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氧气的实验室是制法》鲁教版九上第四单元第三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 文档编号:5591583
- 上传时间:2022-12-28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84.84KB
初中化学《氧气的实验室是制法》鲁教版九上第四单元第三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化学《氧气的实验室是制法》鲁教版九上第四单元第三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氧气的实验室是制法》鲁教版九上第四单元第三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氧气的实验室是制法》鲁教版九上第四单元第三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是教材第一次对一种气体物质进行系统研究,由此也提示了物质进行探究的一些思路和方法,这些思路和方法是蕴含在探究过程中的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探究的过程,帮助学生尽快形成探究物质所需的能力。
同时,这些探究活动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品质的形成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目标定位:
知识与技能
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制取新物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研究的价值。
并形成一定的模式,为后继学习其他物质的制取方法打下基础。
方法阐释:
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有关计算的实验,不但要会做,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只有这样才能学得牢,用的活。
建立知识构造:
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装置、现象、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
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实验仪器:
烧杯、锥形瓶、双孔塞、单孔塞、导气管、长颈漏斗、分液漏斗、集气瓶、磨砂玻璃片、水槽、吸管、药匙
实验药品:
火柴、细木条、3%的双氧水、84消毒液、二氧化锰
环节一:
创设问题情境
一首优美的歌曲《荷塘月色》引入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复习氧气的工业制法的名称、原理、变化类型,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环节二:
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
1.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组装、收集方法、验满及注意事项。
2.了解催化剂及其作用。
3.小组合作制取一瓶氧气,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设计意图:
目标和任务既是学习的压力,更是学习的动力。
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轻松愉快的小步子任务能让学生产生不断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环节三:
实验与探究
活动一:
药品的选择
温馨小提示:
1、必须含有相关成分 2、无毒无害没有污染 3、节约能源价格便宜
4、装置简便易于操作 5、易于反应常温更好
阅读有关资料选择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
1、水(H2O)加热至 1000℃ 高温或借助一定的电解设备通以直流电 (耗电量较大) 可分解为氧气和氢气。
2、氧化汞(HgO)红色粉末,加热到 500℃ 时分解为汞蒸气和氧气。
(汞蒸气有毒!
)
3、氯酸钾(KClO3)白色晶体, 400 ℃ 时分解放出氧气。
4、过氧化氢(H2O2)俗称双氧水,无色液体,浓度是3%的双氧水每 100ml 大约1.30元。
常温下较浓的溶液会缓慢分解成水和氧气;若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MnO2)混合,会迅速放出氧气
5、高锰酸钾(KMnO4)紫黑色晶体,受热很快分解而放出氧气。
设计意图:
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选择实验药品不仅可强化学生对该药品的记忆,更能从环保、成本、可操作性的方面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节能意识。
活动二:
探究二氧化锰的作用
据材料可知:
常温下较浓过氧化氢的溶液会缓慢分解成水和氧气;若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混合,会迅速放出氧气,并生成水。
二氧化锰在该反应中究竟起什么作用?
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实验:
1、向1号试管加入少量过氧化氢溶液,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2、向2号试管中先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再加入少量过氧化氢溶液,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3、待2号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探究升级: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凡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一变与二不变)
活动三:
发生装置的选择
出示常用的制取气体的装置,让学生分析不同及用法。
动手实验长颈漏斗与分液漏斗的区别,总结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
活动四:
收集装置的选择
可供选择的方法:
(1) 向上排空气法(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2) 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3) 排水法(适用于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的气体)
分析收集方法的注意事项,总结选择收集装置选择的依据。
活动五:
检验和验满
分析检验和验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描述时语言的规范性。
活动五:
探究实验步骤
1、学生根据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讨论实验步骤。
2、出示实验步骤:
(1)连接仪器
(2)检查气密性
(3)加少量二氧化锰(1/4药匙)
(4)加足量过氧化氢
(5)收集气体
排水法收集注意事项:
1、加药品前,先把集气瓶中盛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放在水槽中,备用。
2、当导管口有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将导管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中
3、等瓶口有大气泡冒出时,在水下用玻璃片盖好,移出水面,正方在桌面上。
展示实验成果,交流实验中发现的问题或产生的疑惑
各环节实验意在授之以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把实验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设计,合作判断实验的可行性,审视的角度去看待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环节四:
颗粒归仓
今天我知道了……
我学会了……
我发现了……
我还有!
