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自然地理学词汇表.docx
- 文档编号:5615066
- 上传时间:2022-12-29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70.91KB
现代自然地理学词汇表.docx
《现代自然地理学词汇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自然地理学词汇表.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自然地理学词汇表
现代自然地理学
名词解释
(A-Z)
孔锋
2010-6-11
目录
A2
B2
C3
D4
F7
G8
H9
J13
K14
L14
M15
N15
P15
Q16
R17
S18
T20
U21
W21
X22
Y23
A
岸礁(fringingreef)又称“裾礁”。
一种与海岸相连、宽度不等的珊瑚礁平台。
珊瑚向上生长以低潮位为准,故其表面大致与低潮潮位高度相当,外缘向海洋方向倾斜。
我国台湾恒春半岛、海南岛东岸都有分布,最阔处可达千米。
[10]
B
半岛(peninsula)伸入海洋或湖泊中的陆地,三面环水,一面同陆地相连。
如我国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等[10]
饱和带(saturationzone)地下自由水面以下被水充满的地带。
由于自由水面以下的岩石处于大于大气压条件下,岩石的空隙几乎被水充满。
储存在饱和带第一无压含水层中的潜水,以及充满两相对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是地下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14]
堡礁(barrierreef)又称“离岸礁”。
有泻湖同陆地隔开的珊瑚礁。
成堤状,而多数成不连续的岛状,围绕着海岸延伸,距海岸十数千米至二百千米不等。
最长的如澳大利亚东海岸的大堡礁,延伸达2000千米以上。
[10]
暴雨径流(stormflow)由暴雨产生的水流。
包括坡面流和河槽流。
因历时短而强度大,故陆地水文学研究中比较核心的问题。
古算其大小的标准一般用重现期或频率概念,如百年一遇,千年一遇。
[12]
雹灾(haildamage)雹是发展得特别旺盛的积雨云的产物。
直径往往大于5毫米。
由于从几千米的高空降落,冲击力极大,往往会损坏房屋庄稼人畜造成灾害。
[12]
北半球(northernhemisphere)赤道以北,夏至日(6月22日)白昼最长,冬至日(12月22日)白昼最短的半个地球。
[15]
北回归线(TropicofCancer)太阳光线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在一年内可能达到的最北点所在的纬线。
。
[11],[12]
北极(NorthPole)轴北端与北半球表面的交点。
[11],[12]
辫状河(braidedstream)河流纵横交错,形似鱼网的水系。
常出现在土质疏松的河漫滩和河流三角洲上。
河道易淤易冲,变化频繁。
如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上发育的这种水系。
[10]
滨(shore)是陆地面与海水面的交界处。
由于潮位的升降、风成增水、减水和海面上气压的急剧变化等作用,滨线随时移动。
通常把多年平均高潮位的滨线作为海岸线。
[10]
冰擦痕(glacialstria)刻在暴露出石上的窄槽或划痕,它们是由嵌在滑移冰川底部硬石块的磨蚀作用而形成的。
擦痕可为我们提供以前冰川作用地区冰快运动方向的有用线索。
[23]
冰川(glacier)覆盖在地面或接近地面的有明显运动迹象的大规模冰体。
[23]
冰川学(glaciology)研究所有天然冰及各式天然冰体的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的科学。
它以冰为研究对象、自成体系;内容涉及冰体的理化特性、成因与分布、冰川流动及与其有关的力学和热学,冰体变化与气候地貌间的关系等方面。
[15]
冰斗(cirque)冰斗是分布普遍而明显的一种冰川地貌。
三面为陡壁所围,朝向下坡的一面是个缺口,外行呈围椅状。
