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教学有效师生互动的研究毕业论文.docx
- 文档编号:5606956
- 上传时间:2022-12-28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8.44KB
小学课堂教学有效师生互动的研究毕业论文.docx
《小学课堂教学有效师生互动的研究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课堂教学有效师生互动的研究毕业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课堂教学有效师生互动的研究毕业论文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1
Abstract-----------------------------------------------------------------------------------------Ⅱ
目录----------------------------------------------------------------------------------------------Ⅲ
一、绪论----------------------------------------------------------------------------------------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研究的意义------------------------------------------------------------------------1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2
(四)文献综述---------------------------------------------------------------------------2
二、小学课堂有效师生互动的内涵及意义----------------------------------------------4
(一)小学师生互动的内涵------------------------------------------------------------4
(二)小学师生互动的形态------------------------------------------------------------4
(三)小学有效师生互动的标准------------------------------------------------------5
1、认知的发展--------------------------------------------------------------------------5
2、思维的活跃--------------------------------------------------------------------------6
3、情感的共鸣--------------------------------------------------------------------------6
三、小学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8
(一)小学课堂师生互动中的问题----------------------------------------------------8
1、师生互动偏向于以教师为主-----------------------------------------------------8
2、师生互动方式单一-----------------------------------------------------------------9
3、师生互动形式偏颇---------------------------------------------------------------10
(二)原因分析---------------------------------------------------------------------------10
1、认知互动的不足--------------------------------------------------------------------10
2、行为互动的缺少-------------------------------------------------------------------11
3、情感互动的忽视-------------------------------------------------------------------11
四、小学课堂师生互动问题的解决策略-------------------------------------------------12
(一)转变教师观念,引导学生认知发展-----------------------------------------12
(二)加强学生间的互动--------------------------------------------------------------12
(三)增进师生间情感共鸣-----------------------------------------------------------12
五、结语----------------------------------------------------------------------------------------14
参考文献----------------------------------------------------------------------------------------15
附录----------------------------------------------------------------------------------------------16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自有学校教育以来,课堂上的教学模式就多种多样,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当成装知识的容器,教师只是一味的灌输,却未曾考虑学生自身的发展。
在这种“填鸭式”教学中,学生的个性被压抑,才华得不到施展,优势得不到发挥,能力难以培养,最终造成学生能力过差,高分低能,甚至因为这种枯燥乏味的传授导致低分低能,学生的厌学情绪强烈。
在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施行)》中,关于教学过程提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全新的师生关系,在小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不应该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学生与教师之间也不应该仅仅是一种从属关系,必须要进行现实有效的师生互动。
追求教师以引导者的姿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促进其全面的发展。
(二)研究的意义
这种教学模式早在1918年就开始进行,被誉为哈佛大学法宝的教学法,但到了1980年以后,才引入我国。
但是在引入高校之后,并未获取太显著的效果,仅有部分教师进行尝试,同时大部分的教师对师生互动这样一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模式,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光是嘴上说着需要推行,要解放学生思维,开放学生的个性,却没有多少实际行动。