!
!
【设计意图】
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有助于知识的内化,故在此要求学生针对本节课谈谈收获。
教师给以更加系统的知识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和必要的方法指导。
【活动表现评价表】
1.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合理?
2.是否积极参与到实验中?
3.实验操作是否合理?
4.是否对实验现象做合理解释?
5.在讨论中,是否能倾听和尊重其他人的观点?
6.是否能提出自己的观点?
7.是否对此探究问题感兴趣?
8.是否整理实验仪器及药品?
10.是否保持实验清洁?
11.能清晰地处理得到的信息吗?
12.做出的推论是否正确?
13.整个过程中,是否能积极的参与?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认识和理解问题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学生认识事物逐渐由感性向理性转化,由定性向定量转化,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学习热情很高。
氧气是学生很熟悉的物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实验操作的技能.让他们试一试、做一做,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学生在学本节课之前已积累了一定的化学知识,也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了解了一些简单的、独立的基本实验操作,但如何将单个的实验有机地连贯起来并制取物质还一无所知。
所以这节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富有挑战性,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难题,但老师不能包办,应使学生动起来。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效果分析
本节课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主要是起到了结合一种教学模式探讨课题的作用,本节课过程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为今后化学活动探究课找到了一条可行的路径,从多个方面实现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标。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首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恰到好处,无论是从知识储备的考虑上,还是学生能力和技能上,都适合多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学习,事实证明,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知识的掌握和升华、动手能力、实验评价能力等都通过几个环节的课堂设计得以体现,尤其是知识的升华,通过习题反馈,学生掌握的非常准确。
其次,学生的表现方面,这堂课的课堂氛围很好,学生活跃,参与性高;在实验环节中还凸显了一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在对知识的掌握和辨析上,体现了学生良好的领悟能力,能够明辨对错,坚持真理;在习题训练中还体现出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准确理解和问题处理的准确性,说明多数学生都认真听课,仔细理解,学习态度积极;在总结评价环节,学生们也能够有自己的见解,推选出本组从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知识储备、习题解答等不同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对自己和同学都有正确的认识。
再次,本节课中还出现了一些小插曲,比如在一道习题的PPT制作中出现了一个问题,即习题答案给错了,我抓住了这个时机,运用教学机智化解了问题,并有效地考查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在四组学生活动中,有两组在制取氧气时在规定时间内没能制取成功,可是聪明的他们,在提问讨论环节又占了上峰,为自己扳回了一局。
二、不足之处及努力方向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对本次实验研究的提出了以下意见和建议以及下一步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实验方向。
首先,教学环节有些前紧后松,学生活动时间不够充足;
其次,评价讨论阶段学生参与性不足,一些规律如果由学生总结出来更佳;
再次,问题设计还是略欠梯度,没能做到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好的表现。
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仍然延续目前的方式,继续探究其他不同课型中如何做到有效改变学生的厌学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题3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也是学生初次通过化学反应来获取新物质,初次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实验课。
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本节课与前面的仪器操作、氧气的性质等知识相链接,也为以后系统地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因此,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必须处理好的重点内容之一。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涉及课标中的科学探究和身边的化学物质两个一级主题,又是学习基本实验技能和我们周围的空气两个二级主题所包含的内容。
它在教材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
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本节课与前面的仪器操作、氧气的性质等知识相链接。
本课题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是学生初次体验通过化学反应来获取新物质的实验课。
是气体制备的起始,也是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的开端。
启后:
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第六单元课题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做了铺垫,因此重要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气体制备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动手操作中体会实验原理、装置的制约关系,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为以后系统的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甚至高中氯气、氨气等气体的制取,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同时它也会对以后学习化学知识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也是中考实验操作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本节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材的结构特点和内容本课题的结构可分两部分:
(即以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部分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第二部分是催化剂与分解反应概念的教学。
