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德世界典型国家农村建设和发展问题.docx
- 文档编号:5602417
- 上传时间:2022-12-28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30.14KB
李先德世界典型国家农村建设和发展问题.docx
《李先德世界典型国家农村建设和发展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先德世界典型国家农村建设和发展问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先德世界典型国家农村建设和发展问题
世界典型国家农村建设和发展问题
李先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教授、博导
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我现在正在研究的课题,今天很高兴和大家就我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
韩国曾经进行新村运动,中国很多媒体都在报道。
90年代我曾经到韩国去,当地人告诉江原道地区在90年代下半期还曾经进行新农村建设运动。
韩国的新村运动是上个世纪70年代由朴正熙总统发动的,朴正熙总统本身就是农民出身,对于农民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
我们在韩国中央文件的记载中可以看到,朴正熙总统也亲自写了很多东西,这些资料都保存在中央研究院中。
下面是一些我去韩国考察时拍摄的照片,希望大家看了以后能够对韩国的新农村运动有些形象的认识。
我今天要与大家交流的题目是“世界典型国家农村建设和发展问题”。
大家知道世界每个国家的情况都各具特色,我们希望能够寻找一些具有特色和差距的国家,通过研究从中得出共性的和规律性的结论。
因此,我们选择了四个国家,韩国、日本、印度和美国。
首先我讲一下韩国的新村运动。
先来看看新村运动的背景。
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起飞以前是十分落后的,农村也是十分贫穷的。
从数据来看,1953年韩国人均GNP仅为67美元,1962年人均GNP也仅有87美元。
从1962年韩国开始进行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工业获得极大发展,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和出口导向型的企业获得发展,韩国经济增长也随之启动。
但是在此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即工业快速发展而农业依然落后,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衡。
到1971年时,韩国的经济增长率已经达到了10%,但是农业部门的增长率仅为3.7%,而非农部门的增长率高达18%,农业的低增长率和低生产率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20世纪60年代,韩国农村家庭收入仅为城市家庭收入的65%,这个差距小于中国的现状。
在这样的背景下,韩国的决策高层开始关注农业和农村问题。
70年代,韩国的工业化进程进入中期阶段,此时工业开始支援农业发展,新农村运动也从此时开始。
1970年4月22日韩国提出了“提高生活质量运动”,新农村运动的内涵要比我们平常所理解的更为广泛。
新农村建设是指用自己的力量来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要让农村有新的气象,要让农民有新的精神。
从改造环境开始,发动全体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在我看来,韩国的很多运动都是与韩国国民的精神分不开的,尤其是集体主义和团结的传统。
一方面通过农民勤俭自助的精神来建设新农村,一方面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予以扶持。
1971年至1978年,韩国的财政预算中关于农村建设的支出增加了7.8倍,主要目标是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这与中国现在提出了新农村建设还是比较接近的。
中国也在强调农村生产率的提高,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村民自治形式的推广。
韩国各地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是大同小异的。
第一是修建公路,因为新农村建设是全民运动,因此在全国范围内都在进行修路工程,通过十余年的建设最终实现了村村通车。
第二是改善住房条件,将原来的茅草房改建为砖瓦房,现在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又开始修建钢筋水泥的楼房。
1971年在全国250万农户中,有80%居住在茅草房里,而到了1977年,全国所有的农民都住进了砖瓦房。
第三是实现农村的电力化。
在新农村运动开始之前,韩国只有20%的农户有电灯,到了1978年,全国98%的农户都安装了电灯,而到1990年,全国均已经实现电气化。
电气化使得韩国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电视、洗衣机、冰箱等家用电器得到广泛普及。
1993年每一百个农户所拥有的电视机率达到了120%,这就说明有部分家庭拥有两台以上的电视机,此外电冰箱的拥有率是105%,燃起灶的拥有率是100%,电话的拥有率是99.9%,汽车的拥有率达到20%。
在东亚地区的国家中,韩国的计算机普及和发展是十分迅速的,在农村地区也是如此,通过我的观察,韩国农村计算机的普及率也至少有20%。
第四是普及自来水。
第五是推广高产的水稻品种,使得水稻产量大量提高,每公顷的产量从3.5吨增加到4.9吨。
第六是发展农协组织,农协组织在韩国社会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主要职责是提供生产资料、销售农产品、提供农村信贷等等,而这些农业生产环节在中国都是不同的机构在运作。
比如提供生产资料的有供销合作社,大家从事农业工作应该都有切身的经历和体验。
再比如农产品销售是由供销社垄断的,改革开放之后,虽然大多数农产品都已经放开,但是粮食、棉花、烟草等还是由国家统一管理和经营。
在韩国,农产品销售都是由农协来完成的。
第七是兴建农民会馆。
新农村运动一般都是在冬季农闲的时候开展的,组织农民进行学习、培训、交流或者召开会议都需要有相应的场所,因而修建农民会馆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我讲一下新农村运动中政府发挥的作用。
政府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韩国政府包括总统本人不仅是新农村运动的发动者,而且也是新农村运动的参与者。
