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作文.docx
- 文档编号:5601842
- 上传时间:2022-12-28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2.63KB
上海作文.docx
《上海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作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作文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
(1)自拟题目;
(2)不少于800字。
作文点评
上海市中国中学的语文老师、书评人陈嫣婧告诉记者,上海今年高考作文的亮点,首先是材料贴合生活,随着网络,特别是社交软件的兴起,现代人的私人生活多少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晒照片,谈旅行,几乎每个人的朋友圈多少都会涉及到这些内容。
所以要不要参与评价他人的生活,怎么评价,就成为了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
其次,这个题目虽然“接地气”,但切入点和提升力却仍是有的,也就是说,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此外上海这题其实出得很海派,什么是海派呢?
就是尊重世俗生活,尊重个体的存在和人的矛盾,这东西虽然看上去很琐碎,其实也可以说是另一种深刻。
”
陈嫣婧认为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题目:
“我们能不能评价他人的生活?
如果很积极地评价,会不会有左右他人生活的嫌疑?
然而如果一味地保持沉默,又会不会将自己孤立到公共生活之外?
其次,要怎么评价?
如果只是一味地给朋友圈里的朋友们点赞,那么这算不算评价,这种评价有意义吗?
反过来,如果你到处吐槽甚至干涉他人的生活方式,随意指摘,那么从个人角度看,这是一个修养缺失的问题;从群体角度出发,这是对他者私人生活空间的强行侵犯,会对他人造成很大的困扰。
那么如何把握一个尺度,又或者说有没有这样一种尺度,能使人在公共生活空间和私人生活空间之间寻找到一种平衡,这本身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
“而从更本质的层面上看,任何评价其实都是基于价值观的。
去评价他人生活,是一种自我与他者价值观的碰撞和交锋。
你是坚守自己的价值观,还是试图接受他人的价值观?
特别是当这种交锋结束,个体又回归自己的生活空间里头时,价值观的碰撞仍然将在多大程度上产生意义、发生作用呢?
且对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来说,这种碰撞的结果是正面意义较大还是负面意义较大?
这些都值得好好讨论。
笼统地说,这是一个涉及个体究竟该如何参与到公共生活中去的问题,虽然现在社交方式多样化了,但就像千百年来中国人爱唠嗑、爱家长里短一样,评价他人生活最终也并不是一个全新的问题,相反,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但探讨价值却一直都在,这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永恒的问题。
”
从写作技巧上看,陈嫣婧提出:
“抓住一个角度,辩证地看待,如能进一步讨论出这个问题本身的两难性、矛盾性,甚而认识到这是一个关乎自我与他者,个体与群体,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永恒命题,这就能写出水平。
”
上海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文自修》主编王意如老师
一直以来我都是从教师的视角来看高考作文题的,今年我想换一个身份。
如果我是一个考生,看到这个题目,会怎么样。
因为作文要统一命题,除了选拔需要同一个起点,同一把标尺之外,从学习能力的角度来说,是对学生信息接受能力、信息解码能力和信息传播能力的考验。
所谓信息接受能力就是读得懂“命题方要我说什么”。
从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来看,要“我”说的是对“评价他人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
我觉得这个题目的开放度是非常大的,而且它改变了以往那种纯理性的思辨,非常地贴近我们的生活。
评价他人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事情,我们常常讲“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对学生来讲,这个题目是非常贴近生活的。
从今年的作文题来看,信息解码能力就是要考虑“命题方要我说的话题里有哪些元素是必不可少的”。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评价他人的生活变得更容易甚至轻率,这是一个因素;第二个要考虑的因素是这些评价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些影响有哪些是正面的、有哪些是负面的;第三个因素是“他人”的生活和“我”的生活的关系,等等。
