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徐悲鸿励志学画.docx
- 文档编号:5608204
- 上传时间:2022-12-29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68.68KB
7徐悲鸿励志学画.docx
《7徐悲鸿励志学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徐悲鸿励志学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徐悲鸿励志学画
教学
要求
1.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重点
难点
1.理清条理,并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归纳全文。
2.通过本文的学习,感受徐悲鸿的爱国之心,领悟他的坚定志向。
教学
课时
三课时
徐悲鸿励志学画
1919年春天,年轻的画师徐悲鸿考取了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后来又向法国著名的绘画大师达仰学画。
[句导读:
这句话点明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达仰很看重这位刻苦努力的中国学生,热情地指导他,这却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
[句导读:
这句话讲述徐悲鸿引起别人嫉妒的原因,为后文故事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
段导读:
本段点明了故事的起因——徐悲鸿有幸向绘画大师达仰学画,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
一天,一个外国学生很不礼貌地冲着徐悲鸿说:
“徐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
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①外国学生为什么这么说?
]
段导读:
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一位洋学生对中国人的侮辱,正是他的话激起了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决心。
徐悲鸿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②“真正的中国人”指什么样的人?
]
段导读:
本段主要介绍了徐悲鸿因受到那个外国学生的嘲笑而愤怒,他决心为国争光,用成绩让外国人重新认识中国人的智慧和气节。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写徐悲鸿因受洋学生的侮辱,励志刻苦学画,为中国人争气,让怀有偏见的外国人重新认识真正的中国人。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❶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段导读:
本段是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概括地写出徐悲鸿更加发奋努力了。
当时,巴黎的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欧洲绘画大师的作品,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
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句导读:
这句话写徐悲鸿是怎样学画的,即牺牲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去博物馆临摹大师的作品。
]经过潜心临摹,徐悲鸿的画技有了很大的提高。
[④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徐悲鸿很刻苦?
]
段导读:
本段通过具体事例写徐悲鸿刻苦学画。
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
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⑤这句话采用了什么样的构段方式?
]
段导读:
本段写了徐悲鸿为学画过着清苦的生活。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
讲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经过。
功夫不负有心人。
[⑥这句俗语包含了什么意思?
]三年过去了,徐悲鸿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
他创作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整个画界。
[句导读:
这句话写徐悲鸿在绘画上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
“轰动”一词体现了徐悲鸿的画技之高和他的画作影响之大。
]
段导读:
写徐悲鸿取得成功,这也是他奋发努力的结果。
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非常震惊。
他找到徐悲鸿,鞠了一躬说:
“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
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⑦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
段导读:
呼应前文,通过洋学生的态度的变化进一步交代了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强化、突出了课文的主题。
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
写徐悲鸿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他的作品轰动了整个画界,改变了洋学生的偏见,大长中国人的志气。
1.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段落。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生字、新词卡片。
一 导入新课,解析课文题目
你们了解徐悲鸿吗?
他是一位杰出的画家,擅长画马,代表作是《奔马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年轻时的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故事。
板书课文题目。
提问:
为什么课文不用“立志”,而用“励志”呢?
“励志”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激励自己刻苦努力。
徐悲鸿的志向是成为一名画家。
是什么力量激励着他呢?
是因为他受到了外国学生的侮辱,他要为中国人争气,让别人见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可见,是“爱国”的力量驱使着他“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所以,题目中用“励志”而不用“立志”。
二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读课文,老师巡视自读情况。
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除了注意前后鼻音、平翘舌音外,特别注意多音字的读音,如看重、重新、冲着。
3.检查自读情况。
嫉妒 很不礼貌 震惊 鞠躬 承认 有眼不识泰山 激怒 不知疲倦
潜心临摹 优异成绩 轰动画界
4.理清段落。
提示:
(1)徐悲鸿的志向是什么?
(2)为了实现这一志向,他是怎么做的?
(3)结果怎样?
(4)哪几个自然段写徐悲鸿立志?
(5)哪几个自然段写他为实现志向而努力?
(6)哪几个自然段写他努力的结果?