一些教师缺乏改革的热情和创新的精神,墨守成规,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延续至今就拥有很大的实际可行性,不可随意变动;一些教师只是一味地抱怨学生习惯于灌输式的教学,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参与问题讨论的激情和能力,却从不进行实践调查,一切都是空想而已;一些教师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新的互动教学模式,但是由于新的教学模式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与漏洞,以及主观上的一丝不够认同,使得课堂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因此丧失了继续下去的信心。
但推行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是一条漫长又艰巨的道路,路途上充满荆棘,但需要有开拓者与先驱者,需要经过不断改进,只有通过不断尝试,在一次次的成功与失败中汲取经验,才能达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纵观近年来对于师生互动方面的研究,师生互动就其互动的具体活动研究了很多,但是却并未考虑太多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自新课标提出关于教学方面的要求之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也进入了师生互动的研究者的眼中,开始真真正正的被考虑了。
因此,从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的方向研究有效的师生互动正是本篇文章中研究者所关注的意义所在。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通过课题研究,将认知互动、行为互动、情意互动三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使自己的课堂角色发生变化,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同时,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形成一支教学能力水平过硬的教师队伍。
通过研究使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主动局面。
学生学习方式开始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逐步形成新的课堂环境。
国内外就师生互动有过不少的研究,要想在小学课堂当中达到有效师生互动,就需要统筹观察现在课堂教学当中的问题。
实地观察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解决方法的提出,以此来促进有效的师生互动。
为此,我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关于师生互动的理念与基本内涵,以开阔视野,不局限于简单而又浮于表面的师生互动,追求师生互动的本质。
通过对实习当中不同老师的上课实例进行观察与分析,以及对各个拥有不同工作经验的老师的调查、交谈,真正得出现阶段当中小学课堂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探讨,得出在现代课堂无法组织有效的师生互动的根本原因,并根据其原因,给予一定的解决措施。
(四)文献综述
在社会哲学当中,“互动”一词最早出现,指的是“社会中人与人的交互作用”。
其本意指的就是在社会当中,两个个体之间通过信息传递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后来美国社会学家米勒就互动这一理论进行了符号学上的界定,他认为人们之间的互动是以符号为中介进行的,人们通过解释行动所包含的符号以及符号当中所包含的意义,相互之间引起反应与作用,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随后,互动理论在教育社会学中得到了发展与延伸。
有的研究者将互动一词界定为“互动者之间通过语言或非言语进行信息、思想、感情的交流”。
这种界定不够深刻,它主要提现的是互动主体内容之间的相互作用。
还有研究者认为“互动就是在课堂的时空背景下,借助构成教学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积极的交互作用而形成学习集体,并在学习集体的人际关系之中产生认知活动的竞技状态”。
这种界定从教学的各要素进行考虑,体现了师生互动的相互性。
随着教育理念的拓展与教育改革的深化,互动的概念逐渐与师生的行为相结合,运用到了课堂教学当中。
关于讨论什么是师生互动的问题,众多的研究者从自己的角度采用思辨与逻辑演绎的方法对其进行了阐释。
有的学者认为“师生互动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由于知识授受的需要所产生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这样的界定着重注重的是课堂上学生知识与认知的发展,却忽略了师生互动关于行为上与情感上的共鸣与交流。
也有学者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课堂互动是调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主要要素,围绕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彼此间良性的交互作用”。
这种界定,看到了互动的核心特征,研究出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师生互动,以求达到课堂的各个主体的相互作用,一起发展,共同进步。
二小学课堂师生互动的内涵及意义
(一)小学师生互动的内涵
什么是师生互动?
这要分为两个方面来说。
首先,什么是互动?
以构成来说,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并以此产生了一些变化的过程。
同时,人是处于社会之中的,依托着社会而存在的,社会也是因由人而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造就了社会的产生与发展。
那什么是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甚至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具体的互动方式,这种互动往往包含着信息之间的传递与交流,以活动的方式进行相互作用,借此推动教学活动。
这种互动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利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致力,以求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
在师生互动当中,教师积极引导,创设多种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师生充分交流,已达到扩大课堂,深化课堂的目的。
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已经进一步转变,从最初的传输者,变成了现在的引导者,教师的职能也不仅仅是管理学生,还有因材施教,变成教学互动的推进者。
因此,不能用传统的评判眼光来评判新的教学模式与活动,而应该以客观批判的目光来审视各种教育改革之下的教学互动方式。
(二)小学师生互动的形态
课堂教学之中,就具体来说,所包含的互动形态大多可以分为三类:
认知互动,行为互动以及情意互动。