它是由冰斗壁、盆底和冰斗出口处的冰坝所组成。
[7]
冰斗冰川(cirqueglacier)较小的冰粒雪和雪集合体,所占据基岩上的一种手扶椅形的凹地。
相对它的长度来讲比较宽。
它由吹雪迅速补给,因此表现出活跃的特性,包括旋转滑动。
[23]
冰盖(icesheet)指一大冰块,其面积一般大于5000km2,由冰穹和溢出冰川构成的。
[15]
冰后期(post-glacial)晚更新世冰期结束之后的温暖时期,一般指全新世。
[15]
冰期(iceage)地质历史上气候寒冷,冰川广泛发育的时期。
冰期时,极地及高山高原的冰川范围扩大,雪线下降,动植物及自然地理带退至低纬度或海拔较低处,海平面大幅度降低。
[15]
冰楔(icewedge)地表水渗入冻土裂隙中冻结成的脉状冰。
是年均气温低于零下六度的多年冻土区长期冻结的产物。
其出现是气候寒冷程度的标志。
[15]
冰原(icefield)一块近于水平的冰区,其面积从大约5Km2到接近大陆的规模,是在高而均匀的陆地表面上满足冰体积累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
它与冰帽不同,因为它没有冰穹而且其流动受下伏地形支配。
[23]
剥蚀面(denudation)若夷平面规模较小,发育的又不很充分,随后又在地壳差异运动抬升过程中,被河流分割的支离破碎,呈现不于同高处,这类缓平地面称为“剥蚀面”。
[10]
剥蚀作用(denudation)简称“剥蚀”。
风、流水、冰川、波浪、海流等外力对地表进行破坏,同时将破坏的产物搬离原地的作用。
按照外力性质分为风蚀、水蚀、浪蚀、冰蚀、潜蚀等[10]
C
残积物(eluvium)基岩经物理化学风化后,逐渐形成与母岩不同的碎屑物质,残留在原地,称为“残积物”其成分主要为基岩碎屑、黄褐色铁质斑点、红土质(铁铝质)、高岭土和粘土等,无分选,亦无层理,只因风化程度不同,使上下层在特性上和成分上有所差异,构成复杂的风化壳剖面[10]
草原(steppe)是温带夏绿旱生性多年生草本群落类型。
[9]
草原气候(steppeclimate)半干旱性质的气候,分布在沙漠外围毗邻地区。
年降水量较少(<500毫米)且降水变率较大,集中在夏季,以阵性雨为主,蒸发较盛。
土壤水分仅供给草类植物及耐旱作物生长,夏季气温较高,冬季则因所处纬度而不同。
[17]
草原土壤(steppesoil)是指草甸草原及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它们主要分布在温带、暖温带以及热带的大陆内地,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3%。
草原土壤的共同特点是:
㈠气候条件较干旱,土壤受淋溶作用较弱,土壤盐基物质丰富,除黑土外,土壤下部均有明显的钙积层,交换性盐基呈饱和状态;㈡有机质主要以根系的形式进入土壤,故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较少;㈢土壤反应大部分为中性至碱性。
[8]
侧向侵蚀(lateralerosion)流水拓宽河床和河谷的作用称为侧向侵蚀。
侧向侵蚀主要发生在河床弯曲处,由于主流线迫近凹岸和横向环流作用,使凹岸受蚀,凸岸堆积,这就使弯道曲率半径不断减小,离心力不断增大,横向环流随之增强,侧向侵蚀也就相应增强。
[7]
产流(runoffgeneration)降水或冰雪融水在流域中产生径流的现象,是径流形成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产流现象和产流过程受气候和下垫面因素的影响,十分复杂。
[14]
产沙量(sedimentyield)一定流域岩石在风力水力热力和重力等作用下往往要被侵蚀和输移,被侵蚀的岩石经过输移过程中的冲淤变化,到达流域出口断面的泥沙数量称为该流域的产沙量。
[12]
常绿阔叶林(evergreenbroad-leavedforest)分布在我国亚热带地区中具有代表性的森林植被类型。
森林外貌四季常绿,呈深绿色,上层林冠呈半圆球形,林冠整齐一致。
有明显的建群种,分层明显,乔木1-2层,其下有显著的灌木层和草本层,藤本植物以草质为主,木质甚少,附生植物以苔藓、地衣为主,很少被子植物种类。
[24]
潮汐通道(tidalintel)又称“进湖口”。
海洋连接河口、海湾、泻湖间的水道。
是潮水进出的通道。
世界上许多海港利用潮汐通道作为进出海港的深水航道。
[10]
沉积作用(sedimentation)简称“沉积”。
