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重点副本.docx
- 文档编号:5601838
- 上传时间:2022-12-28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4.42KB
毛概重点副本.docx
《毛概重点副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重点副本.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概重点副本
毛概范围
第一章
第一节:
一: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三自信:
道路,理论,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而不是别的气质能够最大限度的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人们的智慧和力量,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
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明确界定,这就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
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作出最新概括,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一:
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加上当本身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毛泽东思想是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他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的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确定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实现推动历史前进的目标。
群众路线,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名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的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的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第三节:
一: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
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又载入宪法。
二: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邓小平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
邓小平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四节:
一: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2004年又写进了宪法。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第五节:
一: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三: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第二章
第一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
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第二节:
一: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一切从实际出发:
我们今天将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要发展的看问题,决不能静止地僵化的看问题;就要把现象当作入门的向导,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揭示事物的本质。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在任何时间、地点和条件下都要反对本本主义,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2、实事求是是内在的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第三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二: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不断的解放思想。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思想解放通常包括两种情况:
一是对原先的认识进行再认识,这其中既有对原先认识中那些正确部分的坚持,也有对原先认识中那些错误部分的纠正;二是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正确认识。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一节: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956年4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包括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在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在实践中没能坚持下去,但他们都为后来的探索作了开创性工作,有着重要的理论和时间价值。
二:
刘少奇提出,要按经济的办法管理经济;必须立足国情,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
他认为,农村生产和分配的单位不能太大,如果生产关系跑到生产力的前头就会破坏生产力。
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主张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要按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进行的自有生产是补充;在流通区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
第二节:
一:
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之际,针对一些人因政策的调整而产生的困惑和疑虑,邓小平在论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
1986年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时说:
“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任命,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
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大二时共同致富。
”这段话成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做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三节:
一: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第六章
第一节:
一: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我们将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这一基本国情。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会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第二节:
一:
我国随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市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后来被概括为党的基本路线核心内容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逐步形成。
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目标: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有吧“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第三节:
一:
“三步走”的发展策略。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以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在20世纪内,分两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设想,并设想用100年时间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是国民生产总值在增长一倍,人名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0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名生活水平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为了把第二步战略和第三步战略很好的衔接起来,根据邓小平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是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到20世纪中叶见过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第七章
第一节:
一: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性质: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革命。
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二节:
坚定不移的推进全面改革
一: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
改革在农村来开序幕。
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同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既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
1、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2、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3、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上来
第三节:
一:
1980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
最重要的依据:
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
二:
从建立经济特区、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开始,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领域。
2001年12月,在经过长达15年的谈判后,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
正对经济建设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机体对图和建立符合中国青的经济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第二节:
一:
格局实践的发展,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二:
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三: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根本上说是由他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我国任然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社会主义必须走共同富裕之路,但怎样才能走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在事件中不断进行探索。
改革开放以前,在消费资料分配问题上存在一种误解,即把共同富裕看成是人民在同一时间以同等的速度富裕起来,如果社会成员的收入出现了较大的差距,就认为是两极分化,背离社会主义。
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
在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上,在不同地区也应该有不同的重点。
邓小平提出:
“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的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
”
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第四节:
一:
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径。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作为全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四: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这是几新世纪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
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
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
第九章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一: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市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他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二:
人民民主专政
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所谓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及国家的权利由社会的哪个阶级或哪些阶级掌握。
所谓政体,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体现国体的具体政治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
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五: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
六: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
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名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
第二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
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深刻的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涵义,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是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二: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三节
一: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第十章
第一节
一:
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书以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精华;揭示;主题;精髓;基础。
(p256)
第十一章
第一节:
一:
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二:
十五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基础上、制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从而使“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格局更加明晰而深入。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第二节:
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二:
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第十五章
第一节:
一:
《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同时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
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2、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
3、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品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两大历史性难题。
第二节:
一: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在组织群众、带领群众进行革命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新中国成立后,党不断通过整党整风等多种形式密切党群关系。
针对新时期党群关系中出现的新问题,党中央强调指出,能否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直接联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从生死存亡的高度认识党群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第二,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第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指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应该落实到党和国家的制度与实施方针政策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
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毛概重点 副本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