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论文.docx
- 文档编号:5593904
- 上传时间:2022-12-28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9.48KB
网络舆论论文.docx
《网络舆论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舆论论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网络舆论论文
网络舆论论文
前言
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逐渐在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无可争议地获得了
、文化生活等各自身的地位,其影响已全面而深刻地渗入到人们的政治、经济个方面,成为新闻传播活动不可须臾离弃的手段和方式,其中网络舆论监督形成的意义无可取代。
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突破4亿关口,达到了4.2亿,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与2009年底相比提高了2.9个百分点。
正因为互联网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可以说网络舆论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民意【1】。
第一章舆论与网络舆论
1.1舆论的定义
为了给网络舆论下个定义,首先要了解舆论的定义。
目前人们对舆论的定义不一而足,尚无定论。
美国报业巨子、舆论学的奠基者——沃尔特?
李普曼在其著作《舆论学》中写道:
舆论基本上就是对一些事实从道义上加以解释和经过整理的一种看法。
《辞海》对舆论一词的注释为:
舆论就是“众人的议论,„„现多指群众的言论”。
舆论是社会公众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观点和意见。
舆论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既可以牵引某个事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亦可以牵引其向着非理性的方向发展,舆论“在宏观上对社会有着巨大的牵引力;同时,在微观上它又对社会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强大的制约力。
”舆论,是再现社会集合意识并对社会某一事态有影响力的多数人的倾向性意见。
还有学者认为舆论的定义应该简明、易懂,舆论就是公众的意见或群众的言论。
由于舆论是一种极为丰富和复杂的人类精神现象,要想给舆论下一个十分科学并规范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
综合以上几种观点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给舆论下个简单的定义:
舆论就是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
【2】
1
1.2网络舆论的定义
我们也就可以给网络舆论下一个简单的定义。
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
在信息时代,如果把舆论按传播形式进行分类的话,理应而且确实存在一种新型舆论类型——网络舆论。
网络媒体形成舆论的主要区域是网上论坛,比如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新华网的“新华论坛”、央视网的“复兴论坛”、天涯论坛以及新浪、搜狐等各大网站论坛的新闻跟帖等。
在论坛中网民们每天都会对新近发生的热点事件或重大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通过发帖或跟帖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交流思想,很多网民的观点集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网络舆论【3】。
第二章网络舆论的现状
分析网络舆论特征应从网络舆论的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来分析。
所谓共性是指与其他传统媒体舆论一样都具有的共同的特征;所谓个性是指具有与传统媒体舆论不同的特征。
舆论的共性有:
意识性、历史性、评价性、自发性、公开性和传播性。
网络舆论的个性有:
丰富性、复杂性、多元性、冲突性和难控性。
网络舆论以互联网为依托,在依赖网络的自由性、民主性、匿名性、互动性的同时,借鉴传统媒体传递信息的模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网络舆论也不是只有积极作用的,由于网络媒体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使得一部分网民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会失去在现实社会中的法制和道德约束,做出一些违法和不道德的行为,形成一些负面的网络舆论,误导普通民众。
所以,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危害。
对于其积极作用,我们要更好地重视和运用,充分发挥它的价值。
对于负面效应,则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正确引导,使其危害性降到最低。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有一句名言叫做媒介就是信息。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出现,其实本身媒介的出现就给我们带来了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不仅仅是传播内涵上的信息,而且还有思想上的信息,而且还有社会舆论影响上的信息。
对待这样一个现象,互联网作为这样一个良莠混杂的传播平台,我觉得我们应该用平等的心态理性的看
2
待它。
2.1网络舆论的主体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在网络社会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舆论的主体,可以自由讨论,交换意见,参与舆论的形成。
在网络时代,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权利,不仅可以自由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网上自由发布信息,信息的重要与否,不再完全由传播者替受众决定,而是可以由受众自己决定。
