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水系.docx
- 文档编号:5608431
- 上传时间:2022-12-29
- 格式:DOCX
- 页数:45
- 大小:555.82KB
13水系.docx
《13水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水系.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3水系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水系
第一部分南水北调
北方严重干旱缺水,南方却有许多富余的水资源白白流入大海。
只有南水北调,才能从战略高度将水资源的保护、节约和开发结合起来。
经过44年的酝酿,中国政府在“十五”计划中绘制了南水北调工程宏伟蓝图。
预计到2010年,北京人将喝上汉江水。
这是一个萦绕在中国人心头的梦想。
经过专家长期、科学的论证,南水北调工程分西线、东线、中线三条调水方案。
西线方案是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入黄河,以解决西北地区的缺水问题;东线方案是从长江下游扬州三江营江面抽引长江水,沿着京杭大运河苏北段和沿途河湖北上,在山东东平附近穿过黄河进入河北、天津;中线方案由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经过河南、河北等城市一直流向北京、天津。
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连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总调水量将达到380至480亿立方米,每年的调水量相当于在我国北方增加一条黄河,可以有效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状况,对于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西部大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南水北调工程的伟大意义,在于它是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水资源的一次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
这项工程完工后,它将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流域相连相通,统一互用,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新格局。
南水北调工程全部建成以后,每年的调水量相当于在北方再造一条黄河,将从根本上扭转中国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的被动局面。
调水更应节水。
南水北调节水问题十分重要。
首先要增强全民节水意识,要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全面推行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型产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同时,还必须开源与节流并重。
通过全面节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决不能造成“大调水、大浪费”的局面。
【练习】
一.读南水北调的“中线方案”和京杭大运河示意图(见右图),完成:
1.在图中画出南水北调的“东线方案”的工程线路。
2.请分析华北地区缺水的主要原因。
3.历史上隋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目的有何不同?
4.从长远的角度看应如何切实解决华北地区缺水问题?
【参考答案】
1.沿京杭大运河从“扬州”到“天津”。
2.①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分布不均衡,而耕地分布则南少北多,水土资源配合欠佳。
华北地区用于我国的半湿润区(干湿区)内,易发生干旱。
②华北地区工农业较发达,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工农业生产用水量急剧增大。
③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
3.当时,江南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成为经济的中心。
隋统一全国后,开凿大运河,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加紧对东南财富的攫取,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巩固统一。
而现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北方水资源问题。
4.①努力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和环保意识,节约有限的水资源;
②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合理提高水价,严格控制用水。
③积极发展和扶持节水型农业和工业,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④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开发和推广节水产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十五计划纲要》把南水北调工程作为一个重要项目。
为了解决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困难,研究人员设计了三个南水北调的方案,其中的东线方案是在扬州提取长江之水,沿京杭大运河输送到苏北、安徽、山东、河北等缺水地区,年调水量可达200亿立方米。
1.京杭大运河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条人工运河,请结合史实简要指出这条人工运河的历史变迁。
2.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方案是在扬州提取长江之水沿京杭大运河输送到黄淮海平原,从人文因素分析黄淮海平原缺水的原因。
3.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时,要用泵站将水位逐级抬高,某级泵站要求将水位抬高20m,水流量为100m3/s,设抽水机的效率为80%,则抽水机的功率为
4.南水北调工程方案的提出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参考答案】
1.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就已开通连接江水和淮水的运河,隋朝时期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东北通到诼郡,东南通到余杭包括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的一条人工河渠。
元朝在山东境内开凿会通河,在大都附近地区开凿通惠河,疏浚并连接原有河段,形成了以大都为中心的一条新型运河。
2.城市众多,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和生活耗水量大。
3.2.5×107W
4.为解决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困难,研究人员设计三个南水北调方案,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也体现了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造福于人类。
三.材料一:
中国南水北调,是指从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通过渠道、隧洞等方式,将长江水输送到华北和西北地区,以缓解这些地区的水资源短缺,改善生态环境。
严恺主编《中国南水北调》浙江科技出版社
材料二:
近日,国务院召开南水北调工程座谈会,朱鎔基总理在会议上强调指出,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势在必行。
但是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
2000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
根据上述两则材料,联系所学知识解答下列有关问题:
1.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按空间位置主要有东线、中线和西线三大套方案。
东线方案的主要优势是;中线方案的主要优势是;西线方案的主要优势是。
2.南水北调中线方案计划分两步:
第一步从长江最大支流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到华北平原;第二步在长江三峡工程建成后,从三峡水库引水到丹江口水库,向华北平原供水。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的水电站,其装机容量比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大560万千瓦,工程位于省宜昌市的三斗坪,正式开工于年;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成功,预计首台机组正式发电是年。
与三峡工程同建在长江干流上的另一座水电站是。
3.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解决西北和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
从供水量和需水量两方面分析,华北地区缺水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在江苏省扬州取水,通过京杭大运河调水至天津。
京杭大运河北起,南到杭州,全长1800千米,纵贯京、、、、、浙六省市,沟通、、、长江和五大水系。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对沟通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曾起了很大作用;目前可以通航的只有以南的河段。
5.京杭大运河是公元605年下令开凿的,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路线最长的人工河。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以东都为中心,自北向南可分为、和
、四段。
元朝时期对运河进行取直,使之直上北京;元朝时期京杭大运河的主要作用是。
6.南水北调工程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论证,到现在还没有最后确定。
这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
7.为什么说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势在必行?
