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对策毕业论文.docx
- 文档编号:5572322
- 上传时间:2022-12-27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4.23KB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对策毕业论文.docx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对策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对策毕业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对策毕业论文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对策
摘要:
会计信息失真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对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不仅使当事人遭受巨大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干扰了市场资源的优化配,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会计制度的不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健全,审计监赞不力,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及素质问题等。
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应该加强法制建设严格执法,建立有效的监赞约束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完善会计方法,优化用人制度,以确保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
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失真;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涵义和界定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获得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会计信息失真是困扰会计界多年的问题。
会计信息,尤其是真实的会计信息对于企业本身,甚至于整个国民经济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目前会计学界很大一部分学者都把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局限在会计作弊上,但会计信息失真的范围应该比会计作弊更广泛。
讨论会计信息失真这个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失真的会计信息会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造成危害。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投资者、债权人、经理人、税务机关)在使用信息时,直到差错大到足以影响他们的决策时,才会对他们造成危害,此时才构成信息失真。
因此可以界定失真的信息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指会造成危害的信息即不公允的信息,另一方面是指超过重要性水平的那些使得使用者的判断被误导的信息。
会计信息差错和虚假是其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
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国企改革缓慢,现代企业制度还未真正建立和完善。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企业产权关系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但在我国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步履艰难,即使在已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企业,也只是从形式上、表面上进行了改革,而实质上还与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相差甚远。
正因为如此,权责不明确,使企业经营者往往会从自身利益出发,隐瞒或虚报经营成果,对外提供信息各不相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2、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环境条件。
会计信息的大环境离不开政府法律法规、市场监督机构行政制度的支持。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信息混乱,各个机构、公司常为一己之利,铤而走险。
公司缺乏最起码的自律意识,恶意违规屡见不鲜,国家这个宏观调控之手就更为重要。
在我国主要是通过《会计法》和《公司法》与《证券法》进行约束监督管理,但我国的监管体系尚不完善,没有一个成型的管理者市场,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无法量化,或对国企决策层监管力度不够,或者政府职能部门交叉管理,政出多门;一方面是国企怨声载道疾呼政府干预过多,另一方面却是政府职能部门满腹委屈,难以考核国企赢利能力及强化国有资产的管理。
3、目前,我国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滞后,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
任何信息都来自于人的活动,会计信息也不例外,不同的人事管理制度会对人的意识、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由于个体利益的不同,在组织中将产生不同的利益主体。
一般而言,企业产权中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个体等几大主体。
其中,所有者与经营者是一对关系最为密切的利益主体。
所有者关心的是自己投入的资产能否保值和增值;而经营者关心的是业绩的增加是否能给自己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
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利益冲突。