在新农村运动过程中,韩国的政府官员亲自到基层指导工作,并且积极地进行村官培训,韩国的部长级官员也都参加了相关培训。
韩国对于新农村运动,从中央到区再到村庄,有一套完整的规划。
第二,韩国政府对于新农村运动进行规划指导和协调,具体负责部门是内务部,省、县、乡各级政府部门都积极参与,除了发挥政府部门传统的组织、协调作用之外,还着重提供服务以及对农民进行培训。
第三,韩国政府的资金投入对于新农村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资金当中,政府的投资占到1/4左右,其中中央政府的投资占9.1%,地方政府的投资占13.1%。
据相关报道,中国开展新农村建设需要资金20000亿,其中农民自出资金占49%左右,其余部分都需要政府出资,我现在不能肯定政府是否能够提供如此巨大数额的资金,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政府资金在新农村建设当中将起到良好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通过新农村运动,韩国农民的生活水平的确得到了巨大改善,农业与经济发展能够相互协调,农村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改观。
从统计数据来说,1970年人均收入是137美元,而1978年已经增长到634美元。
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已大大超过了城市居民,比如1976年,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率是9.5%,而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率是4.6%。
中国目前也十分关注农民增收问题,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对于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做出指示。
近年来,中国农民收入一直保持增长,但是与高速增长的经济相比,农民增收还是很有限的。
韩国通过新农村建设,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已经基本持平,2004年农民人均收入是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的90%,由此可见城乡收入差距并不明显。
当然,韩国新农村运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问题之一就是新农村运动是由政府推动的,是从中央到地方、从总统到各级官员积极倡导的,这就使得运动过程中的行政力量过强,农民很容易丧失参与的积极性,也很容易产生对政府的依赖。
问题之二是片面追求看得见的成绩,比如修路,改造房屋等等,而对于农民精神面貌的改善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工作力度相对较弱。
问题之三是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造成农村缺少青壮劳动力。
下面我再来讲一讲江原道地区开展的新农村建设运动,它与新农村运动还是有所不同。
1970年以后,韩国的新农村运动的确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行政力量干预过度,使得后期的新农村运动缺乏动力。
这是很容易理解的,缺少了政府官员的指导和具体的政策措施,新农村运动的发展速度也就随之减缓。
还有重工业发展为主的战略造成了国民经济中农业处于边缘,工农业差距不断拉大,这也产生了很多问题。
此外还出现了新的问题,比如韩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就遇到了很多障碍,美国要求韩国开放农业市场,但是遭到了韩国农民的强烈抵制,韩国的农业补贴水平也是世界最高的,最后,韩国不得不做出妥协,但是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
OECD每年对于成员国的农业经济状况都要进行评估,OECD对于农产品的平均保护水平是34%,但是韩国和日本均超过了60%,相比之下欧盟国家只有30%左右,因此韩国对于农产品的保护也受到了很多质疑。
为了给本国对于农业的高补贴寻找合理性,日本和韩国最近提出了农业的“多功能性”这一概念。
保证粮食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的传统功能,但是韩国提出新条件下农业还有新的功能。
比如环境保护,虽然农村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不高,但是农村土地面积在全国总面积中的比例还是很高的,较高的农产品价格有助于在农村实施环境保护,这对于全国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再比如日本提出“稻米文化”的概念,这就赋予农业文化传承的功能,农业文化很多都是与粮食生产相关的,如果农产品因为缺少国际竞争力而退出市场,那么民族文化的传承也将失去依托。
虽然韩国为本国的农业保护政策提出了很多理论依据,但是在与美国的入世谈判过程中,韩国还是做出了很多让步,开放程度在不断提高。
在上述条件下,1998年江原道地区提出了新农村建设运动的口号,原因在于新农村运动出现了很多问题都需要解决。
可以说,新农村建设运动是对新农村运动的继承和完善,而且只限于江原道地区,并非是全国性的运动。
新农村建设运动的内涵是农渔民用自己的力量通过精神的改革来提高收入,为建设小康新农渔村而进行的建设运动。
新农村建设运动的基本精神是实事求是,自立更新和致力于竞争。
目标有三个方面,一是精神方面的改革,一是收入方面的改革,一是环境的改革。
现在很多农业补贴政策都是与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密切相关的,比如农民如果能够减少化肥使用量50%或者25%,那么政府就会提供相应的补贴。
不仅是韩国,很多欧美国家也在采取类似措施,现在很多农业政策都是与环境保护相关的。
在新农村建设中,村民自行制定村庄发展规划,并根据不同的民意来选定规划进行执行。
新农村建设还十分重视农民的精神建设,比如在农村大力倡导勤俭节约、提倡尊老爱幼等等,村委会也十分关心农民生活。
此外农民增收也是新农村建设运动的重点,提高农村生产力,实现牲畜粪便的化肥化等,使得农业生产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此外在村镇的级别上还开展了村庄自我评价体系,在道一级在组织专家的评选团,使用客观的标准来进行评价,最后从候选名单中评选出优秀村,优秀村将会受到上级政府5亿韩元的奖励。
关于新农村建设运动的具体效果,江原道地区也做出了总结。
从1998以来,江原道地区共在115村实行了新农村建设运动,其中绿色观光体验村58个,高品质农特产品生产村31个,山村型村庄18个,渔村型观光体验村8个,总体投入资金为175亿。
中国有很多地方也在进行绿色观光产业的建设,成都的神农架地区就正在做这个事情。
