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5571673
- 上传时间:2022-12-2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95.23KB
化学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及答案.docx
《化学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及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及答案
【化学】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实验1和实验2用于研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白磷仍会继续燃烧
B.实验1中红磷没有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实验1中水下的白磷没有燃烧,说明热水的温度比铜片的低
D.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没有氧气了,白磷就不能燃烧了,故A错误,水下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故C错误,实验2中白磷燃烧是因为与氧气接触了,而实验1中水下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故D错误,实验1中红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故B正确。
2.据有人估计目前我国每年回餐桌的“地沟油”超过200万吨,消费者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地沟油”的主要危害物之一是黄曲霉素(化学式为C17H12O6),其毒性是砒霜的100倍,对热、酸、碱有一定的耐性.下列关于黄曲霉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高温烹调能使黄曲霉素转化为无毒物质
B.黄曲霉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12克
C.黄曲霉素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
D.黄曲霉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7:
12:
6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根据生活常识黄曲霉素性质很稳定,加热不会被破坏,所以毒性很强,故A错误;
B、根据黄曲霉毒素的化学式C17H12O6,其相对分子质量=12×17+1×12+16×6=312,由于是相对值,所以为无量纲量,单位为1,故B错误;
C、根据黄曲霉毒素的化学式C17H12O6,可知它由C、H、O元素组成属于有机物,故C正确;
D、黄曲霉毒素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12×17):
(1×12):
(16×6)=204:
12:
96=17:
1:
8;17:
12:
6是黄曲霉毒素中碳、氢、氧元素原子的个数比,故D错误。
故选:
C。
3.通常所说的“瘦肉精”(化学式为C12H18Cl2N2O)曾经作为药物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后由于其副作用太大而遭禁用.“瘦肉精”属于( )
A.混合物B.单质C.氧化物D.有机物
【答案】D
【解析】
A、根据题意,通常所说的“瘦肉精”的化学式为C12H18Cl2N2O,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
B、由瘦肉精的化学式为C12H18Cl2N2O,可知该物质是由C、H、Cl、N、O五种元素组成的,属于化合物;故选项错误.
C、氧化物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由瘦肉精化学式可知该物质是由C、H、Cl、N、O五种元素组成的,故不是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D、由瘦肉精的化学式为C12H18Cl2N2O可知,该物质是由C、H、Cl、N、O五种元素组成的,是含C元素的化合物,故属于有机物;故选项正确.
4.一辆严重超载货车在急速下坡时轮胎发生燃烧,导致货车起火,造成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造成货车起火的直接原因是()
A.货车轮胎与空气接触
B.超载货车轮胎与道路摩擦温度升高达到着火点
C.货车在下坡车速较快
D.制造轮胎的橡胶是可燃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中的叙述及燃烧的条件可知,在急速下坡时超载货车轮胎与道路摩擦温度升高达到着火点,故答案选择B
考点:
燃烧条件
5.化学就在生活中,以下对生活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补铁酱油:
酱油中含有铁单质
B.轮胎爆炸:
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C.食物腐败:
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有害物质
D.用碳素笔写档案:
碳与O2能发生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
A、补铁酱油中的铁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铁”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A选项说法错误;
B、轮胎爆炸,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B选项说法错误;
C、食物腐败,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有害物质,故C选项说法正确;
D、用碳素笔写档案,碳素墨水的主要成分是碳,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故D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睛】
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分子的基本性质、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如图是某空间站能量转化系统的局部示意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循环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B.该转化系统中水可以循环使用
C.光电转换器中电能转化为光能
D.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是吸热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空间站能量转化系统局部示意图,利用水的分解反应和燃料电池中的反应来分析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并判断各选项的正误。
【详解】
A、该反应中存在水的电解以及氢气的燃烧,所以在循环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由转化图可知,该系统中水既可分解也可生成,是可以回收并循环使用的,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C、光电转换器中是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情况下,反应生成水是放热反应,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本题利用信息来考查化学与能源问题,注重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也体现了利用所学课本知识并学以致用的特点。