段落划分及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写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原因。
第二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
写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经过。
第三段(第七、八自然段):
写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
三 交流自读所得,初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1.交流收获。
(识记的字词、自己的理解、收集的资料。
)
2.质疑并在小组间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1.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人们往往会偏重于思想教育而忽视或轻视语言文字的训练,这与“语文学科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理念是不相符的。
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工具性”,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感悟能力。
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借助文本资源,发掘教材中的一些训练点帮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2.在教学时,教师采用了“尝试错误”教学法。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题目时,故意把“励志”的“励”写成了“立”字,有学生很快就发现了错误:
“老师,你把‘励志’的‘励’字写错了。
”话音一落,很多同学都说:
“看,老师也出错了。
”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这时,教师立即向学生提出了疑问:
“‘立志’和‘励志’,两个词的读音都相同,为什么课文不用‘立志’一词,而采用‘励志’呢?
它们在这儿能够互换吗?
”学生借助工具书很快找到了答案:
“立志”只是讲立下什么样的志愿,强调的是心里的想法;而“励志”则是在立下志愿以后,不断鼓励自己去达成那一心愿,强调的是行动的付出。
“两个词能够互换吗?
”光从题目上是找不出根据的,于是,教师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当学生读完课文以后很快就明白了。
教师通过故意出错,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非常精彩的开课讨论。
教学时采用“尝试错误”教学法,一是能够检查学生是否细心,督促学生养成认真学习的好习惯;二是利于区别“立志”和“励志”的含义,让学生不混淆;三是便于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内涵。
1.给多音字组词。
2.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嫉妒—(忌妒) 偏见—(成见)
奔驰—(飞驰) 刻苦—(努力)
优异—(优秀) 陈列—(陈设)
整齐—(整洁) 珍贵—(宝贵)
3.解释下列句子。
(1)功夫不负有心人。
只要用心去做事,就会取得成功。
(2)有眼不识泰山。
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2.认真朗读课文,加深对“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的理解。
3.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徐悲鸿的《奔马图》。
一 导入新课,复习巩固
上节课我们对这篇课文有了整体感知,这节课我们来深入学习这篇课文。
1.复习巩固。
(1)默写词语。
嫉妒 很不礼貌 震惊 鞠躬 承认 有眼不识泰山 激怒 不知疲倦 潜心临摹
优异成绩 轰动画界
(2)指名试着用上述词语复述课文。
2.齐声朗读全文。
二 精读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说说徐悲鸿立的是什么志,读一读文中的句子。
2.出示:
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1)齐读句子。
(2)“他们”是谁?
“他们”原来是怎么看中国人的?
“他们”是外国学生。
他们对中国人存在着严重的歧视和偏见。
(3)“真正的中国人”是指怎样的中国人?
有骨气的中国人。
(4)指名读外国学生说的话。
(5)“天堂”在这里指什么?
外国学生的话有几层意思?
从他的话中你看出了什么?
“天堂”在这里指学习条件十分理想的地方。
外国学生的话有两层意思:
一是徐悲鸿不可能成为画家;二是中国人太愚笨,不管学习条件多好,都不能成才。
由此可见外国人根本看不起中国人。
(6)第二自然段中还有哪些词语体现了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
很不礼貌、冲着。
(7)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抓住“很不礼貌”“冲着”“别以为”“天堂”“成不了”等词,读出外国学生傲慢、欺人的语气。
3.小结第一段段意。
徐悲鸿立志成才,要为中国人争气。
三 精读第二段
过渡:
为了向外国人证明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徐悲鸿励志学画,那么接下来他是怎么做的呢?
1.引读第四自然段。
出示: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1)这个句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比喻,把“他”比作“骏马”。
(2)这个比喻说明了什么?
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徐悲鸿为了提高画技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同时,“骏马”这个形象也与徐悲鸿后来最杰出的代表作《奔马图》产生一定的联系。
2.研读第五、六自然段。
(1)学生自读,边读边画出表现徐悲鸿奋发努力的词句和生活清苦的句子。
①从哪儿可以看出徐悲鸿学画的奋发努力?