4、收入分配制度和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不适应经济的发展,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由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还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企业与企业、部门与部门、东部与西部等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大,企业的经营成果与经营者的收入联系的紧密度低,对经营者的积极性激励不够,会导致一些企业经营者为了个人利益或小集体利益铤而走险,违反财经法纪做假账、设帐外账、私设“小金库”,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5、监督机制不健全,也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首先,企业内部监督控制存在着局限性。
从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主体看,企业的会计负责人是由企业经营者直接聘任的,会计人员的工资报酬是企业经营者直接决定的,这就意味着企业的会计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企业经营者服务,因此,出现了许多企业的会计利润是“厂长利润”或“经理利润”,而不是企业经营成果的真实反映。
其次,对企业的社会监督、政府监督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目前从我国对企业会计信息监督机制看,企业外部有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
虽然近年来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已得到迅速发展,但其执业范围狭窄,除公司企业和“三资”企业年度会计报表需审计外,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尚未列入注册会计师法定审计业务范围。
再则,由于社会中介机构之间有不正当竞争的现象和一些注册会计师业务素质较低,使有些经审计确认的会计信息仍缺乏可靠性。
6、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基本上已与国际接轨。
但任何完善的法规制度,都无法阻止一些利益主体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制定比较完善的财经法规制度只能起预防经济领域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减少违法违纪行为发生概率的作用,要杜绝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关键在于依法执法,是否能将违法违纪者绳之以法。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之一。
一些企业的经营者和会计人员因此对法律孰视无睹,法律观念极为淡薄,一些执法机构也往往有章不循,执法时随意性大,从而助长了部分经营者的违法行为,使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朝量化方向发展。
7、会计人员本身素质与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还有很多方面,如企业的纳税意识不强,市场上仍然存在不正当竞争等,也会使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
我认为主要的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以上各点。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1.传递错误信息,误导经济行为
从微观角度看,会计信息的影响渗透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包含投资、融资、利益分配的决策计划和控制等。
例如一项投资技术决策,要建立在过去经济业务数据分析基础之上,若提供的会计资料虚增了投资额和成本,使利润减少甚至亏损,决策者必然会放弃这一项目,从而失去市场机会。
反之,则会使一份实际不可行的论证分析报告在虚假会计信息的掩盖下通过立项。
所谓盲目建设,新建项目效益不佳,与此不无关系。
从宏观角度看,会计信息的失真可能引起错误的社会经济政策出台,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2.损害各方利益,导致企业亏损
会计信息失真不仅是一种表现,其实质关系到经济利益的分配。
从一项虚假的购销经济业务分析,若人账价值大于实际价值,其中只能包含有不正当的购销行为,使有关人员获得好处。
企业受隐瞒收人、降低利润、减少税金的利益驱动,可能减少对产品销售收人的确认数额,推迟确认时间反之,经营者若想夸大经营业绩,也会相应地歪曲这一信息。
从会计处理的程序和过程来看,会计信息失真也受到经济利益的支配,如折旧的计提、费用的摊销、存货的计价等会计方法的改变都是按照某种利益需要而进行的。
因此,首先需要维护的是会计主体的利益,若违背一定的规范和原则,必然会损害其他权益实体的利益,如通过虚假会计信息的偷税、漏税,采用会计违规操作虚增利润、哄抬股价,歪曲有关资产负债数据危害债权人的利益。
更为重要的是,某些跟经济活动直接相关的人员从不同环节和不同角度传递虚假会计信息,从而导致企业亏损甚至倒闭。
3.破坏投资环境,影响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的由财政拨款的做法。
投资主体也逐渐趋向于多元化,作为市场活动的基本经济单元—企业,越来越依靠从投资市场中筹集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
在投资市场上,投资者根据出资的安全性、流动性与获得利润高低等因素决定投资方向,而他们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就是企业提供的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会计资料。
因此,会计资料的真实与否就关系到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是否能实现利用市场完成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序流动。
4.导致国家或地方财政收支预算的编制出现方向性错误
国家和地方财政收支预算都是在上年财政收支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下一年预计的新增收支内容而确定的。
会计信息失真将使国家预算部门无法掌握最准确、最真实的会计信息,编制下年预算的基础就不正确,如果按此执行就会发生很大的偏差。
5.削弱国家财经法规的权威性
会计信息失真实际上是在执行国家财经法规上打折扣,或者说是在实际操作中降低了执行财经法规的力度,一定程度上是对国家财经法规的践踏。
它使信息使用者对国家财经法规失去信心,降低了权威性法规在信息使用者心中的地位,也是对国家威严的损害。
6.扰乱经济秩序,诱发经济犯罪
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些问题,如会计票据造假,乱摊成本,搞“两套账”隐瞒收入,偷逃国家税收,转移国家资金搞“小金库”等。
这些行为使这些小集团甚至个人侵占集体利益,企业经营决策失误,企业亏损倒闭,职工待岗或者失业,从而导致生产经营活动无法科学化、制度化,企业秩序混乱。
错误的会计信息使国家财力不能有效集中,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导致政策失误,以至于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经济秩序混乱促使经济犯罪活动的产生,失真的会计信息是经济犯罪的护身符和温床。
