水有气泡产生,呈橙黄色,说明存在溴离子,但加入BaCl2时无沉淀产生,说明溶液中存在碳酸根离子,而不存在亚硫酸根离子,淀粉溶液不变蓝,不存在碘离子,碳酸根离子与亚铁离子不能共存。
)
高考链接:
作为离子共存题,本题更具有巧妙性。
既要明确物质之间的反应,还要注意颜色的变化,同时要注意题目问的是共存还是不共存,这在平时的考试中,常被个别同学忽视。
18.两种微粒含有相同的质子数和电子数,这两种微粒可能是()
①两种不同的原子②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③一种原子和一种分子④一种原子和一种离子⑤两种不同分子⑥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⑦两种不同阳离子⑧两种不同阴离子⑨一种阴离子和一种阳离子
A.①③⑤⑥⑦⑧B.①③④⑤⑦
C.①③⑤⑦⑧D.全部都是
18.C(解析:
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的微粒的种类很多,如分子中有CH4、NH3、H2O和Ne原子等,阳离子中有Na+、NH
、H3O+等,阴离子中有OH-、NH
、F—、O2-等,原子中有12C、13C和H、D、T等。
)
高考链接:
此题给出了若干种微粒的不同说法,极易混淆。
关键是紧紧把握已知条件,再借助于平时对10电子、18电子微粒的了解来解题。
19.类比(比较)是研究物质性质的常用方法之一,可预测许多物质的性质。
但类比是相对的,不能违背客观实际。
下列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植物油属于酯类,矿物油也属于酯类
B.CH4能发生取代反应,C2H6也能发生取代反应
C.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含离子键,离子化合物中也一定不含共价键
D.乙烯使溴水褪色是因为发生了加成反应,苯使溴水褪色也是因为发生了加成反应
19.B(解析:
矿物油属于烃类;离子键中也可以含共价键,如氢氧化钠、过氧化钠等;苯使溴水褪色是因为苯的萃取作用。
)
高考链接: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很多,如观察、实验、分类、比较及模型和假说等。
其中,观察法的四个步骤:
明确观察目的→在实验中用感官或仪器观察→记录观察结果→分析、思考和综合。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这类题目在高考中占绝大多数,如2009年高考全国理综卷
中化学8个题中占了3个;2009年高考广东化学9个选择题占了6个。
这类题目往往一个选项就是一个方面的问题,从而增大了考查的面,这从2010年各地高考题中更清楚的看到,如山东卷化学除了第9题以外,其他所有选择题都如此。
20.甲、乙两同学从同一溶液中各取出100g做如下实验:
甲将溶液蒸发掉20g水后冷却到室温,析出3.6g晶体(不含结晶水);乙将溶液蒸发掉30g水后冷却到室温,析出6.0g晶体,若两同学实验都正确无误,则100g该溶液蒸发掉10g水并冷却到室温时,析出晶体的质量为()
A.0B.1.2gC.2.4gD.9.6g
20.B(解析:
甲、乙实验相比,乙多蒸出10g水对应溶质为6-3.6=2.4g,故甲中蒸发出20g水析出晶体3.6g,可以看出一开始蒸发10g水,析出晶体为3.6-2.4=1.2g。
)
高考链接:
有关初中化学的知识在高考中也常出现,特别是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溶解度的计算关键在于学生掌握溶解度计算的方法,会使用溶解度计算公式。
如2010年全国高考题大纲版第8题。
21.下列溶液中有关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NaHCO3溶液中:
c(OH-)-c(H+)=c(H2CO3)+c(CO32-)
B.pH=2的醋酸溶液与pH=12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
c(Na+)>c(CH3COO-)>c(H+)>c(OH-)
C.向NH4HSO4溶液中滴加等物质的量的NaOH形成的溶液中:
c(Na+)=c(SO42-)>c(NH4+)>c(H+)>c(OH-)
D.在浓度均为0.1mol·L-1Na2CO3、NaHCO3、C6H5ONa、NH4Cl溶液中c(H+)分别为c1、c2、c3、c4,则c4>c3>c2>c1
21.C(解析:
以HCO3-、H2O为基准,由质子守恒得:
c(OH-)+c(CO32-)=c(H+)+c(H2CO3),则c(OH-)-c(H+)==c(H2CO3)—c(CO32-);将B项改为:
c(CH3COO-)>c(Na+)>c(H+)>c(OH-);C中是硫酸钠与硫酸铵的混合溶液,铵离子水解溶液呈酸性,则有c(Na+)=c(SO42-)>c(NH4+)>c(H+)>c(OH-);D中酸性顺序为:
HCl>H2CO3>C6H5OH>HCO3-,则浓度均为0.1mol·L-1Na2CO3、NaHCO3、C6H5ONa、NH4Cl溶液中c(H+)分别为c1、c2、c3、c4,则c4>c2>c3>c1。
)
高考链接:
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的理解。
这样的题目比较难,常考常新,学生要多练习。
如2009年高考天津理综第2题、第4题这两个题都是从不同角度考查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再如2010年高考江苏卷第12题、四川卷第10题、安徽卷第13题。
22.X、Y二元素的原子,当它们分别获得两个电子形成稀有气体元素原子层结构时,X放出的热量大于Y放出的热量;Z、W两元素的原子,当它们分别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电子层结构时,吸收能量W大于Z。
则X、Y和Z、W分别形成的化合物中,离子化合物可能性最大的是()
A.Z2XB.Z2YC.W2XD.W2Y
22.A(解析:
X、Y获得两个电子就达到稳定结构,故它们属于VIA族,由于X得到电子放出的热量多,故X形成的离子更稳定,即X的非金属性比Y强;Z、W失去一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它们属于IA族,W失去电子吸收的能量多,则W比Z难失电子,故金属性Z大于W。
形成离子化合物最可能是金属性强的与非金属性强的元素化合,即Z2X。
)
高考链接:
得到电子放出能量,失去电子吸收能量。
并且,得到电子放出的能量越多,表明越容易得到电子,非金属性越强;失去电子吸收的能量越少,表明越容易失去电子,金属性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学 高考 题型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