“每逢……就……”说明他放弃了一切休息时间;“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说明他画得很多,画得时间很长;“潜心”一词说明他画得很投入、很认真。
②从哪儿可以看出徐悲鸿的生活清苦?
“租了一间小阁楼”“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
(2)有感情地齐读第五、六自然段,深入体会徐悲鸿提高画技之路的艰辛。
(3)学习构段方式。
这一大段的三个自然段在段落结构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
课文先总写徐悲鸿奋发努力,后从他学习勤奋、生活清苦这两个方面来具体写他“励志学画”的过程。
四 精读第三段
自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
1.通过勤学苦练,他取得了哪些成绩?
(1)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的结业考试。
(2)创作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整个画界。
2.引导学生想象徐悲鸿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画界的情景。
(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出示:
功夫不负有心人。
(1)“功夫”是什么意思?
徐悲鸿在巴黎求学时是怎样下功夫的?
“功夫”指时间、精力。
徐悲鸿所下的苦功由第五、六自然段内容可知。
(2)“功夫不负有心人”应当怎样理解?
做事只要舍得下功夫,最终总会获得成功的。
这句话揭示了本文的主旨。
(3)让学生结合其他名人或自己的成长经历来谈谈对这句话的深刻领悟。
可写成一篇小短文。
(4)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图》。
1.在教学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反复朗读第二、三自然段,然后抓住外国学生的话,组织学生讨论那个外国学生为什么会出言不逊。
为了易于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绘画大师达仰很看重徐悲鸿,通过“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来体会那个学生对徐悲鸿才能的嫉妒,又通过“就是……也……”体会那个学生对中国人的歧视和偏见,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们感情也算到位,似乎外国学生的话把大家也给激怒了。
情感迁移十分成功。
2.当学习到徐悲鸿每逢节假日就进馆去临摹,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时,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节假日是怎样度过的。
学生都说节假日多数时间是在玩中度过的,如果父母逼着学习,会非常不情愿,并且学习的时候还要偷懒,因为一直学习让他们感到很累。
教师追问:
“有人逼徐悲鸿吗?
徐悲鸿就不累吗?
”学生说没有,是他自愿的,他也会累。
教师又让学生联系上文,进而明白:
徐悲鸿奋发努力,不怕苦累,为的是要让外国学生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徐悲鸿的爱国志向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他是真正的爱国者。
1.照样子,猜字谜。
例:
孙子走啦。
谜底(小)
(1)只差两点。
谜底(口)
(2)明月光。
谜底(日)
(3)挥手离去。
谜底(军)
(4)台上生草。
谜底(苔)
(5)撕掉两边。
谜底(其)
(6)晚去一天。
谜底(免)
2.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因为)达仰很看重徐悲鸿,(所以)引起了一些外国学生的嫉妒。
(2)(虽然)徐悲鸿的生活非常清苦,(但是)他在绘画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无论)前方道路多么艰险,(都)无法改变他求学的决心。
3.按要求改写句子。
(1)外国学生的话激怒了徐悲鸿。
改写成“把”字句:
外国学生的话把徐悲鸿激怒了。
改写成“被”字句:
徐悲鸿被外国学生的话激怒了。
(2)难道靠争论就能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吗?
改写成陈述句:
靠争论是不能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
(3)看了徐悲鸿的作品,外国学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是有才能的。
改写成肯定句:
看了徐悲鸿的作品,外国学生承认中国人是有才能的。
1.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深化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2.给学生充分展示独特感受的机会。
3.加强感悟,升华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表演所需道具。
一 导入新课
课文有两处对那个外国学生的语言作了细致描述,侧面烘托了徐悲鸿为国争光的品质,我们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好不好?