7.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发生森林火灾,在灭火过程中,突发“爆炸性燃烧”,造成多名消防官兵栖牲;对于引发“爆炸性燃烧”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采取“以火攻火”的方式,即在火势蔓延的外围控制性的先用火烧出一定面积
B.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
C.在单口山谷、草塘沟等特殊的、较为封闭式的地形中
D.地面植被和林下可燃物因长期堆积后发生腐烂,进而产生大量可燃气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采取“以火攻火”的方式,即在火势蔓延的外围控制性的先用火烧出一定面积,相当于清除可燃物,可以起到灭火的作用,错误;
B、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正确;
C、可燃物在单口山谷、草塘沟等特殊的、较为封闭式的地形中剧烈燃烧,可能发生爆炸,正确;
D、大量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正确。
故选A。
【点睛】
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或在有限的空间内剧烈燃烧),会发生爆炸。
8.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以下说法不合理的是( )
A.铁、锌、磷、碘都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B.重金属中毒,可饮用大量牛奶、蛋清等缓解毒性
C.乙醇和氢气都是可再生能源
D.化学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答案】A
【解析】
【详解】
A、磷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错误;
B、重金属能使蛋白质变性,重金属中毒,可饮用大量富含蛋白质得牛奶、蛋清等缓解毒性,正确;
C、乙醇可以通过粮食发酵获得,氢气可以通过金属和酸反应、电解水等方式获取,都属于可再生能源,正确;
D、化学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正确。
故选A。
9.下列有关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A.玻璃——无机非金属材料B.有机玻璃——复合材料
C.玻璃钢——无机材料D.棉花——合成纤维
【答案】A
【解析】A、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正确;B、有机玻璃是一种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错误;C、玻璃钢是由塑料与玻璃纤维复合而成的,属于复合材料,错误;D、棉花属于天然纤维,错误。
故选A。
点睛:
通常把材料分成四大类:
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和复合材料。
金属材料包括金属单质与合金;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为无机盐,如玻璃、陶瓷等;
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复合材料是把多种材料复合在一起得到的一种具有特别性能的材料。
10.为了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下列建议不可行的是
A.严禁随意焚烧秸秆,以减少PM2.5的排放
B.禁止使用化肥、农药,以防水体污染
C.大力开发和使用风能、太阳能,减少使用化石燃料
D.分类回收垃圾,以促进资源再生和保护环境
【答案】B
【解析】
A、严禁随意焚烧秸秆,可以减少PM2.5的排放,故A说法正确;B、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不能禁止使用化肥、农药,故B说法错误;C、使用清洁能源,可以保护空气,保护环境,节约化石燃料,故C说法正确;D、分类回收垃圾,可以节约资源,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11.如图为为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
实验时将两支试管同时浸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
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磷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4P+5O2
2P2O5,
B.对比试管1、2中的现象可得出结论:
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C.气球的作用是:
防止燃烧产生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
D.能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这一结论的实验是:
试管1中的白磷燃烧,烧杯中的白磷不燃烧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4P+5O2
2P2O5,正确;
B.对比试管1的白磷燃烧,2中的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正确;
C.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观察到产生大量白烟,白烟是五氧化二磷固体小颗粒不是气体,错误;
D.试管1中的白磷燃烧,烧杯中的白磷不燃烧,能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正确;
12.吴宇森主导的电影《赤壁》中有这样的一个场面:
吴蜀联军在船上装满枯枝浇足油,借着东南风向曹军驶去,接近曹军时点燃船上枯枝弃船而走.火借风势,火船宛如火龙一样冲向连在一起的曹军木船.一眨眼,曹军水寨已经烧成一片火海.下列关于火海形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东南风降低了木船的着火点
B.枯枝和油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
C.东南风为木船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D.相连的曹军木船没有及时隔离
【答案】A
【解析】
【详解】
A、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变的,所以A错误;
B、木船燃烧必须有充足的可燃物,船上的枯枝和油都是可燃物,所以B正确;
C、东南风加大了空气的流动,增大了单位时间内氧气的浓度,致使木船越烧越旺,所以C正确;
D、因为木船连在一起,一旦起火,没法及时隔离,造成全部起火。
故选:
A。
13.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白磷在冷水中,通入空气后也能燃烧
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
D.天然气、乙醇均是可再生能源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错误的说法,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故错误;
B、白磷在冷水中,通入空气后也能燃烧是错误的叙述,燃烧的达到着火点,故错误;
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是正确的叙述,增大了接触面积,故正确;
D、天然气、乙醇均是可再生能源是错误的叙述,天然气不是可再生能源,故错误。