这个题目的开放度还是非常大的。
没有故弄玄虚让人们思辨什么,但考生必须开动脑筋才能好好回答。
再讲信息传播能力,就是学生“怎么表达我想说的话”。
这么一个贴近生活的题目,貌似是非常容易写的,一般的内容考生也不难讲,比如网络时代进入视野的信息很多,评价他人变得容易,有好有坏,等等。
但是真的要写好却需要比较好的构思,想想怎么表达。
在题干中有提示,“人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是暗示考生不一定要说评价他人是对或者错,可以从更多方面来思辨。
评价他人的生活,最后其实是会影响自己的生活的。
我们比较喜欢用“审题”来代替上述这三种能力。
我觉得单纯从“审题”出发,会导致命题作文的作用狭窄化。
高考是大家都重视的考试,对考题比较敏感,我觉得也在情理之中,但是作为教师,平时对学生的训练应该从高处立意比较好。
今年的作文题,我觉得就是一道既从高处立意,又贴近学生实际,充满思辨因素,又不刻意的好题目。
【范文】
莫让评价成“绑架”
《孟子》有言: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这就是成语“闻过则喜”的由来,它体现了子路宽广真诚的胸怀。
人本来就是社会动物,需要参照他人的评价来更好地看清并完善自己。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几乎让每一个人都暴露在他人的评价之中。
我们更轻易、更频繁地对他人生活指指点点,殊不知,这样的评价有时也会演变成无形的“绑架”。
看见开豪车的年轻女子,有人评价“傍大款的”;看见朋友圈里晒度假美景照片的,有人评价说“炫富的”;看见公交车上不让座的上班族,有人评价“没有公德心”……多少人在还没看清真相时便妄加评论,多少人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窥探乃至侵犯他人隐私,又有多少人因为众口铄金而百口莫辩,遭受道德“绑架”。
人们心中的偏见是这种评价的根源,而互联网的虚拟性则俨然成为了他们的“免死金牌”,让心胸狭隘者、嫌贫仇富者、爱管闲事者、唯恐天下不乱者得以肆无忌惮了困扰与痛苦。
三人成虎,人言可畏,被评价者身处舆论的风口浪尖,有时只能无奈妥协,这样的评价不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绑架”了吗?
孔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面对肆意评价带来的种种乱象,我想,也许思齐与内省是比评价更有智慧的处理方式。
不负责任地评价他人的生活,乃至肆意传播谣言、编造种种耸人听闻的“内幕”。
这些都给被评价者带来很大的伤害。
杨绛先生在《丙午丁未年纪事》中回忆了“十年浩劫”中自己生活的改变,出人意料的是,她非但没有指责那些曾经迫害她的红卫兵们,反而说他们是“披着狼皮的羊”,更反思如果是自己会否也会做出如此疯狂的行径。
在散文《老王》中,她没有去猜测老王为何瞎了一只眼,也不去评价他的生活,而是捕捉到了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更为自己的“多吃多占”感到愧怍。
她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在冷眼观察他人生活之后将判断与评价留在心底。
给他人的生活留出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尊重。
没有尊重的评价无异于“绑架”,与其如此不如回归沉默。
沉默不代表漠不关心,也不是袖手旁观的同义词,而是把解释、定义、演绎生活的权利,交回每个人自己手里。
只保留思考与体悟,而后才能思齐与自省。
莫让评价成“绑架”!
评价的巨浪
一个人的生命,从来都不是一座孤岛。
我们都是茫茫生命之海中的浪花,时时刻刻被一旁的生命拍打,也无可避免地拍打着其他生命。
对他人的评价,自古以来就是与人类群体的生命共同存在。
人类之所以靠如芦苇般脆弱的皮囊却仍然顽强的活着,只因思想的存在。
思想则汇聚成力量,使人具有发声的欲望,不断发生乃构成评价,评价也就成了人类思想的有形产物。
评价他人的生活,也许正是人们表达发言欲望的一种方式。
自己的价值观得到聆听,从而获得存在感。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个人生活愈发容易存在于公众视野中,同样地更多人渴望通过评价他人的生活,以加入这场互联网大狂欢。
这种迫不及待的心情,也许就造就了没有经过思想加工的评价。
没有经过思想加工的评价的泛滥,这是有些许责任感的人都不愿看到的现象。
不经思想加工的评价往往会引起一些低级追求的是风行。
冯友兰曾将人的境界分为四等,前两等皆是人天生能得到的。
不经思想加工的评价,往往来自于第二等“功利境界”。
由于这些评价来得快——没有经过思想加工的过程,一有发言欲望便直接抒发,因而就显得粗鄙而幼稚。
网络世界的开放平等更使这种廉价的评价有了滋生的土壤。
于是一定程度上这种评价成了一股巨浪,掀起了人们追求物欲的浮躁之风。
然而对他人生活的评价并非一切浮躁追求的根本来源。
如今人们广泛遵守着道德和法律准绳,这些何不是依据前人无数评价而渐渐形成的呢!