被搬运的物质不再继续搬运而发生沉淀堆积的作用。
[10]
沉积物(sediments)沉积作用堆积下来的物质称为沉积物[10]
沉积相(sedimentaryfacies)具有一定的岩性特征和古生物标志的地层单元。
这些特征和标志能反映沉积物(岩)形成的环境,所以沉积相即指一定沉积环境中所形成的沉积物(岩)的组合。
[10]
城市气候(urbanclimate)城市地区的特殊的气候状况。
城市地区高耸密集的建筑物,纵横交叉的沥青(或水泥等)道路以及高度集中的人口使辐射平衡和热量平衡各分量发生变化,形成具有一定特点的局部性气候。
较郊区具有气温偏高,多雾,对流性降雨增多,风变异性大等特点。
[14]
城市热岛(climatography)指高层建筑集中的大城市,由于下垫面性质改变,以及人类活动释出余热给空气,使城市气候较周围郊区高些,形成一个岛状的热中心。
[14]
承压地下水(confinedgroundwater)充满在两个不透水层之间的透水层中的地下水。
具有承压水特征即深处的承压水由上部水的静水压力而具有水头压力,承压水因水头压力而升到地表以上就是"自流水"。
[12]
赤道(Equator)通过地心并垂直地轴的平面与地球表面的割线。
[11]
赤道带(equatorialzone)在地球南北纬10度之间的区域,占地球表面积17。
37%。
此区域内全年受到太阳辐射最强,年变化小,日变化大。
[16]
冲沟(gully)一种较大的、有间歇性水流活动的条形凹地。
由切沟发展而来,沟谷平面图形呈梭形,横剖面大致呈“V”形,宽度和深度可达数十米。
沟床纵剖面呈凹弧曲线,与沟身所在坡面明显不一致。
冲沟只沟谷中主要类型,标志着地区性强烈侵蚀阶段。
[10]
冲击层(alluvium)冲积物组成的地层为冲击层。
[10]
冲击扇(alluvialfan)山地河流出口处的扇形堆积地貌。
河流流至山麓出口处,流速降低,分成多股水流,呈放射状向外流动,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下来,河床也因堆积抬高而不断变迁改道,形成冲击扇。
[10]
冲积物(lluvium)又称淤积物,通指河流沉积。
冲积物组成的地层为冲击层。
组成冲积物的粒径大小,在河流纵剖面上,有随着距源地越远粒径越细的趋势;在河流横向上,也常有距主流线越远粒径越小的分布规律。
具分选性好、磨圆度高、层理清楚等特点,并含有多种砂矿。
可分河床相、边滩相、河漫滩相等不同类型[10]
冲击锥(alluvialcone)指沟谷口形成的半圆锥型堆积体。
由于沟谷流水流速较大,挟带较多的碎屑物质,到达沟口后,坡骤减,流速急剧降低,同时水流开始分散,挟带的碎屑物质迅速堆积,形成冲击锥。
与冲击扇、洪积扇比较,规模较小,表面坡度较大,组成物质分选性较差。
[10]
吹蚀(deflation)吹经地表的风由于气流的紊动作用,将地表的松散沉积物或者基岩上的风化产物吹走,这种作用称为吹蚀作用。
[21]
垂直地带性(verticalzonality)一般指高山地区自然环境各要素及其组合随高度递变的规律性。
[11],[12]
D
大陆(continent)陆地被海洋包围分割成若干地块,面积较大而连续成片的大块陆地。
[11]
大陆度(continentality)表示受大陆影响程度的指数。
通常以消除纬度影响后的温度年较差作为度量标准。
其中较广泛流行者如波兰学者焦金斯基的计算式为:
K=1。
7A/sin$-20。
4式中k--大陆度(%),A--温度年较差(度),$--纬度[14]
大陆架(continentalshelf)又称“陆架”、“陆棚”、“大陆棚”。
是沿海陆地向海的自然延伸部分。
从低潮线起向海方向缓缓倾斜,延伸到坡度突然转折变陡处。
平均水深约150米,平均坡度为0.1度,平均宽度75千米。
[10]
大陆性气候(continentalclimate)受大陆性影响强烈的气候。
年,日温度较差大,极值温度出现的时间较海洋性气候早,降水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多集中在夏季,雨量变率大。
云雾较少,湿度较低。
我国西北内陆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14]
大陆坡(continentalslope)又称“陆坡”、“大陆斜坡”。
大陆架与洋底的过渡地带。