而自由、平等、开放是网络创建的初衷,在这个原则上,个人的真实身份具有匿名性。
相对于现实社会来说,网络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社会,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世界里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而不被他人发现。
这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大胆自由表达意见的安全空间,人们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说出自己内心的声音。
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滥用自由的隐患。
网络舆论中信息的准确性无法核实的原由是相对客观的,因为互联网是一个开放性很大、思想很活跃的媒介平台。
在互联网传播信息和发表舆论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体现出媒介自由市场的特点。
在互联网新媒体的交往过程中,可能会两者混杂,什么样的观点都有,理性的观点也有,情绪化的宣泄也有。
网络的开放性也就带来了它的一个负面结果,即虚假信息的泛滥。
网络写作和发言没有传统媒体的监督审查监管体系,而所属网站在原有条件下又很难扮演传统媒体的审查职能,所以很容易出现隐私披露与虚假信息发布等问题。
隐私的披露往往都建立在臆测丑闻的曝光上,各类明星是被关注最多的,在一些小网站里,常常可以看到某某明星是同性恋、变态的信息披露。
至于虚假信息发布的情况也相当普遍,许多未经核实的道听途说都现身于网络,越来越多的“敏感话题”开始出现:
如艳照门和兽兽门,非诚勿扰一系列网络事件,对未成年人塑造了一个不良的网络环境。
甚至严重的还会使人们产生思想上的混乱和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
形成不好的社会影响。
网络也为谣言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有的谣言发布者出于种种目的,在网上对政府和政府的政策加以诽谤和诋毁,混淆人们的视听,影响国家正常的政治生活。
2.2网络舆论的多元性
互联网上内容无所不包、五彩纷呈,丰富的信息和多样的服务功能确实给
3
人们带来了实惠和便利,但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因特网在制造网络文明和海量信息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信息垃圾和信息污染。
由于网络媒体的自由性、共享性、个性化和开放性,再加上传统“把关人”作用的削弱,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措施,导致一些低俗、虚假、调侃、色情、暴力、迷信、反动的信息大量充斥其间,以致于网络舆论内容千姿百态。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
网络传播对普通民众话语权限的解放,更是激发了人们想说敢说的欲望。
由于网民可以在网上对任何事情畅所欲言,目的性不强,导向不明,而且往往感性多于理性,带有很强的群体盲从性,难免使网络舆论内容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既有积极建设性的观点意见,又有消极偏激性的谩骂攻击。
网络舆论中的情绪性言论较为突出。
情绪型舆论是指公共意见倾向的征兆,是一个极好地研究显示公共意见倾向的窗口,但缺少理性和清晰度的激愤的社会情绪,容易产生非理性的社会仇视心理。
如果对非理性情绪性舆论引导不力或出现引导失误,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发生过假冒学者政治签名的事件,这种立足于不实信息的泛滥民意,并没有推进民主法治,却破坏了政治文明建设。
因此,当网络逐渐拓宽民主渠道的同时,人们也开始反思,这个建立在新技术基础上的“虚拟的广场议政”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公平地反映了民众理性的呼声【4】。
网上的舆论大多处在潜舆论形态,多是一种情绪性的宣泄,谩骂与攻击是网络上随处可见的现象。
网络的匿名性及隐藏性对于他人的攻击和谩骂成为一种可能,这种谩骂和攻击在一些访问量很大的商业网站新闻后面的留言里常常现身,有各种各样的有辱人格的小道消息发布,有的更是赤裸裸的人身谩骂。
而在很多论坛里,对于他人的不负责任的攻击也是屡见不鲜,这种攻击都是以骂人和损人为主,而不是以探讨问题、研究问题的心态来写文章,多是极端的人身污蔑与攻击,情绪性发泄特征最为明显。
如杭州富家子飙车撞人案中网民动用人肉搜索,公开其住址、电话、QQ号码等个人信息,对其QQ空间进行言语攻击等等。
另外,质疑与猜测也是网络舆论声中的一个常见音。
邓玉娇案中每一个事件节点到来时,都会引起网上一片质疑与拷问。
4
2.3网络舆论的冲突性和难控性
每个国家,地区和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其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制度等方面存在着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交通和通讯技术相对落后以及传统媒体的“把关人”的存在,恶意的政治信息难以入侵。
随着网络传统媒体的发展,数字化的信息网络可以把任何信息转化为二进制的数字语言,从地球任何一个地方无限量地向另一个地方传输。
互联网四通八达,天然地域屏障已不复存在,在互联网上希望控制别人言论又不太现实,于是网络舆论的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化,在很多论坛的新闻跟帖中,回帖成为网民发泄情绪、逃避现实的手段,在发帖时完全不顾忌措辞、不考虑影响,一些明显带有个人情绪、情色成分的帖子随处可见。
在网络上,“网民的身份是隐匿的,名字也是虚拟的,没有道德的束缚,不受任何政治、意识形态、技术、文字和逻辑能力的审查,因此讨论常常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我国互联网起步较晚,在许多方面经验较少,对于网络舆论问题,学术界、业界虽然已经开始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就目前我国的网络舆论现状来看,还是远远不够的【5】。
2.4网络舆论传播迅速,自由度高
网络舆论形成的迅速和难控网络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把整个世界联成一个地球村。
即使足不出户,你也可以随时随地与整个世界对话。
网络媒体不受截稿时间限制,新闻更新速度快。