现代科技也许使得廉价的评价更易浮于人世间,但仍旧有些许富有思维价值的评价需我们珍重。
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与他人的评价不无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评价他人生活来反省自己,所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有思想家说:
将自己的身子全然交给别人评价,那正是自己的不安和疑惑。
自己要怎样的生活不在于别人怎样评价。
真正重要的是,个人心里有怎样的种子,并选择怎样的评价来浇灌它。
我们的人生确实需要评价的滋养,而选择在我们手中。
而当我们选择以正确的评价滋养心中的种子,自然我们才有能力为他人提供有价值的评价。
评价不是任何生命依赖的全部,但任何生命也不应离开评价的价值。
点评:
这篇文章思辨性较强,既论证了“评价他人生活”对于生命持续,对于思想与道德、法律形成,对于价值观得以展现、形成与完善的重要意义,又阐发了对“没有经过思想加工的评价的泛滥”所掀起的浮躁之风这种危害的深入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珍重“富有思维价值的评论”与“选择以正确的评价滋养心中的种子”,富有青年人的忧患与担当意识。
文章语言严谨而有生动,如多处引用增加了论证的深度;把“评价他人生活”比作“巨浪”,生动形象地揭示出评价的影响之大。
评价是一种修行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易进入大众视野。
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透过别人生活的点滴,发现他人的闪光之处与不足。
从而在内心叩问自己的灵魂,审视自己的生活。
如此看来,评价是一种修行。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一经播出,引发全民追捧与评价。
该片向我们展示了故宫文物修复师的日常生活,不少网友为他们“点赞”,认为他们的生活体现了巨匠精神,呼吁社会学习与发扬。
当我们评价他人生活时,往往是因为有了思考,才作出评价。
我们会回忆他们慢条斯理的生活,将自己的生活与之相比,审问自己的内心,从而生发无限感慨甚至愧怍。
评价他人的生活会使自己活得更美好,更有意义。
他人的生活是一面镜子,令自己明白得与失。
正如文物修复师简单与坚持的生活态度通过镜头传到每一个个体心中。
我们通过评价产生感悟,成为一个更好的个体。
社会由个体组成,帕斯卡尔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那么社会则是一片有思想的树林。
评价他人生活亦是一种锤炼自身的修行,并将这种精神辐射至社会。
人有美丑好恶之分,可个人生活总是剪不断,理还乱。
当我们面对正能量生活,自然给与褒扬与鼓励。
那么当我们面对性质复杂、无法评判善恶的生活时,又该抱着怎样的态度呢?
