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民版必修1练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测试题附答案.docx
- 文档编号:559814
- 上传时间:2022-10-11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9.99KB
历史人民版必修1练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测试题附答案.docx
《历史人民版必修1练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测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人民版必修1练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测试题附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人民版必修1练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附答案
专题一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召公奭于燕。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周王可在燕国直接任免官吏B.召公奭在周王室中属于大宗
C.召公奭领有燕国土地和人口D.燕国物产全部归召公奭所有
【答案】 C
【解析】 分封制之下的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但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A项错误。
召公奭在周王室中属于小宗,B项错误。
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D项“所有”错误。
C项正确。
2.在宗法制的等级结构中,处于最底层的是( )
A.卿大夫 B.士
C.平民D.奴隶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宗法制的理解能力。
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其等级结构是: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平民和奴隶均不属于等级结构中的成分。
3.(2015·河北正定中学)清朝学者万斯大说:
“方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 )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答案】 D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说,分封制下层层分封之后,宗族的分支多了,分散在各处,难以统一,所以才制定宗法制度,用宗法制度来维护各层次的政权。
所以应选D。
4.(2015·河南实验中学)“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
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之内。
”材料主要表明( )
A.统治者应减轻刑法实行开明统治
B.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
C.宗法制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D.君主专制难以治理好国家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说明宗法制具有治理家族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所以答案选C;A、B两项含义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5.“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材料中实现“法令由一统”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B.宗法制
C.分封制D.郡县制
【答案】 D
【解析】 根据“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可以推断出与秦始皇有关,而秦朝统一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的统一管理。
故D项正确。
6.“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
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
”这套“制度”包括( )
①皇帝制度 ②郡县制度
③三公九卿制度 ④行省制度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行省制度是元朝首创的,排除④。
7.(2015·临川一中)据史书记载:
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
”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
此官职应是( )
A.丞相B.太尉
C.御史大夫D.郡守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以史料的形式旨在考查学生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准确理解与认识,对材料的准确解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依据材料“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可知此官职是负责监察百官,C符合题意,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御史大夫具有监察百官的职责,故选C。
8.钱穆评论秦代政治说:
“秦政不失为顺着时代的要求与趋势而为一种进步的政治。
”但是,以下不能反映秦所处时代的“要求与趋势”的是( )
A.废封建、行郡县B.建长城、筑驰道
C.重功利、恃酷法D.度量衡、都统一
【答案】 C
【解析】 C项是秦朝采取的政治统治措施,但却不是符合当时时代要求的措施,也正是因为C项内容,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短命而亡。
9.小明阅读柳宗元《封建论》中的一段文字如下,经过分析,你认为文中◆处应为( )
A.制、理、制、政B.理、制、制、政
C.制、理、政、制D.理、制、政、制
【答案】 C
【解析】 柳宗元表达的是:
朝廷有治理百姓的制度,而不让郡县专权,这是正确的;中央有管理政务的大臣,不让地方官自行其是,这也是正确的;但是郡县不能正确发挥郡县制的作用,郡守、县令不能很好地治理人民……这种过失在于政治方面,不在于郡县制本身。
秦朝的情况便是这样。
故C项正确。
10.西汉前期相权之重,是后代少见的,所谓“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
汉武帝在制度上克服这一问题的措施是( )
A.设“中朝”B.置枢密院
C.置刺史D.设内阁
【答案】 A
【解析】 “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大意是:
道、德出自于皇帝,制度政令出自于丞相,反映了西汉初期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构成威胁。
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设立中朝,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本题选A项;B项北宋时设立枢密院;C项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监督,设立刺史;D项明成祖时设立内阁。
11.刘邦建立汉朝后,命陆贾著述秦亡之理,以之为戒;又命萧何参照秦朝法律“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即“汉律九章”。
刘邦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
A.无为而治天下B.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C.稳定专制统治D.实践民贵君轻理论
【答案】 C
【解析】 刘邦建立汉朝后,命陆贾著述秦亡之理,这是为了吸取秦亡的教训;参照秦法制定汉律是为了更好的维护专制统治。
故选C项。
A、B两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初的治国思想,但不是目的。
D项与题意完全不符,排除。
12.(2015·扬州)魏晋时期,弘农杨氏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四世五公。
杨氏、袁氏世代占据高官主要靠的是( )
A.战事立功B.门第出身
C.才学品德D.皇亲国戚
【答案】 B
【解析】 魏晋时期,官吏的任免实行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下选拔官吏的标准是门第出身,故出现了材料中世代为官的现象。
13.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
“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材料中“隋唐政治制度”指在中央实行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是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合称,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本题选C项。
A项中“独立施政”和B项中“地方分权”都不符三省六部制说法;D项“皇权顶峰”是指清雍正帝时期军机处的设置。
14.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
“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
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
”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答案】 C
【解析】 材料没有辩证地评价科举制,A说法不正确;B项说法正确,但仅从“评价”的角度分析不全面;C项概括了B、D两项,较全面;D项说法正确,但仅从“时间”的角度分析不全面。
15.杨阳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认为,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套完备的调节系统,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和“谏议”制度。
下列属于“封驳”和“谏议”的机构的是( )
A.隋朝中书省B.唐朝门下省
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由”封驳”和“谏议”可知,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具有此职权,B项正确;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排除A项;明代内阁、清代军机处都不属于中央机构,都不具备“封驳”的职能,排除C、D两项。
答案为B。
16.对官吏的监督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列各项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
①秦朝太尉②西汉刺史 ③唐朝御史台④元朝监察御史
A.①③④B.②③
C.②④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为组合题。
其中①掌管军事,所以选②③④。
17.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 )
A.秦朝B.西汉
C.唐朝D.宋朝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加强皇权的措施。
三司使是北宋前期的最高财政长官,前代没有该官职,故选D。
18.“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集中在中央。
”由此可见,元代行省( )
A.为了监察地方B.为了地方自治的方便
C.为了从军事上控制地方D.为了提高汉族官僚的权力
【答案】 A
【解析】 元代行省是集地方权力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因此B、D可排除;行省不仅是从军事上控制地方,C不全面。
19.中国古代历史上,君权与相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下列选项中,体现封建君主直接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有( )
①秦朝设置御史大夫②唐朝实行三省制
③元朝实施行省制④明朝设立内阁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
【答案】 D
【解析】 行省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是加强中央集权,故③不正确;明朝废除丞相,故④不正确,排除含③④选项。
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系统,削弱丞相权力;三省长官属于丞相,相权有所分散,故丞相权力削弱。
20.钱穆认为:
“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
”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
A.秦、汉 B.隋、唐
C.宋、元D.明、清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根据题干“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宰相为政府领袖”可知,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明、清,因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明、清两代就再也未设立丞相一职,这与题干观点矛盾。
21.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以下四篇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
A.《以宗法制为例浅议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答案】 D
【解析】 明朝时朝,丞相被废除,因此,清代是没有丞相的,D项错误。
22.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
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说明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的内阁大臣制约着君主的权力,B符合题意;由“中国的政府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人民版必修1练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测试题附答案 历史 人民 必修 练习 专题 古代 中国 政治制度 测试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