7.助长腐败之风,影响国家政治安定
会计的职能不仅仅是被动地反映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它还是国家监督、调控企业及企业所有者控制经营者的一种手段。
例如,国家的有关法规规定了企业各种支出的标准和比例,确定了对经营成果的分配顺序和比例,会计资料成为监督国家财经政策和法规执行情况的基本工具。
然而,许多企业通过做假账,将一些不合法、不合规的支出合法化,助长了社会腐败之风。
四、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对策
要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就必须找出根源所在,只有找出根源所在才好“对症下药”。
根据我们分析的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防范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一)加强公司内部管理
防范会计信息失真,首先从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企业内部做起,企业内部是会计信息的源泉,企业内部又要从以下方面管理。
1.建立健全教育机制
宣传和教育在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如果每个会计人员都有一定的会计综合素质、业务素质,在自己的工作中,恪守职业精神和政治觉悟,自觉维护自己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不屈从不迎合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同时严于律己,不以自己的职业之便,自己谋取利益,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
当然业务素质是根本,为适应新形势下对会计信息发展的要求,对会计人员应有年度后续教育的强制规定,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记录可以用作用人单位录用会计人员及会计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
同时,企业不能只一味的强调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应经常针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培训,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规范,使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让会计人员时刻谨记道德素质的提高是工作的关键,同时要经常让他们接触一些会计正反方面的案例,使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做彻底的认识。
在职业道德建设中,制定行业性的职业道德规范并认真贯彻落实,努力建设一支业务素质高、职业责任感强的会计队伍。
企业不仅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同时还要加强对领导人员的再教育。
会计人员作假,有很大的几率是领导指使的,因而加强领导的道德教育越来越重要。
应通过教育与宣传使领导人员认识到国家的利益大于个人利益,不能为了个人或单个企业利益而损害整个国家的利益。
企业应实现普通工作人员和领导互相监督的工作体系,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加强企业内部监督
各单位应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应根据法律法规的统一规定,按照会计准则,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机构内部应当建立稽核制度等,以便会计人员遵照执行,减少漏洞。
如实际工作中的“钱账分管”原则,不相容的职务必须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原则。
又如企业必须做到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规范单位会计行为,在企业所有资产中,现金的流动性最强,它是所有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掌握了现金就等于占有了财富,所以现金的诱惑力最大。
在单位的会计工作中,出纳直接接触现金业务,根据复式记帐规则,每发生一笔货币资金收付款业务,必然会引起收入、支出、费用或债权债务等帐簿记录的变化。
如果把这些业务统统交由出纳人员一人办理,就会造成既管钱又管帐,失去监控,给贪污舞弊行为大开方便之门。
同样道理,如果稽核、内部档案保管工作由出纳人员经管,也难以防范利用抽换单据、涂改记录等手段进行舞弊的行为。
因此,对出纳岗位的牵制非常重要。
鉴于此,《会计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
“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
”对出纳的牵制专门作了规定。
[4]
当然,出纳人员不是完全不能记帐,只要所记的帐不是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等直接与单位资金收支增减往来有关的帐目,可以承担一部分记帐工作的,如有些单位,出纳人员业务不多,就可以兼记固定资产明细帐,这是可以的。
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3、完善法制建设,严格执法,加大执法力度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健全和完善财务会计法规和其他相关法规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通过法律手段强化管理者的公开信息的法律责任,制定有关信息质量管理手段,使财务会计法规和其他法规尽可能的全面配套,具体及时并可操作性,弥补会计法规的漏洞。
同时需要完善立法,国家要尽快制定会计法实施细则,还要制定会计质量的管理法规,对其管理方法管理人员的责任和权利以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人员的处罚措施做出明确的规定,为加强会计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完善法制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大对违反会计法规者的执法力度,要加强会计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法律责任,既要加大行政和刑事处罚力度,又要加大民事赔偿力度,不仅对违规企业实行制裁,而且要追究自然人的刑事和民事责任,充分发挥法律对造假行为的震慑作用。
对于违反会计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严肃处理,强迫那些被利益熏心,以身试法,为了个人利益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的人反省和收敛自己的行为。