顶部是大陆架的边缘,坡麓平均深度是5560米,宽十几至几百千米,平均宽70千米,坡度为几度至20几度,平均为5度50分。
常具接替状,其上有海底峡谷发育。
沉积物主要是软泥和细粒的、夹杂贝壳的泥质沙。
[10]
大气圈(atmosphere)包围地球整个空气层的总称。
[12]
大气污染(atmosphericpollution)因污染物或由它转化的二次污染物的排放,使大气质量恶化以致达到有害程度的现象。
[15]
带(belt)是最高级的地带性区划单位,是按地表热量的分布及其对整个自然界的影响划分的。
[6]
单面山(cuesta)又称单斜山。
在单斜构造地区,岩层倾角较缓,软硬相间,受侵蚀切割后,软岩层被蚀成谷地,硬岩层突露成山岭,即单面山山体延伸方向与构造线一致,山脊往往成锯齿形,两坡明显不对称。
[10]
淡水湖(freshwaterlake)湖水盐度小于1。
0%的湖泊,如洞庭湖,鄱阳湖等均为淡水湖。
[14]
丹霞地貌("Danxia"landform)指巨厚红色砂砾岩上发育的方山、奇峰、赤壁、岩洞和巨石等特殊地貌。
以广东省北部仁化县丹霞山最为典型,故名。
红色砂砾岩的固结程度较好,地层产状平缓,富垂直节理,透水性良好。
[10]
刃脊(arte)随着冰斗的进一步扩大,斗壁后退,两个冰斗或冰川谷地间的岭脊不断变窄,最后形成薄而陡峭,刀刃状的锯齿形山脊,称为刃脊。
[7]
岛屿(island)四面环水的一块陆地。
位于海洋、湖泊或河流中。
通常把较大的称“岛”,特别小的称“屿”。
根据成因可分为堆积岛、大陆岛、大洋岛。
[10]
倒置地貌(invertedlandform)又称“逆地形”、“倒转地形”。
地形起伏和构造所成的原有起伏相反的现象。
如褶曲构造中的向斜山、背斜谷。
[10]
地方气候(localclimate)介于大气候与小气候之间的区域性气候。
如森林,城市,湖泊等占有一定范围的特殊地形,由于下垫面性质不同,使热力性质及环流性质等形成一种特定的分布形式。
故分别称它们为城市气候,森林气候与湖泊气候统称为"地方气候"[14]
地带(zone)由于水热对比关系和水热季节组合的相似性,在显域景观中具有可以代表自然界水平分异特征的土壤植被群系纲的区域。
[6]
地带性(zonality)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极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在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
[11],[15]
低地(lowland)相对低下的低平地,往往与地质构造有关。
山系高原的汾河低地是地堑陷落带,东西两侧有高起的断层崖。
黑龙江三江平原低地是挠曲运动的陷落带,地下水位高,低地中常成沼泽化。
[10]
地理过程(geographicalprocess)地理事物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在可感知的和可测量的基础上,按照时段的长短,建立依照时序各类地理性质的表现,把这些性质放在某个规定的范畴中进行分析,得到在纵向上的表现规律。
[15]
地理环境(geographicalenvironment)由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等成分而成的整体[11],[12]
地理经度(longitude)本地子午线相对于本初子午线的角距离。
[13]
地理纬度(latitude)本地法线相对于赤道面的角距离。
[13]
地理学(geography)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地学科。
[11]
地理系统(geosystem)由相互联系的地理因素连接而成的统一体,在空间上有一定的接线,在时间上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12]
地理因子(geographicalfactors)又称地理基质,构成地理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但应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和能量组分。
[15]
地貌(landform)地表起伏形态。
在地理学中也叫“地形”。
[10]