三种互动形态穿插于课堂教学互动之中,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互动教学的发展。
认知互动,即认知互动教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性反映”。
认知互动教学的本质就是通过学习者认识世界的几个阶段入手,根据学习者不同的认知情况,提升学习者获取知识的能力与思维方式,发展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能力,以求达到有意义的学习。
认知互动能够使学生从教师进行的认知活动当中获取和整合新知识。
在认知互动教学之中,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并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行为互动指的是师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即体现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是课堂教学当中最基本的互动形态。
在一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与学生共同参与,小到教学生数手指,大到和学生一起参加实践活动,师生双方积极互动以求良好发展,并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处理好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多个方面调查、探究知识本质,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并且从互动活动当中发展出自我的个性。
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相互统一,因此所谓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以一个新的知识为出发点,相互的进行思想交流与交换,相互进行肯定与否定的过程。
这样的教学过程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新知后的真实、独特的感受,以学生的反应来批判教学的优劣,而这种感受不仅仅来自于教材,它来自于整个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它需要教师的经验和情感以及热情的长时间的投入,并以此唤起学生的经验,打开学生的想象,拓展学生的能力。
师生的关系是以基本的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认同作为前提的。
情感互动不同于认知互动,并没有具体的策略进行互动,它是人们对外界事物与内在意识之间发生联系的切身体验而产生的一种互动。
现代教育中强调教学活动应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而师生间的情感互动是教育的基础,是通向成功的必备因素。
人本身具有无限的生长力与进取心,而教育的目的便是开发人的这种潜能以便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以情感为基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的互动教学下必不可少的,我们应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学习的能力、成长的发展乃至于教师的教学都受到师生间的情感关系的影响,可以说情感是教与学所能够顺利进行的保障。
(三)小学有效师生互动的标准
在新课程改革方案中,对于课堂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求教师把握好三维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进行教学,来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种关注每个学生,并促进其个性化发展的教育也叫做个性化成才教育。
这种教育的本质就是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所需,以每个学生的顺利的自身成长为最终目标。
这种重视自身发展的教育体现了每个学生的实际需要,体现了现代教育当中教师应该要达到的最终成果,应该保证被教育的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在教学活动中的尊重,并且以此为基础提供学生真正成才的条件。
1、认知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
也就是说,“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实践是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有效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重要因素。
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只能由每个学生主动地以自身的认知系统加以分析与解释。
师生互动也强调“让学生通过吸收外在环境知识,对其加以解释、转换和重组,进而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因此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拥有一种主动性与自我指向性。
在师生互动教学,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而进行的。
因而师生互动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传统教学当中教师将所有的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记忆,强行省去了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师生互动教学当中,教师以旁观者与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会自己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与他人进行讨论,共同努力寻求解决方法。
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思维的活跃
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以课堂教学的目标展开的,而教师在课堂内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作为学生的主要引导者与知识传递者。
现代的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新的教学模式也完全摒弃了“唯先生最权威”的教学模式,将教师在课堂之中的角色进行转换,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发问以及反馈,得到学生最真实的情况,并根据学生对于知识的汲取程度,能够更好地改进教学互动方式、完善教学目标。
课堂互动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程序化的开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一般都采取教师为主掌控整个课堂,学生通过教师得知概念,然后进行机械的重复、记忆,之后再做复习题巩固。