客观的说,农村如果只是生产同质的农产品,那么价格是很难提高的,而且中国近年来总是受到产品过剩的困扰。
所以要提高农民的收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就必须想出新的办法,根据村庄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比如发展旅游观光或者生产特色产品,这样才能够实现农产品价值升值,农民收入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
在精神方面,政府还设有乡镇发展基金和奖学金,比如说村庄建立学校将会受到政府资助,此外还注重发展信息化产业,农户家里的电脑普及率也很高。
收入方面是以高收入产业作为工作重点,比如旅游观光事业。
在这些基础之上,能够选择有利于解决农渔村问题的政策措施,经过专家进行评定之后,选取发展良好的案例进行宣传。
以上就是江原道地区新农村建设运动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新农村建设运动是针对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开展的,如果当时没有给与足够的关注,那么农村的问题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比如韩国的农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如果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指导,就很可能在国际竞争中萎缩,农民的收入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第二个我讲讲日本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首先看日本农村发展的背景。
作为二战的战败国,日本的经济处于萧条状态,经过“马歇尔计划”的扶持,日本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复兴,工业发展相对迅速,也出现了城乡和地区之间差距扩大的问题。
日本在1969年通过《农业法》,其中就提出农业的政策目标要关注农民的生产、生活、收入、国民食物保证等等,从这时开始,日本政府将大量资金投入农村,用于改善农民的基本生活和生产条件。
比如农产品的价格支持措施,农业的财政补贴措施等,在60年代都已经开始实施。
日本在发展农业初期具有两个特征,一个是经济发展速度非常高,1960年至1965年日本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9.9%,1966年至1970年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1%,总体而言,经济发展形势良好。
二是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收入差距,农村收入仅为城市收入的77%。
由此看来,日本发展农业的经济背景与中国是非常类似的,都是面临着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工农和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局面。
日本发展农村的政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综合规划城市和农村,统筹发展城市和农村。
1961年至1968年,日本首次进行全国综合开发规划,提出利用大规模建立新居点的方式,拓展城市工业来带动地方经济,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
在落后地区划定农业区域,通过城市工业的发展来实现城乡互助。
第二是要振兴农村的工商业。
农村工业的发展对于农民收入的提高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
中国之前也在大力倡导发展乡镇企业,经过多年的演变,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农村工商业的组成部分,在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1959年日本在“农村的基本问题和基本对策”的报告中就提出,发展农村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变。
第三是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日本积极开展农村建设事业,加强基础设施完善工作,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日本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分为土地改良、改善生产条件、农村环境保护等几个部分。
第四是建立农村和城市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日本在1961年就开始实施面向全体农民和个体经营者的全面医疗保险制度,以农村公共医疗和养老保障为支柱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农村和城市一体化的医疗和养老保险体系。
中国现在也在农村地区推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是与城市的保障体系还是有差别,而且补贴水平并不高。
其实关注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就必须要解决农民的医疗、教育和养老问题,这样才能使得农民的生活获得基本保障。
第五是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受到土地自然条件的限制,日本农业只能够开展小范围的规模经营,并且积极采用农业中小型机械来替代劳动力。
日本早在50年代就提出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战略,而且政府对于购买农业机械的农户提供长期的资金支持,以此来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和劳动力的生差率水平。
第六是支持农协开展农村建设。
日本的农协是在1947年建立的,《农业协同组织法》确立了农协的法律地位,农协的功能是综合性质的,比如向农民提供生产指导,组织产品流通,提供信用服务,开展互助互济等。
日本的农协在政府农业政策制定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农协作为农民利益的代表者,经常与政府部门就农业政策和农村发展情况进行沟通,以保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真正符合农民切身利益的。
农协实际上表现出一种准农业行政机构的性质,日本政府也将农协作为农业政策的制定的参与者和实施者,利用农协的力量和影响力来进行政策宣传,贯彻和实施农业发展战略。