地貌成因(geomophogensis)组成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诸种自然因素,一般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制约着地貌地貌形成过程的强度、组合状况和空间分布,影响地貌形成的因素称之为地貌成因。
主要有:
组成地壳岩石圈的各类岩石,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气候、土壤、植被和人类活动以及时间因素等[21]
地貌学(geomorphology)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21]
地貌组合(landformassemblage)指成因上有密切联系的一些地貌类型组合在一起。
如岩溶地区的峰丛-洼地、丘陵-洼地等。
[10]
地壳均衡(isostasy)关于地表重力场的一种假说。
简称“均衡说”。
1855年由英国普拉特(J.H.Pratt)和艾利(G.B.Airy)提出。
认为较轻的地壳象冰山一样浮在较重的地幔上,并按阿基米得原理达到均衡状态。
即从地下某深度开始向下,同深度的同等面积上所受的压力或所承载的质量趋于相等。
[10]
地球(earth)人类所居住的星球,使太阳系中离太阳第三远的大行星。
[12],[14]
地区(area)我国省,自治区设立行政公署指导工作的地方。
[13]
地下河(undergroundriver)又称“暗河”“伏流”由于岩溶作用在大面积石灰岩地区形成溶洞和地下通道,地面河流往往经地面溶洞潜入地下形成暗河,称“地下河”。
[12]
地下水位(watertable)地下水(潜水,承压水)面的绝对高程。
即地下水面相对于平均海平面的高程。
打井时,首先发现的地下水位,叫做初见水位;经过一定时间后稳定在某一高程,叫做静水位。
[12]
地形气候学(topoclimatology)研究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特殊的学科。
是由20世纪50年代若奇(K。
Knoch)和索恩思维特(C。
W。
ThruthWaite)提出的。
[15]
地中海气候(Mediterraneanclimate)形成于南北纬30-40度的大陆的西岸地区。
冬季盛行西风,温和多雨;夏季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炎热干燥。
以欧,亚,非三洲之间的地中海分布最为典型,故名。
[12]
顶级群落(climax)克列门茨认为,无论起始于哪一种基质的植物群落,都向更中生化的方向发展变化,最终与大气候背景相协调。
如没有外来干扰,即使原始群落性质完全不同,也会达到同一种稳定的植物群落,这称为顶级群落。
[9]
冻害(freezingdamage)农业气象灾害的一种。
植物越冬期间,在低于0度严寒条件下,原生质受到破坏,导致植株受害或死亡的现象。
[12]
动物地理学(zoogeography)研究动物分布规律的科学。
地理学与动物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其形成与发展与达尔文的进化论有着密切联系。
[15]
动物区系(fauna)通常指一个地区或某个地质时期所有植物的总称。
可按分类系统、自然或地理区域及地质时期等原则划分。
[15]
洞穴堆积(cavedeposit)又称“洞穴填充”。
指在洞穴中各种不同的堆积物。
包括碎屑堆积、化学沉积、有机充填以及混合充填。
[10]
冻胀(frostheaving)由于表土上形成达30mm厚的冰透镜体而造成地面或个别颗粒的向上移动。
[23]
断层谷(faultvalley)纵谷的一种。
沿断层或断裂发育的河谷。
因断裂带上地层破碎,抗冲性和抗蚀性显著降低,在水流作用下发育成河谷。
如雅砻江下游麦地龙至渡口为断裂带发育的河谷。
[10]
断层三角面(triangularfacet)断层崖遭沟谷或河流切割,形成断层三角面。
[10]
断层崖(faultscarp)为断层上盘形成的崖壁或陡坡。
阶梯状断层可形成阶梯状断层崖。
老断层崖形成后,断裂运动复苏,在老断层崖下又出现新断层崖,称为“复苏断层崖”。
[10]
断块山(blockmountin)又称断层山。
地壳断裂上升形成的块状山体。
可分为地垒式断块山和掀斜式断块山。
[10]