故选C
14.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玻璃杯,可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且杯内壁变黑,由此可以得到启发:
从失火的高层楼房逃生,应选择的正确方法是( )
A.用干毛巾捂住口鼻,往楼下冲B.尽量往楼顶跑
C.尽量贴近地面爬行撤离D.若得不到及时救援,可跳楼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滤出有害气体,但是不能直接往楼下冲,看火势而定,选项说法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楼房失火产生的二氧化碳受热密度变小,二氧化碳会上升,不能向楼顶跑,选项说法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受热密度变小会上升,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楼房逃生时,尽量贴近地面爬行撤离,选项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D、因为是高层着火,跳楼会造成身体伤害,选项说法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人的生命是可贵的,学会火场逃生的技巧是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要了解燃烧和灭火和知识,了解火灾致死的原因,理解逃生技巧运用的原理。
15.2018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
“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
各地积极行动,落实措施。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公交车
B.火力发电厂进行脱硫、控尘处理
C.禁止化石燃料的使用
D.限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公交车,可减少污染物排放,利于空气净化,正确;
B、火力发电厂进行脱硫、控尘处理,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利于空气净化,正确;
C、化石燃料是现代社会的主要能源,可减少使用,不能禁止化石燃料的使用,错误;
D、限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可减少空气污染,利于空气净化,正确。
故选C。
16.下列装置中,都伴随着能量变化,其中由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是
A.
电解水B.
水力发电
C.
太阳能热水器D.
干电池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电解水的过程是将电能转化成化学能;B.水力发电的过程是将水能转化成电能;C.太阳能热水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D.干电池发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故选D。
17.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火灾逃生时弯腰前行B.煤火取暖时紧闭门窗
C.燃气泄漏时点火检查D.森林游玩时乱扔烟头
【答案】A
【解析】
A、火灾逃生时弯腰前行,这是正确的逃生做法,故A正确;B、煤火取暖时不应紧闭门窗,以防煤气中毒,故B错误;C、燃气泄漏时不应点火检查,以防爆炸,故C错误;D、森林游玩时不应乱扔烟头,以防火灾,故D错误。
18.下列关于燃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石油是纯净物
B.煤、石油、天然气和酒精都是化石燃料
C.煤和石油的燃烧会造成空气污染
D.只有通过燃料的燃烧才能获得热能
【答案】C
【解析】A、石油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错误;B、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酒精不属于化石燃料,错误;C、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能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会造成空气污染,正确;D、燃烧、摩擦等都可以产生热能,所以说只有通过燃料的燃烧才能得到热能是错误的,错误。
故选C。
19.掌握一些安全知识和紧急灭火措施,能减少或避免火灾,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到,立即用湿布盖灭
D.室内着火需要自救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电器着火,为了防止漏电而造成触电,应迅速切断电源,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炒菜时,油锅着火,不可用水浇灭,因为水浇下去会立即沸腾,而四处飞溅,应盖上锅盖,再熄灭火源,做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到,立即用湿布盖灭,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做法正确,故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室内着火需要自救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吸入大量的有毒气体,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尽可能保证自己的安全;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根据灭火的原理:
隔离可燃物,隔绝空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电器着火容易造成漏电,应先切断电源,再进行灭火处理;在灭火或逃生时一定要注意采取正确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
2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后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减少煤的浪费
B.当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就可发生燃烧
C.石油、天然气是可再生能源
D.为扑灭森林火灾而设置隔离带,是为了隔绝氧气
【答案】A
【解析】
【详解】
A、工业上将煤块粉碎能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减少煤的浪费,正确;
B、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不一定就能燃烧,还需要与氧气接触,错误;
C、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错误;
D、为扑灭森林火灾而设置隔离带,是为了移除可燃物,错误。
故选A。
【点睛】
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只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就可以实现灭火。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无
2.无
3.无
4.无
5.无
6.无
7.无
8.无
9.无
10.无
11.无
12.无
13.无
14.无
15.无
16.无
17.无
18.无
19.无
20.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燃料及其利用 化学 燃料 及其 利用 练习题 答案