8.为什么说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和实施要建立在节水、治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
【参考答案】
试题以备受国人关注的南水北调工程为材料和切入口,联系地理、历史和政治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试题在设问时侧重于对学生地理知识的考查,兼顾历史、政治知识。
解题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材料和题干获取有关南水北调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同时也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收集有关的时事资料,注意书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的结合。
试题前四问重点考查学生的文科基础知识,后四问重点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1.有京杭大运河及天然湖泊可以利用,且取水有保证;地势南高北低,可以自流引水;输水线路较短。
2.汉江、最大、伊泰普水电站、湖北、1994、2003、葛洲坝水利枢纽;
3.从供水量来看,华北地区降水量不足,主要河流黄河出现断流,海河、滦河水量较小;从需水量来看,华北地区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华北地区严重缺水。
4.北京;津、冀、鲁、苏;海河、黄河、淮河、钱塘江;南北;山东济宁。
5.隋炀帝;洛阳;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南粮北运。
6.①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②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④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7.①水、土资源不匹配。
我国降水量南多北少造成了我国水资源分布南多北少,而我国耕地的分布是南少北多,水、土资源不匹配,加剧了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②用水量急剧增加。
随着北方地区人口的不断增长,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的迅速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缺水已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供水不足给人民带来了很大困难;水资源短缺已引起华北生态环境恶化。
为缓解华北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从邻近的长江流域实施调水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是相当紧迫的。
8.①我国北方地区一方面水资源十分紧缺,另一方面水的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许多农田仍是大水漫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很低,城市供水和使用过程中跑冒滴漏现象相当普遍。
因此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必须坚持开源节流并重,节水优先的原则。
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污染不仅直接危害人民的生活和健康,给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而且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因此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必须切实重视和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
③南水北调工程将对长江调水区,华北受水区及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必须加强科学研究,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努力把可能造成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使南水北调工程成为可持续发展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浩大、涉及面广,任务艰巨。
因此,南水北调的规划和实施,必须建立在节水、治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
第二部分保护长江源行动
1.长江源区
长江源区实际上是指青藏高原上楚玛尔河口以上的通天河上段源流地区,流域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在5500米以上,南侧为青藏高原上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唐古拉山,北侧为昆仑山脉,中间分布有祖尔肯乌拉山、乌兰乌拉山、冬布勒山和可可西里山,山地之间为海拔5000米左右的宽阔平地,地面自西向东倾斜。
科学家考证后确定长江有三源,即正源沱沱河、南源当曲河和北源楚玛尔河。
在河源地区,多年冻土发育、冰川雪被,湖泊沼泽和泉源的广泛分布是其主要的自然地理特色。
长江源头植被类型少,主要是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群落的种类组成简单,结构层次分化不明显,覆盖率底,平均在15%~45%之间。
