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第二单元教案.docx
- 文档编号:5614547
- 上传时间:2022-12-29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6.13KB
先秦诸子第二单元教案.docx
《先秦诸子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诸子第二单元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先秦诸子第二单元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
教学目的: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说理的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自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
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
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
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
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
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二、亮点探究
1.文中运用了比喻说理,其本体与喻体是如何相联的?
2.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中可看出其形象如何?
探究学习:
梁襄王的三句问话:
“天下恶乎定?
”“孰能一之?
”“孰能与之?
”语调上扬,语气轻而短促,从中可体味出梁襄王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精神状态是低下的,“卒然”问话中流露出惶惑,表现出涉世不深的窘态。
3.孟子见梁襄王后,出来对他人说: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这反映了孟子怎样的个性?
他对梁襄王的态度是怎样的?
探究学习:
在孟子犀利、泼辣、不留情面的言辞中,流露着鲜明的爱憎感情,孟子的率真、耿直的性格鲜活地表现了出来。
他对这个国君印象不佳,轻慢而藐视。
4.孟子主张的“仁政”思想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探究学习:
孟子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回答梁襄王“孰能一之?
”的问话,“嗜杀人者”显然是凶残、暴戾的典型;“不嗜杀人者”乃善良、仁爱者的特征,这种人才能统一天下。
这是孟子对执政者的谏言。
孟子在回答梁襄王“孰能与之”时,力透纸背地分析社会现状“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进一步指出暴政无处不在的现实,又以“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一句,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施“仁政”的君主出现后,百姓拥戴的场面,且“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不可阻挡。
孟子在文中是以“不嗜杀人者”的话题来抒发所主张的“仁政”思想的。
5.文中出现的“之”字有哪几种用法?
探究学习:
文中出现的“之”有14处,可归为4种用法:
①代词,如:
“望之不似人君”,“孰能一之”;②结构助词,如:
“今夫天下之人牧”;③补足音节助词,如:
“则苗浡然兴之矣”;④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如:
“由水之就下”。
三.课文小结
《王何必曰利》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文中文言知识。
2、掌握孟子对比论证的方法。
3 诵读课文,对比孟子和孔子的义利观。
领会孟子思想对今天的启示意义,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 掌握孟子的义利观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读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第一则 内容探究
(1)找出孟子在选文中的中心论点?
“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
(2)说明孟子所用的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
A、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弑君 犯上
B、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孝亲 忠君
(3)分析孟子说理的思路
A、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
B、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国危矣 举例论证:
不夺不魇
C、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
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
举例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D、再次强调论点,突出自己鲜明的立场:
义先于利。
与开头形成呼应,突出立场。
小结:
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课文延伸:
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孟子。
滕文公下》
联系实际:
俗话说: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社会,人们追求利并没有什么错。
但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竟争的社会,一些人一切向钱看,虽然谋取了利,但心灵世界却空虚的一无所有。
三、学习第二则
(1)宋牼劝战的方式和条件是什么?
明确:
言其不利,有所遇。
(2)孟子数落宋牼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反对他从利角度去劝说两国国君。
(3)孟子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明确:
何必曰利——曰仁义而已
(4)孟子推行仁义有什么好处?
明确:
行仁义兄弟手足情深、父子共享天伦、君臣同心同德。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探讨本则的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 A、怀利:
兄弟割袍 恩断义绝父子反目 家将不家 不亡者,未之有也君臣成仇 国将不国;
B、怀仁义:
兄弟手足情深父子共享天伦 不王者,未之有也君臣同心同德
小结:
联系实际:
自“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曝光以来,食品安全就曾一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然而造假售假者似乎并没有在此次事件中吸取教训,这两年有毒食品的出现竟有愈演愈烈之势,瘦肉精、皮革奶、毒豆芽、染色馒头、墨染粉条、牛肉膏、一滴香、火锅红、地沟油……如此大张旗鼓地制假贩假。
如果一个社会中人人以“利”字当头,大家就会互相坑害;如果一个社会人人高扬仁义的价值,大家就会互相关爱。
(食品安全问题:
那些生产“地沟油”的不能保证自己不吃添加“瘦肉精”的猪肉。
。
。
。
。
。
)
四、合作探究
(1)对利的追求孔子与孟子的区别在哪里?
子曰“富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论语。
述而》
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
里仁》
明确:
孔子:
极力追求利,但要符合义。
孟子:
坚决反对追求利。
(2)试比较孔孟两人的利义观?