一旦有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尤其是一些突发性的灾害事件或重大新闻,网络媒体都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及时、追踪、滚动报道,捕捉最新动态,迅速吸引受众眼球。
网络媒体形成舆论的主要区域是网上论坛或BBS,网民可以通过发帖或跟贴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交流思想。
如果一则有代表性的帖子得到大家的认同,引起共鸣,就会很快扩散开来,反复转帖或被跟帖,形成一个主导性意见,从而产生雪崩式的效果,一片舆论声哗然。
互联网是个电子的虚拟世界,它传播信息的速度不是以天数、小时为分母,而是按秒计算。
海南发生的事情,在几秒钟内通过互联网,图文并茂地发布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也不会发生传统媒介的那些昂贵费用。
快速的被广大网
5
民所了解认知。
同时网络舆论监督的交互性与传统媒体线性的单向传播、受众的被动选择相比,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网络传播的“平民化”,使传播者角色定位由“把关人”转为资讯提供者,受众享有前所未有的参与度,成为媒体的一部分。
网络传播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性。
这种双向的交互特征能够极大的保证舆论监督的民意特征。
受众不再仅仅是接受者,同时也是传播者,网络交互性却决定了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对某一信息做出反应,甚至可以参与信息的传播。
针对邓玉娇案的网络传播,不仅涵盖了各地的传统媒体进行的广泛深入的新闻报道与评论。
从广大参与者角度来讲,网上发表言论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自由度,开放的网络平台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大胆地发表看法,做到人与人之间的实时相互交流;同时,这种交流形式使相互间身距千里的民众有种面对面、身临其境的感觉,真正做到“众声喧哗”。
对于公共权力的行使者来说,整个交流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论战,进而达至信息整合的过程。
通过这种信息的整合、反馈,决策者可以更为迅速直观的掌握大众民意,进而影响到公共决策。
【6】
第三章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
3.1网络舆论有助于确立新的舆论监督机制
客观的说,我们的媒体监督与批评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反映民意表达民声上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一段差距,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网络舆论的出现使监督与批评的声音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网络舆论所能达到现有的状态,是与网络的特殊成长环境分不开的。
在现有的舆论环境中,传统媒体的监督机制虽然在不断加强,但因传播途径所缚,很难象网络舆论一样,做到一种观点化的提升和集中民意的反映。
所以以网络舆论为先导有助于我们建立新的媒体监督机制。
言论自由和对国家机关的工作实行监督是宪法赋予人民的民主权利。
人民有权利采取最便利的方式和手段,保障自己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保障人民有效地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
例如邓玉娇案。
6月16日,这名叫邓玉娇的女子,从湖北一家法院得到了一个出人意料地地迅即的胜利:
法庭宣判她的行为是出于自卫,因此免于刑
6
罚而当庭释放。
纽约时报刊登该报记者迈克尔?
外恩斯(MichaelWines)一篇题为“公民意识的中国人用网络发声”)的报导。
报导说,互联网向中国公民打开了一个对官员行为表达强烈不满的渠道,显示出其成为社会变革催化剂的潜力,在互联网上引爆的一系列事件中,邓玉娇案是最近发生的和最突出的一起。
这是一种公众民主意识的提高,包括问责制,透明度,公民的参与权,就是认为政府应当为民众服务,”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新闻学教授萧强说,他一直在追踪研究中国的互联网状况。
“分享了更多民主价值观念的网民们正在通过这些事件,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她的遭遇引起了数百万中国人的共鸣,邓玉娇案的相关网帖和点击率累积高达400万个/次。
然而此件网络事件的影响并没就此结束,5月份就有一群年轻人突然出现在北京市中心,展示了一场行为艺术:
他们的肩上扛著一名头戴面具身缠白布的女青年,他们将那名妇女放在地上,她极力挣扎却无法挣脱。
他们在她身边摆放标语,然后开始拍照。
标语上写的是:
“谁都可能成为邓玉娇。
”很快,这些照片就在互联网上流传。
网络媒体现在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承认和重视。
在社会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通过网络舆论,使更多人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或内情,这样不仅可以使民众做到心中有数,也可以促使事件更为公开透明。
由于网络舆论参与人数多,影响范围大,它的出现马上会形成巨大的作用力施加于决策者身上,促使事件得到公开化、透明化、公正化的解决。
所以,网络舆论有时就好比阳光一样,照射在灰色地带,让那些不法行为见光死,无处藏身,露出原形,使事情朝公正、透明的方向发展。
【7】
3.2网络舆论促进了政府对舆论监督的重视
对网络舆论的切实正视和重视,在我国,有关方面对互联网的认识曾一度不够全面,造成管理不够科学,利用不够充分。
有人视网民行为为洪水猛兽,对其严刑峻法、严加打压,对网络民意也一度持忽视、轻视乃至“任尔疾风骤雨,我自充耳不闻、岿然不动”的态度。
即使曾对网络舆论实施过某种应对,也是由于它转移到网下被传统媒体所反映,形成压力,而并非主动积极关注和重视网络舆论的结果。
但是,随着互联网日益从小众到主流,它已经成为民意生成、承载和传播的重要平台。
中国社科院《新媒体蓝皮书:
中国新媒体
7
发展报告(2010)》书指出,网络媒体正成为新闻传播的强势媒体,而网络论坛尤其如此。
2009年中网络论坛使用率为30.5%,用户超过1.17亿。
互联网在中国政治生态中的地位也日益得到正视和承认。
