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断句指津.docx
- 文档编号:558605
- 上传时间:2022-10-11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42.45KB
高考文言文断句指津.docx
《高考文言文断句指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断句指津.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文言文断句指津
高考文言文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
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
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
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
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
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
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
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如广东卷中的“史官曰”。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
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
全段共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
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
“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
“何……之有”(宋何罪之有?
);“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
);“不亦……乎”(不亦说乎?
);“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无乃……乎(无乃不可乎?
);“可得……欤”(可得闻欤?
);“得无……乎”(得无异乎?
)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6.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
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
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
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子、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词前。
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
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7.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
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
例如《愚公移山》: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8.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
例如: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
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
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
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9.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仅仅起辅助作用,并不是能正确断句的决定因素。
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古代汉语、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和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总的水平。
这些知识和能力从何而来?
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
此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
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高考文言文断句方法与技巧
一、读全文:
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边看边断,看完了文段,断句也结束了。
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大意,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
因此,拿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通读,弄清文段大意,知道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表达了什么内容,力求对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根据内容将能断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地方,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二、看引语:
对话、引语是古文断句的一个重要依据。
对话、引语常用“曰”、“谓”、“云”、“言”等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在其后断开。
如果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回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等为标志,而把主语省略。
因而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准确断句。
如2007年高考北京卷断句题: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资治通鉴·唐纪八》)
这个语段是转述一段对话,三次“曰”的出现,两问两答的过程都可成为断句的参考。
再如2008年高考北京卷断句题也同理: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羡。
(《韩非子·说材上》)
文中的“问”、“曰”是对话标志词,可作为断句依据。
“其故”是“问”的宾语,“问其故”后可停顿,“答曰”、“弟子曰”,两个“曰”字后可停顿。
三、找虚词: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开的地方。
找到了这些虚词,了解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断句也就准确迅速了。
做题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小的方面考虑:
1.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出现于句首,有领起全句的作用,如“夫、盖、惟、况、凡、斯、窃、敬、且夫、若夫、于是”等,一般在其前面断开,后面不断。
2.“乎、哉、也、矣、欤、焉、耳、耶、者、而已”等语气词常出现在句尾,则在其后断开。
3.“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出现在句中。
4.连词连接前后内容的关系紧密不能断开,如果关系松一点,那么可以把前后两部分断开。
如2006年高考广东卷断句题: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了哉?
此句中,可借助句首语气词“况”、句末语气词“矣”、“乎”马上就可断开三处。
其中,三个连词“而”,前两个“而”字由于连接的前后内容关系较为紧密,不能断开,第三个“而”字是连接下一分句的内容,与前句的关系不是很紧密,可以在其前面断开。
三、晓语法:
给文言句子断句,要懂得文言的语法知识,特别要注意古人的语言习惯,如准确划分句子的结构成分,分清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准确掌握文言活用现象;了解古人表意多用单音节词等,断句就容易得多了。
如下列例句:
(1)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韩非子》)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鸿门宴》)
其中第
(1)句中的“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是断成“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还是断成“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这就关系到到底“琴”是“避”的宾语,还是“坏”的主语,很明显后者正确。
第
(2)句如断成“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就错了。
因为“犬”不是后一句的主语,而是“坐”的状语,意为“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
同时,这里“犬”也是文言语法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这里“犬坐”不能拆开。
第(3)句中“立”是“饮之”的方式,中间用一连词“而”表修饰,切不可如现代“起立”连读,断作“哙拜谢起立”。
古人多用单音节词,现代汉语中的“起立”,文言单用一个“起”字就可以了,因而此处“起”和“立”应断开。
五、辨句式: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等句式也可帮助我们断句。
同时,记住常见的文言固定结构,如“何……之有”、“如……何”、“唯……是”、“非唯……抑亦”、无乃……乎“、可得……欤”、“得无……乎”等,不要把它们拆散,减少断句失误。
如下列断句题:
(1)少长/学富五明/故又称曰班弥恒/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文言文 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