长江源头环境的另一特点是生物种类贫乏,但非常独特。
被子植物只有210种,其中72种为青藏特有;鸟类48种,18种为青藏特有;哺乳动物19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就有8种,如野牦牛、藏羚羊、藏野驴、盘羊等。
鉴于此,国家在2000年8月19日正式建立了包括长江源、黄河源和澜沧江源的面积达36万平方米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这也是迄今为止国内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2.脆弱的生态环境
总体而言,长江源区自然环境尚处于保护完好的自然状态。
然而,随着气候的变暖,以及近年来人为活动正沿着青藏公路向两侧渗透,尤其是淘金者大量涌入,在河流两侧乱挖滥采,已造成一些地区植被的严重破坏,地表裸露,沙漠化明显,在青藏公路沿线和河滩地区已有流沙堆积。
生态环境退化突出表现在沼泽趋干,草场沙化,地表荒漠化。
在长江源区,原来大片的沼泽湿地消失,草甸变成草源,草场沙化则更为严重,有些区域甚至成片荒漠化。
3.源区不堪重负
关于长江源区生态环境退化原因,有的认为主要是气候变暖使然,有的认为主要是人为活动的影响,还有的认为是气候、人为双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
对1959~1997年近40年气象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江河源地区年平均气温总体呈明显变暖趋势。
气候的变暖以及多大风的天气,导致地表蒸发量的增加,使地表水分减少,成为湖泊萎缩、沼泽干化、草场沙化、地表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长江源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生态系统稳定性低,恢复能力差,近年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加快使水分条件恶化,这是一系列的环境退化过程发生的自然背景和根本驱动力。
因此,长江源区生态环境退化的最根本和最主要的原因是自然的因素。
同时,不适当的人为活动还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
草地退化、沙化造成水土流失加剧。
它们彼此互为条件,相互作用,促使该地区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生态环境陷入恶性循环。
长江源区虽然处在高寒条件下,但因其相对高度低,有利于放牧和经济活动,因此,长期以来已成为青海省畜牧业和经济的主要开拓区域。
近年来,已使草地的生态系统的功能失调,草地退化和沙化现象十分普遍,环境明显恶化。
同时,从20世纪80年代始,大量淘金者涌入被喻为生命禁区的海拔5000米以上的江河源头采金,给这里的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带来了灭顶之灾。
此外,冬季过牧的问题。
一方面是草场退化,另一方面新长的草不适合牲畜,更加剧了草场退化。
长江源区生态环境退化与成因类型见下表。
长江源区生态环境退化与成因类型表
生态环境退化表现
成因类型
敏感因子
生态系统
草场面积减少,载畜能力减少,植被种类变化或优势种群演替
气候变化,冻土冻融过程改变,鼠、虫害、过牧、人为破坏
植被生长状况,植被面积
植被生态
土地次生裸土化,土地沙漠化,土地有效养分降低
气候变化,植被生态退化,冻土冻融过程改变,人为活动
次生裸土化面积,土地沙漠化面积,土地潜在沙漠化比例,流动沙丘比例
土地生态
沼泽植被草甸化,泥炭干燥或裸露,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
气候变化、冰川退缩,冻土冻融过程改变,过牧
沼泽植被演替,湿地面积,生物多样性,土壤含水量
湿地生态
湖泊水域减少,湖水盐化,河水含沙量增加,河流出源量减少
气候变化、冰川退缩,植被退化,湿地生态功能下降,高原隆起
湖泊面积,湖泊与河水水质,河流含沙量,河流径流量
水环境生态
4.保护长江源的措施
1998年10月16日,有关部门通过了《关于加强长江源及上游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建议》。
综合专家意见,该建议提出了长江源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8项措施:
①开展长江源及上游环境现状的调查,制定综合治理规划;②恢复和重建已遭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③高寒草甸、草原利用的科学管理;④加强对干旱河谷的治理;⑤小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整治;⑥制定相应的倾斜政策,促进经济发展;⑦切实保护好现有的保护区;⑧建立相应机构,强化环保意识。
补充资料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材料一】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自然保护区。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位于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地区。
总面积36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山东省的面积,平均海拔4000多米,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大、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三江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