(学生齐读第二和第八自然段)
二 合作探究,加深感悟,升华情感
1.分组揣摩。
(1)从那个外国学生的语言揣摩他的神态,从徐悲鸿的想法想象他的表情。
(2)小组共同研读,体会人物的外表和内心,编写表演的脚本,让人物形象“活”起来。
2.按组表演。
小组依次表演,可组织以老师为首的评委会。
(既给学生展示独特感受的机会,又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感悟;让学生在合作表演中体会外国学生的狂妄自大及甘拜下风时的复杂心理,体会徐悲鸿强烈的爱国之情。
)
3.群体评议。
老师要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从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展开评议。
1.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
2.课文前后两个地方写到了外国学生的态度,一开始他表现出“不礼貌”“冲着”(可以看出他的傲慢无礼、轻视中国人),后来表现出“震惊”“鞠躬”“有眼不识泰山”(可见他的心悦诚服、对徐悲鸿的尊敬和歉意)。
教师抓住这一变化,引导学生寻找到这种变化的内因是徐悲鸿用实际行动树立了中国人的形象,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偏激看法。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爱因斯坦的镜子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
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chōng)忡,母亲的再三告诫(jiè)对他来讲如同耳边风。
直到十六岁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昨天,”爱因斯坦的父亲说,“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工厂的一个大烟囱(cōng)。
那烟囱只有踩着里边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
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
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地终于爬上去了。
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他的后面。
后来,钻出烟囱,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情:
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全都被烟囱里的烟灰蹭(cèng)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儿烟灰也没有。
”
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
“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
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见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净呢,于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样上街了。
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
父亲笑完了,郑重地对他说:
“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
拿别人做镜子,白痴(chī)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
爱因斯坦听了,顿时满脸愧色。
爱因斯坦从此离开了那群顽皮的孩子们。
他时时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终于映照出了他生命的熠(yì)熠光辉。
1.看拼音,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字词填写。
忧心chōngchōng(忡忡) 再三gàojiè(告诫)
烟cōng(囱) cèng(蹭)黑 yìng(映)照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本义用来形容心里忧虑,在文中用来指母亲为爱因斯坦十分贪玩儿、不知学习而担心、忧虑。
(忧心忡忡)
(2)本义用来形容闪光发亮,光彩照人,文中指爱因斯坦为人类所作出的贡献使他的生命异常亮丽。
(熠熠光辉)
3.本文中父亲、杰克大叔、爱因斯坦的镜子各是谁?
为什么爱因斯坦最终能“映照出了他生命的熠熠光辉”?
父亲的镜子是杰克大叔;杰克大叔的镜子是父亲;爱因斯坦的镜子是他自己。
因为爱因斯坦选对了镜子,他的人生道路才有了正确的方向与行动,他不盲目地与别人相比。
4.文章的题目是《爱因斯坦的镜子》,其中“镜子”指的是什么?
指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
5.“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
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
这句话让我们明白自己要认清自己,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优点可以继续保持下去,缺点要进行改正,不要人云亦云,跟着潮流起哄,没有自己的立场。
只有认清自己,才能找准目标,勇往直前。
1.徐悲鸿
徐悲鸿(1895~1953),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
江苏宜兴人。
少时刻苦学画,后留学法国。
擅油画、国画,尤精素描,融合中西技法,而自成面貌。
人物造型,注重写实,善传达神情,其历史画寓意深刻。
所画花鸟、风景、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机,尤以画马驰誉中外。
2.徐悲鸿画猫的故事
1941年,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立中央大学的进步师生对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纷纷口诛笔伐。
在中大艺术系任教的徐悲鸿怀着无比愤怒的心情,回到他在盘溪筹办的中国美术学院后,满怀悲愤画了一幅《怒猫图》。
图中一只小老虎似的雄猫立于巨石上,竖起两耳,怒睁着一双像电灯泡一样闪闪发光的圆眼睛,猫须挺直如利锥,咬牙切齿,微张巨口,面向纸外做捕鼠状。
图上没有题词,只写上了寓意深刻的“壬午大寒”四个小字,并盖上了悲鸿名章。
不久,田汉来访,看了此画后赞不绝口,当即吟诗一首,用遒劲的书法写在画幅的右上角。
诗云:
“已是随身破布袍,那堪唧唧啃连宵。
共嗟鼠辈骄横甚,难怪悲鸿写怒猫。
”诗中对徐悲鸿爱憎分明的正义感给予褒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徐悲鸿 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