日本政府在农村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十分显著。
一是政府十分重视农业法律法规的建设。
从60年代制定《农业基本法》以后,配套的农业法律相继出台,毫无疑问,这些法律为农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础。
二是政府通过财政、金融政策对农业发展进行引导。
日本政府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来引导地方政府,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农村道路、水利建设、土地整治等方面都被纳入政府的财政支持范围之中。
日本政府每年都会编写农业财政支出预算白皮书,对于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支持制定详尽的预算清单,使得我们能够充分了解政府工作的重点和力度。
三是对于特别落后地区实行财政倾斜政策,不仅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给与资金支持,还制定了区域开发计划。
四是鼓励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
鼓励农村地区能够结合自己情况发展特色产业,以差异化带动农民提高生产力以及增加农民收入。
日本的农业发展系列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是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了,日本农民的收入水平比普通的工薪阶层还要高,这与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关系,日本政府对于农民收入也实行补贴政策。
其次是日本的公共医疗和养老保险等社会事业得到巨大发展。
第三日本的劳动生产率也得到极大提高。
1960年到1979年期间,农村劳动力的净产值从10万提高至100多万,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4%。
当然在农村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日本政府长期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政策,使得农村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较差,这在韩国和欧盟也都存在,很多特色产业一旦缺少政府补贴就出现发展停滞甚至是亏损的情况,这也是高度保护带来的问题。
中国在制定农业政策时也要考虑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有能力走日本的高补贴之路,高补贴能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的稳定机制能不能得到保障。
日本政府目前也面临着沉重的社会保障负担,由于农民的自我保障资金有限,因此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绝大部分都要有政府承担。
此外,日本农业发展过程中对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也都增长了3倍左右,这无疑会对农村的环境保护产生负面影响。
这里有关于日本农业发展的照片我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三个我讲一下印度的农村建设与发展。
大家知道,印度的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印度也做过很多计划,效果不是太好。
但是作为一个典型国家,我还是要把印度的基本情况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希望能够给中国的农村建设提供一些经验、借鉴和教训。
印度的农村建设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比日本和韩国都要晚。
我为了研究各国的农村建设找了很多数据,比如国家人均GDP的情况,经济结构的情况,就业分布比例和城市化率等等,以此来确定各国农业建设开始的时间。
从印度总体经济情况来看,20世纪80年代印度经济逐步从危机中走向复苏。
1981年到1991年GDP的年均增长速度是5.7%,要高于前十年的增长速度。
从印度重大政策出台的情况来看,1980年后出台了大量关于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措施,比如1978年首次提出将农业发展作为重点,1980年又提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计划,同年又提出新的农村发展规划,进一步实施了反贫困的计划。
在农业建设初期,印度政府面临着比韩国和日本更复杂的问题。
第一是农村的贫困问题十分严重。
印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加之严格的种姓制度,使得印度存在大量的无地农民。
农村合作社也是有农村中的富人阶级所掌握,农民从中受益很少。
关于乡村发展计划的财政拨款数量也比较有限,全国贫困率非常高。
1981年,印度人口的48.4%,大约3亿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其中有2.6亿人口生活在农村。
这与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中国有99%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农村,城市中的贫困人口数量相对很少,国家对于城市居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措施也是比较充分的。
第二是就业状况在恶化。
印度人口增长特别快,人均资源占有率很低,大批的农村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
而中国由于近二十年来积极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已经处于稳定状态,效果十分显著。
印度为了推进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发展而重视发展重工业也使得二元经济结构显著,出现的先进的现代工业与落后的传统农业并存的状况。
印度的工业部门主要是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为主要特征,吸纳劳动力十分有限,又受到种姓制度的影响,很多农村劳动力都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的状态之中。
第三是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