言论自由是每个人的权利,你可以评价但不可以干涉。
你可将之藏于心中借以警戒,但你不能大肆向外宣扬自己的价值观,甚至逼迫他人改变原有的生活。
“中国梦想秀”节目中曾有一对老夫妻恳求亲生女儿与之相认,然而亲生女儿因其父母常年的薄情——甚至在仅隔一条街的情况下都未曾来看一眼,而拒绝了父母的要求。
主持人当场对女儿予以道德谴责,斥其无良心,逼迫其认亲。
这是一桩涉及伦理道德的事件,每个人可能对其有不同乃至相反的评价。
但我们不能用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去要求别人做到自己满意的样子。
毕竟,我们评价他人的生活,终极目的是为己,因为世界永远变不成你想要的样子。
面对是非含糊事件,确立一把标尺,抑或察纳雅言之后,再做出自己的决定,从而完成人生的修行。
这不禁让我想起近来流行的朋友圈、微博等,他人生活一览无遗,我们会因他人的旅游照片而欣喜,也会对他人的所做嗤之以鼻。
不管如何,我们都在心中有了思考与感悟,目的是为了自己修身,求常悟道,而非纠正他人生活。
如此社会才会变得善思而互相尊重。
评价可谓一种修行。
点评:
文章思路层层递进,结构严谨。
开篇灵活运用命题材料,开门见山提出“评价是一种修行”的观点,并阐释了“评价”与“修行”的含义,“评价”即“透过别人生活的点滴,发现他人的闪光之处与不足”,“修行”即“在内心叩问自己的灵魂,审视自己的生活”;接着举人们评价故宫文物修复师的例子,论证了评价他人生活时对于个人修行的重要意义;然后笔锋一转,论述“面对性质复杂、无法评判善恶的生活时”应该如何评价的问题,并且深华了对“人生修行”内涵的认知;最后联系现实,阐述了评价他人生活的目的,引人思考,极具警醒意义。
后狂欢时代
言论自由无疑是当代社会人们所追求的最重要的权利之一。
辅以时下高新科技,只要轻触屏幕,各类信息推送便会在倾刻间纷至沓来。
动动手指便可通过各类弹幕、评论区,对被媒体曝光的、史料记载的他人生活评头论足——这便是21世纪初人类生活的常态,疲于生活常规的人们似乎皆乐在其中。
最为常见的就是刷朋友圈,赖以科技的帮助,周围的人与远方亲朋好友的生活无一不在我们的掌控之间。
人人都沉浸在分享与被推送、评论与被评论的漩涡中无法自拔,仿佛评论他人的生活已成为一项生活日常——沉醉,不知归路。
当然也有人质疑这样的评价是否合理,并反思人们究竟想从中获得什么。
不可否认的是,仰仗于科技发明,当下人们进行评论的成本与所应付出的代价愈发低廉,人人皆可隐藏在屏幕后,变身为戴上面具的“隐形人”。
只需一部手机在手,即刻便能开启肆无忌惮的狂欢。
而摘下面具回归日常,又恢复成一副面无表情的模样。
现代生活愈发新鲜刺激,由此引发的人类娱乐需求无限扩张,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仅仅评价亲朋好友的生活,显然已无法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于是公众人物首当其冲成为人们的消费对象。
2016年2月底,“小李子”冲击奥斯卡成功。
顷刻间无数“段子手”探出脑袋,浮出社交平台的海面。
网络平台瞬时被各色人等的无形“口水”所淹没。
多少人在闲暇之余满口“小李子”亲昵地唤着——讽刺的是,当你细问“小李子”究竟姓甚名谁,往往会换来一片尴尬的语塞;当你细究莱昂纳多在艺术追求路上究竟付诸哪些开拓与转变时,最终换来的多半是插科打诨或话题转移。
在这样的后狂欢时代,他人的生活确实更易进入我们视野。
然而,人们所热衷的评价所起到的效果像一盘极速炸裂的爆米花,极具轰炸性、实效性,却毫无意义,并会极快地被下一波“口水”所淹没。
所以,当我们戴上面具,站在道德制高点,以圣人的姿态对他人进行评价指摘,以小人的作态对他人的生活进行肆无忌惮的窥视时,网络与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与评价的正面导向真正起效了吗?
还是说,这一波又一波的狂欢中,我们只是进行了个人情绪的宣泄,而早已忘却原本社会情境中作为公民的我们所应承担的责任!
我们究竟为何陷入于评价他人生活的深渊无法自拔,难道真是为科技昌明所累?
恐怕在这场狂欢中,我们更多寻求的是一种心灵空虚与孤独的认同与追寻吧!
无论如何,在这一场现象级的狂欢中,我们应时刻在心中树立其社会情境下的道德律,对各种问题与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真正从言论自由所赋予的评价权中获取正能量,而非“段子手”般的一时狂欢。
点评:
这篇文章针砭时弊,立意深刻,极富现实讽刺与批判意义。
针对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沉浸在对他人生活评头论足的现象,从成本低廉、社会娱乐需求无限扩张、人们心灵空虚与孤独的认同与追寻等主客观角度分析其原因,从社会与公民角度阐述了其危害;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树立道德律,获取正能量。
文章语言犀利幽默、铿锵有力,“隐形人”、“口水”、“爆米花”“段子手”等语言增强了文章讽刺的力量;多处运用感叹句、反问句,增强了论证的气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