明确:
孟子反对利,而特别强调义;孔子赞成追求利,但要以符合义作为前提。
(3)孟子的义利观的局限性(结合练习册)
义与利的关系实质上是道德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正义与社会功利的关系。
孟子提倡义,反对利,其实质就是要求人们以“义”为先,追求社会正义,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政治原则,反对见利忘义、放弃仁义去追求物质利益。
学会辩证看问题。
义利兼得。
五、课文总结:
六、布置作业:
请以“自私”或“文明与小节”为话题,运用正反对比法写一段话,阐述你的观点。
七、教学反思
民为贵
教学目标:
阐述你对孟子民本观点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思想家荀子也说过: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可见,“以民为本”是何等重要。
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和一系列民本思想时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是把“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整体感知
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3、《孟子•离娄上》选章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4、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
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
5、“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
明确:
1、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
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2、“诛一夫”的行为,使推翻暴政的行为。
3、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4、万章的看法:
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
孟子的看法:
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
5、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三、重点揣摩
1、孟子“民贵君轻”和“诛一夫”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中行得通吗?
为什么?
2、你还能从中国历史中找出“失民心者失天下”的例子吗?
3、《孟子•万章上》选章中哪些方面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4、结合“善政”与“善教”谈谈你对现代社会中“法治”与“德治”的理解。
四、探究创新:
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在“以德治国”的方略是一致的吗?
二者有什么区别吗?
请结合历史原因与现实条件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德治思想的社会政治依据,性善论是其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仁政论是其德治思想的归宿,但孟子的德治思想与当代的以德治国又有根本区别,民本思想进步性表现在“民贵君轻”和对“天、神、鬼”观念的突破,因此它在历史上对统治阶级治国安邦起到极大的作用。
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德治思想对今天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今天的“以德治国”的方略可以说是对古人进步思想的延伸与发展。
无论是什么时代,每一个当权者都应该善待百姓,因为只有百姓安,才能天下安,只有百姓富,才能天下兴。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一则选文和第三则选文的思想内容。
2、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学习重点】
1、学习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作用。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学习难点】
1、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2、领悟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学习其关注民生疾苦的火热情怀。
【话题导入】
疲惫的面容、沙哑的声音、有力的挥手,温家宝总理站在地震废墟上的形象定格成一幅永久的画面,它感动了世界,增强了四川人民和全国人们共抗地震灾害的信心和勇气。
泼水节上,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相互泼水祝福,给人们留下了温馨的回忆。
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亲民总理爱人民,人民热爱好总理。
“天地之间有杆秤,秤砣就是咱老百姓”,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人民把他踩在脚下;把人民的忧乐放在心上,人民永远记住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让我们回溯历史,看看孟子是如何解读“仁人之心”的。
第一学时
【自主学习】
一、阅读“引入话题”,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疏通一、二两则文字。
读准字音。
归纳文言现象。
见练习
二、简要概括一、二两则的主旨(主要意思)。
1、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2、君主贤明,才会享受真正的快乐(池沼苑囿之乐)。
【合作探究】
一、翻译重点语句。
二、梳理课文内容:
三、请两位同学分饰孟子、齐王,把孟子与齐王的这段对话用现代汉语演绎一遍,要求逼真地读出人物的特点。
四、探究问题:
第二学时
【自主学习】
一、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疏通第三则文字。
读准下列加点词的字音。
归纳文言现象:
【合作探究】
一、翻译下列语句。
1、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3、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4、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5、于是始兴发而补不足。
二、从对比手法的运用方面来看,本则选文有着怎样的特点?
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当然,这里主要是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这个对比在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分两步采用分述的方式进行,惨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反面的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乐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这种两步分述的对比法也是不同于一般对比的,在学习时要注意借鉴。
【感悟思考】
二、分析思想内容;
1、“王变乎色”的原因是什么?
2、孟子规劝齐王“与民同乐”为什么会很有说服力?
A、孟子抓住齐王心理,顺水推舟,步步深入,因此能够为齐王接受。
B、孟子在论证中善于用比喻,用欣赏音乐和打猎为喻,形象生动,易于接受。
D、孟子在论证中,善用对比,把百姓对国君取乐两种不同态度对比,很有说服力。
【积累拓展】
出自《孟子》的成语很多,请你根据下列的成语的释义,写出对应的成语及近义词和反义词。
1、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该成语为(洞察秋毫),其近义词为(洞若观火)。
2、形容房屋或钱财非常宽裕、用不完,该成语是(绰绰有余),其反义词为(入不敷出或捉襟见肘)。
3、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该成语为(杯水车薪),其反义词为(绰绰有余)。
【课后反思】
1、本课三则文字使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说一说对比手法的好处?
(采用对比手法可使“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主旨更加突出。
)
2、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扩大就业机会的政策,你是怎样看待这些政策的?