早在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就公开了网民身份;2005至2008年,温家宝连续四年在“两会”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主动问候中国网民,并感谢网民分忧,公开互联网作为“民意直通车”的作用;胡锦涛还将互联网形容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他指出“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和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
这表明网络力量已经得到了中国政府高层完全彻底的重视。
”“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在体现党的意志、在社会舆情中捕捉信息、依据事实进行真实报道、通过受众发挥作用(使引导和监督产生正向的效果)等方面,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在实施舆论监督、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方面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必将为更多的人所认识。
第四章如何加强正确网络舆论的引导
网络舆论也不是只有积极作用的,由于网络媒体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使得一部分网民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会失去在现实社会中的法制和道德约束,做出一些违法和不道德的行为,形成一些负面的网络舆论,误导普通民众。
所以,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危害。
对于其积极作用,我们要更好地重视和运用,充分发挥它的价值。
对于负面效应,则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正确引导,使其危害性。
4.1政府对网络舆论重视与法规的制定
舆论引导向来是新闻界的重要课题,是凝聚社会共识、整合社会心理的重要手段。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业已成为人们获知新闻的第一渠道、发表言论的第一平台、休闲娱乐的第一选择时,网络舆论也已成为了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对网络舆论的认识和引导就成为了当下学界和业界所必须面对的一个崭新而又重要的课题。
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时指出:
“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
”
8
“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在网络舆论已经占据当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战略制高点的新形势下,我们虽然在提高认知水平,大力唱响时代主旋律、畅通舆论引导主渠道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离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很多工作仍存在诸多不适应的方面。
集中起来主要是:
一些环节的管理方式单一、机制不活;相关领域的改革步伐不快,一些主流网站规模小,整体实力不足;网络人才匮乏,队伍建设滞后等。
认真解决这些影响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的突出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付出艰辛的努力。
【8】
1.政府加强网络法制管理,增强网民的理性分析和法律观念
网络虽是虚拟世界,但是网络法律并不虚拟。
(3)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讲座上,中宣部副部长王晨建议尽快制定颁布《〈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实施细则》,抓紧修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规。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4月29日下午举行讲座,国新办首次透露此前已在重点新闻网站和主要商业网站取消新闻跟帖“匿名发言”功能,并称取得实效,这也是国新办首次公开确认我国正在积极探索及推动论坛、bbs等各种网络互动环节的普通用户实名制。
中央建立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总体协调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要求,不断加强属地化管理,初步形成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指挥比较顺畅、运转比较顺利的两级管理体系。
加强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制建设。
毋庸置疑,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和监督权在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得到极大的提升和张扬。
但我们也要正视网络舆论监督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特点。
在引导网民遵循传统舆论监督规则的同时,还要加快建章立制的步伐,以便对网络舆论监督进行必要的规范和约束。
要特别注重厘清与网络舆论监督相关的知情权与隐私权、政务公开与党政机密、社会监督与造谣诽谤、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等法律界限,明确规定网络舆论监督的形式与内容、权利与保障以及网络侵权的法律责任等,使网络舆论监督中的评价、讨论、互动、传播等各种行为都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没有政治的公开化,就很难保证政治民主化,政治清廉也会受到影响,社会主义的政治
9
文明也就无从谈起。
2.突出综合治理,下功夫抓好统筹协调工作。
从当前看,我们对互联网产生的作用,已知仍远远小于未知。
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组织机构建设,加紧落实牵头管理责任制,以此统筹协调解决相关部门任务交叉、职能错位、管理缺位的问题。
同时,要大胆实行国际交流,科学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研究,推动立法务实化和执法刚性化,着力纠正行业自律失范、间接规制调控乏力等方面的偏差,为形成正面舆论引导的强劲势头提供坚实的法治支撑。
突出改革创新,下功夫抓好重点新闻网站的工作。
3.
