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高考复习资料教师版.docx
- 文档编号:5600393
- 上传时间:2022-12-28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347.91KB
仁者爱人高考复习资料教师版.docx
《仁者爱人高考复习资料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仁者爱人高考复习资料教师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仁者爱人高考复习资料教师版
《仁者爱人》高考复习资料2018教师版(总4页)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四:
仁者爱人
一、复习目标
(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了解“忠恕”内涵,认清孔子“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
(3)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二、课文梳理
1.解说“仁”的内涵——忠恕
对己
弟子,入则孝章()——孝弟立本,谨信持身,爱众亲仁(修身首要,学文次要)
对人
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章()——
忠(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
3.实践“仁”的途径——能近取譬(仁之方)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章()
立志于仁:
颜渊、季路侍章()
言行求仁:
厩焚章(),问人不问马,以人为本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章()
师冕见,及阶章()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章()
子钓而不纲章()
4.评价“仁”的标准
管仲非仁者与章()——重大节轻小信(孔子认为仁的最高标准是看是否对社会有贡献,是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
5.探讨“仁”与“圣”的关系——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章()
《论语》全书大都说“仁”大于高于其他范畴,如大于高于礼、义、忠、信、亲、庄、敬、恭等等。
唯独此处提出更大更高的“圣”的范畴。
这恰好说明,“仁”主要是指一种心理情感和精神境界,“圣”则因包括外在功业的整个客观成就,所以“大”于仁。
由此亦可见孔子颇重“博施于民”的功业成就。
——李泽厚《<论语>今读》
三重要思想
(1)“仁”的内涵:
“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而其具体体现则包含方方面面,诸如“教悌、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等。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2)“仁爱”与“兼爱”:
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上,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所孔子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
墨子的“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
显然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
(3)孔子的仁爱观:
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
而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孔子一方面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看到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的突出贡献;另一方面,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指责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立“三归”、“反坫”、“塞门”。
(4)推己及人:
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要想到其的他的人。
在这里孔子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实了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
难点:
1、认清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
通过儒、墨比较,更为深入地认识孔子的仁爱观:
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
2、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
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
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
这说明,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
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
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
四、练习训练
1.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仁者爱人》)
(一)“然则管仲知礼乎?
”(子)曰:
“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
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
(二)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
(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
参考:
认为管仲不知礼,肯定管仲有仁德。
(2)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含义是怎样的?
参考:
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国平天下必须德才兼备;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能够“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使社会安定的人,就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
可见孔子“仁”的标准是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必拘于小信。
当然,孔子肯定管仲仁德而否认管仲知礼,也表明了孔子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着矛盾。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
(1)《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中的“言必信,行必果”和所选语段中哪个词对应“硁硁然”之“小人”又和哪个词对应(1分)
参考:
“言必信,行必果”:
“为谅”或“谅”;“小人”:
“匹夫匹妇”。
(2)从这段文字中,可见孔子确立了一个真正仁者的标准,在做一个真正仁者的问题上,他反对什么,推崇什么(
3分)
参考:
①他反对一个真正仁者只善于拘泥小节小信,也反对人们只从小节小信方面来要求一个真正仁者。
②他推崇真正仁者就应该是坚守正道,担当大任,思量大事,化育万民,泽被后世的大人和君子。
③管仲在春秋诸侯争霸中,多次促成齐桓公召集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尊王攘夷”,“匡正天下,保存中原文化,不以“事其主不忠”的一时过错为意。
他才是真正的仁者。
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颜渊、季路侍。
子曰:
“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
颜渊曰:
“愿无伐善,无施劳。
”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路、颜渊在谈自己的志向,请你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认同哪一种,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认同子路的志向
子路的志向是“自己有东西要与朋友共享,朋友用坏了东西自己也不心痛”。
理由:
a、帮助朋友是爱心的体现b、如果人人都能关心、帮助朋友,那么这个社会风气就会很好了。
(2)认同颜渊的志向
颜渊的志向是,不要自我夸耀。
理由:
a、夸耀的实质是自我骄傲。
b、夸耀的目的是为了表现自己,达到一定的目的。
c、自我夸耀不利于向善,不利于进步
(3)认同孔子的志向
孔子的志向是,使老人安逸,信任朋友,关心小孩。
理由:
a、这是一个人道德修养达到极至的表现;b、这是大爱大同世界的体现。
真正仁者是“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夫子之志表现出来的是心怀天下,为天下人着想,是无私无我的博大真诚的仁心仁术,夫子之志才最接近真正仁者的标准。
(子路局限于与朋友交往的范围内,颜渊局限于与个人修养的范围内。
4、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
(1)子贡认为“仁者”应该有怎样的表现孔子认为“仁者”应该有怎样的表现
(2)你同意孔子的观点吗?
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子贡认为“仁者”应该忠于主上,应该为主上死难,杀身成仁。
孔子认为“仁者”应该看他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天下统一,安定百姓,造福民众。
(2)同意。
“仁者”必然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
孔子的“仁爱”注重道义,讲求社会责任,“仁者”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讲求小谅小信。
5、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
(1)—(3)题。
(7分)
甲
师冕见,及阶,子曰:
“阶也。
”及席,子曰:
“席也。
”皆坐,子告之曰:
“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
“与师言之道与(欤)”子曰:
“然,固相师之道也。
”
⑴孔子相师体现了儒家仁道的什么原则?
【答案】忠,即尽心待人的原则。
⑵请简要分析孔子相师一事所反映的儒家思想中仁和礼的关系。
【答案】“仁”是“礼”的道德情感依据和基础,“礼”是“仁”在制度和礼节上的表现形式。
孔子提醒乐师注意脚下,向他介绍在座的人,这都是“相师之道”,是礼节;孔子帮助乐师,能做到言辞恳切,礼节周到,态度诚挚,是有仁爱之心的表现。
乙
孔子认为,君子为人庄重矜持,不争强好胜。
因此我们要做一个君子,一定要表现得温文尔雅;和人相处,要注意团结;遇到不平的事,要一团和气,保持超然的态度,置身事外。
(3)、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君子”学说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不正确。
理由:
君子不争强好胜,指的是君子不为一己私利和人相争,并不是说君子置天下之公义于不顾;君子以义与人相处,虽然追求团结和谐,但这种团结和谐是受礼节制约的,不合乎礼义的事,都是君子所反对的。
6、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
(1)—(3)题。
(7分)
甲
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
子曰: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
(1)孔子认为评价一个人的准则应该是“义”或“是否合乎义”。
(1分)
(2)孔子为什么不同意子贡对管仲的评价(3分)
【答案】子贡只立足于管仲的个人行为,认为他不合乎礼,因而不仁。
但孔子立足于国家社稷,认为管仲能辅佐齐桓公,匡正天下,使百姓免遭异族的奴役,他的行为合乎“义”的标准,不能只从小节小信来要求他,因此肯定管仲是“仁者”。
乙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的政治抱负就是要革除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恢复“文武周公之道”,孔子的核心思想“仁”便是出于这种诉求提出的,“仁”的观点不只为了规范人民的道德行为,更要为治平天下提供理论基础,所以,“仁”除了伦理的含义外还有深层的政治意义,而这种政治含义才是“仁”思想的核心。
(3).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联系《论语》的有关论述简要说明理由。
(3分)
【答案】正确。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孔子虽然提倡道德教化,但并不排除功利主义,他认为管仲是舍大取小的功利主义态度。
所以,“仁”除了伦理的含义外还有深层的政治含义,而这种政治含义才是“仁”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出“仁”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规范社会的伦理,而是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爱人 高考 复习资料 教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