《人和》
教学目标
1、积累古汉语知识。
2、理解学习孟子寓言故事情节简练集中的特点。
理解深刻的寓意和语言特色。
3.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4.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思想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2、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孟子的思想,通过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情境引入
教学过程
朗读:
根据课后背诵要求,对于本章节重点要求的段落进行诵读。
(考虑段落的分层。
)
教师指导要求。
学生集体朗读。
培养语感,在朗读着理解文章的意思。
分析:
课文语段1的分析,由同学们熟知的“天时地利人和”道理中进一步明确“人和”的重要作用。
教师提问,讲析中,加入介绍孟子层层递进的论证艺术。
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活动。
情境教学发散课文中的关于“人和”的话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跳出课文,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相关事例,联系到现实人生问题。
让学生提交此次搜集的材料,与全班同学进行欣赏,让学生懂得“人和”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这个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评点。
分析段2段3:
讨论怎样做到“人和”?
结合两个语段,总结出要点,明确是“反求诸己”“推己及人”。
知识拓展
引导学生讨论的话题:
(利用网络、寻找相关的例子)
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术,出现不同字体的“和”,这是向全世界在展示我们的古老中国的千年文明,一个“和”自道出了华夏子女立身处世的原则,也道出了我们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和平共处(各个国家、民族之间)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睦(家人之间,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生意)和衷共济(面对困难的时候,地震、雪灾、奥运会)
团结和洽(企业)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疏通文意,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古文中部分词语及的用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一身浩然正气、忠心为国、为民造福的英雄人物。
比如,文天祥、岳飞、孔繁森、钱学森、李四光……我们怎么才能像他们一样具有这一身浩然正气呢?
请看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
2.作者资料
三、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2.课文分析 疏通课文,找出名句学生分析谈感受
3.联系实际 下面,请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联系实际。
谈谈对艰苦奋斗、忧患意识的认识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全班交流,并积累在摘抄本上。
老师先给大家提供几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
——巴尔扎克
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
——莫里哀
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
——查尔斯•比亚德
在获得无比丰富的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如果一帆风顺,那我们将失去一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无上喜悦,只有穿越黑暗幽深的山谷,到达山顶的时候才会欣喜若狂。
——海伦•凯勒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
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
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
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
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
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六、布置作业:
写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对历史上、现实中那些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教学目标:
1、理解孟子的性善论、四端说
2、学有所用,达到“修养受用”的目的
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孟子性善论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人之初,性本善”。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少人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人的本性真的是善良的吗?
”但也有人对此深信不疑。
先秦诸子的一位儒学大师就坚信“人性本善”,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跟随孟子的脚步去探寻 “人性本善”的丰富内涵。
二、关于“性善论”
“性善论”的最突出体现就在“四端说”,“四端说”把抽象化为具体,是我们深刻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桥梁。
所以,我们首先要来一起学习“四端说”。
1、四端说(请学生用课本上的句子回答)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请学生解释)
①孟子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大家是否能说出一两个呢?
(汶川大地震的例子)
②例:
不久前我们学习的孟子选篇中的《齐人一妻一妾》最能体现这羞恶之心。
丝毫无羞耻之心的齐人,在乞食了祭司剩下的酒肉之后,还在妻妾面前表现出与达官贵人共食的傲慢样子,在孟子的眼中,他已经是“非人”了。
相反,齐人的妻妾抱头痛哭,以她们的丈夫为耻。
总结句:
请大家反思自身,如果对于自己的错误有羞耻之心,面对他人的丑恶行为有憎恶之心,说明你心中保持着“性善”中“义”的一面。
③例: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
9.11事件、汶川大地震逃生时,让妇女儿童先离开;老师组织学生先离开,自己留在最后。
坐车不为老人让座。
总结句: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谦让便是知礼的最基本表现。
④例:
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
哥白尼坚持真理“日心说”奉献了宝贵的生命。
总结句:
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需要我们分辨。
或许分辨它们需要突破重重阻碍,或许我们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我们也不能停下追求真理的脚步。
这四端是统一的整体。
第一则中有这样一句“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四肢,便不是一个身体完整的人。
一个人失去仁义礼智,便不是一个心灵完整的人。
2、如何使“发端”成熟
拥有仁义礼智四个发端就说明我们已经完全拥有了仁义礼智了吗?
孟子为我们回答了这一问题。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
孟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扩而充之”的意义深入浅出地告诉了我们。
如果“为”,就像火开始燃烧(最终会形成燎原之势),就像泉水开始流出(最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如果 “不为”,就如最好的五谷种子不能生长成熟还不如成熟的。
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面:
①要“扩而充之”,②要“存之”,③要“求”之,④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⑤要“熟之”,⑥要不“自暴自弃”。
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先秦 诸子 第二 单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