使会计信息在法律的维护下恢复其本身的面貌,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出现。
4、转变政府职能,为企业创建良好的经济环境
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政府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不能过多干涉,留给企业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和自由活动空间。
建立一套全面、完善的考察指标体系,从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方面因素综合考虑,不应单单只看企业盈利多少来评价经营者的业绩。
另外,政府必须转变职能,更新观念,加强自律,树立服务意识,倡导勤政廉洁的工作作风,坚决打击损害国家利益的腐败行为,净化社会环境,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加强对中介机构的外部监管
目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的中介机构普遍存在着责任心不强、风险意识淡薄、执业工作粗糙等问题,因此,要想保证中介机构对会计信息的监督质量,首先中介机构自身要本着对广大投资者负责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执业水平;其次,作为中介机构的主管部门(如财政部门、证券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等)要真正担负起约束中介机构行为的责任;第三,一旦中介机构出现有违职业道德或失职行为,作为管理部门,决不能姑息迁就,应加大处罚力度。
对于公司的会计信息,中介机构的监督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全过程督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每个阶段都不可忽视,特别是事后监督是会计信息与使用者直接接触的最后一道关卡,必须严格把关。
如:
注册会计师在对企业的财务报表审核的时候就必须严格仔细,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负责。
6、加强信息披露监管
持续的信息公开制度有利于消除会计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抑制内幕交易和欺诈行为,实现会计信息的透明和规范。
但是,目前在会计信息提供者缺乏自律的情况下,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只有在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下才能保证实现。
对公司事前事中事后的会计信息一定要进行严格审查,发现有欺诈行为者,要依法进行严惩。
尽早引入民事赔偿制度,如:
对于上市公司,对发布虚假信息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应由上市公司予以经济补偿。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要从制度上规定它们加大信息披露的频率,例如采取季报披露制度等。
信息披露的内容也应该加以改进,建议增加一些能够反映企业真实盈利情况的内容。
例如,在披露的年报中增加当年职工的工资总额及年平均工资额、工资的按时发放情况;税务机关出具的表明公司当年实际缴纳所得税的证明;主办银行出具的表明该公司业务往来的现金流量证明等,这样就可以对会计信息提供者进行督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7、完善业绩评价机制
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应当注重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考核方案设计和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中应加强对会计信息产生全过程的考核,应考虑增加一些涉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等的非财务会计指标,使代理人所得的利益与企业目标约束挂钩,以正确引导会计工作的运行,保证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建立科学的财务会计信用等级制度和会计师事务所评价系统,对单位进行财务信用等级评定,实行百分考核。
定期对单位财务信用状况进行检查,重新调整其信用等级并及时在相关媒体上公布,接受公众的监督。
促使企业及其相关机构以诚信为本,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建立全国会计人员档案,跟踪其整个职业生涯,全面客观地反映其职业道德水平,从根源上杜绝造假的出现。
五、结论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在对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原因及危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状,提出具体的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办法。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得到规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得到规范,才能合理保障会计信息使用者如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等的利益,才能确保国家利益不受损失,促进经济的正常发展。
因此,会计从业人员及企业领导人员应正确完整认识会计信息真实性,了解会计信息失真对经济及国家的危害,树立正确的观念,从长远的观点来考虑自己及国家的利益。
同时,社会监督也应发挥应有的作用,共同创造良好的社会法律环境,从根本上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参考文献
1.张桂洁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原因及对策.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1):
120-123.
2.周迅,陈慈敏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1):
58-6
3.马赞明,郑朝晖重大会计差错、虚假陈述与会计信息失真.财会通讯2005(():
33-35.
4.陈斌会计信息失真探讨.财会研究2002
(2):
40-42.
5.朱红会计信息失真探源及其治理措施.财会通讯2004(4):
94-96.
6.许道德博弃论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中的应用,财会文摘卡2002
(1).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会计信息 失真 原因 对策 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