堆积作用(deposition)指搬运的泥沙和砾石等物质,因外力(流水、冰川、风、波浪、海流等)减弱或失去搬运能力而聚集的现象,以及岩屑在重力作用下的堆积、火山喷发物的堆积。
有流水堆积、冰川堆积、风成堆积、重力堆积等。
堆积作用比“沉积作用”含义更广,但两词往往通用。
[10]
多年冻土(permafrost)又称永久冻土,指数年或千百年以上经久不化的冻土层。
分为两层:
上部是夏融冬冻的活动层;下部是终年不融的多年冻结层。
多年冻土是寒冷气候(年均气温<-2度)区的产物。
[15]
F
反照率(albedo)
即地面反射率,也就是地面反射的辐射与投射在地面上的辐射之比。
[16]
方山(mesa)又称“平顶山”、“桌状山”。
山顶平展、山坡陡峻的山体。
软硬相间的水平岩层(岩层倾角小于5度左右)地区,经流水的侵蚀切割,坚硬岩层形成顶平坡陡的顶盖,松软岩层受顶部坚硬岩层的保护形成山坡,有的山坡由软硬相间的岩层组成,坡形呈阶梯状。
如四川盆地中部以红色砂岩为顶盖的方山。
[10]
非地带性(azonelity)又称隐域行,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极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不按或偏离地带性规律的特性,或仅指不呈带状分布的地方性差异。
[15]
非可再生资源(nonrenewableresourcea)是指被人类开发利用以后短期内无法恢复的自然资源,如地质资源和半地质资源等。
[15]
分水岭(waterdivide)相邻两流域之间的山岭或高地。
[10]
峰(peak)通指尖山顶。
有的是组成岩石比周围坚硬由差别侵蚀而成:
有的是断层、褶皱或岩层产状、垂直节理控制的结果:
也有的是火山锥[10]
焚风(foehn)原来专指欧洲阿尔卑斯山区沿山坡下吹的干而热的风,现泛指由山坡下沉气流导致的干热风。
当气流越过山脉时,在迎风坡上升冷却。
起初是按照干绝热直降率降温,当空气温度达到饱和时水汽凝结,大部分水分在山前降落,过山顶后,空气沿破下降,按干绝热直降率增温,山后的空气温度比山前高的多,湿度也小的多。
[12]
峰林(peakfoest)成群分布的石灰岩山峰,山峰基部分离或微微相连。
峰林是在地壳长期稳定下,石灰岩体遭受强烈破坏并深切至水平流动带后所形成的山群。
[7]
风化(作用)(weathering)岩石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称为风化。
引起岩石变化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7]
风化层(weatheredcrust)地表因风化而形成的堆积层。
基岩风化层一般自上而下,风化程度逐渐变轻,风化物质逐渐变粗,并过度到基岩。
表面往往发育成土壤。
[10]
风化壳(weatheredcrust)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层称为风化壳。
风化作用可以达到的深度,也就是风化壳的厚度,主要决定于气候、构造、地貌和发育时间等因素。
它的厚度可以从几十厘米、几十米到几百米不等。
[7]
风口(windgap)原先为水口,后因河流改道而成为风口。
如河流袭夺发生后,在断头河和袭夺河之间,原为被袭河流过的地方,由于袭夺河的强烈下切侵蚀,使它成为分水地带,但仍然存有原河谷的形状,形成风口。
[10]
风棱石(wind-facetedstones)散布在荒漠表面或戈壁滩上的岩块与砾石,经风沙长期磨蚀,形成光滑棱面和棱边,称“风棱石”。
棱线常和风向近于一致,由于风向的变化或石块的转动,石面有几条棱线出现。
[10]
风蚀(winderosion)即风对地表的破坏作用,包括风将地表松散物质吹走的吹蚀(吹扬)作用和风沙流的冲击、磨擦等磨蚀作用。
[21]
风蚀脊(yardang)即“雅丹”。
在干涸的湖底或河湖堆积阶地上,定向风沿干缩裂隙吹蚀,裂隙扩大,使平坦的地面逐渐形成与主风向平行的不规则的长条形土墩和沟槽相间的地貌组合,相对高度一般为5-10米,甚至更大一点,长度数十至数百米,整个地面崎岖起伏,支离破碎。
[21]
风蚀坑(blowoutpit)称为“风蚀壁XI”,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 自然地理学 词汇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