三江源地区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据科学家初步计算,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
2000年8月19日上午,在海拔3700米的青海省通天河畔,国家主席提写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揭幕,标志着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自然区正式成立。
国家林业局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列为新世纪中国生态一号工程,并把这项规模浩大的重要生态工程作为当前中国林业工作的标志性工程。
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境内湖拨萎缩,湿地退化,径流量减少;草地严重退化,土地沙漠化剧烈发展,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种类和数量锐减。
有关专家经过科学考察说,三江源地区是中国最主要的两大河流和一条国际河流的发源地,如果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不到有效控制,脆弱的生态环境得不到保护和改善,三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响应江泽民主席“再造山川秀美的大西北”的伟大号召和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材料二】
三江源头的觉醒
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是这三条大河的源头。
2000年8月19日,在长江上游海拔3700米的通天河畔,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
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题写了碑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三江源头的玉树人民,在立碑的激动和振奋之后,面对的是冷静的思考和更扎实的行动。
高原人缺氧不缺精神
其实,三江源头人民的觉醒和行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这些行动包括——
宁可每年多支出7000多万元运费,也要关闭小砖瓦窑:
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三江源头的玉树州建起了小砖瓦窑,基本实现了州内所需砖瓦的自给自足。
但由于玉树地区无煤炭,生产砖瓦、石灰所需的燃料,用的是灌木材。
据统计,每烧一窑5万块青砖或10万块青瓦约需灌木材1万公斤。
几十年来,因此破坏了大量的植被。
80年代初,玉树人开始意识到烧砖瓦用木材做燃料对生态破坏的严重后果。
于是,州委、州政府下令关闭了大部分砖瓦企业,宁可从西宁拉运砖瓦等建材。
仅此一项,每年就多支付运费7290万元,20年来累计多支付运费14.58亿元。
但是,15200公顷的灌木林因此被保护下来。
宁可暂时减少收入,也要减畜增草,保护草原植被。
70年代中期,玉树州的牲畜存栏最高曾达500多万头(只),而草原载畜过重,导致了草场严重退化。
认识到这一点后,玉树人为了保护和恢复草原植被,近年来逐渐减少草原载畜量,到去年末,全州牲畜存栏量只有260万头(只),减少近一半。
宁可别的地方少花钱,也要加大草原建设投资和实施长江防护林工程。
从90年代开始,玉树推行了以草场为主要内容的防灾四配套建设,逐步探索出高寒牧区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路子。
将3个国有林场的职工转为造林护林,在过去的10年间,全州完成人工造林7.1万亩,封山育林160万田。
特别是一些寺院长期以来在生态环境方面功不可没。
自80年代中期开始,全州27座寺院与州县有关部门签订“生态环境责任协议书”,保护面积达2224万亩,几乎每座寺院周边都是生态保护区。
在称得上三江源第一峡的囊谦县尕尔寺峡谷,笔者亲眼近距离看到有30多只石羊在寺院村寨附近与人共饮一溪清泉,周围的草场成为它们觅食的好去处。
据三江源科考队的专家介绍,这一带的石羊至少有2000只左右;而类似这里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情形,在其他地区已是十分罕见。
其实,藏族群众出自传统文化心理,对动物及生态予以保护的自发性行为,在三江源地区比较普遍。
健全水资源补偿机制
然而一个玉树州的力量毕竟有限。
况且这里的农牧民也要解决温饱,脱贫致富奔小康,这里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也要得到发展。
时至今日,玉树州地方财政收入刚过4000万元,所辖6县中仍有4个为国家级贫困县,25万人口中有3万多农牧民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尽管如此,三江源的各族人民在自身还非常困难、亟待发展的情况下,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了不同寻常的贡献;而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更是极大地鼓舞了源头各族干部群众。
正如玉树州州长杨学武这位能说唱好几部《格萨尔》的藏族汉子,在保护区纪念碑揭碑仪式上代表源头5个州、55万各族人民所作的讲话:
“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三江源,和源头结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
源头生态利下游,下游经济促源头。
源头人民有决心、有信心把这块土地保护好,建设好。
”
玉树州的牲畜存栏从高峰期的500多万降到如今的260万头(只),是为了保护和恢复草原植被。