由于本次说课针对于第1课时,所以后面对第二部分内容不再赘述。
让学生系统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
药品—原理—发生装置-收集装置-验满-检验方法。
关于药品选择:
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氧气来源于含氧物质间的转化。
关于发生装置的选择:
让学生了解这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有关。
关于收集气体:
要让学生明确需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来确定收集方法。
此外组织好制备氧气的实验活动。
教材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为例,但过程和细节交代不多,同时对双氧水制取氧气的装置和过程没有介绍,我想为了以后教学的方便,在这里要给与学生足够的指导,让学生在实验中理解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初步渗透两套装置的使用原理。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评测练习
1、在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时,若不加入二氧化锰()
A.无任何影响B.生成氧气总量减少
C.生成氧气总量增加
D.生成氧气质量不变但反应速度变慢
2、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催化剂就是用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
B.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C.没有二氧化锰的催化,过氧化氢也能分解放出氧气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的性质不变
3、实验室中制取氧气时,可用排水法进行收集,可采取该方法收集的理由是()
A、氧气的性质比较活泼
B、氧气可供给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C、氧气不易溶于水
D、相同条件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4.一氧化氮在常温下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它在空气中能跟氧气迅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现要收集一氧化氮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A.向上排空气法B.排水法
C.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D.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5、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填空
(1)写出上图所示装置中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
①__,②.
(2)实验室中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制取气体时,组装好仪器后,应先_____,再添加药品。
收集氧气时可以用装置(序号),因为,也可以用装置(序号),因为。
(3)若用氯酸钾固体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因为___,所以发生装置应选用____(选填装置序号).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课后反思
3月15日,我上了一节“一师优课,一课一名师”录像课,《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第一课时。
接到任务后,我就在网上查阅了其他老师的教学设计和课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写了教学设计和课件,在课程设计好后,同组老师给我提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回去后经过修改,终于完成了教学设计和课件。
上完课后,听了几位老师的点评,收获很多,现在将我的一些想法和反思总结一下。
本节课在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实验为主线,将探究理念渗透到教学中。
初次做实验,学生兴趣很浓,积极主动参与,让学生在体验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
学生刚接触化学,实验的探究意识还未建立,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记录现象、发现提出问题等能力都很低,可是为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生成过程,我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采取学生分组操作的形式,侧重训练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使学生感知化学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初步体验探究过程,体会到实验对于化学学习的重要性,为今后的探究实验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次讲课中出现了很多不足的地方,老师们首先肯定了对于“找错误”环节的肯定,但同时建议,可以多找几种错处让学生找寻问题。
我当时也认为这样更理解利用化学方程式的格式,但怕时间不够就没有添加。
另外几位老师给我指出在学生回答方程式书写时,语言不够准确,这是我对教学的认知度和重视度不够。
总之教学课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场所,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磨练自己,早日成为一个有自己教学风格的好教师。
课标相关要求及分析
一、课标要求:
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初步懂得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了解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初步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二、课标分析
1、考查情况:
气体的制备的一个重点,是各类考试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一般作为中考题中实验题的形式考查。
分值约占10%。
2、考查形式:
该考点在中考中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处理相关信息的能力,对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步骤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问题的能力等。
此类题目在中考中的考查形式多种多样。
3、命题方向:
近年来,中考题中该考点
的命题方向主要是结合生活、生产、热点话题等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来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且与科学探究结合考查成为一个命题趋势。
4、试题难度:
此种类型的题目一般不难,属于中低档题目,只要学生不写错别字,认真审题,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比较到位的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一般都能得分较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氧气的实验室是制法 初中化学 氧气 实验室 制法 鲁教版九上 第四 单元 三节 教学 设计 情分 教材 分析 课后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