印度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发展为主的战略产生了产业布局和区域布局发展的不协调。
1970年至1971年度,工业发达城市的居民人均收入是1084,而落后地区的居民人均收入是406,二者的比例是2.7比1,地区之间的差别很大。
实行“绿色革命”的地区,尤其是旁遮普邦的生产力水平很高,农民的收入和粮食产量也比较高,南部和东部地区的粮食产量则相对较低。
印度的农村建设和发展大致有五个方面。
一是实施农村综合发展计划,大力发展农村工业。
通过发展农村小工业,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并减少贫困人口。
1980年7月份,政府宣布了一项工业政策,即在原有工业基础上优先发展农村地区工业来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通过向以农业为基础的工业提供优惠来加强农业的工业基础,增强农业与相关工业部门的有机联系,通过城乡公平分配体系来促进工农联合等。
第二是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在于土地整治、水利建设、公路修建等方面。
第三是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中央政府制定了发展山区、部落和干旱地区的专门发展规划,此外面向落后地区制定了小农生活条件改善计划。
印度很多小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第四是发展农业生产和扩大农民就业。
印度对于粮食安全十分关注,在60年代进行“绿色革命”,70年代进行“白色革命”,80年代又开始“蓝色革命”。
绿色革命主要以提高农作物产量为目标,解决印度人口的吃饭问题。
白色革命是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协助之下,提高奶牛的成活率和产量。
印度牛奶消费的平均水平非常高,人均达到40余升,而中国人均牛奶消费量只有印度的1/4左右。
蓝色革命是指通过发展鱼虾的养殖技术来提高水产品的产量和消费量。
在扩大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民就业方面,印度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比如建立小农发展机构提供农业贷款。
第五是发展农村的社会事业。
印度整体的生活水平比较低,但是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还是不错的。
1992年印度政府修订了国家教育政策,这个政策规定在全国实行统一的教育体制,农民同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以此消除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
印度在农村的义务教育是免费的,对于教育投资的比例也很高,达到了GDP总量的6%。
印度政府也一直致力于建立农村医疗体系,为贫困农民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
在2001年国家卫生政策中,印度政府提出要减少城乡卫生医疗条件的差距,尤其要提高种姓、部落等弱势群体的医疗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
关于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印度政府也正在做出努力,解决农村生活用水和用电等方面困难。
印度政府的作用最重要的就是制定发展计划,虽然各项政策的内容和资金来源不同,但是目标都比较一致,就是重点扶持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农业工人、佃农、小农等弱势群体。
这样的政策瞄准的不是整体的综合发展,而是特定地区贫困人口的发展。
比如全国农村就业计划是由中央政府发起和组织的,目的是为贫农提供就业机会,改善他们的营养状况和就业环境。
第二是政府对于农村建设的投资,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向农业投资。
根据不同的情况,各级政府承担的责任也不同。
对于农村道路和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共同出资完成的。
对于农民就业的改善,由中央政府出资80%,邦政府出资20%,而地区农业生产计划则是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均摊。
这与欧盟的部分发展政策比较类似,欧共体的共同农业政策的资金主要是由欧共体总部的委员会来出,但当涉及到国家区域发展计划时,也是采取分摊的机制。
根据印度的宪法规定,教育是由中央政府负责的,而卫生是由邦政府负责,大多数的农村发展项目都是由邦政府来负责的,帮政府用于农村社会事务的开支占总开支的90%。
第三是对农业采取扶持政策。
印度的发展水平并不高,但是政府的干预和补贴水平是非常高的。
印度对于农业保护采取的三个政策,一是最低保护价政策。
中国在粮食价格机制改革之后,只是对水稻和小麦实行了保护价政策,但是印度的农产品保护价覆盖面非常广,保护品种达20种之多。
二是对农业生产资料投入进行数量补贴。
中国在2006年才开始对农业生产资料进行补贴,目标主要是保证粮食生产,使得农民的收入不至于因受到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影响而下降。
印度对于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以肥料、灌溉和电力为主,补贴数额较为固定,并且在长期内呈现上涨趋势。
三是对农业信贷实施支持政策。
印度对商业银行实施国有化,建立了地区农业银行,以金融机构的普及来带动农业信贷的发展。
第四是改革土地结构。
土地结构改革说起来容易,但是实施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在土地私有制的条件下,将富人的土地分配给穷人,工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而且效果并不理想。
印度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成效之一体现于贫困人口的减少。
1999年印度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减少至2亿以下,但是总人口中贫困人口的比例还是很高的。
世界银行对全球贫困人口的分析中,大部分贫困人口集中在南亚地区。
之二是农村教育取得一定成效。
从农村的脱盲率来说,已经超过了城市。
中国的政策长期以来都在向城市倾斜,城市居民有较好的就业和生活保障,而80年代至今,农民工进城打工却总是受到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李先德 世界 典型 国家 农村建设 发展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