虽然有了这样以草定畜的措施,但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同时也给农牧民脱贫致富带来影响。
总结经验教训,玉树人清醒地意识到,实行休牧育草,起步易,投资少,见效快,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出路。
玉树计划用5年时间对全州五个纯牧业乡、178个牧业村、16万多牧业人口实行休牧育草,同时对17个农业乡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而休牧退耕之后,农牧民生活保障及地方财政运转,需要国家以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帮助解决。
对此,杨学武州长谈到,三江源水资源对整个中华民族的贡献都是巨大的,江河水使中下游地区得以发展发达起来,但却没有从水资源的补偿角度给源头地区以回报。
他建议,建立健全水资源补偿机制,在中下游地区征收水资源补偿费,用于源头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
让三江源头更秀美
揭碑仪式之后,通天河畔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所在地的乡村干部和群众,就主动要求在这一带搞退耕,还林还草,种草种树。
他们表示,即使眼前困难一些,也要勒紧裤带把这里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好,使通天河畔的纪念碑附近更加秀美。
种草种树,灭鼠灭虫,治理黑土滩,退耕退牧还林还草,成了玉树人最上心、最用力的头等大事。
玉树人下定决心,争取10年初见成效,20年大见成效。
围绕十大工程,素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牦牛之地、歌舞之乡”美誉的玉树州,将畜牧业、旅游业和藏药业这三大特色经济作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进而富民强州。
【材料三】
“中华水塔”面临威胁
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称为“中华水塔”,近年来,由于疏于保护,长江上游通天河最大支流扎曲河被严重污染,当地人畜怪病不断涌现,灾害逐步逼近,而且日益威胁着“中华水塔”的环境安全。
碧水清波渐成污泥浊水
2000年8月,国务院设立了全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面积31万平方公里,三江包括:
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
长江上游通天河有一条最大的支流扎曲河,穿越高山峡谷,水流清澈,每年春夏两季,从长江游来的多种鱼类在这里产卵、繁殖。
扎曲河是由扎曲和巴曲两条支流在玉树州首府结古镇江集而成,结古镇距通天河26公里。
由于两条支流流域植被保护较好,扎曲河碧水清波,和通天河干流上的黄泥水形成鲜明对比,许多媒体曾对扎曲河流域的自然环境保护大加赞美之词。
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镇规模的扩大,管理的混乱、滞后,雪域古镇现党以胜、乱、差出名,使这两条美丽的河流在痛苦地呻吟。
扎曲由西到东穿越结古镇,巴曲从南到东北,左岸是结古,两条支流均经过居民区,州县两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住宅沿河畔依次排开,生活垃圾、工业“三废”经常随意排入。
巴曲扎曲在呻吟
先说巴曲,上游是巴塘草原,由许多细小的支流组成,水源大部分是泉水、冰雪融水,当地藏族同胞把这条河流的水称为“圣水”,洗了澡可治皮肤病,喝起来甘甜,冬季还是沿河周围居民的饮用水源,径流量占整个扎曲河的2/3,由于该河水量大,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国家先后投资兴建了3座中型水电站,从上到下依次为:
禅古、西杭、东方红,保证了玉树州居民的用电问题。
就是这条滋养了当地各族儿女的河流,某些急功近利的人却不知道珍惜保护它。
在西杭水电站不远处的河滩上有一个垃圾场,垃圾不断堆积,脏物随河水不断向下游漂去。
接着是州民族五金厂,这个围绕三北防护林、草原四配套建设办起的铁工厂,效益的确不错,但对一些废渣废料没有回收利用措施,全部倾入河里,当人们在河边垂钓时,鱼钩经常会被铁丝拴住。
一些单位干脆把脏水通过管道直接排入河里;更有甚者,有些单位和个人把厕所建在河边。
河边的一些滩地,经过多少人无数次的栽培,很多地方林木郁郁葱葱,是夏季人们野游休闲的好去处。
随着城镇地皮的升值,许多单位和个人通过各种关系把目光瞄准了河滩,不断圈占,改造修堤,使河道越来越窄小,河水不断剥蚀对岸的林地、草地,好不容易成活的小树被连根拔走。
20世纪90年代初期,河里的鱼类繁多,每年的4月至10月都可钓上半斤多重的鱼,由于各种各样的人为的污染破坏,现在只有5月中旬至6月中旬才能钓上这么大的鱼,一些贪婪者在河边的两边拉上网,对稍大一点的鱼一个也不放过;有的用高压电打鱼,小鱼也逃不过死亡的厄运。
灾害不断袭来
再看扎曲。
流域内的扎西科发现了金矿,由于当地资金困难,承包给私人开采,管理的混乱,利益的驱动,乱采滥挖现象严重;加上过度放牧,植被破坏,裸露的黄土任雨水不断冲刷,河水由清变黄。
发大水时,泥沙滚滚。
扎曲流经结古镇繁华地段的民主路、新建路,两岸都有居民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河岸全部用石头水泥砌成,河里简直成了一些居民的生活垃圾场,只顾自己方便,哪管河水污染,死狗、死羊随意扔到河里,水上商场、两岸工商户的编织袋、废轮胎、纸箱等工业废品垃圾纷纷倒向河里。
一些医院、个体门诊甚至把一次性针管等医疗垃圾倾入河内。
每年夏天,苍蝇成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3 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