这样的教学程序过于单一,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成为了一个个机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进行同样的活动,这样过于单一的研究教学,势必导致程序死板化,学生也势必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但新的互动教学就可以避免这种枯燥的情况出现,以各种形式的互动保证课堂的活跃,也使得课堂教学活动的继续开展。
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传统的教学教师只是单纯的在灌输只是,这样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每一个学生。
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因而也应该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
在新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可以于活动与每个学生进行互动,同时在互动中熟悉各个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并借此促成学生有益的发展。
3、情感的共鸣
在正常的课堂教学当中,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是建立在师生相互认同的基础之上的。
只有学生与教师间的相互的认同,才会保证师生互动的进行。
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因为教师作为知识的灌输者,只求将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与学生之间不追求有什么交流与配合。
学生作为被灌输着,在这种填鸭式的教育,对于这样的课堂感到十分枯燥无味,不会和教师有任何默契的交往。
师生互动有利于师生在课堂教学当中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使得师生间就课堂活动的开展产生精神上的交流与沟通,便于师生之间相互的理解并产生足够的默契,最终达得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同时,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及时把握学生的精神状况,根据不同学生的精神上的交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以保证学生精神状态的良好,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良好发展。
三小学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笔者从大三开始的几次实习当中,通过自己的实践上课进行教学模式的考虑与选择和观察其他老师在进行教学时的分析以及对将自己与各个老师的教学过程的比较,发现各位教师会在教学中下意识的进行一些师生互动教学,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学习性,但是还会存在一些很常见、很普遍的问题。
这些问题对于互动教学的发展有很大的阻碍,也正是因为这些问题导致师生互动教学的效果低下。
(一)小学课堂师生互动中的问题
1、师生互动偏向于以教师为主
课堂互动的主体应该是由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组成,教师以围绕学生,依据教学目标,创设出一个个教学活动,运用多种互动手段,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因为怕麻烦,课堂互动手段比较单一,容易偏向以教师的主观倾向为主的问答的互动方式。
但是学生在课堂内的情况是不尽相同的,有些学生反应灵敏,有些学生却因为或是害羞,或是思维的滞后导致反应的略微迟钝。
教师就主观的忽视了那些不善于举手发言的学生,于是,学生就不再发言了,变得沉默起来。
久而久之,活跃与沉默两极分化越发严重,活跃的学生因此对于这门功课抱有更大的兴趣,沉默的学生却不大喜欢,甚至很有可能造成这些学生抵触这门课程,从而成绩一落千丈。
以我实习期间学习的一位新老师的一节课为例。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千米》这一课中,N老师为了给同学引入千米的概念,运用了一系列的问题来提问,最终让学生得出“1千米=1000米”概念。
在这一系列的问题当中,很大的部分都是简单的,具有常识性的问题或者重复性的问题,这一类的问题过程十分简单,各个问题之间也没有难度上的递增,对于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推动不大,更不能激发学生思维。
师:
同学们来看投影上的三幅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生1:
列车,轨道,道路……
生2:
每幅图都有一个标识牌,上面写了……
师:
对,图一是列车还要行驶180千米,图二是标识牌上有60千米,图三是到黄山还有98千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千米。
师:
同学们,沿着我们的操场有多长?
生1:
800米。
生2:
不对,是1000米
生3……
师:
好了,现在我们认为我们的操场一圈800米,那么再跑200米有多少米呢?
生:
1000米
师:
对,1000米同样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1千米。
师:
来,大家齐读“1千米=1000米”。
生:
1千米=1000米
师:
下面大家把书打开,我们来做几道习题练习一下……
这样一节课下来,N老师把“千米”这个概念灌输给了学生,如果学生回答问题不那么清楚或者有些偏离时,N老师就会喊另外的学生回答问题或者直接告诉学生答案,问一句“你清楚了吗”或是让学生复述刚才的正确答案。
同时,我在学习这节课的时候发现,N老师为了加快课堂的速度,大多都是叫那些举手快的,回答的好的同学回答问题,并且大多都是那几个同样的学生,三、四排之后的学生就不怎么关注了,整个课堂的范围死气沉沉,让人昏昏欲睡。
课后,N老师也在抱怨这个班的学生思维上比不上其他班,成绩也不是很好,也就那几个回答问题的还好。
在笔者看来并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这位老师的观念必须要进行转变,这并不是真正的互动教学,而是一种披着互动教学外衣的传统教学,教学带有了教师的主观倾向,并未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2、师生互动方式的单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因为知识与经验上的权威,往往占据了强势地位。
所有的教学模式都由教师决定,教师也为了课堂的便于管理,大多选择了相互问答的互动方式,不会学生自主的去讨论、去探究基本的概念,没有小组甚至同桌之间的交流,更不用说全班性的大讨论。
教师会时常性的询问学生“对不对”,学生也回答“对”,这就表现出教师的单向互动与控制,只是一味地灌输,却缺少了学生之间的成员互动。
这样的教学模式完全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忽视了学生这就导致了课堂的僵化与滞涩,学生对于如此枯燥的教学模式毫无兴趣;对于教师来说,这样机械而单一的教学,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课堂教学 有效 师生 互动 研究 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