互联网超常规发展将使舆论引导格局实行重大重组:
网络与报业、网络与电视、网络与广播、网络与杂志通过构建新的体制框架,快速走向融合。
在这一进程中,要自觉加快整治小、散、乱网站的步伐,打造一批跨领域、跨界别的新兴媒体集团。
这在客观上为建设重点新闻网站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
作为新闻网站,要注意挖掘传统媒体的资源优势,不失时机地研创行之有效的经营模式和技术创新路线,注重构建富有活力的造血机制。
同时,要落实精细化管理,推动集约发展,提高抗御风险的能力。
对行业主管部门来说,应进一步强化使命感和阵地意识,超前策划,抓紧设计具体融合路径,及时颁布实施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为打造重点新闻网站、形成主流舆论的强势引导,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4.突出引进培训,下功夫抓好网络队伍建设工作。
这是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的关键所在。
为此,要秉承人才强网的理念,努力把人才的引进与培训工作做实做活。
“引进”,就是开阔全球视野,集中力量,用创造良好的环境招徕为我所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以此充实改善现有网络队伍结构,为队伍的发展壮大注入竞争活力;“培训”,就是应对政治要求高、技术更新快的需要,拟制战略性的培训规划,并按照创新技术、严格管理、挖掘潜能的要求,实行定期研修、严格考核,不断培育壮大重点新闻网站发展所需要的编辑队伍、评论队伍、互动队伍、研发队
10
伍和营销队伍,最大限度地把网站人才优势转化为舆论引导的竞争优势。
【9】4.2强调网站的“网络把关人”意识
首先提出“把关”(gatekeeping)一词。
他指出:
“信息总是沿着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
”“把关人”既可以指个人,如信源、记者、编辑等,也可以指媒介组织。
从理论上讲,人们在网络中的信息接收是有主动选择自由的,但面对网络上如此浩瀚的“信息海洋”,选择变成了超选择的选择,自由也变成了太自由的不自由,网络信息进入了一种过剩、过滥的失控状态。
因而,强化网站网络把关人的信息选择、信息规范者和监督人,设置好有关的话题或者议题,,吸引个人参与到公共话语空间,通过自由热烈的网络交互,及时的新闻报道,再加上详尽的事实背景材料,对不同空间的话语进行整合,在交流中引导大众舆论,促成正确舆论的形成,并培养受众对网站的忠诚度和好感度。
网络把关人不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也要重视引导艺术,以及说服的技巧来实现观点的胜利,把握和引导舆论的走向。
网络把关人要注意运用理性力量和情感因素来进行舆论引导,从认知、情感入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所报道的事实和评论来引导网民思考,以清醒的分析、负责任的指点和睿智的预示,与其一起走出暂时存在的“视觉盲区”和“认识误区”,打动感染网民的情感,使之产生认同与共鸣。
更要从三个方面加强,一方面着力提高对网络舆情的分析预判能力,另一方面着力提高对网络舆论的快速反应能力,最后还要提高对网络“议题”的主动设置能力与广大网民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4.3传统媒介对网络舆论引导
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是网络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所在。
应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舆论主导地位,使网络舆论能够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加以概括和集中报道,对其舆论导向进行必要控制,端正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这样做不仅能正确的引导好舆论,同时还可以产生网络舆论迅速“放大”的效
11
果。
比如在中国旱灾中,人民网的“观点频道”、新华网的“新华言论”、中国军网的“观点言论”,都依托其母媒体的言论优势,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和热点问题,发表了许多针对性很强、有真知灼见的网络言论。
实践证明,以主流媒体的政论、时评来影响和引导网上舆论非常有效。
想达到更好的舆论效果,应当考虑一种立体化的传播策略,使信息全方位传播,让传统媒体(电视及印刷媒体)与网络媒体结合起来,因为这样产生的效果更为强大。
传统媒体可以通过对传播效果的控制,来引导网络舆论发展的方向。
传统新闻媒体与人们的关系已经存在相当长时间,人们对它们已有了较多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网络 舆论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